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李敖精編:禮記 康濟錄 鹽鐵論
定價:56.00元
作者:李敖
齣版社:天津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280451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囊括!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提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21”選錄瞭本冊節錄瞭戴聖的《禮記》、李覯的《直講李先生文集》、倪國璉的《康濟錄》、洪亮吉的《洪北江先生遺集》、佚名的《儀禮》、辜湯生的《張文襄幕府紀聞》、桓寬的《鹽鐵論》。《禮記》著重講述瞭禮儀、文化等方麵的關於禮的問題。《直講李先生文集》此書是其一生著述的匯編,作者這種欲藉經典而改良現存社會製度的思想,對宋儒有較大的影響。《鹽鐵論》是西漢桓寬根據的“鹽鐵會議”記錄整理撰寫的重要史書,書中記述瞭漢武帝時期關於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的一場大辯論,是研究西漢經濟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目錄
作者介紹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定價,坦白說,不算便宜,這立刻就將它從大眾快消讀物的行列中區分瞭齣來。這種定價策略,往往暗示著齣版方對其內容質量和裝幀工藝有著極高的自信。因此,我對它在學術嚴謹性上的要求也相應提高。我關注的重點在於引用的準確性和版本選擇的閤理性。對於古代文獻的整理,版本差異往往是導緻理解偏差的根源。我希望編者能夠清楚地標明所采用的底本是哪個權威版本,是否有對不同版本間的差異進行必要的說明和權衡。如果能在某些關鍵性的曆史爭論點上,編者能清晰地梳理齣不同學者的主要觀點和論據,而不是含糊其辭地帶過,那麼這本書就真正具有瞭參考價值,可以作為案頭工具書。這種對細節的苛求,是區分“閤格的整理”和“卓越的學術成果”的關鍵所在,我希望它能朝著後者邁進,體現齣對知識的敬畏之心。
評分拋開內容和製作層麵,我更在意的是這本書在我的個人閱讀計劃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我通常傾嚮於將那些需要反復咀嚼、時常翻閱的經典書籍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因此,這本書的整體結構布局,是否便於快速檢索和主題定位,就顯得尤為重要。是按照章節主題劃分,還是依據時間脈絡展開?如果它能設計一套高效的索引係統,例如關鍵詞索引或者人名地名索引,那將極大地提升它的實用性。想象一下,當我在研究某個特定的古代社會議題時,能夠迅速翻到所有相關論述的集閤點,這種效率的提升是無可替代的。對我來說,一本好的工具書,不僅能告訴我“是什麼”,更能告訴我“在哪裏找”。如果這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成為我書架上那個“一翻即得”的寶典,那麼它在我的個人知識管理體係中的地位,就會被牢牢鞏固。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工具的升級。
評分從閱讀體驗來說,我非常看重注釋和導讀的詳略程度。麵對年代久遠的典籍,如果沒有詳盡的背景資料和難詞解釋,讀者很容易被睏在字句的錶麵,無法深入領會其背後的深層含義。我期待的是那種體貼入微的輔助係統,不僅僅是簡單的詞語翻譯,而是對特定時代背景下特定概念的深入剖析。比如,某個典故的典齣,某個製度的演變過程,這些都需要一個博學而又耐心的嚮導來引導。如果導讀部分能夠提供一些學界關於這些文本的不同流派的觀點對比,那就更好瞭,這能激發讀者獨立思考的興趣,而不是被單一的解讀所桎梏。好的注釋,應當是閱讀過程中的“隱形幫手”,它在你需要時齣現,在你不需要時便功成身退,絕不喧賓奪主。如果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足夠細緻,我相信它不僅適閤初學者入門,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讀者,也能提供新的啓發點和研究方嚮,真正做到雅俗共賞。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時候,首先被那種沉穩的墨綠色吸引瞭,觸感上帶著一絲亞麻的紋理,顯然在材質的選擇上是下瞭功夫的,絕非市麵上那些輕飄飄的平裝本可比。書脊處的燙金字體雖然低調,但在光綫下卻能摺射齣一種古典的韻味,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隨便翻閱的讀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件。內頁的紙張選用的是米白色的特種紙,印刷的字跡清晰銳利,墨色濃鬱而不散,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的疲勞感也比看那些漂白的紙張要輕得多。特彆是那些引文和注釋部分的排版,處理得極其巧妙,既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又能在需要時一眼鎖定關鍵信息,這可以看齣排版師對傳統文獻的尊重和現代閱讀習慣的深刻理解。閤上書本時,那種厚實而紮實的重量感,更增添瞭一種莊重感,仿佛手中握著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曆史的沉甸甸的分量。初次接觸這套書,光是這份對實體書本身的敬意,就已經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瞭期待,它成功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提醒瞭我們實體閱讀的美好和儀式感。
評分我對內容本身的期待,更多是基於對這位作者過往作品的認知,他的文字功力一直是毋庸置疑的,那種直擊核心、絕不拖泥帶水的犀利風格,總能讓人在迷霧中找到清晰的路徑。我特彆關注的是他對傳統經典進行“精編”後的取捨和闡釋角度。畢竟,這些典籍汗牛充棟,如何去蕪存菁,如何用現代人的視角去激活那些看似遙遠的概念,纔是最考驗編者智慧的地方。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原文的堆砌,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帶有強烈個人印記的解讀框架。例如,在處理那些涉及禮儀規範的部分時,是傾嚮於還原曆史語境,還是著力發掘其在當代社會人際交往中的普適價值?這種“編”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思想的再創造。如果能將復雜的曆史背景抽絲剝繭,用通俗易懂卻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呈現齣來,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一般的文獻匯編瞭,它將成為一座連接古今智慧的橋梁,引導讀者進行一次真正的思維體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