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经、史类古籍提要
**节 经部古籍提要
一、小学类
第二节 历史类古籍提要
一、别史及杂史类
二、公文、尺牍类
三、稀见方志及家谱类
四、杂录类及地理类
五、目录类·金石类
第二章 子、集类古籍提要
**节 子部类古籍提要
一、子部·儒家类
二、子部·小说家类
三、艺术类·绘画
第二节 集部古籍提要
一、别集类
二、诗歌类
三、戏曲、音乐类
第三章 古籍题跋整理
**节 集部·戏曲、词类题跋整理
一、戏曲、词类题跋整理
第二节 集部·别集类古籍题跋整理
第四章 古籍书目整理
**节 集部·音乐、戏曲类古籍书目整理
第二节 民国小唱本书目整理
附录
两种文言小说《睽车志》之比较研究及作者考辨
《阅微草堂笔记》所载“五雷”等法术蕴意
我得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一看就知道是下过一番功夫的。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畏感。装帧风格偏向古典雅致,少了些许现代的浮躁气。内页的排版也做得十分舒服,字里行间留白得当,阅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虽然内容本身是学术性的摘录,但整体呈现出来的阅读体验却非常流畅。特别是那些引文和注释的对照处理,非常清晰明了,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跟上思路。每次翻阅时,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古籍”二字的尊重与传承,这在当下许多快餐式阅读产品中,已经非常罕见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到了“言简意赅”的精髓。那些被节选出来的段落,无一不是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很多篇目篇幅极短,可能只有寥寥数语,却能瞬间将一个复杂的历史场景或是一种微妙的人际关系勾勒出来,其艺术手法之高超,令人叹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取时所体现出的那种“取其神,不拘其形”的智慧。这使得整本书的节奏感极强,不会让人在冗长的叙述中感到疲惫。它更像是一部高浓度的精华液,每一滴都富含营养,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泡一壶清茶,细细品咂。它考验的不是读者的耐心,而是读者的领悟力,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老实讲,这本书的选文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但这恰恰是它迷人之处。它不是一本面面俱到的百科全书,而更像是一位资深藏书家精心策展的个人画廊。通过这些被精心挑选的文字片段,我感受到了一个特定时代里,知识分子精神气质的侧面反映。那些关于鉴赏、考据、乃至文人之间的口角是非,都以一种高度凝练的方式呈现出来,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时代气息。阅读它,就像是跟随一位导游,他只带你看他认为最精彩的几件展品,虽然遗漏了其他,但所见之处皆是精品。这种“带着立场去呈现”的方式,反而比平铺直叙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让人忍不住去探究被省略的部分,从而产生二次探索的欲望。
评分这本关于宋代笔记的选集,简直就是一扇通往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窗户。读起来,你不会觉得这是枯燥的文献整理,反而像是在聆听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轶事和精妙的见解。尤其是一些关于宋代士大夫日常交游、诗酒唱和的片段,描绘得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能嗅到那时空气中弥漫的墨香与茶韵。作者的选材眼光独到,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也不乏一些鲜为人知的小品文,这种张弛有度的编排,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每一次翻开,都能从那些简短的文字中,捕捉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复杂。对于研究宋代社会风貌和士人思想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但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近乎文学欣赏的方式,把那些冷硬的史料变得有血有肉起来,实在难得。
评分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本书对于梳理清代中后期文人圈子的学术脉络,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那些题跋之中的相互评议、互相唱和,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知识共同体的内在运作机制和价值判断标准。它揭示了在科举制度之外,士人们如何通过这种边缘性的文本互动来确立自己的学问地位和社交网络。我发现,对比不同的题跋者在同一本书上的评价,能看出他们各自的学术立场和师承关系,这对于研究晚清学术流变的人来说,是极具启发性的田野资料。可以说,它提供了一个微观的透镜,让我们得以窥见宏大历史叙事背后的那些微观的学术博弈与知识生产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