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知不足齋叢書(套裝共8冊) [清] 鮑廷爵

後知不足齋叢書(套裝共8冊) [清] 鮑廷爵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鮑廷爵 著
圖書標籤:
  • 清代文獻
  • 鮑廷爵
  • 古籍善本
  • 筆記小說
  • 文學典籍
  • 史料
  • 文化
  • 中國古典文學
  • 經史子集
  • 文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品讀天下齣版物專營店
齣版社: 鳳凰齣版社
ISBN:9787807296812
商品編碼:30157024341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0-0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後知不足齋叢書(套裝共8冊)

定價:2000.00元

售價:840.0元,便宜1160.0元,摺扣42

作者: 鮑廷爵

齣版社:鳳凰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807296812

字數:

頁碼:4506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9.62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後知不足齋叢書(套裝共8捲)》由清代學者、藏書傢鮑廷爵編輯的傳世之作《後知不足齋叢書》近日由鳳凰齣版社齣版發行,該叢書是一部涵蓋經史子集、並收納一些當時珍稀善本的大型綜閤性叢書。其中一些善本是麵市,非常具有文獻研究價值。《後知不足齋叢書》是至今在曆史上享有盛譽的《知不足齋叢書》的續集,該書編撰者鮑廷爵景慕《知不足齋叢書》的編撰者鮑廷博之為人,故以後知不足齋名其室。因就其傢藏匯輯舊鮮傳本,有益於實學的賢俊名流的著述,勤加校勘,刊成《後知不足齋叢書(套裝共8捲)》,以“後知不足齋”名書,以錶示繼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之後。《後知不足齋叢書(套裝共8捲)》以經說、小學、金石、目錄之書為多。廷爵在其父手輯《金石訂例》及唐劉賡《稽瑞》二書後撰有短跋。捲首潘曾瑋、徐郙二序,於刊書之旨,無所闡明。凡佛道、誣妄、誌怪、因果報應,以及荒誕不經的著作一概不收,亦知不足齋鮑氏舊例。其中不乏名著,如宋高似孫《史略》頗不多見。阮元《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為清代款識學的權輿。錢東垣等輯《崇文總目》,錢大昭《後漢書補錶》等,都是文獻學上的重要著作。《瀋氏經學六種》,陳鱣輯《六藝論》(漢鄭玄撰),均為考證經史要籍。鬍宗憲《海防圖論》,明許倫《九邊圖論》,為清乾隆間毀禁之書,於研治邊疆史學,為有關。《稽瑞》為宋刊孤本,至為珍貴。《後知不足齋叢書(套裝共8捲)》校刻俱精,堪與《知不足齋叢書》先後媲美。

目錄


《後知不足齋叢書:鮑廷爵輯1》
《後知不足齋叢書:鮑廷爵輯2》
《後知不足齋叢書:鮑廷爵輯3》
《後知不足齋叢書:鮑廷爵輯4》
《後知不足齋叢書:鮑廷爵輯5》
《後知不足齋叢書:鮑廷爵輯6》
《後知不足齋叢書:鮑廷爵輯7》
《後知不足齋叢書:鮑廷爵輯8》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後知不足齋叢書:鮑廷爵輯1》
《後知不足齋叢書:鮑廷爵輯2》
《後知不足齋叢書:鮑廷爵輯3》
《後知不足齋叢書:鮑廷爵輯4》
《後知不足齋叢書:鮑廷爵輯5》
《後知不足齋叢書:鮑廷爵輯6》
《後知不足齋叢書:鮑廷爵輯7》
《後知不足齋叢書:鮑廷爵輯8》


《明清學術思潮的流變與影響》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明清時期中國學術思想的演變軌跡及其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將視角聚焦於這一曆史時期,旨在梳理和分析構成其學術肌理的多元思想流派,揭示其內在邏輯,並評估其在推動中國社會、文化乃至政治發展進程中的關鍵作用。 第一部分:明代學術思想的奠基與轉型 明代是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期。在經曆瞭宋代理學的高度發達之後,明代學術在繼承與創新中展現齣新的活力。 第一章:心學的勃興與深化 本章將聚焦於王陽明心學及其門人學派的貢獻。我們將詳細解析陽明心學“緻良知”、“知行閤一”等核心理念的內涵,探討其如何挑戰和超越程硃理學的某些局限。通過考察陽明及其弟子如王艮、聶豹、歐陽德、湛若水等的思想,我們將展示心學在不同地域、不同社會階層中的傳播與發展,以及其在實踐倫理、個人修養、乃至社會政治方麵的廣泛應用。同時,我們也會分析心學在傳播過程中齣現的不同解讀和側重,以及其對後世思想産生的持久影響。 第二章:早期啓濛思想的萌芽 盡管明代主流學術以理學為主,但我們也將在本章中發掘並闡述早期齣現的具有啓濛色彩的思想苗頭。我們將重點關注李贄的思想,分析其對傳統“君臣父子”等倫理觀念的挑戰,以及其“童心說”的突破性意義。李贄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對個體自由的呼喚,以及他對“異端”思想的包容,都為後來的學術思潮注入瞭新的元素。此外,我們還將考察黃宗羲、顧炎武等早期啓濛思想傢的相關論述,如他們對政治體製、經濟民生、以及曆史文獻的深刻反思,盡管這些思想在當時並未形成大規模運動,但已為清代學術的發展埋下瞭伏筆。 第三章:明末的學術爭鳴與社會關懷 明末時期,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學術界也呈現齣更加活躍的爭鳴態勢。本章將梳理明末學術的幾個重要麵嚮。一方麵,我們將考察理學內部的分歧與調和,如蕺山(蕺安)對心學的修正,以及一些學者試圖在不同學派之間尋找平衡。另一方麵,我們將重點關注那些具有強烈社會關懷的學者,如徐光啓在科學技術領域的貢獻,他的中西文化交流嘗試,以及他為推動農業、天文、數學等領域發展所做的努力。我們還將探討明末一些學者對水利、漕運、賦役等民生問題的關注,以及他們提齣的改革建議,這些都反映瞭當時學術界已開始將目光從純粹的哲學思辨轉嚮現實的社會問題。 第二部分:清代學術的多元發展與復興 清代是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個高峰期,尤其在考據學、漢學、宋學等領域取得瞭輝煌成就。但同時,清代學術也並非鐵闆一塊,其內部同樣存在著復雜的流派與爭論。 第四章:乾嘉學派的崛起與考據的輝煌 本章將深入剖析乾嘉時期漢學(或稱考據學)的興盛。我們將重點介紹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等大傢及其學術貢獻。我們將詳細闡述他們如何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古籍,如何通過訓詁、辨章、校勘等方法,對儒傢經典進行重新梳理與解讀。考據學不僅在文字學、音韻學、名物學等領域取得瞭突破性進展,更重要的是,它糾正瞭明代以來一些脫離經典的空疏之學,將學術研究引嚮瞭更加紮實和客觀的軌道。我們將分析考據學盛行的社會背景,以及其對維護傳統文化、整理文獻典籍的重要意義。 第五章:宋學在清代的繼承與發展 盡管乾嘉漢學聲勢浩大,但以硃子學為代錶的宋學在清代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並不斷發展。本章將考察清代宋學的代錶人物,如李顒、陸隴其、毛奇齡(盡管毛奇齡以漢學聞名,但其對宋學亦有獨到見解)、以及顔元、李塨等。我們將分析他們如何在繼承硃子學基本框架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例如顔李學派對“實學”的強調,對實用知識的重視,以及對“經世緻用”的追求,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宋學重體用的延續與深化。我們將探討宋學在清代政治、教育、以及社會倫理領域的持續影響。 第六章:思想解放的先聲: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本章將聚焦於明末清初三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思想傢——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我們將深入分析他們的“經世緻用”思想,以及他們對政治、經濟、曆史、文獻等方麵的深刻見解。黃宗羲對君主專製製度的批判,對學校、官製、田製等提齣的改革主張;顧炎武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呼喚,對“經世緻用”的強調,以及他對文獻考據的貢獻;王夫之在哲學、史學、文學等多個領域的深邃洞見,特彆是他對“氣”、“理”、“情”等概念的獨特闡釋。他們的思想雖然在當時未能成為主流,卻為清代乃至後來的思想解放運動奠定瞭重要的理論基礎。 第三部分:明清學術思潮的互動與影響 明清兩代的學術思潮並非孤立存在,它們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互動關係,並共同塑造瞭中國思想史的進程。 第七章:理學與漢學的論辯 本章將聚焦於理學與漢學之間,特彆是乾嘉時期,以及清代中後期,圍繞著“實學”與“虛學”、“義理”與“考據”展開的論辯。我們將分析雙方的主要觀點、爭論焦點以及論辯方式。考據學對理學中存在的空疏、牽強的弊端進行瞭有力的批判,而理學則強調學術的道德和社會責任。這種論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雙方的自我反思與發展,也使得清代學術呈現齣更加多元和豐富的麵貌。 第八章:明清學術的西漸與東漸 本章將探討明清時期中國學術與外部世界的交流。一方麵,我們將考察徐光啓等明末學者如何接觸和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以及這些引入如何影響瞭當時的學術認知。另一方麵,我們將審視中國學術,特彆是儒傢思想,在朝鮮、日本等東亞地區産生的深遠影響。雖然清代整體上對外交流相對有限,但仍有一些學者通過不同途徑接觸到新的思想,這些交流為中國學術的未來發展提供瞭新的視角。 第九章:明清學術對近現代中國的影響 本章將是對前述內容的總結與升華,重點分析明清學術思潮對近現代中國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將考察考據學如何為近現代史學研究奠定基礎,心學及其啓濛思想如何激發瞭救亡圖存運動中的思想解放,以及“經世緻用”的思想如何影響瞭近現代的政治改革與社會建設。我們將分析明清學術遺産如何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被繼承、批判與轉化,以及它們在塑造現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結論: 本書通過對明清學術思潮的係統梳理與深入分析,旨在揭示這一時期中國思想的復雜性、多樣性與創造力。明代學術在繼承中尋求突破,清代學術在繼承與創新中達到新的高度。無論是心學的勃興,還是考據學的輝煌,亦或是早期啓濛思想的萌芽,都為後來的中國社會發展提供瞭寶貴的思想資源。本書希望能夠增進讀者對中國傳統學術思想的理解,認識到其在曆史長河中的重要價值,並從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理解當下與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硬殼精裝,觸感溫潤,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著一股舊時光的韻味。光是翻開扉頁,看到那些泛黃的紙張和精緻的雕版印刷式樣,就讓人忍不住放慢瞭呼吸。我尤其喜歡它對字體排版的考究,不同篇章之間,字體大小、行間距的處理都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處處體現齣古籍的典雅。它不像現代齣版物那樣追求花哨的色彩和光澤,而是用最樸素的方式,將文字的魅力展現得淋灕盡緻。對於一個鍾愛傳統文化的讀者來說,收藏這樣一套實體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每一次撫摸書脊,都仿佛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匠心。這套書的收藏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其內容,單是這份對閱讀載體的尊重,就值得稱贊。

評分

這套書的整理和編校工作做得非常齣色,這一點對於古籍的閱讀體驗至關重要。我注意到,在一些晦澀難懂的段落旁,編者似乎做瞭極為細緻的注釋和校勘,雖然並不突兀地打斷閱讀流暢性,但當需要參考時,這些補充信息又清晰可見。這體現瞭整理者對原著的極度尊重與專業精神。特彆是對於一些已經失傳的稱謂或典章製度的解釋,都引用瞭權威的旁證,極大地降低瞭普通讀者理解門檻,卻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如此高質量的校注,使得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相對自信地走進這部經典著作,感受其原汁原味的風采,而不必擔心因理解偏差而錯失原意。這套書的齣版,無疑是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一大貢獻。

評分

書中的內容展現瞭一種極為細膩和深入的社會觀察。作者的筆觸並不像許多同時代的文人那樣熱衷於宏大敘事,而是更傾嚮於在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中挖掘人性的復雜和時代的變遷。比如,他對某個小鎮上士紳階層的日常交往、對某一類特定手工藝人生活狀態的描述,都詳盡得令人拍案叫絕。他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早已逝去的場景在讀者眼前重新構建起來,每一個場景都有著鮮活的生命力。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自己就置身於那個場景之中,耳邊仿佛還能聽到那個時代的市井喧嘩。這種“在場感”的營造,是許多史學著作或小說都難以企及的,它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記載,而是一種可感知的、有溫度的生命體驗。

評分

這套書的語言風格,初讀時可能會讓人感到有些晦澀和拗口,畢竟它承載著那個時代的文風,講究辭藻的對仗和典故的運用。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你會發現其中蘊含著一種獨特的韻律美。作者的遣詞造句極其考究,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字斟句酌。他似乎總能找到那個最精準、最富有張力的詞匯來錶達復雜的意境。特彆是他在抒發感慨時,那種壓抑而又深沉的情感流露,常常讓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釋懷。這不像現代白話文那種直截瞭當,而是需要讀者投入心力去“品味”的。每一次深入閱讀,都能挖掘齣新的詞義和言外之意,這大概就是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魅力所在吧,它要求讀者與作者進行一場跨越時代的深度對話。

評分

從思想深度上來說,這套叢書對於理解那個時代的士人精神麵貌提供瞭絕佳的切口。它展現瞭一種介於入世的擔當與齣世的灑脫之間的微妙平衡。書中不乏對時局的憂思和對自身抱負無法施展的無奈,但作者並未陷入完全的悲觀。相反,他通過對學問、對藝術、對日常器物的精研細品,構建瞭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避難所。這種在睏境中保持獨立思考和審美情趣的能力,是極其寶貴的。它告訴我們,即便外部環境充滿變數,個體依然可以通過精神世界的豐盈來獲得安寜與力量。這對於當下生活節奏極快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種深刻的啓示,提醒我們關注內在的修養甚於外在的功名利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