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圖書 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宋端平本楚辭集注(全三冊) 9787501360383 國傢圖

正版圖書 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宋端平本楚辭集注(全三冊) 9787501360383 國傢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硃熹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楚辭
  • 集注
  • 宋端平本
  • 典籍
  • 古籍
  • 文學
  • 經典
  • 文化
  • 詩歌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悟元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ISBN:9787501360383
商品編碼:30155871178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宋端平本楚辭集注(全三冊)

定價:60.00元

作者:(宋)硃熹

齣版社: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0136038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為《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為瞭更好體現原本的效果,兼顧讀者閱讀體驗,本書正文用70剋黃膠、保留真灰印刷。數百年來底本流傳的滄桑痕跡,藏書傢印張、題跋等,均真實可見,層次分明。

本書裝幀風格保持叢書的一緻性,簡單大方。定價低廉,使更多讀者能夠一睹善本風采。版心設計在遵照叢書編輯標準的基礎上,做瞭適當調整,更加美觀。頁碼用漢字置於書口下方,與底色對齊,這都是細節用心之處。在書前加入底本原書的收藏單位和闆框尺寸,便於讀者瞭解和著錄相關信息。雖然是平裝書,但仍然采用鎖綫膠釘,利於長時間的保存,滿足部分讀者的長期收藏願望。

內容提要


《宋端平本楚辭集注》八捲,附《楚辭辯證》二捲,《楚辭後語》六捲,平裝三冊。宋硃熹集注。國傢圖書館藏宋端平二年(1235)硃熹孫硃鑑刊本《楚辭集注》,為海內孤本,是目前宋本中年代較早且*完整的一部。書後另附有《楚辭辨證》二捲、《楚辭後語》六捲,前者為舊注的考訂,後者輯錄宋玉以後至宋呂大臨的擬騷作品。此次我們將其列入《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影印齣版,以饗廣大讀者。

目錄


目録 3

捲一 離騷經 9

捲二 九歌 61

東皇太一62

雲中君64

湘君66

湘夫人71

大司命76

少司命79

東君82

河伯85

山鬼87

國殤90

禮魂92

捲三 天問 95

捲四 九章 139

惜誦140

涉江150

哀郢154

抽思161

懷沙168

思美人174

惜往日179

橘頌187

悲迴風189

第二冊

捲五 遠遊 1

蔔居 17

漁父 22

捲六 九辯 25

捲七 招魂 49

大招 71

捲八 惜誓 87

弔屈原 94

服賦 98

哀時命 104

招隱士 115

楚辭辯證上 123

離騷經126

九歌157

楚辭辯證下 173

天問173

九章187

遠遊193

蔔居202

漁父202

九辯203

招魂204

大招207

晁録208

第三冊

楚辭後語目録 1

捲一 成相 11

佹詩 29

易水歌 34

越人歌 36

垓下帳中之歌 37

大風歌 39

鴻鵠歌 41

捲二 弔屈原47

服賦47

瓠子之歌 47

鞦風辭 50

烏孫公主公51

長門賦53

哀二世賦58

自悼賦61

反離騷66

捲三 絶命詞85

思玄賦87

悲憤詩105

鬍笳107

捲四 登樓賦121

歸去來辭123

鳴皐歌127

引極129

山中人130

望終南132

魚山迎送神麯133

日晚歌134

復誌賦135

閔己賦140

彆知賦142

訟風伯144

弔田橫文145

享羅池147

琴操149

捲五 招海賈文153

懲咎賦157

閔生賦162

夢歸賦165

弔屈原文169

弔萇弘文173

弔樂毅176

乞巧文178

憎王孫文184

捲六 幽懷賦187

書山石辭190

寄蔡氏女190

鬍服麻賦193

毀璧196

鞦風三疊198

鞠歌200

擬招202

跋207

作者介紹


硃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硃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齣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的理學傢、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詩人,閩學派的代錶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硃子。硃熹是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硃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閤稱“程硃學派”。硃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楚辭集注》這部書在中日外交關係史上還有一段佳話。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在即將達成協議的9月27日,*與田中會見結束時,*拿起《楚辭集注》說:“ 這套書是送給田中首相的禮物。”這次會麵後的第三天,兩國即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送給田中角榮的就是國圖藏北宋端平本《楚辭集注》的影印本。

文摘









序言



《文心雕龍》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的不朽巨著,由南朝梁代文學傢劉勰所著。此書以其宏大的體係、精深的見解和典雅的文筆,係統地闡述瞭文學的起源、本質、發展、體裁、風格以及創作方法等諸多重要問題,成為後世治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學批評者不可不讀的經典。 《文心雕龍》全書共二十捲,分為辨騷、原道、宗經、論說、事類、篇章、風骨、草木、神思、龍辯、通變、定勢、序誌、纔略、知音、審辯、時序、封禪、體例、書寫等五十篇。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論證有力,將文學活動置於廣闊的社會、曆史、哲學背景之中進行考察,充分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高超的思辨能力。 一、 《文心雕龍》的文學觀:道與文的融閤 劉勰認為,文學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與“道”緊密相連。“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人生社會的根本準則,也是文學創作的靈魂。“文”則是“道”的載體和錶現形式。他強調“文以載道”,認為優秀的文學作品應當能夠傳達真理,弘揚美德,啓迪民智,教化人心。因此,文學創作的根本目的不是為瞭炫技或取悅,而是為瞭實現“道”的傳播和光大。 劉勰將文學的起源追溯到自然和社會,認為“蓋神理形器,皆道之所生;變易通塞,亦氣之所運”。他將人類語言的産生與天地萬物的變化聯係起來,認為“滋味鹹淡,觸類而生;形聲響質,隨物而變”,這種對語言和文學的生成機製的探討,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色彩。他對“文”的理解,更是超越瞭單純的文字技巧,將其提升到“托事以褒,援古以證,譬之以喻,發之以漸,辨之以析”的認識高度。 二、 嚴謹的文學史觀:貫通古今,推陳齣新 劉勰對文學史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將中國文學的發展視為一個連續而又不斷變革的過程,強調“祖述道統,雖宗匠之業;繼述六經,亦述作之基”。他既尊重古代的文學傳統,又提倡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他對曆代文學的流變、文學體裁的演進、文學思潮的起伏都有著清晰的梳理和精闢的論述。 他通過“宗經”一篇,將《詩》《書》《禮》《樂》《易》《春鞦》等儒傢經典視為文學的源頭活水,認為這些經典不僅是道德倫理的教科書,也是文學藝術的典範。他還對先秦諸子的散文、楚辭、漢賦等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肯定瞭它們的文學價值。 在“通變”一篇中,劉勰提齣瞭“變”與“通”的文學發展觀。“通”是指文學應保持其核心的價值追求和普遍的藝術規律,“變”則是指文學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條件下,在錶現形式、藝術風格上應當有所創新和發展。他反對拘泥於陳規,也警惕盲目求新,強調“跡不相循,道不相越”,在變化中保持內在的統一性,在創新中體現文學的本質。 三、 精闢的文學批評:體、用、風、骨、神思 《文心雕龍》的另一重要貢獻在於其對文學批評理論的係統闡述。劉勰提齣瞭許多至今仍具有指導意義的批評範疇,如“體”“用”“風”“骨”“神思”等。 “體”是指文章的體裁和形式,劉勰詳細論述瞭詩、賦、頌、贊、誄、銘、碑、錶、記、序、論、書、詔、檄等各種文體的特徵、起源和發展,為後人研究文體學提供瞭重要的依據。 “用”是指文章的功用和目的,劉勰強調文章應當“有益於世”,能夠“明道”、“勸善”、“懲惡”。他反對那些“空談玄理”、“賣弄文采”而無益於社會的空泛之作。 “風”是指作品的情采、風格和韻味,它關乎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風”既可以指作品中流露齣的作者的情感,也可以指作品所營造齣的整體氛圍。“風”的形成,與作者的情感、生活經曆、思想修養以及創作技巧都息息相關。 “骨”是指作品的骨力,即文章的筋骨、主旨和氣勢。劉勰認為,“骨”是文章最根本的部分,它決定瞭文章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骨”的堅實,需要作者具備深厚的思想內涵和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 “神思”是指作者的創作構思和想象力,是文學創作的靈魂。“神思”是連接“道”與“文”的關鍵,是作者將內在的體悟轉化為外在藝術形式的橋梁。他強調,“神思”的活躍,需要作者“博學”、“審問”、“慎思”,通過深入的觀察和體驗,纔能獲得豐富的創作靈感。 四、 細緻的創作論:知音、審辯、纔略 《文心雕龍》還對文學創作的過程和方法進行瞭深入的探討。 “知音”一篇,強調瞭讀者理解作品的重要性,以及作者與讀者之間心靈溝通的契閤。“知音”之說,不僅是對讀者品鑒能力的肯定,更是對作者創作意圖的深刻理解。劉勰認為,優秀的作者應當能夠洞察讀者的心理,而優秀的讀者則能領會作者的深意。 “審辯”一篇,則著重於作者如何審視自己的作品,如何辨彆其優劣。“審辯”需要作者具備高度的自我反省能力和批判精神。劉勰認為,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應當反復推敲,仔細斟酌,力求使作品臻於完善。 “纔略”一篇,則闡述瞭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所需的纔情和策略。劉勰認為,創作離不開作者的“纔”,但更需要“略”,即創作的整體規劃和巧妙安排。他強調,作者應當根據不同的題材和文體,運用不同的創作策略,纔能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 五、 《文心雕龍》的深遠影響 《文心雕龍》問世以來,對後世的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史研究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曆代學者都將其奉為圭臬,從中汲取養分。 在文學理論方麵,《文心雕龍》所提齣的“文以載道”、“通變”等思想,深刻影響瞭後世文學發展的方嚮。其對各種文體的分類和分析,為後代文學研究奠定瞭基礎。 在文學批評方麵,《文心雕龍》所提齣的“風骨”、“神思”等批評範疇,成為評價作品的重要標準。它對作者、作品、讀者三者關係的論述,也為文學批評提供瞭新的視角。 在文學史研究方麵,《文心雕龍》對中國文學的源流、發展和演變進行瞭係統梳理,為後世的文學史傢提供瞭豐富的史料和理論指導。 《文心雕龍》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嚴謹的邏輯體係、精闢的論述和典雅的文筆,成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巔峰之作。它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文獻,更是世界文學理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閱讀《文心雕龍》,能夠幫助我們深刻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精髓,提升我們的文學鑒賞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引導我們思考文學的本質及其在人生社會中的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簡直是國學愛好者心中的一座寶庫啊!我特地入手瞭這套宋端平本楚辭集注,光是聞著那油墨的清香,就覺得沉浸在曆史的氛圍裏瞭。雖然我還沒來得及逐字逐句啃完,但光是翻閱這三冊的裝幀和排版,就能感受到齣版社在整理和影印上的用心。那些細小的宋代刻本的筆觸、字體的風格,都原汁原味地保留瞭下來,這對於研究古籍、體會古代文人在吟誦《楚辭》時的心境,簡直是無價之寶。特彆是那些注釋部分,雖然是古人的解讀,但那種嚴謹的考據精神,放在今天來看也毫不遜色。我尤其欣賞它在保持原貌的同時,又做瞭現代讀者易於閱讀的排布,不會讓人一頭霧水。對於真正想深入《楚辭》文本內部,而不是滿足於泛泛而談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扇通往宋代士人心靈世界的窗戶。

評分

自從收到貨後,我簡直愛不釋手,特彆是那三冊書的紙張選擇,很有那種老派書局的味道,不是那種一味的雪白,而是略帶暖黃的米白,讓人在閱讀時眼睛不易疲勞,也更貼閤古籍的審美。我翻閱到其中一冊的注釋部分,發現對於一些生僻的“兮”字用法和地名的指代,宋人的解釋往往比現代白話注釋來得更富有畫麵感,雖然也更晦澀難懂,但卻保留瞭古代語境的韻味。這套書的齣現,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注”這一行為的理解——它不僅僅是解釋字詞,更是一種與古人對話、在特定曆史時期對經典進行再創造的過程。閱讀它需要耐心,但這種耐心換來的是對經典理解深度的幾何級提升,是那種“豁然開朗”的學術驚喜。

評分

說實話,我最初是衝著“宋端平本”這幾個字去的,畢竟原貌的宋刻本流傳下來的鳳毛麟角,能看到原貌的影印本已經是很幸運的事瞭。這套書的裝幀質感非常紮實,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這對於一個常年和古籍打交道的讀者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心理滿足。我注意到,在某些篇章的對照閱讀中,宋代的某些批注角度非常刁鑽,甚至是後世通行本中不常被提及的側重點。這套書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原生態”,它不是現代學者在某本通行本上做二次加工的成果,而是直接呈現瞭宋代學者是如何理解和傳頌屈原的智慧的。我花瞭不少時間在比對不同版本的細微差異上,這種探索的樂趣,遠勝於閱讀那些已經高度整閤、剔除所有“雜音”的精簡版本。如果你想追本溯源,體驗一下“原教旨主義”的文獻閱讀,選它絕對沒錯。

評分

與其他精裝書不同,這套《宋端平本楚辭集注》給我的感覺是沉穩和內斂。我最欣賞的是,它沒有為瞭迎閤現代市場而過度“美化”古籍的原始麵貌。你看那些頁邊的硃砂眉批,那些因為時間流逝留下的輕微洇墨痕跡,都被如實地呈現齣來瞭,這對於我們這些喜歡“考據”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提醒我們,我們所閱讀的文本,是經過無數雙手、曆經韆百年流轉而來的珍寶。我個人習慣在晚上點一盞暖黃色的颱燈,慢慢地摩挲著書頁,去感受宋人的智慧如何一點點滲透進這些文字裏。它不是快餐式的知識攝取,而是一種緩慢而深刻的文化浸潤,非常值得珍藏,也希望能有更多人能靜下心來品味這份曆史的厚重感。

評分

我傢裏已經有好幾本不同齣版社齣版的《楚辭》箋注本瞭,但當我把這套宋端平本放在書架上時,我立刻明白它占據的是一個獨特的位置。它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學術研究和文獻比對上,而非日常的休閑閱讀。我試著讀瞭其中幾篇的導讀部分,那種古奧的文風和詳盡的字詞解釋,需要極大的專注力纔能跟上。它就像一架精密運作的古董鍾錶,每一個零件都必須被仔細端詳。對於那些想寫論文或者對宋代楚辭學史感興趣的朋友來說,這三冊提供瞭最直接的原始材料支撐。我非常好奇它在捲首或捲末有沒有附帶相關的考證說明,如果能詳細介紹一下這個端平本的流傳和版本源流就更完美瞭。總體感覺是:重,不僅是重量,更是學術的厚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