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知不足斋丛书(套装共8册) [清] 鲍廷爵

后知不足斋丛书(套装共8册) [清] 鲍廷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鲍廷爵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文献
  • 鲍廷爵
  • 古籍善本
  • 笔记小说
  • 文学典籍
  • 史料
  • 文化
  • 中国古典文学
  • 经史子集
  • 文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807296812
商品编码:3015702434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0-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后知不足斋丛书(套装共8册)

定价:2000.00元

售价:840.0元,便宜1160.0元,折扣42

作者: 鲍廷爵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807296812

字数:

页码:450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9.62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后知不足斋丛书(套装共8卷)》由清代学者、藏书家鲍廷爵编辑的传世之作《后知不足斋丛书》近日由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丛书是一部涵盖经史子集、并收纳一些当时珍稀善本的大型综合性丛书。其中一些善本是面市,非常具有文献研究价值。《后知不足斋丛书》是至今在历史上享有盛誉的《知不足斋丛书》的续集,该书编撰者鲍廷爵景慕《知不足斋丛书》的编撰者鲍廷博之为人,故以后知不足斋名其室。因就其家藏汇辑旧鲜传本,有益于实学的贤俊名流的著述,勤加校勘,刊成《后知不足斋丛书(套装共8卷)》,以“后知不足斋”名书,以表示继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之后。《后知不足斋丛书(套装共8卷)》以经说、小学、金石、目录之书为多。廷爵在其父手辑《金石订例》及唐刘赓《稽瑞》二书后撰有短跋。卷首潘曾玮、徐郙二序,于刊书之旨,无所阐明。凡佛道、诬妄、志怪、因果报应,以及荒诞不经的著作一概不收,亦知不足斋鲍氏旧例。其中不乏名著,如宋高似孙《史略》颇不多见。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为清代款识学的权舆。钱东垣等辑《崇文总目》,钱大昭《后汉书补表》等,都是文献学上的重要著作。《沈氏经学六种》,陈鳣辑《六艺论》(汉郑玄撰),均为考证经史要籍。胡宗宪《海防图论》,明许伦《九边图论》,为清乾隆间毁禁之书,于研治边疆史学,为有关。《稽瑞》为宋刊孤本,至为珍贵。《后知不足斋丛书(套装共8卷)》校刻俱精,堪与《知不足斋丛书》先后媲美。

目录


《后知不足斋丛书:鲍廷爵辑1》
《后知不足斋丛书:鲍廷爵辑2》
《后知不足斋丛书:鲍廷爵辑3》
《后知不足斋丛书:鲍廷爵辑4》
《后知不足斋丛书:鲍廷爵辑5》
《后知不足斋丛书:鲍廷爵辑6》
《后知不足斋丛书:鲍廷爵辑7》
《后知不足斋丛书:鲍廷爵辑8》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后知不足斋丛书:鲍廷爵辑1》
《后知不足斋丛书:鲍廷爵辑2》
《后知不足斋丛书:鲍廷爵辑3》
《后知不足斋丛书:鲍廷爵辑4》
《后知不足斋丛书:鲍廷爵辑5》
《后知不足斋丛书:鲍廷爵辑6》
《后知不足斋丛书:鲍廷爵辑7》
《后知不足斋丛书:鲍廷爵辑8》


《明清学术思潮的流变与影响》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明清时期中国学术思想的演变轨迹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视角聚焦于这一历史时期,旨在梳理和分析构成其学术肌理的多元思想流派,揭示其内在逻辑,并评估其在推动中国社会、文化乃至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第一部分:明代学术思想的奠基与转型 明代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在经历了宋代理学的高度发达之后,明代学术在继承与创新中展现出新的活力。 第一章:心学的勃兴与深化 本章将聚焦于王阳明心学及其门人学派的贡献。我们将详细解析阳明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理念的内涵,探讨其如何挑战和超越程朱理学的某些局限。通过考察阳明及其弟子如王艮、聂豹、欧阳德、湛若水等的思想,我们将展示心学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其在实践伦理、个人修养、乃至社会政治方面的广泛应用。同时,我们也会分析心学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解读和侧重,以及其对后世思想产生的持久影响。 第二章:早期启蒙思想的萌芽 尽管明代主流学术以理学为主,但我们也将在本章中发掘并阐述早期出现的具有启蒙色彩的思想苗头。我们将重点关注李贽的思想,分析其对传统“君臣父子”等伦理观念的挑战,以及其“童心说”的突破性意义。李贽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个体自由的呼唤,以及他对“异端”思想的包容,都为后来的学术思潮注入了新的元素。此外,我们还将考察黄宗羲、顾炎武等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相关论述,如他们对政治体制、经济民生、以及历史文献的深刻反思,尽管这些思想在当时并未形成大规模运动,但已为清代学术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明末的学术争鸣与社会关怀 明末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学术界也呈现出更加活跃的争鸣态势。本章将梳理明末学术的几个重要面向。一方面,我们将考察理学内部的分歧与调和,如蕺山(蕺安)对心学的修正,以及一些学者试图在不同学派之间寻找平衡。另一方面,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学者,如徐光启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他的中西文化交流尝试,以及他为推动农业、天文、数学等领域发展所做的努力。我们还将探讨明末一些学者对水利、漕运、赋役等民生问题的关注,以及他们提出的改革建议,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已开始将目光从纯粹的哲学思辨转向现实的社会问题。 第二部分:清代学术的多元发展与复兴 清代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高峰期,尤其在考据学、汉学、宋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时,清代学术也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同样存在着复杂的流派与争论。 第四章:乾嘉学派的崛起与考据的辉煌 本章将深入剖析乾嘉时期汉学(或称考据学)的兴盛。我们将重点介绍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大家及其学术贡献。我们将详细阐述他们如何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古籍,如何通过训诂、辨章、校勘等方法,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梳理与解读。考据学不仅在文字学、音韵学、名物学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更重要的是,它纠正了明代以来一些脱离经典的空疏之学,将学术研究引向了更加扎实和客观的轨道。我们将分析考据学盛行的社会背景,以及其对维护传统文化、整理文献典籍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宋学在清代的继承与发展 尽管乾嘉汉学声势浩大,但以朱子学为代表的宋学在清代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不断发展。本章将考察清代宋学的代表人物,如李颙、陆陇其、毛奇龄(尽管毛奇龄以汉学闻名,但其对宋学亦有独到见解)、以及颜元、李塨等。我们将分析他们如何在继承朱子学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例如颜李学派对“实学”的强调,对实用知识的重视,以及对“经世致用”的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宋学重体用的延续与深化。我们将探讨宋学在清代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伦理领域的持续影响。 第六章:思想解放的先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本章将聚焦于明末清初三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我们将深入分析他们的“经世致用”思想,以及他们对政治、经济、历史、文献等方面的深刻见解。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对学校、官制、田制等提出的改革主张;顾炎武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对“经世致用”的强调,以及他对文献考据的贡献;王夫之在哲学、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深邃洞见,特别是他对“气”、“理”、“情”等概念的独特阐释。他们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未能成为主流,却为清代乃至后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明清学术思潮的互动与影响 明清两代的学术思潮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并共同塑造了中国思想史的进程。 第七章:理学与汉学的论辩 本章将聚焦于理学与汉学之间,特别是乾嘉时期,以及清代中后期,围绕着“实学”与“虚学”、“义理”与“考据”展开的论辩。我们将分析双方的主要观点、争论焦点以及论辩方式。考据学对理学中存在的空疏、牵强的弊端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而理学则强调学术的道德和社会责任。这种论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双方的自我反思与发展,也使得清代学术呈现出更加多元和丰富的面貌。 第八章:明清学术的西渐与东渐 本章将探讨明清时期中国学术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一方面,我们将考察徐光启等明末学者如何接触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及这些引入如何影响了当时的学术认知。另一方面,我们将审视中国学术,特别是儒家思想,在朝鲜、日本等东亚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虽然清代整体上对外交流相对有限,但仍有一些学者通过不同途径接触到新的思想,这些交流为中国学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九章:明清学术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本章将是对前述内容的总结与升华,重点分析明清学术思潮对近现代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考察考据学如何为近现代史学研究奠定基础,心学及其启蒙思想如何激发了救亡图存运动中的思想解放,以及“经世致用”的思想如何影响了近现代的政治改革与社会建设。我们将分析明清学术遗产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继承、批判与转化,以及它们在塑造现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结论: 本书通过对明清学术思潮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旨在揭示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复杂性、多样性与创造力。明代学术在继承中寻求突破,清代学术在继承与创新中达到新的高度。无论是心学的勃兴,还是考据学的辉煌,亦或是早期启蒙思想的萌芽,都为后来的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本书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理解,认识到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理解当下与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触感温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旧时光的韵味。光是翻开扉页,看到那些泛黄的纸张和精致的雕版印刷式样,就让人忍不住放慢了呼吸。我尤其喜欢它对字体排版的考究,不同篇章之间,字体大小、行间距的处理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处处体现出古籍的典雅。它不像现代出版物那样追求花哨的色彩和光泽,而是用最朴素的方式,将文字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一个钟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收藏这样一套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每一次抚摸书脊,都仿佛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匠心。这套书的收藏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内容,单是这份对阅读载体的尊重,就值得称赞。

评分

这套书的整理和编校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这一点对于古籍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我注意到,在一些晦涩难懂的段落旁,编者似乎做了极为细致的注释和校勘,虽然并不突兀地打断阅读流畅性,但当需要参考时,这些补充信息又清晰可见。这体现了整理者对原著的极度尊重与专业精神。特别是对于一些已经失传的称谓或典章制度的解释,都引用了权威的旁证,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理解门槛,却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如此高质量的校注,使得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相对自信地走进这部经典著作,感受其原汁原味的风采,而不必担心因理解偏差而错失原意。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贡献。

评分

这套书的语言风格,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晦涩和拗口,毕竟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风,讲究辞藻的对仗和典故的运用。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韵律美。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考究,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字斟句酌。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精准、最富有张力的词汇来表达复杂的意境。特别是他在抒发感慨时,那种压抑而又深沉的情感流露,常常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释怀。这不像现代白话文那种直截了当,而是需要读者投入心力去“品味”的。每一次深入阅读,都能挖掘出新的词义和言外之意,这大概就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魅力所在吧,它要求读者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代的深度对话。

评分

从思想深度上来说,这套丛书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士人精神面貌提供了绝佳的切口。它展现了一种介于入世的担当与出世的洒脱之间的微妙平衡。书中不乏对时局的忧思和对自身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但作者并未陷入完全的悲观。相反,他通过对学问、对艺术、对日常器物的精研细品,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避难所。这种在困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和审美情趣的能力,是极其宝贵的。它告诉我们,即便外部环境充满变数,个体依然可以通过精神世界的丰盈来获得安宁与力量。这对于当下生活节奏极快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深刻的启示,提醒我们关注内在的修养甚于外在的功名利禄。

评分

书中的内容展现了一种极为细腻和深入的社会观察。作者的笔触并不像许多同时代的文人那样热衷于宏大叙事,而是更倾向于在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中挖掘人性的复杂和时代的变迁。比如,他对某个小镇上士绅阶层的日常交往、对某一类特定手工艺人生活状态的描述,都详尽得令人拍案叫绝。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早已逝去的场景在读者眼前重新构建起来,每一个场景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自己就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耳边仿佛还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市井喧哗。这种“在场感”的营造,是许多史学著作或小说都难以企及的,它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记载,而是一种可感知的、有温度的生命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