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庄子三解-(上中下) | 作者 | 冯家禄 |
| 定价 | 85.00元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 ISBN | 9787506079730 | 出版日期 | 2015-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庄子》又称《南华经》,它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共33篇文章。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和道家创始人并称“老庄”。《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则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博大庞杂,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准,对后世影响很大。《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丰富,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作品,极受后世作家的推崇。《南华经》的整个思想,可以说是《道德经》的延伸,内中的许多章节都是从《道德经》发挥出来的,乃至于整句整句的录用。《南华经》中多处用到孔夫子及其弟子的故事,虽不能相信真有其事,但所说明的道理却大有教化之功。 |
| 作者简介 | |
| 冯家禄,男。生于1946年,1968年毕业于太原山西治专,国家统一分配到包头一大型国企工作;中员,高级机械工程师,现已退休。笔名“豫绥闲人”,《网名》“包头豫绥闲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专精于“易学”及“国学”领域的研究,将有《论语》、《庄子》、《奇门》、《黄帝内经素问》等专著陆续出版,现任《内蒙古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及《包头道德大讲堂》的主讲老师。 |
| 目录 | |
| 篇 骈拇 节 仁义如同骈拇…………………………… 第二节 任其性命之情方可恢复道心…………… 第二篇 马蹄 仁义礼乐破坏了纯朴乃圣人之大过………………… 第三篇 胠箧 节 贪财藏货实为盗者守…………………… 第二节 圣人不死则大盗不止…………………… 第四篇 在宥 节 在宥天下而不可治天下………………… 第二节 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第三节 守其一以处其和的修道法门…………… 第四节 道本未失而悟之即是…………………… 第五节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第五篇 天地 节 心身修养的十要点……………………… 第二节 圣人能禁过而不知所过………………… 第三节 平实才是真圣人………………………… 第四节 性修反德而心同太虚…………………… 第五节 忘己之人是谓入于天…………………… 第六节 天下平的大圣之治……………………… 第七节 无毁誉损益之心则德全………………… 第八节 圣治、德人、神人……………………… 第九节 舜之仁治为疡而已……………………… 第十节 世俗之人积习难返的原因……………… 第六篇 天道 节 静乃万物不足以铙其心………………… 第二节 天乐乃圣人之心以畜天下……………… 第三节 帝王之道………………………………… 第四节 人臣之道………………………………… 第五节 法天地之德而王天下…………………… 第六节 仁义乃乱人性之说……………………… 第七节 修身的大秘密……………………… 第八节 道不在书中而在书外…………………… 第七篇 天运 节 六极五常的天地之造化………………… 第二节 孝悌仁义皆自勉以役其德……………… 第三节 惧怠惑乃修心之三戒…………………… 第四节 盲目复古犹猨狙衣周公之服…………… 第五节 道可悟得而不可献得…………………… 第六节 五帝之治实滋民心之乱………………… 第七节 同化在于道心之德的感召……………… 第八篇 刻意 节 一切刻意行为皆非正道………………… 第二节 不思不谋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第九篇 缮性 节 天下失道的原因………………………… 第二节 真隐士的成因及行履…………………… 第十篇 秋水 节 河伯闻道………………………………… 第二节 小知小能与大知大能…………………… 第三节 孔夫子的圣人之勇……………………… 第四节 公孙龙闻道而入定……………………… 第五节 庄子的道境界与大辩才………………… 第十一篇 至乐 节 至乐在于无为…………………………… 第二节 生死犹如昼夜之轮替…………………… 第三节 活着不愿死而死后不愿生……………… 第四节 无好恶才能无为之至乐………………… 第五节 万物皆出于机入于机…………………… 第十二篇 达生 节 达生不务生达命不务知………………… 第二节 至人莫之能伤的原因…………………… 第三节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第四节 养生若牧羊视其后者而鞭之…………… 第五节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六节 以天合天则器之所以凝神……………… 第七节 忘适之适方是真适……………………… 第八节 达生之境界须渐修而至………………… 第十三篇 山木 节 材与不材之间…………………………… 第二节 人能虚己则天下无能害之……………… 第三节 侗乎其无识傥乎其怠疑………………… 第四节 自伐者无功……………………………… 第五节 形莫若缘而情莫若率…………………… 第六节 比干处乎材而非处乎不材……………… 第七节 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第八节 彻悟的机缘就在世间百态中…………… 第九节 行贤而去自贤者无人不爱……………… 第十四篇 田子方 节 人貌而天虚的道境界…………………… 第二节 有道无道不在其言而在其行…………… 第三节 学道就是学驾御意识之我……………… 第四节 老聃的“游心于物之初”……………… 第五节 道德不在外形而在内心………………… 第六节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而天下平…………… 第七节 凡事无心即是至人……………………… 第八节 现象有别有生死而本真却一…………… 第十五篇 知北游 节 道心的境界就是知而不用……………… 第二节 正形摄知的修道原则…………………… 第三节 对道的概述及证道原则…………… 第四节 庄子对道的概述及证道原则…………… 第五节 道可贵贱约散而不可问闻……………… 第六节 无为而无以为才能大为………………… 第七节 古今死生皆有所一体…………………… 第八节不将不迎的修心功夫…………………… |
| 编辑推荐 | |
|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玄妙奇特;他的文章汪洋恣肆,多用寓言故事,想象丰富,语言瑰丽。他是我国历史上上不朽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他传世的《庄子》一书,无论哲学思想还是文学语言,都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发现这部书对于古典文献的引用和参照也做得非常到位,这让那些对相关学派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感到尤为亲切。作者在论述中清晰地勾勒出了庄学与其他先秦思想流派之间的异同,使得庄子的思想体系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镶嵌在整个思想史的宏大图景之中。这种参照系的确立,极大地增强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对庄子的解读,更像是一本微型的先秦思想导论,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理解古代智慧的坚实桥梁。对于任何希望在纷繁复杂的当代世界中,寻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清明与宁静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馈赠。
评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感受到一种心境上的变化。道家思想的核心往往在于“无为”与“自然”,但这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常常显得遥不可及。然而,这部书的解读,却奇异地提供了一种实践的路径。它不是教你如何去“做”,而是引导你如何去“放下”和“观看”。比如,作者对于“鼓盆而歌”的处理,没有渲染悲伤或超脱,而是细腻地剖析了生死观的流转,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得失的执着。读完一个章节,往往需要合上书本,静坐片刻,让那些哲思的余韵在心中沉淀。这种强迫读者进行内省的阅读体验,是我近年来少有的收获。
评分初读时,我被作者那层层递进的解读逻辑深深折服。他并非简单地对《庄子》原文进行注解,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向导,带着你深入那片充满象征与寓言的哲学密林。行文之中,那种对“逍遥”与“齐物”境界的体悟,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结合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活哲学的深刻洞察。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南面而王”一节的论述,作者没有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是将其升华为对权力观和自我认知的终极探讨,读来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这种对深层含义的挖掘和阐释,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道家思想,变得生动而富有现代意义,仿佛庄子本人就在身旁,用他那充满智慧的口吻与你进行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坦白讲,我之前尝试过好几本《庄子》的解读本,但往往读到一半就因为过于学术化或过于口语化而放弃。这部作品的难得之处,在于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既有扎实的文献功底,保证了诠释的准确性,同时其叙述的节奏感和文笔的流畅性又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穿插个人感悟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谦逊,没有把自己凌驾于原著之上,而是把自己放得很低,纯粹作为一个引介者。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我在阅读那些著名的寓言故事时,仿佛又重新体验了一遍初遇庄子的震撼,每一个字句都似乎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种沉静的书卷气吸引住了。封面材质的选择很考究,带着一种温润的触感,仿佛能透过指尖感受到作者对文字的敬畏。字体排版也是一绝,疏朗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面对那些拗口的古文段落,也能因为清晰的布局而保持心神安定。尤其欣赏的是,它将“上、中、下”三册的划分处理得十分巧妙,既保持了整体的连贯性,又在阅读节奏上给予了读者喘息的空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摩挲,慢慢品味。每次翻开它,都能从那些精心打磨的细节中,体会到出版方对经典文献应有的尊重与用心。可以说,从视觉到触觉,这部作品都为阅读体验设定了一个极高的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