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年節筵席
定價:39.80元
作者:潘東潮,賀習耀
齣版社:湖北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35265494
字數:200000
頁碼:11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該書根據中華年節飲食的特點和年節筵席的排菜格局,對閤理編排年節筵席菜單,科學製作年節筵席菜肴具有針對性較強的指導作用。融傳統筵席與現代筵席於一體,有傳承性、時代性和創新性的特點.。能使讀者提高餐飲文化修養,懂得改善膳食結構和調整平衡膳食,提高烹飪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對於在新的形勢下如何繼承中華的年節傳統,形成新的年節文化理念,如何吃齣文化,吃齣滋味,吃齣健康等方麵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目錄
作者介紹
潘東潮,1963年10月18日齣生,本科學曆,副教授,高級技師,中國烹飪大師,鄂菜大師,武漢商學院烹飪與食品工程學院副院長。
文摘
序言
我最近接觸到一本關於中國傳統宴席的書籍,它的敘事方式和內容組織實在彆齣心裁,讓人耳目一新。 與市麵上那些食譜類書籍的刻闆印象完全不同,這本書更像是一部充滿人情味的田園牧歌。 它沒有采用那種乾巴巴的步驟羅列,而是巧妙地將不同節令的宴飲習俗融入到瞭生動的故事場景之中。 想象一下,在端午時節,書中描繪瞭長江流域人們如何用新采的艾草和菖蒲來準備特殊的節令菜肴,那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思想,通過食物得到瞭完美的詮釋。 此外,作者對不同階層宴席差異的對比也極其精妙。 宮廷宴席的奢華排場與民間小康之傢的溫馨傢宴,在書中被賦予瞭同等的尊重和詳盡的筆墨。 這種對比,不僅展現瞭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的復雜性,更突顯瞭“共享”與“慶賀”這一核心主題的普適性。 語言風格上,它時而詼諧幽默,時而又變得深沉典雅,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在娓娓道來傢族的往事,引人入勝,讓人忍不住一頁接一頁地讀下去,仿佛自己也參與到瞭那些熱鬧非凡的慶典之中。
評分這本關於中國傳統年節宴席的書,真是讓人大開眼界,沉醉在濃濃的文化氛圍裏。 僅僅是翻開扉頁,那種對美食的熱愛與敬畏就撲麵而來。 它不僅僅是一本菜譜的集閤,更像是一部流動的曆史畫捲,詳細描繪瞭從北到南,從東到西,不同地域在慶祝重要節日時,餐桌上所承載的獨特儀式感和情感寄托。 比如,書中對春節期間北方“餃子宴”的描述,那種和麵、擀皮、包餡兒的一傢人圍坐一起的場景,仿佛能聞到熱氣騰騰的香氣,感受到那份獨有的團圓與期盼。 又比如,對南方元宵節精緻甜點的考究,那些用料講究、造型彆緻的糕點,體現瞭南方人對生活細節的極緻追求。 書中對食材選擇的執著,對烹飪技法的細緻剖析,都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傳統手藝的尊重。 讀來讓人感慨萬韆,原來每一道菜肴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本書成功地將“吃”提升到瞭“文化傳承”的高度,讓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也接受瞭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禮。 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佳作,對於任何對中國傳統文化或美食曆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一份珍貴的饋贈。
評分這本書對於中國傳統宴席的梳理,展現齣一種令人稱奇的係統性和嚴謹性,讓人不禁對作者的學術功底肅然起敬。 它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時間與空間框架,將中國數韆年來的節慶飲食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它不僅關注瞭“吃什麼”,更深入挖掘瞭“為什麼吃”的文化密碼。 例如,書中對中鞦節“圓滿”寓意的食物象徵性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從月餅的造型到圓桌的擺設,無一不體現齣古人對宇宙秩序和傢庭倫理的深刻理解。 書中對於古代禮製與飲食規範的交叉分析,更是讓人大開眼界。 那些繁復的餐桌禮儀,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僵硬的規則,而是維護社會和諧的潤滑劑。 此外,書中還收錄瞭一些失傳已久的地方性節慶食俗,這些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無疑為民俗學研究提供瞭極大的參考價值。 整體來看,這本書的學術價值與普及價值並存,既能滿足專業研究者的需求,也能讓普通讀者在輕鬆閱讀中領略到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評分讀完這部關於中國節慶筵席的著作,我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捕捉到瞭“煙火氣”與“儀式感”之間的微妙平衡。 很多關於傳統文化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讀起來枯燥乏味;要麼過於通俗化,流於錶麵。 但這本書卻找到瞭一個絕佳的支點。 它在描述那些盛大宴席的排場時,並未讓人感到距離感,反而通過對廚師忙碌身影、賓客交談笑語的細緻描摹,瞬間拉近瞭與讀者的心理距離。 書中對特定節日的食材“時令性”的強調,體現瞭一種古人順應天時的生活智慧。 比如,對霜降前後醃製臘味的情景刻畫,那種對季節更替的敏感度,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已不多見瞭。 尤其欣賞的是,書中還探討瞭宴席後的“物盡其用”的傳統美德,比如如何處理剩菜,如何將節慶的剩餘食材用於下一階段的日常烹飪,這展示瞭古人節儉而又充滿智慧的生活哲學。 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啓示。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味道”的重新定義。 在作者的筆下,中國年節筵席的味道,早已超越瞭酸甜苦辣鹹的簡單範疇,而是一種復雜的情感集閤體。 想象一下,書裏描述的除夕夜,那一口熱騰騰的湯圓裏,似乎不僅僅是甜餡的味道,更是對過去一年所有努力的肯定和對未來一年的美好期許的混閤體。 敘述的層次感非常豐富,它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揭示瞭宴席背後的社會功能。 它不僅是傢庭的慶賀,也是鄰裏關係的鞏固,甚至是商業閤作的非正式啓動儀式。 書中對不同宴會所配“酒”的考究,更是將飲宴文化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白酒、黃酒、乃至地方特色的果酒,都與其慶祝的主題緊密相連,共同構築瞭那個特定時刻的感官體驗。 這本書讓人深思:我們現在慶祝節日的餐桌上,是否還保留瞭當初那份深沉而多維度的文化意涵? 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在快速現代化進程中,可能已經遺失的寶貴文化質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