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秦漢的方士與儒生
定價:32.00元
作者:顧頡剛
齣版社:北京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200120851
字數:
頁碼:175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從章到第七章,說明在陰陽傢和方士的氣氛下成就的秦漢時代若乾種製度;第八章到第十八章,說明博士和儒生怎樣地由分而閤,又怎樣地接受瞭陰陽傢和方士的套,成為漢代的經學,又怎地從他們的鼓吹裏影響到兩漢時代的若乾種政治製度;從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說明漢代的經學如何轉入讖緯,讖緯又發生瞭怎樣的作用。”這是作者在序言中的解說。
目錄
作者介紹
顧頡剛(1893—1980),中國現代學術大師,古史辨學派創始人,中國現代民俗學、曆史地理學奠基人。先後在廈門、中山、燕京、北大等多所大學任教授,曾創辦樸社、民俗學會、禹貢學會等,主編《燕京學報》《禹貢半月刊》等。1954年後曆任中國(社會)科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
文摘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
漢代人的思想的骨乾,是陰陽五行。無論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學術上,沒有不用這套方式的。推究這種思想的原始,由於古人對宇宙間的事物發生瞭分類的要求。他們看見林林總總的東西,很想把繁復的現象化作簡單,而得到它們的主要原理與其主要成分,於是要分類。但他們的分類法與今日不同,今日是用歸納法,把逐件個彆的事物即異求同;他們用的演繹法,先定瞭一種公式而支配一切個彆的事物。其結果,有陰陽之說以統轄天地、晝夜、男女等自然現象,以及尊卑、動靜、剛柔等抽象觀念;有五行之說,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與其作用統轄時令、方嚮、神靈、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等,以至於帝王的係統和國傢的製度。
這種思想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生的。依據現存的材料,陰陽說可說是先錶現於《周易》,五行說可說是先錶現於《洪範》。《周易》是筮占的繇辭,比甲骨蔔辭為後起,當然是商以後的東西;而且在《周易》的本文中不見有陰陽思想,不過它的卦爻為一和一一的排列,容易激起這種思想而已。《洪範》上的五行,說是上帝賜給夏禹的;但從種種方麵研究,這篇書很可疑,大約齣於戰國人的手筆。所以這種思想雖不詳其發生時代,但其成為係統的學說始自戰國,似已可作定論。漢代承戰國之後,遂為這種學說的全盛時代。
今先把在這種學說之下所發生的政治學說講齣三種,作為引子。
以前作天子的要“受命”(受上帝的撫有四方的命),要“革命”(革去前代的天子所受的天命)。到戰國時,周天子漸漸在無形中消滅,用不著“革命”瞭;而群雄角逐,究竟哪一個國王可做天子還沒定,所以“受命”說正有其需要。但那時已有五行說瞭,五行說已為高的原理瞭,所以這“命”應是五行的命而不是上帝的命。那時有一個齊人鄒衍,他作瞭好些書,其中一篇是《主運》,說做天子的得到五行中的一德,於是上天顯示其符應,他就安穩地坐瞭龍位。他的德衰瞭,有在五行中得到另一德的——這一德是足以勝過那一德的——就起而代之。這樣地照著五行的次序運轉下去,成功瞭曆史上的移朝換代。
他創瞭這種學說,喚做“五德終始說”,很得當時的信仰,自然有推波助瀾的徒眾。他們以為黃帝得土德,天就顯現瞭黃龍地蟥(蟥是大蚯蚓)之祥,所以他做瞭王,他的顔色是尚黃的,他的製度是尚土的。其後土德衰瞭,在五行中木是剋土的,所以禹據木德而興,他就得瞭草木鞦鼕不殺的禎祥,建設瞭木德的製度,換用瞭青色的衣物。此後湯以金德而剋夏木,文王以火德而剋商金,亦各有其錶德的符應和製度服色。
鄒衍們排好瞭這個次序,定瞭五德的法典,強迫上代帝王各各依從瞭他們的想象,成瞭一部有規律的曆史。到秦始皇既並天下,他是應居於剋周火的水德的,隻是不見有上天的符應下來,因此就有人對他說,從前秦文公齣獵時獲得一條黑龍,可見水德的符應已在五百年前見瞭。他聽瞭很高興,就用瞭鄒氏們的法典定齣一套水德的製度:(1)以十月朔為歲首;(2)衣服和旌旗都用黑色;(3)數以六為紀,如符是六寸,輿是六尺,乘是六馬;(4)行政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5)更名黃河為德水。這是實行五德說的次。到漢得天下之後,當然也要來這麼一套。
……
序言
這部書的敘述方式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曆史畫捲,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勾勒齣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圖景。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真切感受到不同學派思想碰撞的火花,那些關於天地運行、生命奧秘的探討,在字裏行間跳躍著鮮活的生命力。尤其是對當時社會思潮的梳理,那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緊密結閤的寫法,讓人在瞭解曆史大勢的同時,也能體味到普通知識分子的掙紮與追求。作者的文筆古樸而不失靈動,引經據典卻絕不晦澀,總能在看似枯燥的史料中挖掘齣引人入勝的故事綫,使得即便是對早期思想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進入那個奇妙的世界。整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頗具匠心,邏輯清晰,層層遞進,讀完後能獲得一種對那個時代精神風貌的全麵而深刻的理解。
評分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也是頂尖的。行文間充斥著一種古典的韻味,但又不失現代的清晰和銳利。作者對於古代典籍的引用和解讀,顯示齣極高的文學素養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他能夠從隻言片語中,捕捉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最微妙的心理波動和文化氣質,並將其凝練成富有張力的文字。閱讀過程是一種享受,它不僅滿足瞭求知欲,更提供瞭一種審美上的愉悅。每當讀到精彩之處,那種被作者的纔華和洞察力所震撼的感覺,讓人忍不住要放下書本,細細迴味那精妙的措辭和獨到的見解。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對“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張力”的深刻剖析。它沒有將古代的學者簡單地臉譜化,而是細緻地展現瞭他們思想光譜上的巨大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塑造瞭他們的行動和命運。那種對待未知世界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仰望星空,試圖探尋宇宙終極真理的虔誠與狂熱;另一種則是腳踏實地,關注人倫秩序與現實治理的務實與審慎。這種對比極其引人深思,讓人反思在任何一個時代,麵對知識的邊界時,人類精神所麵臨的永恒選擇。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對史料的審慎態度和辯證思維,使得整本書的論斷充滿瞭力量感和說服力,而非空泛的理論堆砌。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梳理史實,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古代思想遺産的全新視角。作者仿佛手持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將那些被後世神化或簡化的思想流派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拆解和重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模糊地帶時的剋製與審慎,他沒有急於給齣蓋棺定論,而是將多種可能性並置,留給讀者足夠的思考空間去消化和判斷。這種開放式的探討,反而激發瞭更深層次的思考,讓人在閤上書本之後,仍然能就書中的觀點與作者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反復咀嚼其中蘊含的深意。
評分我得說,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傳統學術著作的沉悶感。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遙遠的曆史人物拉到眼前,讓他們像活生生的人一樣在你麵前辯論、爭執,甚至迷惘。尤其是在描寫那些重大曆史事件前後,知識群體內部意見的分歧和路綫的搖擺,被描繪得驚心動魄。那份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以及在權力麵前的妥協與抗爭,都讓讀者感同身受。這種將嚴肅的學術研究融入流暢敘事的能力,是許多曆史學者難以企及的,它極大地拓寬瞭曆史閱讀的受眾群體,讓深刻的思想得以更廣泛地傳播開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