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河豚控毒烹饪技艺
定价:48.00元
作者:徐权著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381733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河豚鱼是一条神奇的鱼,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鱼能像它那样久负盛名,并形成一种文化——河豚文化。
中国人食用河豚有着悠久的历史,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普遍。长江河豚因其肉质鲜嫩、味美绝伦,自古就有“鱼中”的美名。据传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代,人们就品尝过河豚。到了宋代,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皆大谈河豚美味。
河豚虽然是一种美味佳肴,但其体内含有毒素,数千年来人们对如何烹制河豚、解河豚毒作了长期探索,留下了宝贵经验。据《本草纲目》记载,严有翼这个人在《艺苑雌黄》中说:“河豚是水产品中的奇味食物,人们都传说它能毒死人。我(指严有翼)在丹阳·宣城(指现在的马鞍山地区当涂县)任太守的时候,见当地人每家都吃河豚,只要是加入菘菜、蒌蒿、获芽三物一同煮,就没见到因吃了中毒而死的……”《雨航杂录》中记载:“海上人得之,去其头尾,用橄榄、甘蔗煮之。”皆讲述了在烹调过程中如何去毒。
有些古籍记载河豚去毒更为详尽。如《养鱼经》记载了剖杀要点:“河豚出江海,有大毒,能,凡烹调者,腹之子、目之精、脊之血,必尽弃之。”明朝宋诩《宋氏养生部》则有更为详细的介绍:“二月用河豚,剖治,去眼,去子,去尾、血等,务涤其洁。切为轩(片子),先入少水,投鱼烹过熟。次以甘蔗、芦根制其毒,荔枝壳制其刺软。续水,又同烹过熟。胡椒、川椒、葱白、酱、醋调和。忌埃尘荆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养殖河豚已大量面市,尤其是暗纹东方豚,红鳍东方豚国家标准已颁布,对实施控毒健康养殖河豚,使其体内毒素降到低毒,实际上可被视作为无毒级,为扩大人类食源,安全烹制河豚,提供了有力保障。但还应进一步加强对科学养殖的监管和生产流通环节的管理,严格按照河豚安全加工规范的要求进行烹制。
本书是由中国河豚美食网创始人,国家农业部渔业协会河豚鱼分会理事,北京江上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河豚鱼大师徐权编著。
目录
序
章 河豚鱼饮食文化
一 我国河豚饮食文化概述
二 日本河豚饮食文化概述
第二章 河豚鱼资源分布
一 主要河豚鱼种类及分布
二 我国河豚鱼的渔场和渔期
第三章 河豚鱼的分类、分布及鉴别
一 河豚鱼生物学分类
二 河豚鱼的生物学结构及生态习性
三 常见东方豚的种类及特征
四 野生暗纹东方豚与人工养殖的区别
五 不常见东方豚的种类分布及可食部位
第四章 河豚毒素、中毒症状及安全管理
第五章 实施HACCP管理
第六章 河豚鱼肝、肠及精白的综合开发
第七章 河豚鱼图解
第八章 河豚鱼经典菜品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菜谱集合,而更像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考据、地方风情和田间地头见闻的文集。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夹叙夹议,把一些看似平淡的制作步骤,写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比如,书中对某一种特定调料的起源和演变的长篇论述,读起来简直就像在听一位老前辈娓娓道来家族秘辛,充满了生活智慧和地域色彩。这比单纯看技术手册要有趣得多,它让你在学习烹饪技艺的同时,也领略了背后的文化脉络。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为什么”的探究欲,很多过去一知半解的烹饪常识,在这里都得到了系统而深入的阐释。光是光线和环境对食材处理的影响这一小节,就足够让我重新审视我日常的厨房操作了。
评分从整体阅读感受上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物归原主”的满足感。我一直觉得,很多传统技艺在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其精髓和灵魂正在逐渐流失。这本书就像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着过去对食材的敬畏与当下的精准操作。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有力,没有丝毫浮夸的辞藻,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恰如其分地传达了想要表达的信息。读完一部分,我常常会放下书本,静坐沉思,思考书中所述的理念与我自身实践的差距。这种引人深思的力量,是很多快餐式的指南类书籍所不具备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艺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对待食物”的哲学探讨,值得反复研读和珍藏。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心思,那种古朴又带着一丝神秘的气息,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是一个传统美食爱好者,尤其对那些历史悠久、制作工艺复杂的菜系情有独钟。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都透着一股匠心,翻开扉页,里面的排版和插图都非常考究,看得出作者在编纂过程中下了不少功夫。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食材本源的追溯,文字间流露出对传统文化和自然馈赠的敬畏之心。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但从前几章对食材挑选和基础处理方法的论述来看,其专业性和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很多地方的描述,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厨房里热火朝天的烟火气,以及食材在匠人手中蜕变的神奇过程。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对于提升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也让我对后续内容的期待值拉得更高了。
评分坦白讲,我最初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专业书籍,但实际阅读下来,发现它的受众范围比我想象的要广得多。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非常注重读者的接受度。书中很多段落的结构都采用了“现象描述—原理剖析—实际操作建议”的模式,清晰明了,逻辑性极强。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新手,也能通过清晰的指引,理解复杂的步骤背后的科学原理。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探讨某些关键步骤时,会用对比的方式,展示不同流派或不同历史时期的处理方法的优劣,这种对比分析的严谨性,体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面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和提升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绝佳的阶梯教材,它既教你如何做,更教你如何思考为什么这样做。
评分这本书的配图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每一张照片都清晰地捕捉到了食材最细微的纹理和烹饪过程中转瞬即逝的微妙变化。我对比了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的图片,很多都是千篇一律的成品展示,缺乏对过程的记录。而这本书不同,它似乎对每一个关键的形态变化都进行了定格,无论是刀工的起落,还是火候的把握,都有对应的视觉辅助。这对于需要高度视觉反馈的学习者来说,价值无法估量。我常常在阅读文字描述后,立刻翻到相应的图片进行印证,这种图文并茂的结合,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抽象的技法描述变得具体可感。如果说文字是骨架,那么这些精美的插图就是血肉,让整本书充满了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