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章句集注(上下)

四书章句集注(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朱熹 著
图书标签:
  • 四书
  • 章句集注
  • 儒家经典
  • 国学
  • 古代文献
  • 文化
  • 教育
  • 经学
  • 注释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4468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2587
包装:平装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0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5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为便于读者阅读,我们此次出版《四书章句集注》,不仅原文经过精心校理,堪称“善本”,而且对版式作了重新设计,使之更加醒目、美观。同时,我们还将著名学者金良年先生对“四书”原文所作的翻译,用蓝色字体附在一旁,以帮助读者理解。

内容简介

  “四书”是儒家的四部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论语》、《孟子》是后人编撰的关于孔子、孟子言行的记录,《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理学家极为重视这四部经典,纷纷对其进行注释讲解,其中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为著名。朱熹此书去取诸家之说,推敲注释文字,倾注了其大半生的心血。宋代以后,《四书章句集注》被列为钦定的教科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读本,与“五经”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朱熹,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遡翁等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历秘书郎,直秘阁,知漳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提举南京鸿庆宫。韩侂胄专政时,行伪学党禁,落职罢祠。生平主要从事著述和讲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有《楚辞集注》八卷、《诗集传》二十卷等。文集版本甚多,生前即有无名氏编刊之《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卒后,有宋宁宗时浙江官刻之《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建安书院雕印除集一百卷外,并附王遂辑续集十一卷及余师鲁辑别集十卷。自宋末至明、清,仍续有增补、刊刻。

目录

大学章句
大学章句序
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序
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
读论语孟子法
论语序说
卷第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卷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卷第三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卷第四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卷第五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卷第六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卷第七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卷第八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卷第九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卷第十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孟子集注
孟子序说
卷第一
梁惠王章句上
卷第二
梁惠王章句下
卷第三
公孙丑章句上
卷第四
公孙丑章句下
卷第五
滕文公章句上
卷第六
滕文公章句下
卷第七
离娄章句上
卷第八
离娄章句下
卷第九
万章章句上
卷第十
万章章句下
卷第十一
告子章句上
卷第十二
告子章句下
卷第十三
尽心章句上
卷第十四
尽心章句下

精彩书摘

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出任令尹没有喜悦的神色,三次免职没有恼怒的神色,过去令尹任内的政措必定告诉新任令尹,怎么样啊?”孔子说:“忠诚。”子张说:“仁吗?”孔子说:“还没有达到知,怎么称得上仁呢?”子张说:“崔杼谋害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十乘马车,放弃了它们离开齐国,来到他国,说‘如同我国的大夫崔杼’,就离开了;来到另一个国家,又说‘如同我国的大夫崔杼!,就离开了,怎么样啊?”孔子说:“清白。”子张说:“仁吗?”孔子说:“还没有达到知,怎么称得上仁呢?”
②乘,去声。崔子,齐大夫,名杼。齐君,庄公,名光。陈文子,亦齐大夫,名须无。十乘,四十匹也。违,去也。文子洁身去乱,可谓清矣。然未知其心果见义理之当然,而能脱然无所累乎?抑不得已于利害之私,而犹未免于怨悔也。故孔子特许其清,而不许其仁。愚闻之师曰:“当理而无私心,则仁矣。”今以是而观二子之事,虽其制行之高若不可及,然皆未有以见其必当于理而真无私心也。子张未识仁体,而悦于苟难,遂以小者信其大者,夫子之不许也宜哉。读者于此,更以上章不知其仁、后篇仁则吾不知之语并与三仁、夷、齐之事观之,则彼此交尽,而仁之为义可识矣。今以它书考之,子文之相楚,所谋者无非僭王猾夏之事。文子之仕齐,既失正君讨贼之义,又不数岁而复反于齐焉,则其不仁亦可见矣。
①三,去声。季文子,鲁大夫,名行父。每事必;思而后行,若使晋而求遭丧之礼以行,亦其一事也。斯,语词。程子曰:“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吾矣。然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愚按:季文子虑事如此,可谓详审,而宜无过举矣。而宣公篡立,文子乃不能讨,反为之使齐而纳赂焉,岂非程子所谓私意起而反惑之验与?是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前言/序言


《四书章句集注》:儒家思想的基石与智慧的源泉 《四书章句集注》,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并非仅仅是几部古籍的简单汇编,而是经过历代圣贤与学者的梳理、阐释与注释,最终形成的,能够引导人们理解人生真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宝典。这部巨著,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篇章,每一部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相互辉映,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而博大的思想体系。 《大学》:格物致知的起点,人生修养的阶梯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篇幅不长,但其内容却如一座宏伟的建筑,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石。《大学》开篇便点明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所谓“明明德”,指的是彰显个体与生俱来的光明德性,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亲民”,则是将这种德性推己及人,爱护民众,造福社会;而“止于至善”,则是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使个人、家庭、国家乃至天下都达到最完美的状态。 《大学》进一步阐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即“三纲领”与“八条目”。“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指明了修养的三个阶段和目标。“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为实现这三个目标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格物”是认识事物的根源,穷究事理,深入了解事物的真相。“致知”则是通过格物,达到明辨是非、洞察真理的智慧。“诚意”要求我们内心真实,言行一致,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他人。“正心”则是端正心态,去除私欲,使内心纯净平和。“修身”是将以上功夫落实在自身,不断完善品德,提升个人修养。“齐家”是将修身之德推及家庭,建立和睦、温馨、充满教化的家庭。“治国”则是将齐家的经验推广至国家,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平天下”则是将国家安定、和谐的理想扩展至整个世界,实现天下大同的太平盛世。 《大学》的逻辑严谨,层层递进,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内在联系。它告诉我们,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实现家庭和睦、国家安定乃至天下太平的前提。这种由内而外的修养之道,至今仍对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有着深刻的启示。 《中庸》:坚守中道,追求和谐的智慧 《中庸》一书,相较于《大学》的实践性,更侧重于哲学思辨与人生境界的探求。《中庸》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适度适时,是一种超越极端、追求平衡的处世智慧。《中庸》开篇便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儒家对人性的理解。人性本善,是天赋予的,遵循人性的自然规律便是“道”,而通过教育和自我修炼来遵循和完善这种“道”,便是“教”。 《中庸》还提出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指情感尚未发露时的本体状态,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内在和谐。“和”是指情感发露后,都能恰到好处,合乎节度,是一种外在的协调与统一。“中”是根本,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和”是通用的法则,是普遍适用的道理。 《中庸》通过对“诚”的阐释,进一步升华了其思想。《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天道的根本,是万物得以存在的真实性;而“诚之”则是人通过努力,去达到“诚”的境界。这种“诚”的追求,体现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方法中,也体现在“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的自我警惕中。 《中庸》的思想,不仅指导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更教导我们如何在与人相处、处理事务时,找到最恰当的平衡点,避免走向极端。它所倡导的“和为贵”的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语》:至圣先师的教诲,人生智慧的精髓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是理解孔子思想最直接、最生动的文本。这部经典以其简洁的语言、鲜活的对话,记录了孔子关于道德、政治、教育、人生等方方面面的深刻见解。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儒家道德伦理的最高范畴,它包含了爱人、忠恕、克己复礼等多种含义。“仁者,爱人。”(《颜渊》)这是对“仁”最直接的解释,强调了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是“恕”道,是推己及人的重要体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这句话则指出了实现“仁”的途径,即约束自己的欲望,使言行符合礼的要求。 除了“仁”,《论语》还强调了“礼”。“礼”是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体现,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可见“礼”的重要性。“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这句话说明了“仁”是贯穿于人生始终的,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应坚持“仁”。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论述也极为精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这三句话分别从学习的乐趣、交流的乐趣以及君子应有的修养三个方面,阐释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这强调了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论语》中的许多名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 《孟子》:发扬仁政,伸张正义的伟大思想家 《孟子》作为四书之一,是孟子对孔子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最核心的贡献在于其“性善论”以及由此推导出的“仁政”思想。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孟子·告子上》)他提出了“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公孙丑上》)他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同情、羞恶、谦让、是非等善端,这些善端是人性本善的证据。 基于“性善论”,孟子大力倡导“仁政”。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为核心,实行“仁政”,才能赢得民心,实现长治久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句名言充分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他主张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关心民生,以达到“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梁惠王下》)的境界。 孟子在政治上的另一个重要主张是“民贵君轻”,反对君主专制,甚至提出“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上》)。这体现了其强烈的民本意识和对正义的追求。 《孟子》还以其雄辩的口才和深刻的洞察力,论述了“道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养浩然之气”来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WTO恶乎冲乎?”(《公孙丑上》)这种精神力量,能够帮助人战胜一切困难,坚持正义。 《四书章句集注》作为一部集大成之作,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经典阐释,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所蕴含的关于修身、处世、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穿越时空的限制,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为我们理解人生、完善自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阅读《四书章句集注》,便是踏上一段探寻智慧、提升德行的旅程,每一次的研读,都会有新的体悟,每一次的践行,都会有新的收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套《四书章句集注》的初衷,主要是出于工作上的需要。我从事的是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行业,深知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理解,是进行专业研究的基础。我希望通过这套权威的版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原文的含义,并且对朱熹的注释有更清晰的认识。我特别看重注释的详尽程度,以及版本是否可靠。因为在学术研究中,一个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结论的误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案头的常备工具书,在我遇到疑难之处时,能够及时提供帮助。我也会将这本书的阅读体会,融入到我未来的工作中,力求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我的研究对象。

评分

老实说,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了解得不够系统。市面上的书很多,但总觉得不够权威,或者过于浅显。这套《四书章句集注》,是我经过多方比较和咨询后选择的。我特别看重它作为“集注”的价值,希望能通过朱熹的解读,理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经典的核心思想。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智慧,并且将这些智慧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我明白这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但我相信,这份投入是值得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成为一个更有深度和内涵的人。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收藏的冲动。毕竟,《四书章句集注》的名头摆在那里,它代表了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高峰,有着非凡的历史地位。拿到书后,我仔细地摩挲着封面,感受着纸张的触感,甚至还闻了闻那股淡淡的油墨香。我喜欢这种实体书带来的仪式感,它不像电子书那样轻易获取,每一次翻阅都带着一种郑重。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领会书中的所有深意,但我相信,仅仅是拥有它,就能感受到一种文化传承的力量。我希望它能静静地摆放在我的书架上,成为我书房里的一道风景,偶尔拿起它,翻到某一页,随意读上一段,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启迪。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评分

我购买这套《四书章句集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身边一位长辈的影响。他是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常常在不经意间引用《论语》中的话,让我对这些古老的智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经跟我说,这些书是中华民族的根,理解了它们,才能真正理解我们自己。所以,我带着一份敬畏和好奇,买下了这套书。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弥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也希望能与长辈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我最期待的,是将书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结合,去体会古圣先贤的思想是如何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的。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向经典致敬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初拿到手时,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古朴的书页吸引了。我一直对儒家经典充满好奇,但苦于自己阅读古籍的障碍,总觉得望而却步。这次终于下定决心,入手了这套《四书章句集注》。光是翻开第一页,那密密麻麻的字迹,以及随处可见的朱熹批注,就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淀感。我最期待的是,能够通过这套书,一点点地理解古人是如何思考人生、社会和道德的。毕竟,这些思想流传至今,必然有着深刻的道理。我希望能在这厚重的文字中,找到自己内心的指引,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我知道阅读过程可能会充满挑战,但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期待着在这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汲取智慧的甘露。

评分

印刷精美,纸张质量不错。

评分

全书174页,有注释和翻译,还有曹操批注,曹操批注无翻译。孙子兵法的地位就不多说了,我还是慢慢研究吧

评分

买了好几套,先得看一看吧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大师之作,买的第二套了

评分

这本书集合了古文精粹,书里面的字体较大,每篇文章都是一段一段的翻译,读起来轻松,上海古籍出版社很赞。

评分

一直想买一套古文观止,正好京东有活动,赶紧下单,派送很快,质量可以,现在京东图书的活动和种类越来越多了。

评分

周易需要一本靠谱的注解才能看懂,多买几本参照着看吧

评分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为《孙子兵法》作注的乃一代枭雄曹操,其注字里行间不乏真知灼见。当代著名军事家郭化若更是长期研究《孙子兵法》,撰有《孙子译注》一书,不但为《孙子兵法》全文作了校勘、注释、今译,还撰写了题解及考订、评论文字,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浅显易懂。《孙子兵法》即在郭化若《孙子译注》的基础上用红字加上了从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辑出的曹操的注,将孙武、曹操、郭化若的军事思想融为一书,以裨读者把握我国两千年来兵学之精华。书后附有《史记。孙子列传》,同时还附上郭化若《孙子译注》本的《前言》、《再版的话》。

评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都是好书,买多了看不过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