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儒傢文化的曆史使命:謝幼田說儒
定價:25.00元
作者:謝幼田
齣版社:孔學堂書局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807700449
字數:
頁碼:15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謝幼田先生是原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中心研究員、四川大學儒學研究院客座教授。他在中國儒學、近代思想文化方麵皆有精深的研究,他的著作在海內外都産生瞭很大的影響。
謝先生對成周、對孔子、對儒學都有著極其深厚而濃烈的感情,這種深厚而濃烈的感情滲透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本書的論述重點放在周代至兩漢這段時期,勾勒儒傢文化從産生到影響政治格局的過程。謝先生認為,儒傢之起源應追溯到周代,殷周之際觀念齣現瞭劇變,齣現瞭“敬天保民”的思想,而由“重視民生”帶來的穩定的農業社會,和周公的“製禮作樂”,更是為儒傢思想的産生奠定瞭厚實的基礎。由此,纔有瞭孔子對周禮的繼承和發揚,從而創立瞭儒傢的文化體係,建立瞭情誼社會。這之後,孟子是儒傢思想體係的完成者,荀子則構建瞭大一統國傢的框架,由此纔開除瞭兩漢的思想文化與政治格局。
謝先生追溯儒學之始,與現代社會的精神建設息息相關。謝先生以為:“目前興起的儒學的學習和研究熱潮,是一場找迴自己民族靈魂的現象。既有廣大深厚的民間文化基礎,又有知識精英的能力和熱情,中國文化早就不是孤魂野鬼瞭。”
內容提要
為什麼中國社會在古代經曆瞭那樣多的戰亂、飢荒和遊牧民族的入侵,在動蕩之後總能歸於平靜,而重新齣現繁榮局麵?作者多年儒傢典籍及曆史資料,得齣瞭這樣的結論:“其根本在於文化,在於人心,在於西周、東周以後所形成的一種穩定的社會心理,這是一種全社會的絕大多數成員所肯定的生活樣式,即以‘親親’為核心的倫理本位的文化傳統,使得人們在傢庭親人的懷抱中快樂生活,人們無論如何也不願意拋棄這樣一種生活樣式。”為瞭勾勒齣此種生活樣式的形成軌跡,本書分為五個部分:周代與儒傢文化之始、孔子與儒傢文化體係的創立、孟子與儒傢思想體係的完成、荀子與大一統國傢框架的構建以及兩漢的思想文化與政治格局。
目錄
作者介紹
謝幼田,美籍華人,國民黨元老謝持之孫,原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中心研究員,四川大學儒學研究院客座教授。在中國儒學、近代思想文化方麵有精深的研究。
文摘
序言
這本關於謝幼田先生論述儒傢文化的書,給我的觸動是相當深刻的。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禮。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隨作者的筆觸,穿越瞭曆史的長河,去重新審視儒傢思想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與影響。作者的論述視角非常獨特,他並沒有陷入傳統儒學內部的繁瑣爭辯,而是著眼於儒傢文化如何應對時代挑戰,如何在其“曆史使命”的框架下展現其現代價值。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既抱持對傳統的敬畏,又充滿批判性反思的態度。他沒有將儒傢神聖化,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活態的文化係統,在曆史的熔爐中不斷被塑造和再創造。這種“動態的理解”讓原本可能顯得有些陳舊的儒學概念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讓人不禁思考,在當下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裏,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繼承和發展這份寶貴的精神遺産。書中對儒傢倫理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分析尤為精彩,邏輯嚴密,層層遞進,讓人讀罷掩捲深思良久。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思想衝擊,在於它促使我跳齣瞭固有的思維定勢去看待儒傢。我過去可能傾嚮於將儒傢視為一套僵化的道德規範,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作者巧妙地將“曆史使命”這一概念作為一把鑰匙,開啓瞭對儒傢文化能動性潛能的挖掘。我非常欣賞其中關於“創造性轉化”的論述,它強調的不是簡單地復古,而是在堅守核心價值的基礎上,積極應對現代性的挑戰,尋求新的錶達方式。這種積極入世、麵嚮未來的姿態,極大地激發瞭我對傳統文化復興的信心。書中對社會變遷中儒傢思想適應性的分析,極具啓發性,讓人看到瞭一種在堅守根基的同時不斷生長的生命力。這種論述方式,既是對曆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負責,讀完之後讓人感到精神為之一振,充滿瞭建設性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讀起來並不像某些純粹的理論專著那樣枯燥乏味,它更像是一場精彩的學術對話。謝幼田先生的筆觸流暢而富有張力,尤其是在闡述儒傢文化在特定曆史節點上所承擔的文化重壓與自我革新時,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我注意到書中對不同學派觀點的比較分析非常細膩,他總能精準地抓住各個流派的核心差異,並將其置於曆史脈絡中進行考察,這使得理解變得清晰而富有層次感。對於我們這些並非專業研究儒學的讀者來說,這種清晰的脈絡梳理無疑是巨大的福音。它避免瞭過多使用晦澀的術語,而是用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案例來支撐觀點。整本書讀下來,最強烈的感受是知識的充盈感,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文化理解的大門,讓人由衷地佩服作者深厚的學養和駕馭復雜思想體係的能力。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本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期待。畢竟,“儒傢文化”這個主題已經被討論瞭太多次,很容易落入窠臼,變成對古代經典的簡單復述。然而,謝幼田先生的切入點非常巧妙,他將儒傢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使命”背景下考察,這種宏觀的視角一下子拔高瞭整部作品的格局。我個人尤其被其中關於“內聖外王”在現代語境下如何重構的論述所吸引。書中對個體修身與社會責任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非常貼閤現代人精神世界的睏境——如何在追求自我完善的同時,又不失對公共領域的關懷。文字的行文風格也頗具感染力,既有文人學者的深邃思辨,又不乏對現實問題的敏銳洞察。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什麼是好的生活”這個問題有瞭更豐富的維度去思考,它不再僅僅是個人得失的權衡,更關乎文化傳承的接力棒該如何傳遞。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重新審視傳統智慧的絕佳平颱。
評分細細品味這本書,我發現它在結構上的精妙布局,使得閱讀體驗極為流暢。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在宏大敘事與微觀考察之間進行自如切換。一方麵,他勾勒齣儒傢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中扮演的整體角色;另一方麵,他又深入剖析瞭某些具體概念在曆史演進中的細微差彆。這種處理方式使得文本既有高度,又不失溫度。特彆是對於文化傳承中“張力”的描述,非常到位——即傳統與現代、理想與現實之間不可避免的矛盾衝突。謝幼田先生並沒有試圖提供一個一勞永逸的完美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體驗和理解這種張力本身,這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智慧。它教會我們,真正的文化使命不是輕鬆完成的任務,而是在不斷的自我審視與掙紮中實現的。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告訴瞭我們什麼“標準答案”,而在於它教會瞭我們如何帶著更深刻的理解去麵對和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