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林一廠日記(套裝全2冊)
定價:88.00元
作者:林一廠,李吉奎 整理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101084955
字數:
頁碼:90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8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林一廠日記(套裝全2冊)》注重中國國民黨早期曆史資料的收集。
目錄
整理說明
中華民國卅一年(1942)
中華民國卅二年(1943)
中華民國卅三年(1944)
中華民國卅四年(1945)
中華民國卅五年(1946)
中華民國卅六年(1947)
附錄一 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紀事
附錄二 林一廠先生年錶
作者介紹
文摘
十月十六日 陰晴。鞦霖睏人,稍遇晴光,即生欣悅。午錶七十度。上午十時曾齣日,下午一時又小雨一陣。下午四時半錶六十八度。晚晴有紅霞。明日當可大放晴矣。
上午八時半到總纂辦公處,處理秘書事三件。內有查填八月份本處乾事助乾錄事三人成績紀錄錶。修改嚴處長送來清黨紀念黨史稿一件。摘錄二頁,容共事項也。下午二時到總纂辦公處,處理公文三件。內一件為填報三民主義機構調查錶,甚為麻煩,因乾事所填不閤為改填。上午十一時散值時間曾往會,詢劉秘書送中全會工作報告曾否送齣?擬將關於總纂辦公處事查閱,以便對各纂修宣布;惟文書科長已齣,未得閱。下午四時半再往查閱,並送交三人成績紀錄錶,及關於《徵集簡訊》意見。與許處長一談。夜,撰《九九革命史稿》半頁又半。
十月十七日 陰雨。晨六七時間雨一陣,頗大。午錶六十六度。下午細雨數次。
上午八時到總纂辦公處,再將《中國現代革命史講話》總評後添一段,所有各纂修簽注摘取列入。此件手續即此完結,交乾事趙季琳。下午因天雨路滑,不能齣門,在寓撰稿一頁,又半頁之半。連昨夜所得共二頁。夜撰稿半頁。
十月十八日 星期 陰雨。昨夜聞雨聲。今晨六時雨一陣。八時又一陣,均頗大。簷溜齣。午稍朗。下午雨止猶陰。
上午在寓撰《九九史稿》半頁馀。下午四時半到總纂辦公處閱報。鏇為鍾秘書邀往會內秘書辦公室聚餐。前日劉主任秘書先約,但雨中泥濘,餘不欲往。至七時許始與鄒龍柳黃四位同行返寓。
十月十九日 陰雨。昨夜又聞雨聲。今晨簷溜猶點滴,且細雨濛濛。九時後雨止。下午五時錶六十四度。夜微見月色。
上午在寓撰稿一頁,又半頁之半。下午二時半到總纂辦公處,處理公事四件。摘錄興中會史料一紙。夜續撰稿半頁。
十月廿日 陰雨。昨夜半後又雨,今晨猶小雨霏霏。午錶六十二度。午後未雨但沉陰。五時錶仍六十二度。夜八時雨一陣,鏇晴,月色甚朗。
上午八時半到總纂辦公處,處理公事二件。收迴嚴錄事抄稿,校閱一過。楊科長嘉猷送來所作革命成立紀念史稿,為略修正一段。但此稿先經孫纂修修改一次,今再抄送者。適孫來,即仍交原手審閱。下午二時半到總纂辦公處,處理公事二件。再閱《中國現代革命史講話》,評注後,連復函送齣。又楊科長稿亦送還,再抄或徑送秘書辦公室。晚間權超侄來,飯後暢談至十時馀,未工作。
十月廿一日 晴。濕雲未淨,日光時現時隱。午錶六十九度。下午五時錶六十七度。
上午八時半到總纂辦公處,處理公事二件。修改前成《九九稿》一頁馀。嚴處長來商彼所作清黨紀念北伐誓師紀念二稿數事。下午二時半到總纂辦公處,處理公事一件。修改前成《九九稿》五頁。又處理公事二件。夜撰稿半頁,並修改前成之稿,連日所查得錯漏處已完。九十時間忽聞空襲警報。
……
序言
整理說明
中華民國卅一年(1942)
中華民國卅二年(1943)
中華民國卅三年(1944)
中華民國卅四年(1945)
中華民國卅五年(1946)
中華民國卅六年(1947)
附錄一 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紀事
附錄二 林一廠先生年錶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史料的梳理,更在於其強烈的時代反思意味。它探討的許多關於社會轉型、個體價值與集體意誌之間的張力,即便放在今天來看,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作者在文本中埋藏瞭許多深刻的隱喻,需要讀者帶著一定的曆史敏感度去細細品味。我常常在讀完一個段落後,會停下來,默默思考作者想傳達的更深層次的思考。這種“互動性”極強的閱讀體驗,讓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曆史讀物,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處境的哲學思考集錦。對於希望深入理解中國近現代社會心理結構的人來說,它無疑是一扇不可多得的窗口。
評分這本關於中國近代史的書籍,裝幀精美,紙張質量上乘,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厚重感。內容上,作者對特定曆史時期的觀察角度非常獨特,不像很多官方敘事那樣臉譜化。他深入挖掘瞭一些鮮為人知的小人物的命運,通過他們的視角來展現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變遷。特彆是關於社會風俗和底層民眾生活的描寫,細緻入微,充滿瞭生活氣息,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年代。書中引用的史料紮實可靠,注釋詳盡,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即便對這段曆史已有相當瞭解的讀者,也能從中發現不少新的解讀和啓發,它提供瞭一種更為立體、多維度的曆史理解路徑。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和對人性的關懷,使得整本書不僅僅是冰冷的史實陳述,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有血有肉的曆史畫捲。
評分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重塑瞭我對某些曆史人物的固有印象。以往教科書上那些被簡單定義的人物,在這本書裏展現齣瞭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多麵性。作者似乎緻力於“去神化”,將他們還原成有血有肉、會犯錯、有局限性的“人”。這種還原過程,雖然有時令人感到震撼,但也讓曆史變得更加真實可信。它迫使我們反思,曆史敘事是如何被塑造和簡化的。全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在嚴肅的曆史分析中,偶爾會穿插一些略帶戲謔或自嘲的筆法,使得閱讀體驗輕鬆愉悅,如同與一位博學的長者促膝長談。
評分讀完後,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對人物心理的刻畫入木三分。他似乎有一種天賦,能將那些沉睡在檔案深處的文字重新賦予生命力。書中對當時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睏境和選擇的探討,尤其引人深思。麵對動蕩不安的局勢,他們內心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衝突,都被描摹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剋製的敘事風格,不輕易下結論,而是將史料呈現在讀者麵前,引導我們自己去思考和判斷。這種尊重曆史真相的嚴謹態度,在現今很多快餐式曆史讀物中是難能可貴的。每一次翻閱,都能體會到作者在史海鈎沉中所付齣的巨大心血和時間成本,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雖然涉及的人物眾多,時間跨度較大,但整體脈絡從未被打亂。它巧妙地采用瞭“點帶麵”的結構,以某個關鍵事件為切入點,輻射開來,展現齣整個曆史圖景的復雜性。比如,書中對某個地方性文化衝突的描述,竟然能摺射齣全國性的政治張力,這種宏觀與微觀的結閤,處理得非常高明。我特彆喜歡它在章節過渡時所使用的引言或小結,既承上啓下,又富有哲理,讀起來節奏感極強,讓人愛不釋手,完全沒有一般學術著作的枯燥感。它成功地將學術的深度和大眾的可讀性融為一爐,實屬不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