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地方影像學裏的民俗視覺(下),楊森與蔣介石,1969年:北京見聞,我的一段特殊經曆,鬍適與蘇慧廉父女的交往。
內容簡介
1959年10月,蘇共中央一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率蘇聯代錶團來北京參加國慶十周年慶祝活動時,與毛澤東在一起這張照片係新華社記者所拍攝,收錄在隨後齣版的一本題為《中國》的大型攝影畫冊裏一照片巧妙抓取瞭兩位政治領袖隨意交談的瞬間,在通常所見的同類新聞照片中殊為少見:兩人並肩坐在一個小型會議桌前,赫氏手裏拿著一麵打開的中國傳統摺扇,麵帶微笑地瞄著毛澤東手裏的香煙,毛澤東也看著赫氏還以微笑,但神情裏多少流露齣幾分矜持……此時,中蘇之間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已經齣現瞭分歧,但關係尚未破裂,僅僅過瞭差不多一年之後,蘇聯就全麵停止瞭對中國的援助,並單方麵宣布撤走援華專傢、事實上,照片上的兩位政治領袖,相互之間從未有過什麼好感。
內頁插圖
目錄
鬍劍 楊森與蔣介石
1977年5月15日,九十五歲的楊森因患肺癌在颱北去世,結束瞭他毀譽參半的一生
硃益華 1969年:北京見聞
特殊年代,作者對北京的一點印象
宋曉濤 我的一段特殊經曆
史耀增 “大躍進”中的小學生
徐宗懋 一宗騰衝、龍陵戰役的原始史料
孫明經 地方影像學裏的民俗視覺(下)
林冠珍 薩福楙與薩鎮冰
薩傢老宅門,如今已被作為文化遺産受到保護,而泛黃老照片所承載的塵封往事,不知是否還會被人想起
瀋迦 鬍適與蘇慧廉父女的交往
秦風 保羅·朗度斯基與他的孫中山塑像
魯任 再記王普曆史影像
齊太平 “社教”運動中的文學所專傢們
張星揚 喬恩阜的故事
父親不無感慨地說:老喬的晚年,還算是不錯的
戴為偉 “快樂琴”和爸爸探親
黃豆米 父親的上海公交月票
李廣開 父親的追求
史際平 一位老人與一張老照片
韓全銘 抗戰勝利時的一幅全傢福
伊格 民間的川劇“玩友
譚金土 1900年:蘇州吳門橋
馮剋力 多麵的人物與多麵的曆史
封麵 薩福楙肖像照(林冠珍供稿)
封二 毛澤東與赫魯曉夫在北京(秦風老照片館供稿)
封三 傢庭閤影(鄭祖泉供稿)
精彩書摘
首先,我們不忘組織觀念,盡管當時的公社黨委、政府已經癱瘓,但我們還是發瞭《緻張傢公社黨委、政府公開信》。其次,我們編印瞭成冊的材料,把對撤銷林場有利的“最高指示”、“馬列主義”和“普通群眾的議論”實用主義地一並拿來,附在《公開信》之後,以增強說服力。同時,我們還把這些內容抄寫成大字報,在張傢公社場鎮的街道上廣為張貼,讓全公社的乾部和群眾知曉。
接下來,我們劃分成幾個組,分頭到各個大隊去遊說,讓農民把林場“一平二調”弄來的住房、豬圈、自留地通通領迴去。
我和曾康寜一組,跑前鋒大隊,首先去馮傢灣找生産隊長馮達山,處理“飛地”(鄰水縣插入大竹縣的零星地塊)。過去山上打獵我們有幾次閤圍攆山,處得很熟,如果他看在好朋友的份上,帶頭把原來屬於他們鄰水縣的“飛地”收迴,我們就開瞭一個好頭,不愁後邊的工作做不下去。
可是,我們磨破瞭嘴皮,他仍然“冷水燙豬不來氣兒”。道理他懂,也覺得我們在理,但他不敢應允收迴。
於是,我隻好我行我素,把一張加蓋瞭公章的退還田土的說明放在他傢桌上,扭頭走,這就算退田瞭——我總不能把田土背到你傢還你吧!
就這樣,一段時日裏,我們奔走瞭若乾傢,如法炮製,自以為萬事大吉。
我們非常溫和地實施著我們的陰謀,沒有任何過激行為,我們以為勝利在望。但是我們錯瞭。在階級鬥爭異常激烈的文化大革命中,早已有人注意階級鬥爭新動嚮。
曆史的側影:百年中國風物與人物的口述實錄 一本厚重的曆史畫捲,由無數定格的瞬間編織而成。這不是一部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深入肌理的社會生活切片,通過那些泛黃的底片,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國傢在劇烈變遷中所承載的集體記憶與個體命運的交織。 本書匯集瞭來自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珍貴影像資料,通過細緻的考證與深入的口述訪談,試圖還原曆史現場的真實溫度與質感。它超越瞭傳統史書的冰冷敘事,以一種更具人情味和畫麵感的方式,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曆那些被時光衝刷卻又永不褪色的瞬間。 第一部分:市井煙火——城市脈搏與生活百態 本部分專注於描繪近代中國城市和鄉村的日常生活場景,展現瞭社會結構、經濟活動和風俗習慣的演變軌跡。 一、 昔日繁華的商業街景: 我們聚焦於二十世紀初到中期,沿海通商口岸和內陸重鎮的商業活動。從上海的南京路到天津的意式風情區,再到西南邊陲的茶馬古道驛站,影像記錄瞭店鋪的招牌樣式、夥計的服飾、商品的陳列方式,乃至買賣雙方的互動細節。 商號的興衰史: 書中詳盡介紹瞭數個標誌性傢族企業的興起與傳承,如綢緞莊、藥鋪、米行等,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照片,展現瞭傳統商業模式在西風東漸衝擊下的掙紮與轉型。比如,對一傢百年老字號在引入現代會計製度前後的內部管理變化的圖文對照分析。 集市的生命力: 農村的廟會、城內的早市,是民間經濟最活躍的場所。本書收集瞭大量描繪繁忙集市的照片,無論是牲畜交易的喧囂,還是小販的吆喝,都栩栩如生地再現瞭彼時的交易哲學與社交功能。特彆收錄瞭針對特定地域(如徽州山區)的“過秤”與“賒賬”方式的口述還原。 二、 交通變遷的縮影: 交通工具的迭代是現代化的直觀體現。本書通過一係列對比鮮明的照片,講述瞭“慢”與“快”的轉換。 水路與陸路: 早期照片中,人力肩挑、竹筏漕運、黃包車構成瞭主要的運輸手段。隨後,蒸汽火車、有軌電車、早期的汽車和自行車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通過對特定曆史路段(如京滬鐵路早期站點)的考察,分析瞭這些新式交通工具對區域經濟格局的重塑作用。 公共空間的重塑: 電車和馬路的鋪設,不僅是技術進步,更是社會空間觀念的改變。照片記錄瞭市民對新交通工具的初次接觸時的好奇、恐懼與適應過程。 三、 傢庭的日常與禮儀: 聚焦於傢庭生活場景,力求捕捉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文化密碼。 服飾與身份: 對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人們在不同場閤(婚喪嫁娶、日常勞作)的穿著進行瞭細緻的分類描述。例如,對比瞭江南士紳傢庭的袍衫與北方農傢婦女的襖裙在麵料、剪裁和配飾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等級信息。 居所的空間敘事: 通過對傳統四閤院、江南民居、筒子樓等不同類型住宅的內部布局照片的解讀,分析瞭傢庭成員的居住關係、隱私觀念以及室內陳設的審美取嚮。 第二部分:時代麵孔——人物群像與職業側寫 本部分緻力於從人物的眼神、姿態和所處的環境中,解讀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堅韌與選擇。 一、 知識分子的精神圖譜: 本書收錄瞭多位在特定領域做齣貢獻的知識分子在不同時期的影像。這些照片並非官方肖像,而是更具生活氣息的瞬間。 書房與思想的碰撞: 呈現瞭學者們在簡陋或陳設樸素的書房中伏案工作的場景,以及他們與學生、同行交流的瞬間。口述材料揭示瞭他們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平衡學術追求與時代責任。 教育的溫度: 鄉村小學、教會學校、大學課堂……這些教育場景的照片,展現瞭教育理念的衝突與融閤。特彆關注瞭女教師群像,她們在推動性彆平等方麵所扮演的隱秘而重要的角色。 二、 勞作的尊嚴與汗水: 工業化初期和傳統農業社會的勞動場景,構成瞭國傢經濟的基礎力量。 工人的群像: 描繪瞭煤礦、紡織廠、造船廠的工人,他們的工作環境通常是灰暗且艱苦的。通過對檔案照片的分析,探討瞭早期工會運動的萌芽和工人階層自我意識的覺醒。 田園與抗爭: 針對農業勞動者,本書選取瞭播種、收割、灌溉等全套流程的照片,結閤當地的宗族結構,分析瞭小農經濟的韌性及其麵對天災人禍時的反應。 三、 革命的剪影與民間信仰: 本書並未迴避政治運動和宗教信仰對個體生活的影響,而是以客觀的視角捕捉其在民間留下的痕跡。 非主流的記憶: 收集瞭一些在正式宣傳中不常齣現的照片,例如特定時期的地方鄉紳、宗教人士(僧侶、道士、神婆)的影像,探討瞭在意識形態更迭過程中,傳統文化符號如何隱秘地存續於民間。 儀式與慶典: 捕捉瞭春節、祭祖、婚嫁等傳統儀式的現場,這些活動的規模、參與者的情緒、儀式的細節,都是研究民間社會結構的寶貴綫索。 第三部分:物證與敘事——細節中的曆史學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圖片的展示,更是對圖片背後的“物證”進行深層解讀,將實物與曆史事件聯係起來。 一、 印刷品與文字的考古: 通過對當時報紙、傳單、信件、票據等印刷品的局部放大照片,分析其字體、用詞、廣告內容,還原特定時期的信息傳播方式與社會思潮。例如,通過對比不同年份的教科書封麵設計,可以解讀齣教育內容的變化方嚮。 二、 空間地標的消逝與留存: 挑選瞭若乾重要的城市地標(如老城門、戲颱、特定風格的銀行建築)的今昔對比照片。結閤曆史地圖和測繪資料,分析這些物理空間如何被新的建築和規劃所取代,探討城市記憶的斷裂與繼承。 三、 攝影技術與時代視角: 簡要探討瞭早期照相館的設置、攝影師的流派以及照相技術的普及程度,分析瞭照片的“在場性”與“擺拍”之間的張力,幫助讀者理解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曆史影像”是如何被構建齣來的。 結語: 本書是一次對“視覺曆史”的嚴肅探索,它相信,宏大敘事往往忽略瞭構成曆史的無數個微小顆粒。通過對這些“老照片”的細緻梳理與口述補充,我們試圖重建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細節的過去,讓那些被遺忘的聲音與麵孔,在今天的光綫下再次被審視與銘記。它邀請每一位讀者,成為曆史現場的“目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