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国学的传承与创新:冯其庸先生从事教学与科研六十周年庆贺学术文集(全二册) | 作者 | 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 |
| 定价 | 238.00元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566167 | 出版日期 | 2013-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1.203Kg |
| 内容简介 | |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为庆祝冯其庸先生大寿,召开了“国学前沿问题暨庆祝冯其庸先生执教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国学的传承与创新(上下冯其庸先生从事教学与科研六十周年庆贺学术文集)(精)》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编,为本次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结集,全书围绕冯其庸先生的主要学术领域与贡献,共分“红学研究新视野”、“近现代国学的回顾与国学学科建设”、“历代集部辑论与文学建构”、“西域敦煌出土文献研究”四大部分。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上册 春风初度玉门关 ——在“国学前沿问题暨庆祝冯其庸先生执教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一、红学研究新视野 冯其庸同志从教60周年祝词 百年红学的启示 红学的学术研究与百家争鸣 积学集成大家风范 ——初读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 阔大恢宏坚韧执着 ——感受冯其庸先生治学为人的精神力量 王子腾与王子胜:增添与更换 《红楼梦》方言构成与演变 《双清仙馆本·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序 冯其庸先生的红学研究 新时期红学研究的“定海神针” ——漫话冯其庸先生和红学 道德文章高风亮节 ——我所认识的冯其庸先生 读端木蕻良致陈迩冬函 敬贺冯老其庸先生从教、治学60周年 黛玉“断痴情”“恨宝玉”而死吗 火葬:尤二姐·晴雯·林黛玉 ——黛玉被焚考 冯其庸先生论《石头记》庚、己两本关系的信 冯其庸先生与《北方论丛》的“红楼梦研究”专栏 ——从冯其庸写给夏麟书的信函谈起 “聚红轩”里师友多 ——记冯其庸先生赠匾的深情厚谊 桃李满天下园丁一寸心 ——敬贺冯其庸先生从事教育六十周年 石兄·曹頫 树倒猢狲散 ——雍正查封曹頫家产的缘由考析 谈谈《红楼梦》的异文校勘问题 南京云锦与曹雪芹《红楼梦》 曹雪芹卒年与享年再检讨 秘馆深藏终面世红楼抄本大团圆 ——写在戚宁本影印之前 李煦与打牲乌拉 韩文本《红楼梦》回目的翻译方式 曹雪芹祖上之隶旗与领主的多次改变 ——兼谈曹家旗籍问题 明代辽东宁远卫曹氏的关内原籍 红楼雅食淮扬风 《红楼梦》家庭角色系列之贾政 试说甄宝玉 ——读红偶录之 求索不辍境界常新 ——体味冯其庸先生的学术品格 《红楼梦》韩译时面临的难题 ——以“文化空白”为中心 从军事角度研究《红楼梦》开辟红学研究新领域 红学史上的关键一环 ——论近代红学研究 晚清经学与“红学” ——“红学”得名的社会语境分析 钱锺书与《红楼梦》 二、历代集部辑论与文学建构 集部编修与中国文学文献学研究 从历代集部形成看文学观念的建构袁济喜 “诗文评”和当代文学理论的区别及联系 海外现存集部汉籍与中国文学研究 ——以日本现存汉籍为中心 以国学治骚的是非得失 ——章太炎、刘师培楚辞研究的历史反思 集部与清代戏曲研究 ——以郑由熙《晚学斋集》为例 贾至中书制诰与唐代古文运动 论古代小说中的归乡之旅 究竟在说什么? 《诗经·廊风·君子偕老》献疑 唐人墓志盖题诗考论 骆宾王“对策文”相关问题考辨 “以诗为词”辨 王国维旧藏善本词曲书籍的去向 面向“存在”之思 ——中国古代文论意义阐释的生存论维度 齐梁文学“新变”杂议 论司空图的“情悟”美学理论 谢榛诗论的美学诠解 论“清”的审美内涵在唐代诗论中的发展 ——以《河岳集》、《中兴间气集》、《诗式》、《二十四诗品》为例 论“狂”作为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作家论中的体现 宋元时期四川地区文集价值管窥 ——《西南文学文献》(第二编)综述 顾羡季先生古典文学研究述略 回归《史记》本文,探讨项羽身死之地 项羽身死之地续考 宋江及其起义军几个关键问题的新探考 施耐庵和罗贯中对《水浒传》成书的贡献 下册 三、近现代国学的回顾与国学学科建设 “国学”:国家认同与学科反思 国学院体制与现代中国学术的知识构成 ——现代学术的知识范型研究之一 现代中国国学教育机构研究 国学学科建设面临的几个问题 国学研究的古典境界 国学之嬗变及现今应有之视点 国学宗旨与道德文章传统 ——新世纪“国学”主体自觉的实践课题 “儒学复兴”的定位与思考 重新审视“三纲”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但开风气不为师 ——试论胡适的清代学术史研究 吴宓与清华国学研究院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张岱年哲学研究点滴 经学应该成为独立的学科 “打孔家店”与“打倒孔家店”辨析 四川省城尊经书院的经史教育 重新检讨“国学”的定义 ——从胡适的定义谈起 “历史美学”刍议 ——读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美学撰述有感 仁的概念,传统西方与中国的理解 四、书法与绘画 平生百劫千难后万象纵横不系留 ——读冯其庸教授诗书画有感 在冯其庸九十诗书画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书画宽堂馀事翰墨自诉衷肠 ——读冯其庸先生绘画有感 一笑扬鞭夕照中 万象纵横尽我师 ——观《冯其庸书画摄影展》有感 大笔如椽 ——读冯其庸诗·文·书·画 一颗文心 ——冯其庸书画摄影展读后散记 画到青藤更着花 ——读冯其庸先生的书画 诗情·画意·学识 ——读《冯其庸书画集》 书是心迹画乃性情 ——读冯其庸先生书画有感 上下求索路漫漫 ——记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的学书道路 砚田活水无穷乐为有胸中逸气生 ——喜读《冯其庸书画集》 五、西域敦煌出土文献研究 抒性寄情大西北 ——学习冯其庸教授西域诗词的一点体会 乾隆帝西域诗文研究 故宫博物院藏敦煌吐鲁番文献述评 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新资料 ——兼谈中央民族大学收藏吐鲁番出土文书 也说伊循故址 唐代天山东部州府的典和粟特人 隋唐伊吾史二题 “素画”与“塑画” ——再论唐代伊吾祆庙的“素书” 中古时期西域东部“同姓为婚”案例研究 松柏汉墓53号木牍考 ——以成年男女性别比例失调为中心 悬泉汉简与西域都护 唐代咸亨至仪凤中宫廷写经机构研究 安禄山身世之推测 王树楠与西域文书的收藏和研究 《兰亭序》在西域 义净与实叉难陀 利用汉译佛经研究出土胡语佛教文献 ——以龟兹语文献中所见《求妙法王》故事为例 大谷收藏品中一件龟兹语木简文书之再析 西夏汉文藏传密教仪轨《依吉祥上乐轮方便智慧双运道玄义卷》读解 ——以依“四手印”修“欲乐定”为中心 新发现唐史弘泉墓志铭试释 唐念子(禄)墓志铭相关问题考释 《搜神记》校补 ——从国图藏BD11871号文书谈起 试论《西域图记》的编纂原则和主要内容 唐洛阳大弘道观考 论古灵宝经“出者三分”说 BD09524唐写本成玄英《道德经义疏》残卷校读记 读1431年木刻版畏吾体蒙古文佛经序与跋 ——兼论古蒙古语语音向近代语音的过渡 麴文泰与佛教 瓜饭楼著作述录 后记 |
拿到这套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精良的装帧和厚实的体量,让人联想到古典学问那种需要时间去消化的特质。我个人对这类集结了多位学者心血的庆贺性文集抱有特殊的兴趣,因为它们往往能折射出特定学派或研究群体的整体面貌和学术生态。此书所庆贺的对象,其在国学领域的深耕想必已臻化境,因此文集中的文章,绝非泛泛而谈的理论综述,而更可能是基于多年实践的独到见解。我非常好奇其中对于“国学”这一宏大概念如何进行切割和细化研究的描述,比如在文献考据、哲学思想、文学批评等具体分支上,各家是如何承接前人衣钵并开辟新局的。这种汇编式的作品,最考验编者的眼光与学者的广度,它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审视同一学术源头的机会。阅读此类文集,仿佛置身于一场顶级的学术研讨会,不同观点交锋碰撞,那种思想的火花是单本著作难以给予的丰富体验,它象征着一个成熟学术群体的内在活力与相互激励的良好氛围。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深厚感情的普通读者,我更倾向于从思想的深度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审视这套文集。六十年的教学生涯,意味着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与精神的引领。我预设这套文集中,除了艰深的学术论文外,应该也会包含一些回忆性的、散文化的篇章,它们或许能让我们一窥学者的治学心路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悟。这种“人”的维度对于理解“学”的传承至关重要。国学的创新,绝非盲目地追逐新潮,而是要找到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处的精神原点,并以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去表达。如果文集能够展现出这种“守正创新”的平衡之美,那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学术工具书,更是一部富有温度的人文启示录。我期待看到如何将那些看似高冷的古典理论,通过生动的论述,重新与当代读者的精神世界建立起共鸣,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文以载道”。
评分这部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庄重与厚度,让人一拿到手里就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学术分量。我关注到的是它所代表的“传承与创新”这一核心议题,这在当今学术界是极具价值的讨论方向。我们时常在谈论如何在尊重既有文化精粹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而这套文集显然汇聚了诸多名家的深刻思考。从书名中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它聚焦于一位资深学者六十载的学术生涯,这意味着其中必然涵盖了对传统国学基础理论的扎实梳理,以及在现代语境下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多维视角。我尤其期待看到其中关于研究方法论的论述,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学科而言,清晰有效的研究路径比单纯的成果堆砌更为重要。这套文集想必能为后学者提供一个观察学术生命力如何经久不衰的绝佳范本,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吸收知识,更能体悟到治学之道的严谨与灵动。整体而言,它像是一座精心搭建的知识桥梁,连接着古典的智慧与现代的探索,是值得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学术盛宴。
评分从文本的“全二册”配置来看,这套文集的内容必然是汗牛充栋,信息密度极高,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我注意到“冯其庸先生”这一核心人物的学术谱系,这通常意味着文集中的议题会紧密围绕其主要研究方向展开,形成一个相对聚焦的研究集群。这样的集中展示,使得研究者可以清晰地追踪某一特定学术流派的发展脉络和核心观点。相较于零散的期刊论文,这种汇编的形式提供了一个进行宏观比较和结构化阅读的绝佳平台。阅读体验上,我建议采取“主题先行”的策略,先浏览目录和引言,确定自己最感兴趣的子领域,再深入阅读。这部文集更像是一部浓缩的、高浓度的学术史料,它记录的不仅是某一位学者的成就,更是特定历史时期,国学研究如何抵御时代变迁的冲击,并努力在学术的海洋中保持航向的生动写照。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当代国学研究前沿的学者而言,这套书将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航标。
评分这部文集的出版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本身就是学术出版界的一块金字招牌,这在某种程度上为作品的质量提供了基础保证。我所看重的,是其对“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强调。在很多领域,教学与科研往往被割裂开来,但真正的大家一定是将二者融会贯通的。教学是检验科研成果是否清晰、是否具有生命力的试金石;而科研的成果,则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源泉。我期待看到文集中是否有讨论如何构建有效的国学教学体系的篇章,比如如何平衡古代经典文本的难度与当代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将那些需要长期积累的学问,以更系统、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一个学者的六十周年庆贺,无疑是对他所构建的教学框架的最好总结与肯定。因此,这部文集或许能为当前高等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复兴和发展国学教育提供一套可操作、可借鉴的经验模型,其价值将远远超出纯粹的学术圈子,辐射到更广阔的教育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