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國學的傳承與創新:馮其庸先生從事教學與科研六十周年慶賀學術文集(全二冊) | 作者 | 中國人民大學國務院 |
| 定價 | 238.00元 | 齣版社 | 上海古籍齣版社 |
| ISBN | 9787532566167 | 齣版日期 | 2013-04-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1.203Kg |
| 內容簡介 | |
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為慶祝馮其庸先生大壽,召開瞭“國學前沿問題暨慶祝馮其庸先生執教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國學的傳承與創新(上下馮其庸先生從事教學與科研六十周年慶賀學術文集)(精)》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編,為本次學術會議提交的論文結集,全書圍繞馮其庸先生的主要學術領域與貢獻,共分“紅學研究新視野”、“近現代國學的迴顧與國學學科建設”、“曆代集部輯論與文學建構”、“西域敦煌齣土文獻研究”四大部分。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上冊 春風初度玉門關 ——在“國學前沿問題暨慶祝馮其庸先生執教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一、紅學研究新視野 馮其庸同誌從教60周年祝詞 百年紅學的啓示 紅學的學術研究與百傢爭鳴 積學集成大傢風範 ——初讀馮其庸《瓜飯樓重校評批(紅樓夢)》 闊大恢宏堅韌執著 ——感受馮其庸先生治學為人的精神力量 王子騰與王子勝:增添與更換 《紅樓夢》方言構成與演變 《雙清仙館本·新評綉像紅樓夢全傳》序 馮其庸先生的紅學研究 新時期紅學研究的“定海神針” ——漫話馮其庸先生和紅學 道德文章高風亮節 ——我所認識的馮其庸先生 讀端木蕻良緻陳邇鼕函 敬賀馮老其庸先生從教、治學60周年 黛玉“斷癡情”“恨寶玉”而死嗎 火葬:尤二姐·晴雯·林黛玉 ——黛玉被焚考 馮其庸先生論《石頭記》庚、己兩本關係的信 馮其庸先生與《北方論叢》的“紅樓夢研究”專欄 ——從馮其庸寫給夏麟書的信函談起 “聚紅軒”裏師友多 ——記馮其庸先生贈匾的深情厚誼 桃李滿天下園丁一寸心 ——敬賀馮其庸先生從事教育六十周年 石兄·曹頫 樹倒猢猻散 ——雍正查封曹頫傢産的緣由考析 談談《紅樓夢》的異文校勘問題 南京雲錦與曹雪芹《紅樓夢》 曹雪芹卒年與享年再檢討 秘館深藏終麵世紅樓抄本大團圓 ——寫在戚寜本影印之前 李煦與打牲烏拉 韓文本《紅樓夢》迴目的翻譯方式 曹雪芹祖上之隸旗與領主的多次改變 ——兼談曹傢旗籍問題 明代遼東寜遠衛曹氏的關內原籍 紅樓雅食淮揚風 《紅樓夢》傢庭角色係列之賈政 試說甄寶玉 ——讀紅偶錄之 求索不輟境界常新 ——體味馮其庸先生的學術品格 《紅樓夢》韓譯時麵臨的難題 ——以“文化空白”為中心 從軍事角度研究《紅樓夢》開闢紅學研究新領域 紅學史上的關鍵一環 ——論近代紅學研究 晚清經學與“紅學” ——“紅學”得名的社會語境分析 錢锺書與《紅樓夢》 二、曆代集部輯論與文學建構 集部編修與中國文學文獻學研究 從曆代集部形成看文學觀念的建構袁濟喜 “詩文評”和當代文學理論的區彆及聯係 海外現存集部漢籍與中國文學研究 ——以日本現存漢籍為中心 以國學治騷的是非得失 ——章太炎、劉師培楚辭研究的曆史反思 集部與清代戲麯研究 ——以鄭由熙《晚學齋集》為例 賈至中書製誥與唐代古文運動 論古代小說中的歸鄉之旅 究竟在說什麼? 《詩經·廊風·君子偕老》獻疑 唐人墓誌蓋題詩考論 駱賓王“對策文”相關問題考辨 “以詩為詞”辨 王國維舊藏善本詞麯書籍的去嚮 麵嚮“存在”之思 ——中國古代文論意義闡釋的生存論維度 齊梁文學“新變”雜議 論司空圖的“情悟”美學理論 謝榛詩論的美學詮解 論“清”的審美內涵在唐代詩論中的發展 ——以《河嶽集》、《中興間氣集》、《詩式》、《二十四詩品》為例 論“狂”作為美學範疇在中國古代作傢論中的體現 宋元時期四川地區文集價值管窺 ——《西南文學文獻》(第二編)綜述 顧羨季先生古典文學研究述略 迴歸《史記》本文,探討項羽身死之地 項羽身死之地續考 宋江及其起義軍幾個關鍵問題的新探考 施耐庵和羅貫中對《水滸傳》成書的貢獻 下冊 三、近現代國學的迴顧與國學學科建設 “國學”:國傢認同與學科反思 國學院體製與現代中國學術的知識構成 ——現代學術的知識範型研究之一 現代中國國學教育機構研究 國學學科建設麵臨的幾個問題 國學研究的古典境界 國學之嬗變及現今應有之視點 國學宗旨與道德文章傳統 ——新世紀“國學”主體自覺的實踐課題 “儒學復興”的定位與思考 重新審視“三綱”的曆史與現實意義 但開風氣不為師 ——試論鬍適的清代學術史研究 吳宓與清華國學研究院 “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 ——張岱年哲學研究點滴 經學應該成為獨立的學科 “打孔傢店”與“打倒孔傢店”辨析 四川省城尊經書院的經史教育 重新檢討“國學”的定義 ——從鬍適的定義談起 “曆史美學”芻議 ——讀康德、黑格爾、叔本華美學撰述有感 仁的概念,傳統西方與中國的理解 四、書法與繪畫 平生百劫韆難後萬象縱橫不係留 ——讀馮其庸教授詩書畫有感 在馮其庸九十詩書畫展開幕式上的緻辭 書畫寬堂馀事翰墨自訴衷腸 ——讀馮其庸先生繪畫有感 一笑揚鞭夕照中 萬象縱橫盡我師 ——觀《馮其庸書畫攝影展》有感 大筆如椽 ——讀馮其庸詩·文·書·畫 一顆文心 ——馮其庸書畫攝影展讀後散記 畫到青藤更著花 ——讀馮其庸先生的書畫 詩情·畫意·學識 ——讀《馮其庸書畫集》 書是心跡畫乃性情 ——讀馮其庸先生書畫有感 上下求索路漫漫 ——記紅學傢馮其庸先生的學書道路 硯田活水無窮樂為有胸中逸氣生 ——喜讀《馮其庸書畫集》 五、西域敦煌齣土文獻研究 抒性寄情大西北 ——學習馮其庸教授西域詩詞的一點體會 乾隆帝西域詩文研究 故宮博物院藏敦煌吐魯番文獻述評 敦煌吐魯番學研究新資料 ——兼談中央民族大學收藏吐魯番齣土文書 也說伊循故址 唐代天山東部州府的典和粟特人 隋唐伊吾史二題 “素畫”與“塑畫” ——再論唐代伊吾祆廟的“素書” 中古時期西域東部“同姓為婚”案例研究 鬆柏漢墓53號木牘考 ——以成年男女性彆比例失調為中心 懸泉漢簡與西域都護 唐代鹹亨至儀鳳中宮廷寫經機構研究 安祿山身世之推測 王樹楠與西域文書的收藏和研究 《蘭亭序》在西域 義淨與實叉難陀 利用漢譯佛經研究齣土鬍語佛教文獻 ——以龜茲語文獻中所見《求妙法王》故事為例 大榖收藏品中一件龜茲語木簡文書之再析 西夏漢文藏傳密教儀軌《依吉祥上樂輪方便智慧雙運道玄義捲》讀解 ——以依“四手印”修“欲樂定”為中心 新發現唐史弘泉墓誌銘試釋 唐念子(祿)墓誌銘相關問題考釋 《搜神記》校補 ——從國圖藏BD11871號文書談起 試論《西域圖記》的編纂原則和主要內容 唐洛陽大弘道觀考 論古靈寶經“齣者三分”說 BD09524唐寫本成玄英《道德經義疏》殘捲校讀記 讀1431年木刻版畏吾體濛古文佛經序與跋 ——兼論古濛古語語音嚮近代語音的過渡 麴文泰與佛教 瓜飯樓著作述錄 後記 |
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抱有深厚感情的普通讀者,我更傾嚮於從思想的深度和人文關懷的角度去審視這套文集。六十年的教學生涯,意味著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人格的塑造與精神的引領。我預設這套文集中,除瞭艱深的學術論文外,應該也會包含一些迴憶性的、散文化的篇章,它們或許能讓我們一窺學者的治學心路和對時代變遷的感悟。這種“人”的維度對於理解“學”的傳承至關重要。國學的創新,絕非盲目地追逐新潮,而是要找到植根於民族文化深處的精神原點,並以現代人易於接受的方式去錶達。如果文集能夠展現齣這種“守正創新”的平衡之美,那它就不僅僅是一部學術工具書,更是一部富有溫度的人文啓示錄。我期待看到如何將那些看似高冷的古典理論,通過生動的論述,重新與當代讀者的精神世界建立起共鳴,實現真正的“學以緻用,文以載道”。
評分從文本的“全二冊”配置來看,這套文集的內容必然是汗牛充棟,信息密度極高,需要讀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我注意到“馮其庸先生”這一核心人物的學術譜係,這通常意味著文集中的議題會緊密圍繞其主要研究方嚮展開,形成一個相對聚焦的研究集群。這樣的集中展示,使得研究者可以清晰地追蹤某一特定學術流派的發展脈絡和核心觀點。相較於零散的期刊論文,這種匯編的形式提供瞭一個進行宏觀比較和結構化閱讀的絕佳平颱。閱讀體驗上,我建議采取“主題先行”的策略,先瀏覽目錄和引言,確定自己最感興趣的子領域,再深入閱讀。這部文集更像是一部濃縮的、高濃度的學術史料,它記錄的不僅是某一位學者的成就,更是特定曆史時期,國學研究如何抵禦時代變遷的衝擊,並努力在學術的海洋中保持航嚮的生動寫照。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瞭解當代國學研究前沿的學者而言,這套書將是不可或缺的參考航標。
評分拿到這套書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精良的裝幀和厚實的體量,讓人聯想到古典學問那種需要時間去消化的特質。我個人對這類集結瞭多位學者心血的慶賀性文集抱有特殊的興趣,因為它們往往能摺射齣特定學派或研究群體的整體麵貌和學術生態。此書所慶賀的對象,其在國學領域的深耕想必已臻化境,因此文集中的文章,絕非泛泛而談的理論綜述,而更可能是基於多年實踐的獨到見解。我非常好奇其中對於“國學”這一宏大概念如何進行切割和細化研究的描述,比如在文獻考據、哲學思想、文學批評等具體分支上,各傢是如何承接前人衣鉢並開闢新局的。這種匯編式的作品,最考驗編者的眼光與學者的廣度,它提供瞭一個多角度審視同一學術源頭的機會。閱讀此類文集,仿佛置身於一場頂級的學術研討會,不同觀點交鋒碰撞,那種思想的火花是單本著作難以給予的豐富體驗,它象徵著一個成熟學術群體的內在活力與相互激勵的良好氛圍。
評分這部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莊重與厚度,讓人一拿到手裏就感受到它所承載的學術分量。我關注到的是它所代錶的“傳承與創新”這一核心議題,這在當今學術界是極具價值的討論方嚮。我們時常在談論如何在尊重既有文化精粹的基礎上,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時代意義,而這套文集顯然匯聚瞭諸多名傢的深刻思考。從書名中透露齣的信息來看,它聚焦於一位資深學者六十載的學術生涯,這意味著其中必然涵蓋瞭對傳統國學基礎理論的紮實梳理,以及在現代語境下如何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多維視角。我尤其期待看到其中關於研究方法論的論述,畢竟對於任何一個學科而言,清晰有效的研究路徑比單純的成果堆砌更為重要。這套文集想必能為後學者提供一個觀察學術生命力如何經久不衰的絕佳範本,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吸收知識,更能體悟到治學之道的嚴謹與靈動。整體而言,它像是一座精心搭建的知識橋梁,連接著古典的智慧與現代的探索,是值得沉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學術盛宴。
評分這部文集的齣版機構——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本身就是學術齣版界的一塊金字招牌,這在某種程度上為作品的質量提供瞭基礎保證。我所看重的,是其對“教學”與“科研”並重的強調。在很多領域,教學與科研往往被割裂開來,但真正的大傢一定是將二者融會貫通的。教學是檢驗科研成果是否清晰、是否具有生命力的試金石;而科研的成果,則是教學內容不斷更新的源泉。我期待看到文集中是否有討論如何構建有效的國學教學體係的篇章,比如如何平衡古代經典文本的難度與當代學生的接受能力,如何將那些需要長期積纍的學問,以更係統、更具啓發性的方式呈現齣來。一個學者的六十周年慶賀,無疑是對他所構建的教學框架的最好總結與肯定。因此,這部文集或許能為當前高等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復興和發展國學教育提供一套可操作、可藉鑒的經驗模型,其價值將遠遠超齣純粹的學術圈子,輻射到更廣闊的教育領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