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康德、藝術與藝術史:學科的階段》是一部係統研究視覺藝術和藝術史中伊曼努爾·康德接受和影響的著作。奇塔姆先生在《康德、藝術與藝術史:學科的階段》列舉瞭與康德以及造型藝術相關的大量史實和文獻,並站在哲學、美學和藝術理論史的角度對之進行瞭深刻剖析。通過對藝術史上具有代錶性的幾個發展階段的分析,作者透徹而睿智地為我們揭示潛藏在潘諾夫斯基、沃爾夫林以及格林伯格等藝術史學說中的康德基因,同時也揭示瞭康德通過種種方式對於藝術史的持續不斷的影響。
馬剋·A.奇塔姆(Mark A.Cheetham)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藝術史係教授。所獲研究基金有:約翰·西濛·古根海姆紀念館研究基金;斯特林和弗朗辛·剋拉剋藝術學院奬學金;多倫多大學人文學科科納特和傑剋曼校長研究基金;加拿大國傢研究委員會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外部研究資助六項等等。主要著作還有:《純粹之修辭:本質主義者的理論及抽象繪畫的齣現》、《藝術史的主題:當代視野下的曆史文物》、《學科之間的理論:專傢、視覺、政治》等。
作者簡介
馬剋·A.奇塔姆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藝術史係教授。所獲研究基金有:約翰·西濛·古根海姆紀念館研究基金:斯特林和弗朗辛·剋拉剋藝術學院奬學金;多倫多大學人文學科科納特和傑剋曼校長研究基金;加拿大國傢研究委員會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外部研究資助六項等等。主要著作還有:《純粹之修辭:本質主義者的理論及抽象繪畫的齣現》、《藝術史的主題:當代視野下的曆史文物》、《學科之間的理論:權威、視覺、政治》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導言
緻謝
第一章 緒論:邊界和寄居者/001
為什麼是(不是)康德?/008
學科的機遇和處境/013
原生質/029
第二章 時機與處境:公元1800年,康德在羅馬/050
康德在羅馬/054
接受的並發/059
美的政治/067
第三章 權威的譜纍:康德和20世紀藝術史/091
“內在意義”和藝術的史實性:潘諾夫斯基和康德/093
康德與立體主義重遊/104
剋萊門特·格林伯格的戰略性形式主義/116
第四章 祟高在當下(崇高之再現):關於法國理論/世界藝術的探討/141
德裏達之崇高/144
崇高在當下(崇高之再現)/156
景緻/168
目標的極限/174
反崇高之暗示/181
第五章 康德的頭骨:肖像及哲學的典範,18世紀末至20世紀末/188
伊曼努爾·康德的照片/190
康德的頭部:早期肖像/202
關於頭部/220
結論:麥可艾維立之夢,丹托之夢魘/227
索引/233
參考文獻/237
編輯說明/258
精彩書摘
根據弗恩諾的闡釋,康德的美學和他的政治的確是靈活地聯係在一起的,盡管它們各自獨立,哲學傢仍然並必然地有他們自己的方式一直對它們分彆進行著探究。如果我們認為弗恩諾對於藝術美的描述不同子康德所主張的美具有無時間性和普遍性,我們仍將看到弗恩諾和康德一樣強調“精神力量的自由和諧”是美感生成的原因,並且這理所當然地存在於我們自身,而不在藝術作品或是自然那裏,因為後者存在著人類主觀性決定的、反自由的目的必然性。當弗恩諾極力地以一種共和政體的形式尋求政治自由的時候,他便同時強調審美的自由是美所必需的。坦白地說,他在閱讀《永久和平論》的同時也閱讀《判斷力批判》並以它們作為彼此的依據。
前言/序言
人類的文化從視覺認知和感受的角度,可以分為文本和圖像文化兩大類。文本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為瞭更係統準確地傳達和溝通的需要而創造的一種符號係統,圖像則是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模仿和想象所創造的另一種錶現與傳達的方式。在文字還未齣現之前的史前時代,原始人類就已經開始製作圖像,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從未中斷。如果說文學、哲學、語言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以文本係統為主,那麼藝術史和視覺文化研究則主要是以圖像作為其研究的對象。長期以來,藝術史學科在我國一直處於相對邊緣、不受重視的狀態。不知是何原因,整個20世紀中國著名的綜閤性大學都具有強大的文史類專業,卻很少設立藝術史和視覺文化專業學科。通常都將這些專業放在藝術院校和單科的美術學院內,而這類院校又以藝術創作與實踐為主,藝術史作為公共課一直置於邊緣狀態。相比之下,西方的著名大學和綜閤院校則普遍設有藝術史與視覺傳播專業,其研究和教學均産生瞭廣泛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