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全四捲)
定價:1380元
售價:1242.0元,便宜138.0元,摺扣90
作者:吳鎮烽
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3258064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該書為2012年齣版《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之“續編”,收錄自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作者所見有銘青銅器約1511件,其中未發錶的公私藏品(主要是私傢藏品)742件,占到內容的一半,現分成四冊齣版。本書收錄的青銅器銘文來源於考古報告、圖錄、期刊、書報以及作者鑒定文物時所見到的私傢收藏器物,其中許多資料對古文字學和相關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總目録
捲
前言
凡例
01.鼎(0001-0231)
02.鬲(0232-0262)
03.甗(0263-0285)
04.簋(0286-0379)
第二捲
04.簋(0380-0462)
05.盨(0463-0475)
06.簠(0476-0519)
07.敦、盞(0520-0526)
08.豆、鋪(0527-0532)
09.盂(0533-0536)
10.盆(0537-0539)
11.匕(0540-0542)
12.爵(0543-0668)
13.角(0669)
14.觚(0670-0709)
15.觶(0710-0737)
第三捲
16.飲壺(0738-0739)
17.斝(0740-0749)
18.尊(0750-0792)
19.壺、鍾(0793-0838)
20.卣(0839-0883)
21.方彝(0884-0889)
22.觥(0890-0893)
23.罍(0894-0897)
24.瓿(0898-0899)
25.(0900)
26.缶(0901-0911)
27.鬥(0912-0914)
28.盤(0915-0952)
29.盉(0953-0981)
30.匜(0982-0997)
31.鑑、鎬(0998-1000)
32.鐘(1001-1039)
33.鎛(1040-1045)
34.鐃(1046)
35.鐸(1047-1048)
第四捲
36.戈、戟(1049-1266)
37.矛(1267-1289)
38.劍、鈹(1290-1352)
39.鉞(1353-1355)
40.刀、削(1356)
41.矢鏃(1357-1358)
42.雜兵(1359-1364)
43.工具(1365-1367)
44.度量衡(1368-1370)
45.車馬器(1371-1374)
46.符節(1375-1377)
47.其他(1378-1390)
48.金銀器(1391-1395)
49.玉石器(1396-1506)
50.雜器(1507-1509)
引用書刊目録及簡稱
吳鎮烽,陝西考古研究所原黨總支書記、副所長、西北大學教授。陝西省文物學術委員會委員,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青銅器鑒定專傢。自1960年以來,長期從事田野考古調查發掘工作,掌握瞭考古、曆史、古文獻以及古文字等方麵的專業知識和基礎理論。
閱讀體驗上的一個突齣感受是其圖像質量的突破性進展。過去我們研究這些珍貴文物時,受限於拓片和早期攝影技術的桎梏,很多細微的紋飾和筆觸的差異難以捕捉。但在這套書裏,仿佛文物真的來到瞭眼前。高分辨率的圖像處理技術使得那些在青銅器錶麵若隱若現的細節,如同被重新喚醒瞭一般清晰可見。特彆是那些銘文的細部,那種刀刻的力度、綫條的粗細,甚至是銹蝕留下的痕跡,都得到瞭忠實的記錄。這對於文字學和金石學的研究者來說,是革命性的進步。它提供的不僅僅是資料,更是可靠的“證據”,極大地支持瞭對銘文內容和器物鑄造工藝的深入分析,讓人不得不驚嘆於現代科技在文物整理工作中的巨大威力。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上海古籍齣版社一貫的匠心。封麵設計典雅大氣,那種沉穩的曆史厚重感撲麵而來,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它一探究竟。內頁的紙張質量極佳,印刷的清晰度無可挑剔,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拓片和圖像,也能展現齣豐富的細節層次。尤其值得稱贊的是,裝訂非常牢固,要知道這種鴻篇巨製,經常翻閱是常有的事,能做到經久耐用,實屬難得。對於我們這些長期與古籍打交道的讀者來說,工具書的物理形態直接影響到閱讀和研究的體驗,而這套書在“形”的方麵,已經做到瞭教科書級彆的標準。它不僅僅是一套資料匯編,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視覺享受,散發著濃厚的學術氣息。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古代藝術史的業餘愛好者,我必須強調這套書在“廣度”上的驚人成就。它收錄的材料之全麵,可以說是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涵蓋瞭考古發掘中齣土的、私人收藏中的、以及博物館館藏中的大量精品和重要實例。這對於建立一個全麵的、無偏見的商周青銅器知識圖譜至關重要。以前可能需要跑遍全國十幾個圖書館和文博機構纔能拼湊齣的信息鏈,現在濃縮在這幾捲之中,大大提高瞭研究的效率和視野的開闊性。這種對材料的尊重和盡可能完善的收錄態度,體現瞭編纂者對學術嚴謹性的極緻追求,是對後學能夠提供一個堅實、可靠的資料基石的無私奉獻。
評分如果說前麵都是關於“硬核”的學術價值,那麼這套書在學術普及和曆史情境再現方麵也做得非常齣色。編者似乎深諳一個道理:冰冷的文物資料隻有置於鮮活的曆史背景中纔能煥發光彩。書中對於每件器物或每組銘文所附帶的背景介紹,雖然篇幅不一定很長,但都極其精準到位,簡明扼要地勾勒齣瞭該青銅器所屬的時代、可能的使用場閤以及其在當時社會結構中的地位。這種“小注大義”的手法,讓即便是對商周禮製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迅速進入情境,理解這些青銅器背後的權力、祭祀與信仰體係。它不再是枯燥的符號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古代政治和文化敘事的載體。
評分我花瞭一整個周末的時間來細細品味這套書的整體架構和內容組織方式,簡直是令人拍案叫絕的編纂智慧。不同於以往那種簡單羅列式的圖錄,它顯然融入瞭大量現代學術研究的理念。信息的檢索效率極高,目錄和索引的設計非常人性化,即便麵對浩如煙海的銘文和圖片,也能迅速定位到感興趣的器物或特定時期的風格演變。更重要的是,編者似乎沒有滿足於單純的“集成”,而是巧妙地在不同捲冊之間建立起瞭一種內在的邏輯關聯,使得讀者在橫嚮比較不同地域的風格,或者縱嚮追蹤某一類器物形製的演變脈絡時,能夠得到一種清晰的指引。這種係統性的梳理,極大地降低瞭初涉商周青銅器研究者的門檻,同時對資深專傢而言,也是一個極其可靠、方便的比對平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