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全书图解详析
定价:75.00元
作者: 孔子,思履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50237162
字数:
页码:4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n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有国学大师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作“粮食店”。
两千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通过精研《论语》,从中汲取智慧,上以治国平天下,下以修身齐家。
内容提要
《论语全书图解详析》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为《论语》原文,是对《论语》全文的解读;第二部分是孔子生平,是对孔子一生经历的概述;第三部分是《论语》中重要人物的介绍,是对孔子的弟子的生平以及《论语》中涉及的其他重要人物的生平简介;第四部分是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是对《论语》中出现的核心概念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词、句的诠释。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使读者对《论语》和孔子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目录
卷 《论语》原文n
学而篇n
为政篇第二n
八佾篇第三n
里仁篇第四n
公冶长篇第五n
雍也篇第六n
述而篇第七n
泰伯篇第八n
子罕篇第九n
乡党篇第十n
先进篇第十一n
颜渊篇第十二n
子路篇第十三n
宪问篇第十四n
卫灵公篇第十五n
季氏篇第十六n
阳货篇第十七n
微子篇第十八n
子张篇第十九n
尧曰篇第二十n
第二卷 孔子生平n
孔子其人其事n
尼山降圣n
孔子学礼n
勤学好问n
孔子学琴n
筑坛讲学n
子路受教n
赴周室考察礼乐n
鲁乱n
猛于虎n
景公问政n
观象知雨n
观器识道n
阳虎赠豚n
教亦为政n
执教杏坛n
孔子的教学内容n
孔子的教学方法n
祭祀忘牲n
阳虎乱鲁n
孔子出仕n
诛杀少正卯n
夹谷会盟n
计堕三都n
弃官离鲁n
周游列国n
孔子适卫n
匡城遭围n
蒲邑被困n
子见南子n
桓魋伐树n
丧家之犬n
孔子适陈n
桓子遗命n
陈蔡绝粮n
子路问津n
叶公问政n
必也正名n
晚年归鲁n
季康子问政n
请讨陈恒n
整理遗产n
聚徒授业n
弟子三千n
西狩获麟n
圣人离世n
孔子的居官态度n
孔子教子n
孔子的性格n
仁学的光辉n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n
《史记·孔子世家》n
附:《史记·孔子世家》白话翻译n
第三卷 《论语》中重要人物介绍n
《论语》中所见的孔门弟子n
颜回n
冉耕n
冉雍n
冉求n
端木赐n
仲由n
宰予n
言偃n
卜商n
颛孙师n
曾点n
曾参n
澹台灭明n
宓不齐n
原宪n
公冶长n
漆雕开n
司马耕n
有若n
闵损n
樊须n
林放n
公西赤n
高柴n
南宫适n
申党n
陈亢n
巫马施n
公伯寮n
颜无繇n
《论语》中重要相关人物n
季平子n
季桓子n
季康子n
阳虎n
柳下惠n
史鱼n
孟公绰n
臧武仲n
宁武子n
卞庄子n
遽伯玉n
孟懿子n
南宫敬叔n
子服景伯n
左丘明n
孟武伯n
鲁昭公n
鲁哀公n
晏平仲n
公山不狃n
子产n
管仲n
伯夷、叔齐n
齐桓公n
公叔文子n
齐景公n
第四卷 附录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n
人n
天n
友n
中n
仁n
爱n
文n
行n
恕n
智n
善n
义n
贤n
德n
笃n
敬n
信n
学而时习之n
君子务本n
三省吾身n
君子不重则不威n
礼之用,和为贵n
巧言令色,鲜矣仁n
温、良、恭、俭、让n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n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n
六言六蔽n
君子不器n
过犹不及n
言寡尤,行寡悔n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n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n
敏于事而慎于言n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n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n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n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n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n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n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n
民无信不立n
小不忍则乱大谋n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n
有教无类n
君子固穷n
n
作者介绍
文摘
学而篇n
【原文】n
1.1 子曰 a :“学而时习之 b,不亦说乎 c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 ?人不知而不愠 e,不亦君子乎 f ?”n
【题解】n
这是《论语》篇的章,本章开宗明义,概括了孔子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所有人人生的三个要务 :人要学习,以至终身学习,以学为快事 ;人要处世,以人和为乐事 ;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于外。人不学不知道,但学习之后不代表就掌握了,还要按时去温习和巩固,这样才能做到学而有知。有知之后,再与朋友相互切磋,把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或新收获与人共同分析、分享,自是人生快事。即使自己不被人了解,不被人器重,却依然能够安贫乐道,不心生怨尤,这不正是君子的作风吗?虽然这一段只有这看似简单的三句话,却表达了孔子对前来向他学习的弟子的欢迎之意,又表明自己授业内容的总括——学习之道和学习的目以及儒家提倡的君子之道。n
【注释】n
a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b习:“习”字的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c说( yuè) :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d乐( lè) :快乐。 e愠( yùn) :怒,怨恨,不满。 f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这里指“有德者”。n
【译文】n
孔子说 :“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么?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么?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么?”n
⊙名家品论语⊙n
吾侪对于如此有价值之书,当用何法以善读之耶?我个人所认为较简易且善良之方法如下 :n
,先注意将后人窜乱之部分剔出,以别种眼光视之,免使蒙混真相。n
第二 ,略依前条所分类,将全书纂抄一过,为部分的研究。n
第三 ,或作别种分类,以教义要点——如论“仁”、论“学”、论“君子”等为标准,逐条抄出,比较研究。n
第四 ,读此书时,即立意自作一篇孔子传或孔子学案。一面读便一面思量组织法且整理资料,到读毕时自然能极极正确地了解孔子。n
第五, 读此书时,先要略知孔子之时代背景。《左传》《国语》实主要之参考书。n
第六,此书文义并不艰深,专读白文自行 绎其义妙。遇有不解时,乃翻阅次条所举各注。n
以上为书本上智识方面之研究法。n
——梁启超《读<论语>法》n
【原文】n
1.2 有子曰 a :“其为人也孝弟 b,而好犯上者,鲜矣 c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d。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e !”n
【题解】n
孝、弟(悌),是中国传统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弟弟对兄长持有的正确态度。如此,可以防止犯上作乱的行为。这便是孝道的社会政治意义。自春秋、战国以后的每个朝代,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学说,主张“以孝治天下”。从重亲情扩大到有利于社会秩序的规范,这是有借鉴意义的。孔子重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强调以礼来建构社会伦理秩序。在这个秩序中,仁是其根本,而仁的根本又在于孝悌,是从懂得珍惜自己身边的亲人做起的,也就是俗语所说的“百善孝为先”。有了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爱,然后推己及人,从而建立起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对应的关系秩序,达成社会的整体和谐。一个懂得孝和敬的人,自然会在社会中安分守己,不会去做逆反的事情。n
【注释】n
a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b弟( tì):同“悌”,敬爱兄长。 c鲜( xiǎn):少。 d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句,意思是没有这种人。n
e与:即“欤”字,表示疑问的助词。《论语》中的“欤”字皆作“与”。n
【译文】n
有子说 :“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 ;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n
吾侪对于如此有价值之书,当用何法以善读之耶?我个人所认为较简易且善良之方法如下 :n
,先注意将后人窜乱之部分剔出,以别种眼光视之,免使蒙混真相。n
第二 ,略依前条所分类,将全书纂抄一过,为部分的研究。n
第三 ,或作别种分类,以教义要点——如论“仁”、论“学”、论“君子”等为标准,逐条抄出,比较研究。n
第四 ,读此书时,即立意自作一篇孔子传或孔子学案。一面读便一面思量组织法且整理资料,到读毕时自然能极极正确地了解孔子。n
第五, 读此书时,先要略知孔子之时代背景。《左传》《国语》实主要之参考书。n
第六,此书文义并不艰深,专读白文自行 绎其义妙。遇有不解时,乃翻阅次条所举各注。n
以上为书本上智识方面之研究法。n
——梁启超《读<论语>法》n
⊙名家品论语⊙n
有子认为,恪守孝悌是“仁”道之本n
……n
序言
果然在网上买便宜许多,正版,纸张质量很好,关键是书本有思想有内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n
很好的一本书,里面的讲解非常详细,图文结合的,很有吸引力,小孩子也比较喜欢。n
——网友评论
坦率地说,市面上很多号称“图解”的书籍,图只是点缀,解也只是敷衍。但这一本,明显是下了大功夫在“解”字上做文章的。它不是简单地对每一个字词进行释义,而是对整个章节的思想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结构化的分析。特别是对于一些易产生歧义或者在不同学派解读上有所出入的地方,它会非常审慎地给出主流的观点,并辅以简单的对比,让读者对《论语》的复杂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不是被单一的解释所局限。我尤其欣赏它对“行为哲学”层面的挖掘。孔子的思想,很多时候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来体现的,这本书的详析非常到位地捕捉到了这种“知行合一”的精髓。它会引导你去思考,当你遇到一个特定的情境时,孔子的哪一句教诲是最能提供指导性的框架,这种深度分析,使得它更像是一本“处世指南”,而非仅仅是一本“历史文献”。
评分我一直觉得,读传统经典最怕的就是“断裂感”,就是书本上的文字和你所处的现代生活完全脱节,读完后感觉像是完成了一项任务,而不是获得了一种启示。这本图解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两千多年前和今天的桥梁。它不仅仅是解释“仁”、“义”、“礼”、“智”、“信”这些概念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它会探讨这些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投射和应用。比如,当孔子谈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解释“学习的乐趣”,而是深入探讨了终身学习的价值,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定力。那些详尽的注解,很多时候都是以现代生活的场景举例说明的,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实用性。我发现,很多曾经觉得“大而空”的哲理,经过这种细致的梳理和现代化的解读后,立刻变得鲜活起来,可以直接指导我的日常处事和心境调整,这对于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我个人对《论语》的领悟,往往卡在对古代语境和人物关系的理解上。比如,对“弟子”和“贤者”的区分,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很容易混淆。这本图解详析在这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它不仅解释了“子曰”背后孔子的心境,还常常穿插介绍当时弟子的性格特点和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让《论语》中的对话不再是孤立的名言警句集合,而是一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师生问答记录。当我阅读到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时,结合书中对颜回生活环境的细致描摹和对“乐”的哲学界定时,我才真正体会到那种精神上的富足和对物质的超脱,那种力量是纯粹的文字难以传达的。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非常用心且富有智慧的现代解读本,它让经典真正走进了生活,走进了人心。
评分这部《论语》的图解版本,说实话,初拿到手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毕竟“论语”这种经典,市面上版本多如牛毛,很多图解的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内容上反而大打折扣,变成了华而不实的“速食”读物。然而,翻开这本书,我的顾虑才渐渐消散。它的排版设计非常考究,兼顾了古代典籍的庄重感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特别是那些配图,绝不是那种随意拼凑的插画,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绘制的,很多场景还原度很高,能让人瞬间沉浸到孔子周游列国或者弟子们请教的那个历史氛围中去。比如讲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时,图解清晰地展示了两种不同社交模式下的群体结构和互动状态,这比单纯的文字解释要直观和深刻得多。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详析部分,并没有一味地追求佶屈聱牙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了一种非常接地气,但又不失深度的语言来阐释每一章的精髓,仿佛身边有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耐心为你剖析圣人之言,让人读起来毫无压力,却又能感受到思想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的经典来说至关重要。纸张的选择偏向于柔和的米黄色调,长时间阅读眼睛不易疲劳,这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它的开本设计得恰到好处,既方便携带,又保证了文字和图表的展示空间足够充裕,不会显得局促。我注意到,在章节的过渡和核心概念的提炼部分,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特殊的字体变化,这种视觉上的节奏感,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它避免了传统古籍那种过于密集的排版带来的压迫感,使得原本厚重的思想内容,在视觉上变得轻盈起来。这种对阅读“仪式感”的注重,其实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我们对所阅读内容的敬畏心和专注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