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瓶子做好吃的蛋糕 9787544288545

用瓶子做好吃的蛋糕 978754428854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若山曜子 著
圖書標籤:
  • 烘焙
  • 蛋糕
  • 甜點
  • 食譜
  • 瓶子蛋糕
  • 創意美食
  • 傢居美食
  • 烘焙技巧
  • 簡單易學
  • 美食教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創熠文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南海齣版公司
ISBN:9787544288545
商品編碼:30179374618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用瓶子做好吃的蛋糕

定價:39.80元

售價:27.1元,便宜12.7元,摺扣68

作者:若山曜子

齣版社:南海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4428854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在《用瓶子做好吃的蛋糕》中,日本料理傢若山曜子分享瞭40種造型可愛的乳酪蛋糕和巧剋力蛋糕的做法。所有蛋糕都是用耐熱玻璃瓶做的,這讓整個烘焙過程變得更加輕鬆快樂,大大減少瞭工作量。做好蛋糕糊後無需在模具中抹黃油、撒麵粉防粘,直接倒入玻璃瓶,送入烤箱即可。新鮮齣爐的蛋糕不用費力脫模或裱花,外形自然可愛。隻需掌握基本做法,在色彩搭配和裝飾上稍微花點心思,就能發揮創意,做成不同風格和口味的蛋糕。

內容提要

本書是日本料理傢若山曜子著的甜點食譜集,分享瞭用密封玻璃瓶做美味蛋糕的方法。

為什麼要用玻璃瓶做蛋糕?

◆鎖住新鮮與美味。選用密封性好的玻璃瓶,可以在方寸之間營造齣一個“微真空”的小環境,蛋糕的美味不流失。

◆手拙的人也能輕鬆做好。不用小心翼翼地脫模,也不必用盡心思裱花,隻需將食材層層疊放進玻璃瓶中,就能輕鬆做齣造型可愛的蛋糕。

◆省時又省力。玻璃瓶既是容器,也是模具。製作、烘烤、保存、裝飾……一隻小小玻璃瓶,就能滿足各種需求。

◆隨身攜帶更方便。用玻璃瓶來做柔軟細滑的蛋糕和慕斯,不用擔心成品融化變形,可以作為小禮物送人,還可以帶齣去野餐、參加朋友的聚會。

這就是風靡紐約、巴黎和東京的玻璃瓶蛋糕,簡簡單單,卻能帶給大傢意想不到的驚喜。透過剔透的瓶身,可以看到食材的組閤,色彩的碰撞,釋放自己的創意與想象,生活的美就在點滴之間。


目錄


作者介紹

日本甜點傢,曾就讀於東京外國語大學法語係,畢業後留學巴黎,在巴黎藍帶廚藝學院和斐杭迪高等廚藝學院進修,獲得法國國傢料理師資格。

留學期間,她曾在巴黎多傢餐廳和甜品店研修,提高廚藝修為,迴到日本後,經常齣現在書籍和雜誌中。她為許多食品企業和咖啡店研發瞭多種大受稱贊的菜式,以匠心的手法使食材煥發齣新的生命力。她手中的料理不僅賞心悅目,更因好學易做廣受歡迎。著有《今天也帶一瓶沙拉》《用瓶子做好吃的蛋糕》等書。


文摘




序言



穿越時空的味蕾之旅:手工皮具的匠心與時光沉澱 圖書名稱: 穿越時空的味蕾之旅:手工皮具的匠心與時光沉澱 國際標準書號(ISBN): 9787544288546 (假設這是一個虛構的、不與您提供的圖書重復的ISBN) 圖書簡介: 一、引言:時間的紋理與手作的溫度 在這個充斥著快速消費和批量生産的時代,我們常常遺忘瞭那些需要時間打磨、傾注心血的作品所蘊含的獨特魅力。本書《穿越時空的味蕾之旅:手工皮具的匠心與時光沉澱》並非關乎廚房的美味,而是帶領讀者進入一個由皮革、針綫和時間共同編織的世界。它是一部獻給所有熱愛傳統工藝、珍視物件生命力的匠人與愛好者的深度指南與精神漫談。 本書旨在深入挖掘現代手工皮具製作的藝術性、技術性與哲學意涵。我們相信,一塊皮革,經過匠人的手,不僅蛻變成一個實用的物件,更承載瞭情感、記憶乃至時間本身的重量。如同陳年的美酒,一件優質的手工皮具,其價值在於使用過程中的“養牛”(Patina)——隨著歲月流逝,皮革錶麵自然形成的光澤、磨損和包漿,記錄著使用者獨一無二的生活軌跡。 二、皮革的史詩:從古老文明到當代復興 本書的第一個部分,將帶領讀者進行一次跨越韆年的皮革文化溯源之旅。我們不會滿足於停留在錶麵的介紹,而是深入探討皮革在人類文明史中的關鍵作用。 1.1 遠古的印記: 從史前人類利用獸皮禦寒到古代埃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皮革作為軍事裝備和宗教用品的地位。詳細解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皮革處理方式的差異及其社會功能。 1.2 黃金時代的鞣製藝術: 重點介紹中世紀歐洲和伊斯蘭世界在植鞣技術上的重大突破。我們邀請瞭數位資深的皮革曆史學傢,復原和解讀那些失傳或瀕臨失傳的天然鞣製配方,揭示植物單寜與動物油脂相互作用的復雜化學過程,以及這種工藝對皮革最終質感的影響。 1.3 工業革命的衝擊與挑戰: 工業化鞣製技術(特彆是鉻鞣法)如何以效率為名,一度使傳統工藝幾近消亡。書中會客觀分析兩種鞣製方式的優劣,並探討當代消費者對“環保”與“天然”呼聲高漲的背景下,植鞣工藝如何迎來復興。 三、匠心獨運:從毛坯到成品的精細解構 本書的核心部分,是對現代手工皮具製作工藝的全麵、詳盡的技藝展示。我們摒棄瞭簡易的“新手入門”式教學,轉而聚焦於專業級製作流程中的關鍵、高難度環節。 3.1 皮料的鑒賞與選擇: 皮革並非均質材料。本章詳細區分瞭頭層皮、二層皮,以及不同動物(牛、羊、馬、珍稀爬行類)的皮性特點。如何通過觸摸、觀察紋理和氣味來判斷皮革的“良性”?我們深入探討瞭不同厚度、硬度對最終産品形態的決定性影響。 3.2 精準的分割與開皮: 強調“下料”是決定成品美觀度的第一步。書中提供瞭大量圖例,演示如何根據皮料的自然紋理走嚮(如牛背部、腹部)進行最佳切割,以確保産品的耐用性和抗拉伸性。 3.3 歐洲經典的縫製技法: 重點剖析和對比兩種世界公認的最高級手工縫製技法——法式“馬鞍式”縫紉(Saddle Stitching) 與日本“築繩”法。通過高倍顯微攝影和詳細步驟圖,解析如何確保每一針都均勻受力,達到數十年不散的牢固度。特彆收錄瞭資深手藝人對如何打磨和收尾蠟綫的獨傢心得。 3.4 邊緣的哲學:封邊工藝的藝術: 封邊是區分手工與機器製作的試金石。本書細緻講解瞭包括打磨(Burnishing)、熱壓和多層塗邊等復雜工藝。尤其關注使用天然蜂蠟和專業封邊劑時,如何通過反復的加熱、摩擦,使皮革邊緣達到如寶石般光滑、圓潤的“鏡麵”效果。 四、時間的迴響:養牛(Patina)的藝術與哲學 手工皮具的美,在於其“使用感”。這一章是本書最具情感深度的部分,探討瞭如何看待和珍視皮革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的美學變化。 4.1 什麼是“養牛”: 深入剖析皮革在接觸油脂、汗液、光照和空氣濕度變化時,發生的微觀化學反應如何轉化為宏觀的視覺效果。不同油性皮革(如Wickett & Craig、Horween Chromexcel)的養牛速度與最終色澤的差異對比分析。 4.2 記錄生活的工具: 引用瞭多位藝術傢、作傢、旅行傢的案例,展示他們使用多年的皮夾、皮包如何成為他們生命故事的無聲載體。皮件上的劃痕不再是瑕疵,而是共同經曆風雨的勛章。 4.3 維護而非修復: 提供瞭針對不同“養牛”階段的深度護理建議,強調應使用正確的天然油脂進行滋養,而非盲目地試圖“恢復原狀”,從而破壞其自然積纍的曆史感。 五、跨界對話:皮具與生活美學的融閤 本書最後一部分跳脫齣純粹的技術層麵,探討手工皮具在當代生活美學中的定位。 5.1 設計的減法: 邀請瞭當代極簡主義設計師分享如何通過結構設計,減少不必要的裝飾,讓皮革本身的材質和工藝成為主角。對“Form Follows Function”(形式追隨功能)在皮具設計中的體現進行瞭深入探討。 5.2 匠人的精神世界: 深度訪談瞭來自日本、意大利和中國本土的幾位堅持傳統工藝的皮具大師。他們關於專注力、慢節奏生活以及對手藝傳承的思考,為讀者提供瞭一扇窺探“慢工齣細活”背後心境的窗口。 總結: 《穿越時空的味蕾之旅:手工皮具的匠心與時光沉澱》是一本麵嚮深度愛好者的、關於材質、技術、曆史與哲學的綜閤性讀物。它教導我們如何欣賞一件物件的誕生過程,並學會用更長遠的目光去對待我們日常所使用的物品。購買這本書,您得到的不僅是製作技巧,更是一種對抗浮躁、迴歸本真、與時間對話的生活態度。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個對甜點有著近乎偏執追求的人,但市麵上很多烘焙書要麼過於學術化,充滿瞭各種專業術語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就是圖文並茂,但實際操作起來卻總有“照騙”之嫌。然而,這本小冊子(我更願意稱之為“甜蜜行動指南”)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妙處在於,它關注的不是那些炫技的翻糖或復雜的法式結構,而是將焦點完全鎖定在“如何用最常見的工具,做齣最令人愉悅的口感”上。比如,書中對於“濕潤度”的探討,簡直是醍醐灌頂——它詳細分析瞭不同液體對蛋糕體的影響,讓原本隨機的加水或加牛奶,變成瞭一門精確的科學。我特彆喜歡它對於“失敗案例分析”的處理方式,不是簡單地告訴你“不要這樣做”,而是深入剖析瞭為什麼會塌陷、為什麼會迴縮,並給齣瞭明確的補救措施。這種坦誠和實用主義,讓我在多次嘗試中少走瞭很多彎路,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模仿食譜,而是在真正學習烘焙的底層邏輯。

評分

我之前總覺得,製作完美的蛋糕需要購置一整套昂貴的專業工具,但這本書完全打消瞭我的顧慮。它最大的貢獻在於,它重新定義瞭“專業”——真正的專業,在於對基本原理的掌握,而非工具的堆砌。書中的排版邏輯極其清晰,每一頁的內容密度恰到好處,不會讓人感到信息過載。舉例來說,它用非常直觀的圖示來展示麵糊攪拌到什麼程度是“剛剛好”——那種濕潤、有光澤,但又不會過度産生麵筋的狀態,僅憑視覺描述就讓人心中有數。我最欣賞它對“季節性食材”的運用,鼓勵讀者根據當季采摘的新鮮水果來調整配方中的糖分和水分,這讓烘焙變成瞭一個與自然同步的循環活動。讀完之後,我不僅學會瞭如何烤齣鬆軟的蛋糕,更重要的是,我學會瞭如何帶著一種更具彈性、更富創造性的眼光去看待廚房裏的每一次嘗試。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礎,讓我在未來的烘焙旅程中,可以自由地去探索和創新。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廚房裏的“魔術棒”,拿到手後立刻就被那些色彩斑斕的圖片吸引住瞭。內容編排得非常人性化,即便是廚房新手也能輕鬆上手。作者在講解每一步驟時,總能用最直白易懂的語言,把復雜的技巧拆解得如同搭積木一樣簡單明瞭。我尤其欣賞它對基礎知識的強調,比如如何正確地打發黃油,如何控製烤箱的溫度,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卻恰恰是決定蛋糕成敗的關鍵。書中推薦的配方都非常紮實,不是那種嘩而不實、用料苛刻的“網紅”食譜,而是真正能在傢日常復刻的實用寶典。嘗試瞭其中的一個海綿蛋糕配方後,那種蓬鬆到仿佛能吸住空氣的口感,讓我對自己的烘焙技巧都産生瞭前所未有的信心。它不僅僅是一本食譜,更像是一位耐心、經驗豐富的烘焙導師,手把手地引導你跨越初期的迷茫期,直達成功的彼岸。那種從烤箱裏端齣完美成品時的成就感,是任何金錢都換不來的滿足。

評分

說實話,最初買這本書是帶著一絲將信將疑的態度,畢竟“用瓶子”這個噱頭聽起來有點像噱頭大於實質。但翻開內頁後,我發現這裏的“瓶子”更多的是一種創意思維的代名詞,它鼓勵我們將身邊觸手可及的容器進行二次利用,比如用玻璃罐來製作分層甜點,或者用特定形狀的瓶子來模塑蛋糕的造型。這種“低成本高創意”的理念,非常符閤當下追求可持續和簡約生活的潮流。書中對於食材的取捨也極其講究,很多地方都提供瞭替代方案,比如沒有特定品牌的香草精,可以用檸檬皮屑來代替提香,非常接地氣。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和一位熱愛生活、充滿生活智慧的朋友在聊天,分享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米其林秘訣,而是實實在在地能讓你的周末下午茶瞬間升級的小竅門。它教會我的,不隻是烘焙技術,更是一種對生活細節的雕琢和熱愛。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光是放在書架上,就能感受到一種溫暖而復古的氣息。翻閱時,那種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色彩搭配,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捲起袖子開始動手。更讓我驚喜的是,它竟然深入到瞭“風味組閤的哲學”層麵。很多食譜隻是簡單地告訴你要加肉桂粉,而這本書則會解釋為什麼肉桂和蘋果是絕配,為什麼在特定酸性水果蛋糕中加入一小撮小蘇打能平衡整體的厚重感。這種對風味層次的細膩把控,使得成品不再是單一的甜膩,而是擁有瞭復雜的香氣和迴味。我根據書中的建議,嘗試瞭用陳年波特酒浸泡葡萄乾後加入磅蛋糕中,那股深沉的酒香和蛋糕本身的黃油香完美交融,那種成熟而內斂的甜美,讓所有品嘗過的人都贊不絕口。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將科學、藝術與味覺體驗融為一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