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經學曆史
定價:21.00元
作者:(清)皮锡瑞,周予同 注釋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10107927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281kg
編輯推薦
《經學曆史》原為皮锡瑞著,介紹經學在中國古代發展演變的曆史,條理清晰,觀點鮮磺,可視為瞭解經學史的入f]書。周予同為之作注釋,補充瞭大量資料,並對皮氏觀點中的偏頗予以補救,使此書廣為流傳,成為二十世紀經學研究史上的裏程碑式著作。本書由中華書局2011年*齣版。
內容提要
《經學曆史》原為皮锡瑞著,介紹經學在中國古代發展演變的曆史,條理清晰,觀點鮮磺,可視為瞭解經學史的入f]書。周予同為之作注釋,補充瞭大量資料,並對皮氏觀點中的偏頗予以補救,使此書廣為流傳,成為二十世紀經學研究史上的裏程碑式著作。本書由中華書局2011年*齣版。
目錄
序言凡例一 經學開闢時代二 經學流傳時代三 經學昌明時代四 經學極盛時代五 經學中衰時代六 經學分立時代七 經學統一時代八 經學變古時代九 經學積衰時代十 經學復盛時代附錄一 皮鹿門先生傳略附錄二 本書引用清代人名齣處錶重印後記
作者介紹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門,湖南善化人。近代經學傢。著有《師扶堂叢書勢《皮氏八種》等。周予弱(1898~1981),浙江瑞安人。經學史傢。曾任復旦大學曆史係主任。著有《鐲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主編有文科教材《中國曆史文選》,撰寫瞭《辭海》經學史的條目。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真是簡潔有力,直接點齣瞭主題和作者,讓人一眼就能鎖定目標。我最近迷上瞭對中國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尤其是那些奠定後世學術基礎的經典著作。這本《經學曆史》聽起來就像是一把鑰匙,能打開通往那個波瀾壯闊的學術世界的門。我期望它能提供一個清晰、係統的脈絡,梳理從先秦到晚清,經學思想是如何演變、興衰和相互影響的。更重要的是,我特彆關注注釋的質量。畢竟,對於年代久遠的經典文獻,如果沒有詳盡而準確的注釋,讀者很容易在浩瀚的古籍中迷失方嚮。皮锡瑞和周予同這兩位學者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種質量的保證,他們的學術功底和對細節的把握,想必能讓晦澀的文本變得平易近見。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看到他們如何解讀那些看似尋常卻蘊含深意的篇章,以及他們是如何將紛繁復雜的學派爭論梳理得井井有條的。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著作,更是一部可以伴隨我們深入理解中國文化核心精神的指南。
評分對於我這個曆史愛好者來說,閱讀工具書的最高境界,是它能引導我産生更多的思考和疑問,而不是讀完就結束瞭。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告訴我們“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解釋“為什麼會這樣發展”。比如,在某一特定曆史時期,為什麼某種學派會突然占據主流?是政治環境使然,還是學術思想自身邏輯發展的必然?這本書的“注釋”部分,我猜想,或許會包含一些篇幅來探討這些背後的驅動力。如果作者能將皮锡瑞和周予同的精要觀點,結閤現代學術的視野進行整閤和提煉,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是史料的匯編,而是具有高度的闡釋性和啓發性。我期待它能像一麵棱鏡,將復雜的經學曆史摺射齣清晰、多維的光芒,讓我能夠帶著更深刻的洞察力去麵對那些流傳韆年的文本,從而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被它厚重的質感和典雅的裝幀所吸引。中華書局齣品,自然在排版和印刷上無可挑剔,這對於閱讀古籍注釋類書籍來說至關重要,眼睛的舒適度直接影響閱讀的持久性和專注度。我翻開目錄,看到章節的劃分頗為精妙,似乎是按照時間綫索和學派流變來組織內容的,這正是我所需要的結構感。我個人在閱讀傳統文獻時,最怕的就是那種零散的、缺乏整體觀的論述,容易讓人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這本書如果能構建齣一個宏大而又嚴謹的框架,將不同時期的經學傢及其核心觀點串聯起來,那價值就太大瞭。我尤其想看看,在論述宋明理學興起時,作者是如何論述其與漢代經學的繼承與顛覆關係的。這中間的學術“內力”較量,纔是真正引人入勝的地方。希望注釋部分能適當地加入對一些關鍵概念的辨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字麵解釋上,那樣纔能真正幫助我們把握住經學流變背後的思想動因。
評分我購買這本《經學曆史》的初衷,是想梳理一下曆代儒者是如何“活”用經典的。經學之所以重要,並不僅僅在於它是一堆古老的文字記錄,而在於曆代士人如何藉由對經典的闡釋來指導社會實踐和個人修養。因此,我非常關注書中對不同時代“義理”闡發重點的側重分析。比如,漢代尚“察微觀化”,而魏晉南北朝的玄學思潮如何滲透並改變瞭經學的麵貌?書中對這些範式轉換的論述是否足夠深入?而且,注釋的質量,對於理解這些“義理”的演變至關重要。如果能看到對關鍵“義例”的詳細溯源和對比,那閱讀體驗會大大提升。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能超越一般曆史敘述的層麵,進入到思想史的精微之處,讓我真切感受到,經學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被激活和重塑的,而非僅僅是一部塵封的典籍。
評分說實話,我對清代經學的研究一直抱持著一種既敬畏又略帶疏離的態度。敬畏的是其考據之精深,疏離的是總覺得那套嚴密的考證體係離現代人的思維方式有些遙遠。因此,這本書的價值對我來說,可能就在於它能否搭建一座“橋梁”,一座連接古代嚴謹學術與現代讀者理解力的橋梁。我希望作者不僅僅是記錄曆史,更是在“解讀”曆史。比如,當提到乾嘉學派對宋學的批判時,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平衡的視角,而不是偏嚮某一方的贊頌或貶低。皮锡瑞和周予同的注釋,我猜想一定下瞭不少功夫去辨析不同版本之間的細微差異,以及對一些地方性、特定學派術語的解釋。這些“幕後”的學術工作,往往是衡量一部經學史著作深度的試金石。如果能讀到這些,我就知道自己沒有買錯,它能提供一個紮實可靠的學術基礎,供我進一步拓展研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