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译(诵读版) 冯大建,苏靖雯

孟子精译(诵读版) 冯大建,苏靖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大建,苏靖雯 著
图书标签:
  • 孟子
  • 儒家经典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先秦
  • 冯大建
  • 苏靖雯
  • 精读
  • 诵读
  • 文化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9785
商品编码:3015972640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孟子精译(诵读版)

定价:35.00元

作者:冯大建,苏靖雯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8029785

字数:

页码:2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孟子精译:诵读版》为“南开中华典藏文库”系列丛书之一,“南开中华典藏文库”系列丛书由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编译供稿。 n
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是目前的大学母语教学与研究机构,中心首席专家为国家教学名师,核心为国家教学团队成员,建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共享课程等。 n
《孟子精译:诵读版》产品附加值高:“南开中华典藏文库”系列丛书(诵读版)由国际广播电台播音员全文朗诵,读者只要扫一扫封底的二维码即可下载并欣赏原文配乐朗诵。

内容提要


《孟子》是儒家经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书中所主张的“性善”“仁义”“民本”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人传统思想与道德观念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孟子》全书譬喻生动、辩议恣肆、气势雄浑,也代表了先秦散文艺术的杰出成就。为了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这部经典的哲思与文字之美,《孟子精译:诵读版》参考了很多学者的著作,在原典的基础上进行了注释,并以适合今人理解的方式进行了翻译与阐发,希望能与广大古代文化的爱好者们一起走进先贤的思想世界。

目录


目 录 n
梁惠王章句上 一 n
梁惠王章句下 二一 n
公孙丑章句上 四五 n
公孙丑章句下 六五 n
滕文公章句上 八五 n
滕文公章句下 一〇三 n
离娄章句上 一二一 n
离娄章句下 一四一 n
万章章句上 一五九 n
万章章句下 一七七 n
告子章句上 一九三 n
告子章句下 二一一 n
尽心章句上 二二九 n
尽心章句下 二五一

作者介绍


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东方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主要从事文艺美学、中国大众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文摘


《孟子精译(诵读版)》: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伊尹在莘国的郊野种庄稼,以尧、舜的道义为乐。如果不合道义,即使把天下的财富都作为俸禄给他,他头也不回。即使四千匹马系在那里,他也不看一眼。如果不合道义,他既不会把一点儿东西给人,也不会向别人要一点儿东西。汤曾派人用币帛聘请他,他却悠然地说:‘我要汤的财物干什么呢?怎么能比得上我安于田野之中,在此以尧、舜之道为乐呢?’汤三次派人去聘请他,后来他改变了态度说:‘我与其身居田野之中,在此以尧、舜之道为乐趣,何不使现在的君主成为尧、舜一样的君主呢?何不使现在的百姓成为尧、舜治理下的百姓呢?我何不在我有生之年亲眼看到这些呢?上天生育百姓,就是要使先知者启发后知者,使先觉悟的人启发后觉悟的人。我呢,就是百姓中先觉悟的人,我就要用尧、舜之道来使民众有所觉悟。不是我去启发他们觉悟,又有谁去呢?’他想到天下的百姓,如果有一个男子、一个女子没有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就好像是自己将他们推进水沟中一样。伊尹就是这样自愿把天下的重担挑在肩头的,所以他用讨伐夏桀、拯救百姓的道理说给汤听。我没有听说过,自身屈曲却能匡正别人的,何况是使自己屈辱而能够匡正天下呢?圣人的行为是不同的,有的疏远君主,有的亲近君主,有的离开朝廷,有的留在朝廷;归根究底都是洁身自好而已。我只听说伊尹以尧、舜之道向汤谋求职位,却没有听说过他割内切菜。
  ……

序言



《论语》:孔子思想的智慧之光 《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论语》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其思想精髓一直为人们所传承和借鉴。 一、 核心思想:仁者爱人,德以治国 《论语》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和“德”。“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石,它涵盖了爱人、忠恕、孝悌、礼等多个层面。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联结和道德规范。“仁者爱人”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具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实践。例如,要求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强调换位思考和同情心。又如,“孝悌”是“仁”之本,是对家庭的责任和爱,是培养仁爱之心的起点。 除了个体层面的“仁”,《论语》也强调“德”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德”是指君子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孔子主张“德治”,认为统治者应以身作则,以德感化民众,而非依靠刑罚和强制。《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诸侯的对话,他经常强调君主要修养自身品德,以仁德治理天下,才能获得百姓的拥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例如,“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说明了君子时刻要以仁为准则,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放弃道德修养。 二、 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论语》中记录了他大量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为后世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有教无类: 孔子打破了春秋时期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任何人,无论出身贫富贵贱,只要愿意学习,都可以接受教育。这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为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可能性。 因材施教: 孔子深知每个学生的禀赋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他强调“因材施教”。他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例如,他对子路和冉有等学生的教导方式就有所不同,一个更注重实际操作,一个更侧重理论分析。 学思结合: 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思考能力,他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积极思考,独立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他反对死记硬背,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启发式教学: 孔子善于通过提问和引导来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给予答案。他常常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便是他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生动体现。 注重实践: 孔子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于实践。他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他强调“敏于行而讷于言”,要求学生在行动上要勤快,在言语上要谨慎。 三、 伦理道德:修身养性,齐家治国 《论语》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从个人修养到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治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修身: 孔子将“修身”置于一切道德实践的首位。他认为,个人品德的完善是实现其他一切价值的基础。他强调“吾日三省吾身”,鼓励人们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及时纠正错误,提升道德境界。他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认为战胜自己的私欲,遵循礼的要求,是达到仁的重要途径。 孝悌: “孝悌”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仁”的根本。“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赡养,“悌”是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和互助。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谈不上爱他人,更谈不上治理国家。 忠恕: “忠”是指尽心尽力地对待他人,“恕”是指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积极的恕道,要求人们在对待他人时,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礼: “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另一重要概念,它既指社会制度和规范,也指人的行为举止和道德规范。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不学礼,无以立”,说明了礼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 信: “信”是指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四、 政治哲学:德政为本,礼乐治国 孔子对政治有着深刻的思考,他的政治哲学核心是“德政”和“礼乐治国”。 德政: 孔子主张统治者应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他认为,与其用刑罚来统治,不如用道德来感化。“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他认为,当统治者自身品德高尚,公正无私时,百姓自然会效仿,社会秩序就会自然形成。 礼乐治国: 孔子认为,礼和乐是实现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重要工具。礼规定了社会行为的规范,乐则能陶冶情操,和谐人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希望通过礼乐的教化,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消除社会的戾气,达到“君子和而不同”的和谐境界。 民本思想: 尽管“民本”一词并非孔子直接提出,但他的思想中蕴含着强烈的民本意识。他强调“君以便民”,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也应该为人民服务。他反对穷兵黩武,主张节俭,“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理想政治: 孔子心中理想的政治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时,人们推选有贤德的人,讲求诚信,亲爱自己的亲人,也爱护他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一种充满仁爱、公平、和谐的社会状态。 五、 传承与影响 《论语》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的推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塑造民族性格: 《论语》所倡导的仁爱、诚信、勤勉、责任等品质,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塑造了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影响教育体系: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至今仍对中国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原则,依然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 构成道德伦理: 《论语》中的伦理道德规范,如孝道、忠诚、诚信等,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框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和社会伦理。 启迪政治智慧: 《论语》中关于德政、礼乐治国、民本思想等政治哲学,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思路和借鉴,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界文化瑰宝: 《论语》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普适的人文关怀,使其在跨越时空的交流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着智慧。 总而言之,《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之书。它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思想,生动的人物形象,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教育理念、伦理道德和政治主张。阅读《论语》,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能从中汲取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智慧,启迪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担当的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它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读、世代传承的经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厚实的手感和那泛着淡淡墨香的纸张,立刻就给了我一种庄重而又亲切的阅读体验。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古韵,那几个烫金的标题字迹遒劲有力,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先哲的思想的穿透力。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展,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特别是那些注释和译文的对照区域,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原文的完整性,又为现代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引。这绝对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快餐读物,而是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倾注了心血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尊敬的体现。每次翻开它,都仿佛进行了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仪式感,对于深入理解经典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诵读”这个环节上的用心。我一直觉得,很多古代经典,如果只是默读,总觉得少了些韵味和气势。但这本精译本,似乎考虑到了声音在传播和理解经典中的重要性。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在尝试着大声朗读那些译文时,我能明显感受到那些字句中蕴含的节奏感和力量。它并非生硬地将文言文直译成大白话,而是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古典汉语的音韵美和结构美,使得朗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之间,那些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论述,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带着温度和情感的呼唤。这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多了一条直观感受古人思维方式的途径,远比枯燥地背诵要有效得多。

评分

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比较零散,经常是通勤路上或者睡前才能挤出几分钟。这本书的开本和整体设计,非常适合碎片化时间的使用。它不像那种巨著动辄上千页,压迫感十足。恰到好处的厚度和重量,让我可以轻松地放在随身包里。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在内容组织上也考虑到了现代人的注意力跨度。每一章节的切分都比较合理,即便是只读了一小节,也感觉完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且有收获的思考单元。我发现,正是这种“易于携带、易于开始”的特性,让我能够更频繁地与这本书发生连接,而不是让它像其他大部头一样,被束之高阁,积上厚厚的灰尘,徒留遗憾。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对于提升个人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自觉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涉及治国安邦的宏大叙事,也关注个体如何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细节。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当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和人物言论,开始多了一层反思的维度。比如,在面对利益冲突时,我不再是简单地从功利角度权衡,而是会不自觉地回想起孟子关于“义利之辨”的论述。这种思维模式的潜移默化,是任何快餐式鸡汤都无法给予的。它不是直接告诉你“该做什么”,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你自己去构建一套更坚实、更具人文关怀的价值体系,这点,我认为是任何经典读本的最高价值所在。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哲学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接触过不少版本的《孟子》。坦白说,很多译本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的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又过于“通俗化”,为了追求易读性而牺牲了原文的精髓和微妙之处。但这本精译本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译者在处理那些关键性的、具有哲学深度的词汇时,处理得非常精准和克制。他们没有急于将概念“现代化”,而是提供了一个既贴近现代语境又不失原意的解释框架。这使得我们在阅读“性善论”或“浩然之气”时,既能理解其在当下社会的意义,又能触摸到孔孟时代思想的原始脉络,这种“信而达”的翻译哲学,非常值得称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