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9787206095030 吉林人民出

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9787206095030 吉林人民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斯年,刘师培 著
图书标签:
  • 傅斯年
  • 刘师培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中古文学史
  • 文学史讲义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9787206095030
  • 学术著作
  • 文学研究
  • 中国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095030
商品编码:3014573993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定价:38.00元

作者:傅斯年, 刘师培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206095030

字数:

页码:3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是傅斯年北大任教期间的讲稿,虽然未终完成,但现存部分有许多真知灼见。傅斯年强调他并非著文学史,而是将一部文学史事之卮言写下来,作为回想的资料,提供学子们思考。《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是刘师培1917年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学史课程时的讲义,论述了汉魏六朝文学变迁特点,与诸家文章优劣得失,褒扬藻韵,推重美文,为声偶之文争正统。

内容提要


《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有两位名人著作的如:“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撰成于一七一七年,是由博斯年编著的。另一部是由刘师培著作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详细论述了中国中古文学史。理论丰富、观点新颖。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使理论更具真实性、鲜明性,着重研究了汉魏六朝专家文。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版权页:



(一)《周诰》中所用的话,在春秋战国著书中语言所承之系统之外。
(二)“诗三百篇”中的话言,如《国风》,大体上自应是当时的俗话;如《小雅》,大体上自应是当时的官话;如《鲁颂》、《商颂》及《大雅》的大部分,自应是当时的制作中标准点,已渐有文语之趋势。把这些略去枝节而论,并无大别于战国初年以来著书者。
(三)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方言,但列国间却有标准语,这个标准语中哪国的方言占成分多,现在无可考了。儒是鲁国人的职业,孔子弟子及七十子后学者散在四方设教,或者因这层关系鲁国的方言加入这个里面者不少,也未可知。
(四)《国语》是很修饰了的文言,《论语》不至这样,但语法之整齐处也不免是做过一层工夫的。至于战国子家以及《战国策》所著录的书辞,和说辞,都是据标准语而成之文言。其中文言的工夫也有浅深的不
同,如《孟子》整齐铺张,尤甚近于言,《战国策》比较文些了,《荀子》更文,这都不能是纯粹的口语,因为在它的文辞中看出曼衍雕琢来。
(五)为什么战国时的著述都是艺术语(Knnstprosa)而不是纯粹的口语呢?这因为古来的文书,除去语诰只是记话言,书写之作用只是做一种传达及遗留的“介物”外,凡涉及文书者,不论国家的辞令或个人的
述作,都有“言之而文”的要求,所以在述作开端之时,即带进了艺术化,“文言”正可解作“话言的艺术化”。
(六)且不止此,春秋时大夫的口语调及国际间的词令,也有“文”的倾向。如《论语》,“诵‘诗三百’……使于西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左传·僖二十三》:“子犯日: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这些地方,都可看出当时在口辞也要文饰的,至于写下的必更甚。《论语》“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这竟成了佳话。

序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精要:上古至魏晋南北朝》 本书旨在为读者梳理中国古代文学波澜壮阔的发展脉络,聚焦于上古神话传说、诗经的早期咏叹,再到楚辞的浪漫情怀,以及汉赋的铺陈盛丽,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的深刻变革与诗歌、散文的繁荣景象。本卷不涉及刘师培先生《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的具体论述,而是独立建构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早期阶段的完整图景。 第一部分:洪荒远古的歌咏与神话的启蒙(上古至商周) 在中国文明的黎明时分,文学的种子便已悄然萌发。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充满神话色彩的远古时代,探寻那些口耳相传的创世神话、英雄传说,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了中华民族早期精神世界的基石。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故事本身,更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人们对自然、对生命、对社会的早期认知和情感表达。 一、神话传说:文明初曙的精神图腾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经典神话,不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也蕴含着早期人类对宇宙起源、生命诞生、灾难应对等根本问题的哲学思考。本书将分析这些神话的结构、主题,以及它们在早期社会中的意义,展现文学叙事的萌芽状态。 图腾崇拜与原始歌谣:追溯神话与早期氏族图腾之间的关联,探讨原始歌谣在祭祀、劳动、庆典等活动中的功能。这些简短、质朴的歌谣,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最原始形态的窗口,它们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以及群体生活的喜悦与辛劳。 二、诗经: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涵盖的时代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近乎六百年的历史。本书将深入分析《诗经》的“风”“雅”“颂”三大体例,解读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社会功能和艺术特色。 《风》:着重分析其中反映的各地民风民情、男女爱情、社会生活和政治讽刺。从《关雎》的男女情爱,到《硕鼠》的民生疾苦,再到《伐檀》的政治批判,展现了早期中国社会生活的丰富图景和普通民众的情感世界。 《雅》:探讨其作为“正声”在朝会、宴飨、庆典等场合的政治教化功能,分析《大雅》的史诗性质,以及《小雅》在抒发个人情感、讽喻时弊方面的作用。 《颂》:解读其作为宗庙祭祀音乐的宗教与政治意义,分析其歌颂祖先功德、表达对神灵祈求的主题。 《诗经》的语言艺术:分析《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探讨其重章叠句、复沓等句式特点,以及其语言的质朴、生动、富有音乐性的魅力。 三、楚辞:浪漫主义的先声 本书将专题研究战国时期南方楚国的文学瑰宝——楚辞,特别是以屈原的作品为核心。 屈原的生平与创作:梳理屈原的生平事迹,分析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政治遭遇如何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 《离骚》的艺术成就:将《离骚》视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深入解析其宏大的想象、瑰丽的意象、强烈的情感抒发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作者通过“香草美人”来比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 其他楚辞作品:简要介绍《九歌》(表现人神恋情与祭祀活动)、《天问》(对宇宙万物进行哲学追问)、《九章》(表达政治失意与人生感慨)等作品,展现楚辞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楚辞的语言风格:分析楚辞独特的南方方言特色、鲜明的色彩感、夸张大胆的想象力,以及其散文与诗歌相结合的句式。 第二部分:奠基与碰撞的时代(秦汉)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大一统的帝国建立,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文体日趋成熟,文学思想逐渐形成。 一、汉赋:铺陈叙事的宏大叙事 汉赋的兴起与发展:探讨汉赋作为一种新兴文学体裁的产生背景,分析其在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的发展。 铺陈夸饰的艺术特色:深入分析汉赋“铺陈”的特点,即对事物进行穷尽式的描绘和渲染。理解作者如何通过铺张的辞藻、繁复的结构来展现汉代帝国的气象、疆域的辽阔、物产的丰饶以及帝王的威仪。 主要汉赋作家与作品:重点介绍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分析他们创作的风格和主题。 汉赋的社会功能:探讨汉赋在宣扬国威、歌颂盛世、讽刺现实等方面的作用。 二、诗歌的演进:乐府与五言诗的成熟 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介绍乐府机构及其搜集、整理民歌的功能。分析汉代乐府诗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关注民间疾苦、社会矛盾和个体命运。 乐府诗的艺术特点:探讨乐府诗叙事性强、语言通俗、情感真挚的特点。介绍《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白头吟》等名篇。 五言诗的定型与发展:追溯五言诗从《诗经》中的零星出现,到汉代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成熟的诗歌体裁。分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价值,这些诗歌以真挚的情感、平实的语言,深刻表达了汉代文人的普遍心境,为后世五言诗奠定了基础。 三、散文的典范: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 司马迁《史记》的文学价值:将《史记》视为史传散文的巅峰之作,分析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志业。 《史记》的叙事艺术:探讨《史记》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运用上的卓越成就。分析其传记、世家、本纪等体例,以及其“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远千里,不敢违背”的精神。 诸子散文的智慧与风采:简要回顾先秦诸子散文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汉代继承和发展的特点。例如,董仲舒的议论文,及其对儒学思想的阐发。 第三部分:分裂与融合的艺术探索(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思想活跃的时代。社会的分裂与融合,文化观念的碰撞与演变,共同催生了文学领域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变革。本书将在此部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征和重要成就,重点关注文学观念的转变、诗歌的抒情化、散文的独立发展以及文学批评的兴起,而不涉及刘师培先生《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的具体观点。 一、文学观念的深刻变革:从“载道”到“缘情” 玄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分析魏晋玄学(老庄思想的复兴)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文学观念。“得意忘言”、“逍遥游”等思想,使得文学的审美价值和抒情功能逐渐被重视,摆脱了秦汉时期“文以载道”的政治功利色彩。 “文以抒情”的兴起:探讨“缘情”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确立。强调文学创作应以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受为根源,而非仅仅服务于政治教化。 文学自觉的萌芽:分析这一时期作家对文学本体的关注,对创作技巧和风格的探索。例如,曹丕《典论·论文》中关于“文以气为主”、“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论述,标志着文学的独立价值得到初步肯定。 二、诗歌的抒情化与个性化 建安文学:“建安风骨”的形成: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的贡献:深入分析曹操的雄浑大气、政治抱负;曹丕的清峻、含蓄;特别是曹植的想象奇特、情感充沛,以及其“七步诗”等名篇的艺术价值。 “建安风骨”的内涵:概括其慷慨悲凉、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及反映时代动荡、抒发个体感慨的特点。 “正始之音”与竹林七贤: 阮籍与嵇康:分析阮籍《咏史诗》中对政治黑暗的隐晦批判和深沉哀伤,以及嵇康《养生论》等散文中所体现的超脱世俗的精神。 竹林七贤的诗歌风格:探讨他们诗歌中自由、旷达、反抗礼教的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深入解读陶渊明诗歌中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腐败的厌弃、以及其淡泊宁静的人生追求。 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分析其自然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以及开创的田园诗派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山水诗的兴起与发展: 谢灵运的贡献:探讨谢灵运如何将自然景物的描绘与个人情志的抒发相结合,其诗歌中精丽的山水描写,以及“我才不能为陶渊明”的自我认知。 山水诗的艺术特点:分析其对自然景物的细致刻画、以及通过山水来寄托情怀的倾向。 南北朝民歌的艺术魅力: 《木兰诗》的叙事与抒情:分析其宏大的叙事、朴素的语言、以及对女性英勇形象的塑造。 南朝民歌的婉转哀艳:如《西洲曲》、《杨柳歌》等,分析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音乐性。 北朝民歌的粗犷豪放:如《敕勒歌》、《陇头吟》等,分析其雄浑的气势和对北方风土人情的描绘。 三、散文的独立与多样化 骈文的成熟与鼎盛: 曹魏时期的发展: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已显露端倪。 西晋的繁荣:重点介绍陆机的《文赋》,分析其对文学创作过程和艺术规律的深刻体悟,标志着文学批评的初步成熟。 南朝的极致:如鲍照、沈约等人的骈文,分析其对声律、对仗的讲究,以及其铺陈描写、辞藻华丽的特点。 骈文的社会功能:探讨其在官方文书、碑志、颂辞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史传散文的新发展: 陈寿《三国志》的精炼写实:对比《史记》,分析《三国志》在叙事上的简洁、客观,及其在人物评价上的严谨。 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史学与文学价值:探讨其引证史料、辨析是非的史学功劳,以及其所引用的许多精彩故事和细节,丰富了《三国志》的文学性。 笔记小说的萌芽: 志怪小说:如干宝《搜神记》,分析其记录鬼神怪异之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 志人小说:如刘义庆《世说新语》,这是本书重点介绍的散文体裁。 《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分析其以名士风流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简短、精练、生动的人物小品,展现了魏晋名士的言谈举止、风度情趣。 “语”的艺术:解读《世说新语》的对话艺术,其机智幽默、尖锐深刻的对话,以及人物形象的鲜活立体。 《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分析其简洁、典雅、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巨大影响。 四、文学批评的初步确立 从“论文”到“论诗”:系统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 钟嵘《诗品》的里程碑意义: 诗歌的品评标准:深入分析《诗品》将诗歌分为上、中、下三品,并以此来评价历代诗人的标准,如“五言居情,或善叙事,或善写意”,“资于事见,体物为 M”,以及其对“风骨”的重视。 对历代诗人的评价:解读其对曹操、曹植、陶渊明、谢灵运等重要诗人的评价,以及这些评价所体现的审美倾向。 《诗品》的历史地位:将其视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本书力求呈现一个清晰、独立、富有洞察力的中国古代文学早期发展图景,强调各个时期文学体裁的演进、思想的碰撞以及艺术手法的创新。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解读,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激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其实更多是出于一种对学术传统的敬意。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那个时代学者们治学的风骨。书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对“真理”的虔诚和对知识体系构建的责任感,是当代很多速成型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存在争议的文学事件时,往往会非常审慎地给出多种可能性,而不是急于下一个定论,这种开放而严谨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它教会我,真正的学术探讨,是在不断的质疑和反思中前进的,而不是一锤定音的断言。这本书更像是一座知识的殿堂,你得一步步走进去,才能体会到它的庄严与深邃。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在我看来,是典型的上世纪学术著作的遗风,朴素、克制,几乎不带任何多余的情感色彩,全凭论点和证据说话。我特别喜欢它在考证某些文学流派源流时的那种“刨根问底”的态度。它不像有些现代的文学史著作那样,热衷于宏大叙事或过于鲜明的个人解读,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工匠,一点点地用史料去搭建起历史的骨架。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阅读起来略显枯燥,特别是中间大段的引文和注释,对于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考验。我尝试着在通勤路上阅读,结果发现完全无法集中精神,它需要你心无旁骛地坐在一张结实的书桌前,备着笔墨,才能真正领会其中三味。它似乎更适合被当作案头工具书来查阅,而不是消遣读物。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展现了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覆盖面。我原本以为,既然是“讲义”,重点会放在对核心文本的精讲上,但它对文学史背景的铺陈,包括社会制度、思想变迁乃至地理环境对文学形态的影响,都做了非常详尽的梳理。这种全景式的观察视角,让人明白文学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历史进程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举个例子,书中谈到某一时期诗歌的地域特色时,不仅仅是罗列了几个地域流派,而是深入分析了当地的民风和交通状况如何塑造了这些诗歌的风格。虽然有些地方的论述略显陈旧,可能与最新的考古发现有所出入,但其构建的整体框架和宏观视野,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像是在进行一场需要耐心和耐力的“考古挖掘”。它的价值不在于它能立刻给你提供一个清晰、易懂的故事线,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审视古代文学的方法论。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习惯于将文学现象置于一个极大的历史坐标系中去考察,这使得一些原本看似零散的文学现象,突然之间找到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合理位置。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精神气质”的捕捉,那种抽象但又似乎可以触摸到的文化脉动。当然,对于习惯了网络化、碎片化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节奏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应,因为它要求你慢下来,去感受字里行间被历史沉淀下来的厚重感。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被“啃”下去的学术大餐,而不是甜点。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纸质,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老学究书房里尘封已久的手稿散发出的那种庄重感。我原本是冲着“傅斯年”这个名字去的,毕竟他是民国时期学术界的泰斗,想看看他当年在课堂上是如何梳理中国古代文学的脉络的。然而,初读之下,我的感受有些复杂。讲义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确实有点高,里面引用的典籍和需要解释的背景知识太多,不时需要停下来查阅其他参考书,阅读体验不算轻松。它更像是一份为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者准备的纲领,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入门指南。我尤其欣赏其中对魏晋南北朝文学变迁的论述,作者似乎能洞察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精神气质,笔触细腻而深刻,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大时代的风云变幻,让人回味无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