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年节筵席
定价:39.80元
作者:潘东潮,贺习耀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35265494
字数:200000
页码:1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该书根据中华年节饮食的特点和年节筵席的排菜格局,对合理编排年节筵席菜单,科学制作年节筵席菜肴具有针对性较强的指导作用。融传统筵席与现代筵席于一体,有传承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能使读者提高餐饮文化修养,懂得改善膳食结构和调整平衡膳食,提高烹饪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对于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继承中华的年节传统,形成新的年节文化理念,如何吃出文化,吃出滋味,吃出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潘东潮,1963年10月18日出生,本科学历,副教授,高级技师,中国烹饪大师,鄂菜大师,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
文摘
序言
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中国传统宴席的书籍,它的叙事方式和内容组织实在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 与市面上那些食谱类书籍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田园牧歌。 它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步骤罗列,而是巧妙地将不同节令的宴饮习俗融入到了生动的故事场景之中。 想象一下,在端午时节,书中描绘了长江流域人们如何用新采的艾草和菖蒲来准备特殊的节令菜肴,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通过食物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此外,作者对不同阶层宴席差异的对比也极其精妙。 宫廷宴席的奢华排场与民间小康之家的温馨家宴,在书中被赋予了同等的尊重和详尽的笔墨。 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更突显了“共享”与“庆贺”这一核心主题的普适性。 语言风格上,它时而诙谐幽默,时而又变得深沉典雅,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娓娓道来家族的往事,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仿佛自己也参与到了那些热闹非凡的庆典之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味道”的重新定义。 在作者的笔下,中国年节筵席的味道,早已超越了酸甜苦辣咸的简单范畴,而是一种复杂的情感集合体。 想象一下,书里描述的除夕夜,那一口热腾腾的汤圆里,似乎不仅仅是甜馅的味道,更是对过去一年所有努力的肯定和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许的混合体。 叙述的层次感非常丰富,它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示了宴席背后的社会功能。 它不仅是家庭的庆贺,也是邻里关系的巩固,甚至是商业合作的非正式启动仪式。 书中对不同宴会所配“酒”的考究,更是将饮宴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白酒、黄酒、乃至地方特色的果酒,都与其庆祝的主题紧密相连,共同构筑了那个特定时刻的感官体验。 这本书让人深思:我们现在庆祝节日的餐桌上,是否还保留了当初那份深沉而多维度的文化意涵?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已经遗失的宝贵文化质地。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传统年节宴席的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沉醉在浓浓的文化氛围里。 仅仅是翻开扉页,那种对美食的热爱与敬畏就扑面而来。 它不仅仅是一本菜谱的集合,更像是一部流动的历史画卷,详细描绘了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不同地域在庆祝重要节日时,餐桌上所承载的独特仪式感和情感寄托。 比如,书中对春节期间北方“饺子宴”的描述,那种和面、擀皮、包馅儿的一家人围坐一起的场景,仿佛能闻到热气腾腾的香气,感受到那份独有的团圆与期盼。 又比如,对南方元宵节精致甜点的考究,那些用料讲究、造型别致的糕点,体现了南方人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 书中对食材选择的执着,对烹饪技法的细致剖析,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手艺的尊重。 读来让人感慨万千,原来每一道菜肴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本书成功地将“吃”提升到了“文化传承”的高度,让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 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佳作,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文化或美食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份珍贵的馈赠。
评分这本书对于中国传统宴席的梳理,展现出一种令人称奇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让人不禁对作者的学术功底肃然起敬。 它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时间与空间框架,将中国数千年来的节庆饮食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关注了“吃什么”,更深入挖掘了“为什么吃”的文化密码。 例如,书中对中秋节“圆满”寓意的食物象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月饼的造型到圆桌的摆设,无一不体现出古人对宇宙秩序和家庭伦理的深刻理解。 书中对于古代礼制与饮食规范的交叉分析,更是让人大开眼界。 那些繁复的餐桌礼仪,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僵硬的规则,而是维护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失传已久的地方性节庆食俗,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无疑为民俗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 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与普及价值并存,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需求,也能让普通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领略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读完这部关于中国节庆筵席的著作,我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捕捉到了“烟火气”与“仪式感”之间的微妙平衡。 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枯燥乏味;要么过于通俗化,流于表面。 但这本书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支点。 它在描述那些盛大宴席的排场时,并未让人感到距离感,反而通过对厨师忙碌身影、宾客交谈笑语的细致描摹,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书中对特定节日的食材“时令性”的强调,体现了一种古人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 比如,对霜降前后腌制腊味的情景刻画,那种对季节更替的敏感度,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已不多见了。 尤其欣赏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宴席后的“物尽其用”的传统美德,比如如何处理剩菜,如何将节庆的剩余食材用于下一阶段的日常烹饪,这展示了古人节俭而又充满智慧的生活哲学。 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