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市:重建與自然平衡的城市(修訂版) [Ecocities:Rebuilding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Revised Edition)]

生態城市:重建與自然平衡的城市(修訂版) [Ecocities:Rebuilding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Revised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 著
圖書標籤:
  • 生態城市
  • 城市規劃
  • 可持續發展
  • 生態學
  • 環境科學
  • 城市重建
  • 自然保護
  • 綠色建築
  • 城市生態係統
  • 環境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12535
版次:2
商品編碼:1010420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城市譯叢
外文名稱:Ecocities:Rebuilding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Revised Edition)
開本:20開
齣版時間:2010-05-01
頁數:418##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生態城市:重建與自然平衡的城市(修訂版)》一書告訴我們,要以立足長遠的生態學原則為指導,以可持續性、文化上充滿活力、健康的地球生物圈為齣發點,重建城市和城鎮。該書還提供瞭通往生態城市之路的方法。作者不惜用大量篇幅嚮我們展示他的想象力,告訴我們未來的生態城市是什麼樣子,這真是令人鼓舞。

內容簡介

  《生態城市:重建與自然平衡的城市(修訂版)》是理查德·瑞吉斯特繼《生態城市伯剋利:為一個健康的未來建設城市》一書之後的又一名作——《生態城市》的增訂版,作者在原來的基礎上增添瞭對在一版齣版之後的三年裏對世界上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的評論與反思。

作者簡介

  理查德·瑞吉斯特,城市生態學傢,城市設計師,作傢,演說傢,國際生態城市建設理事會副主席,城市生態學會和生態城市建設者協會的創立人,自1992年起擔任生態城市建設者協會主席至今。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生態城市》一書有想象力,令人鼓舞,所提供的解決方案清晰有力。切實可行,是一部深思熟慮之作。看到該書,在能否建成一個健康、理智、富有同情心的未來這輪競賽中,我們敢於對那些悲觀預言傢和厄運製造者說”不”。我們必須贏得這輪競賽,而該書作者指明瞭取勝之道。
  ——萊斯特·R·布朗(Lester·R·Brown)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
  ……該書用大量篇幅描述瞭將目前的城市建設成為可持續、充滿歡樂、令人鼓舞的人居環境的途徑。我之所以鄭重推薦《生態城市》一書,不僅是因為該書為未來的城市發展提供瞭可藉

目錄

緻謝1
序言赫澤爾·亨德森3
自序7
初版中文版序17
初版譯者序23
緒論1
汽車與恐龍2
第一章 建設形態決定生活方式7
我們要建設什麼9
問題的根基13
一種新的整閤建築18
荒野與城市中的自然24

第二章 進化中的城市31
蓋婭:一個自我調節的星球36
都市彗星38
島嶼與物種滅絕41
城市有機體47
三維的城市50
經驗教訓54

第三章 融入自然中的城市57
城市的屬性58
伯剋利的大象?60
土著美洲人與入侵者64
生物區、腹地和城市76
“野牛市民”82
嚮自然學習,嚮城市學習87

第四章 曆史上的城市91
鄉村的建立91
城市的齣現96
架起曆史、自然和進化的橋梁98
現代城市102
美學的傳統114

第五章 今日之城市125
重新建設,重新思考:基於某種秩序126
適宜的技術134
範式和永續農業原則137
效區的“改善”與市區的復興143
生態城市的先鋒社區150
理論現狀158

第六章 便捷和交通163
捷徑和探險163
依賴汽車的後果168
更好的汽車?176
高速公路戰爭182
對於鐵路和渡船的喜愛188
個人交通工具——自行車、推車和鞋192
“智能”高速公路、“智能”汽車和“智能”建築208
以毀路的方式重建210

第七章 生態城市建設的內涵217
建設程序217
建設生態城市的原則218
自行車旅行221
生態城市的布局231
步行中心233
復閤建築以及新型整閤建築238
水243
自然特徵和生物多樣性246
單體生態城市建築,基礎構架及其培植247

第八章 動手去做!255
經濟生態學的四個步驟:生態區劃、産業布局、政策激勵措施、公眾參與255
四部麯舉例:伊薩卡城市改造的思想261
生態城市和對經濟觀念的再思考265

第九章 挫摺與經驗——我的生態城市實踐275
伯剋利:早期歲月278
“生態城市建設者”協會287
評價291

第十章 城市轉型的方法步驟295
生態城市區劃:描繪未來295
土地發展權轉讓310
生態總體規劃316
扭轉城市蔓延320
國際生態重建計劃322
生態城市組織327

第十一章 冷眼觀世界331
“9·11”和“12·12”:夢想與夢魘335
新美利堅帝國347
氣候變化351
石油峰值357
崩潰358
黑暗時代的最佳選擇363

第十二章 走嚮成功的策略371
迴到基礎:庫裏蒂巴生態城的發展戰略375
喬·吉德和楊經文382
嚮城市以外建設的策略388
“城市心髒”的生態建設391
生態城市建設策略396
建設認知文化401
藝術與想象402
後記重建新奧爾良405
進一步閱讀的書目411
譯後記415

精彩書摘

  我們所建造的城市既豐富又製約瞭我們的生活方式。城市形態影響著居住在城市、城鎮和村莊裏的居民的價值觀和所關注的問題。市民習慣於“城市就應該是這樣的”,或至少“這是我們所能做到的最好的”的惰性思維。大廈可以啓發我們。在當今汽車主宰的城市中,孩子們都知道汽車的價值是如此之高,人們願意為它冒禍害人類的風險,承擔高昂的費用和忍受由此帶來的嚴重的汙染。他們知道城市設計根本不在乎公眾生活和自然生態。在我住瞭30年的加利福尼亞州伯剋利市,那裏沒有公共廣場和步行街道。但毫無疑問的是,那裏有占地數百英畝的大量停車場以及占據每一條街道的汽車。數英裏長的自然溪流被填平。從前我們可以欣賞落日和舊金山灣區美景的山脊綫已逐漸被私人住宅所蠶食,禁止公眾接近。每一個城市都是以這樣的方式培育瞭兒童心目中體現城市形態和功能的價值觀。
  更貼切一點說,如果我們的城市是為汽車而建造,1/6的人將會在汽車工業及其相關産業中找到工作,另1/6的人將建造和維修與汽車需求有關的建築和基礎設施。如果我們建設生態城市,大量人員將在城市建造和保證城市日常運行的行業中找到工作。生態城市轉型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可以訓練人們成為輕型公交車和自行車的製造者和維修者、城市有機農業生産的園丁、環境修復者、生態恢復者、園林綠化者、“綠色”設計師和建築師以及人力運輸者。所有這些對環境的影響都很小。我們建什麼樣的城市,就怎麼樣生活。

前言/序言

  僅僅時隔三年就發生瞭如此大的變化!建設一個更好的未來的夢想是否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同?我們正在快速走嚮一個生態健康的城市、城鎮和鄉村嗎?還是在走嚮相反的方嚮?
  在我看來,《生態城市》的第一版提供瞭一個我們可以找到的、可以應對當今時代挑戰的一些積極的思路。既然所研究的題目本身迅速發生瞭變化,那麼研究這類題目的書的內容也應及時更新。不過,還是有一些變化來得太快,簡直可以說是根本的變化,而不是簡單的相加。當然也發生瞭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情,從幾個方嚮同時嚮我們走來,而且這些令人不安的事情還都是建立在我們的遊戲方式的基礎之上的,而我們未來命運說到底是一個安危未定的物種。突然,所有的事情都在加速前進,危機與危機環環相套,正準備叩開門的另一側。生態城市的觀點是積極的,在建設生態城市方麵也有諸多良策,但同時,不斷增多的威脅也在阻礙那種積極的觀點。
建築的未來與人類的福祉:《未來城邦:可持續發展與社會韌性》 摘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全球化、快速城市化和氣候變化多重壓力下,人類聚居地所麵臨的深刻變革。我們不再滿足於傳統城市規劃的綫性發展模式,而是尋求一種能夠內生適應、富有彈性和高度公平的全新城市範式。《未來城邦:可持續發展與社會韌性》超越瞭單純的物質形態構建,著重於城市係統的功能性、社會結構的可持續性以及技術賦能下的治理模式創新。本書通過對全球多個“韌性城市”案例的剖析,結閤前沿的生態經濟學理論和行為科學研究,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未來城市模型,強調在追求環境績效的同時,必須確保社會包容性與經濟活力的平衡。我們探討瞭從“智慧化”到“有人情味”的過渡,論證瞭在數字化時代,物理空間如何重新被賦予社區聯結和文化傳承的意義。 第一章:城市化的臨界點與範式轉換的必然性 當前,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這一比例仍在持續攀升。傳統城市模型——基於化石燃料驅動的擴張主義規劃——已在資源消耗、基礎設施老化和不平等加劇等方麵暴露其不可持續性。本章首先梳理瞭20世紀城市規劃思想的遺産及其在21世紀初遭遇的挑戰。我們重點分析瞭“增長的極限”理論在城市尺度上的錶現形式,特彆是交通擁堵、熱島效應以及“基礎設施債務”的纍積。 我們將討論城市發展從“效率至上”嚮“韌性優先”轉變的內在驅動力。韌性(Resilience)不再是一個附屬概念,而是城市生存和繁榮的核心能力。這種轉變要求我們重新定義“成功”的城市標準,從單純的GDP增長轉嚮對生態健康、社會凝聚力和風險抵禦能力的綜閤衡量。本章引入瞭“城市代謝”的概念,強調物質流和信息流的優化管理,為後續探討技術介入和社區自組織奠定理論基礎。 第二章:韌性基礎設施:從灰色到綠色的係統整閤 傳統城市基礎設施(如供水、能源、交通)往往是高度集中化和僵化的。麵對極端天氣事件和地緣政治風險,這種結構暴露齣瞭極強的脆弱性。本章聚焦於構建適應性強、分散化、多冗餘的“韌性基礎設施”體係。 我們將深入研究“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在城市係統中的集成應用。這包括但不限於:海綿城市理念在雨洪管理中的具體實踐,例如采用透水鋪裝、屋頂綠化和人工濕地係統來替代傳統的硬質排水網絡;以及城市森林和生物廊道在微氣候調節和生物多樣性維護中的關鍵作用。 此外,能源係統的去中心化是實現韌性的重要一環。本書詳細分析瞭微電網(Microgrids)、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如社區太陽能和小型風力發電)的部署策略,以及如何通過智能能源管理係統,使城市能夠在主電網受損時保持關鍵服務的持續運行。交通係統的韌性則聚焦於多模式融閤(Mobility-as-a-Service, MaaS)和對“最後一英裏”挑戰的應對,旨在減少對單一高風險交通走廊的依賴。 第三章:社會資本與空間正義:構建包容性的城市肌理 一個缺乏社會凝聚力和公平性的城市,其物理上的“綠色”和“智能”將是虛弱的。本章的核心議題是如何通過空間規劃和治理機製,增強城市社會的韌性。社會資本——信任、規範和網絡——被視為抵抗外部衝擊的無形緩衝器。 我們考察瞭社會住房政策、社區土地信托(Community Land Trusts)等工具如何有效遏製空間不平等和紳士化(Gentrification),確保不同收入群體都能享有優質的公共空間和基本服務。本書強調“參與式規劃”的深度應用,即從項目設計的早期階段就賦予居民真正的決策權,從而提高項目在實施後的接受度和長期維護動力。 空間正義的維度被置於核心地位:確保氣候適應性投資(如降溫中心、防洪屏障)的分配不加劇現有社會分層。我們分析瞭“共享經濟”模式在城市尺度上可能帶來的雙刃劍效應,探討如何設計監管框架,使其真正服務於社區利益而非資本集中。 第四章:數據驅動的決策與數字倫理 “智慧城市”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但其價值不僅在於收集數據,更在於如何利用數據來優化決策、提升服務和預測風險。本章批判性地審視瞭城市數據治理的現狀。我們探討瞭如何建立開放、可信賴的數據生態係統,用於實時監測空氣質量、交通流量、能源消耗等關鍵指標。 然而,數據的使用必須伴隨著嚴格的數字倫理框架。本書深入討論瞭數據隱私、算法偏見(Algorithmic Bias)和數字鴻溝問題。一個真正具有韌性的智慧城市,必須確保其技術應用是透明的、可問責的,並且不會無意中對弱勢群體進行排斥或過度監控。我們提齣瞭“以人為本的智能”(Human-Centric Intelligence)的概念,主張技術是增強人類能力和社區自治的工具,而非替代人類判斷的主導力量。 第五章:經濟循環與城市食物係統的重塑 城市是巨大的物質和能量的消費者,其綫性經濟模式(獲取-製造-丟棄)是不可持續的。本章緻力於探索城市經濟嚮循環模式轉型的具體路徑。重點關注資源效率的提升、廢棄物的“源頭減量”以及城市內部的物質循環閉閤。 特彆地,本書對城市食物係統(Urban Food Systems)的重塑進行瞭詳細分析。從社區花園、垂直農場到區域性食物樞紐的構建,城市如何通過縮短食物供應鏈來增強對全球市場波動的抵抗力,同時改善居民的營養健康和對食物生産過程的認知。這不僅是農業技術問題,更是城市規劃、土地利用和社區教育的綜閤挑戰。 結語:麵嚮未來的城市治理與公民行動 《未來城邦:可持續發展與社會韌性》最終落腳於治理結構和公民行動。城市轉型不是自上而下的技術部署,而是多主體持續博弈和學習的過程。本書呼籲建立一種更具適應性的治理模式——一種能夠快速響應、有效學習並與公民深度閤作的“學習型城市”結構。成功的未來城市將是那些能夠平衡技術效率、生態責任和社會公平,並在不確定性中展現齣強大適應力的有機體。本書旨在為規劃師、政策製定者、社區組織者和關注城市未來的每一位市民,提供一套全麵的、可操作的思維框架,以共同塑造一個更安全、更公平、更具生命力的城邦。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到這本《生態城市:重建與自然平衡的城市(修訂版)》,我的心情可謂是跌宕起伏。最初是被書名所吸引,那“重建”和“自然平衡”的字眼,仿佛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理想的未來圖景。我一直對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感到憂慮,也渴望找到一種能夠和諧共存的解決方案。當我翻開第一頁,那種對新知探索的興奮感油然而生。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作者並非僅僅羅列一些概念或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翔實的數據、案例分析以及深邃的洞察,一點點地剝開瞭城市發展的現狀,也揭示瞭我們與自然之間日益失衡的關係。這本書仿佛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所處的世界,同時也指嚮瞭那些我們常常忽視的角落。我驚喜於作者在梳理復雜信息方麵的能力,能夠將看似龐雜的議題,如能源消耗、資源循環、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以一種清晰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做”的書,更是一次關於“為何如此”的深刻反思,它迫使我去重新審視自己對“城市”這個概念的認知,以及我們與周遭環境的互動方式。

評分

初識《生態城市:重建與自然平衡的城市(修訂版)》,我以為會是一本略顯學術、枯燥的論著。但事實證明,我的預判大錯特錯。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以一種極其生動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將宏大的城市議題拉近瞭我們的生活。作者的敘述邏輯清晰,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穿越層層迷霧,一步步走嚮那個更加可持續、更具生命力的城市未來。我尤其欣賞書中那些充滿智慧的觀察,比如對現代城市生活節奏與自然節律脫節的批判,以及對社區參與在生態城市建設中不可或缺作用的強調。它不是那種空泛的口號式宣傳,而是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提供瞭許多切實可行的思路和方法。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會停下來思考,將書中的理念與自己生活的城市對比,也為那些已有的嘗試感到欣喜,更為那些尚未實現的潛力感到振奮。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嚴謹的學術底蘊,又不失人文關懷的溫度,讓我在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股溫暖的力量,仿佛在與一位智者對話,他不僅看到瞭問題的癥結,更指明瞭前行的方嚮。

評分

這本書,我願意稱之為一次“城市思維的重塑”。《生態城市:重建與自然平衡的城市(修訂版)》並非一本簡單的讀物,它更像是一場深入人心的思想洗禮。作者以一種非常沉靜而有力的筆觸,引導我們重新認識城市,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我驚喜於書中那些彆具匠心的視角,它們打破瞭傳統城市規劃的桎梏,將生態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構建瞭一個 holistic 的城市發展理論。那些書中描繪的願景,既有前瞻性,又不失現實的可能性,讓我對未來城市的形態充滿瞭無限的遐想。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共生”和“循環”的理念,它不僅僅是對資源利用的優化,更是對人際關係和社會結構的再思考。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它不斷地提齣問題,也提供瞭解決問題的路徑,讓我從中獲得瞭寶貴的啓發和勇氣。我相信,任何一個關心城市未來的人,都不應該錯過這本書,它會徹底改變你對“城市”的固有認知。

評分

翻閱《生態城市:重建與自然平衡的城市(修訂版)》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思想實驗場。作者構建的邏輯框架層層遞進,引人入勝,讓我對“生態城市”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關乎綠化、節能這些錶麵文章,更是涉及城市運行的每一個係統,從基礎設施建設到社會結構,再到居民的生活方式,無不被納入考量。我為作者在案例研究上的深度和廣度感到驚嘆,那些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規模的城市實踐,被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幅生動而復雜的畫捲。每一次閱讀,我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反思性”的強調,它不僅僅是要求我們去改變,更重要的是要求我們去思考,去理解我們行為的根源,去探索那些更深層次的解決方案。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那種“欲罷不能”的,每一次閤上書頁,都會迴味無窮,也會激發起更多的問題和思考。它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參考書,更是一種精神的啓迪,讓我對未來的城市生活充滿瞭期待,也充滿瞭責任感。

評分

《生態城市:重建與自然平衡的城市(修訂版)》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持久而深刻的。我原以為會看到一係列關於綠色建築或可再生能源的技術指南,但事實遠超我的預期。它更像是一次對現代文明模式的全麵審視,用一種宏觀且精細的視角,揭示瞭城市發展與生態係統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作者的分析既有對曆史演變的梳理,也有對當下挑戰的剖析,更有對未來發展方嚮的大膽設想。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韌性”和“適應性”的論述,這不僅僅是對城市物理空間的改造,更是對社會組織形式和居民心態的重塑。它讓我意識到,一個真正的生態城市,不僅僅是環境友好,更應該是能夠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和衝擊,並且能夠持續進化的有機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對科學原理的精準闡述,也充滿瞭對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願景。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動力,想要去瞭解更多,去參與更多,去為構建一個更美好的城市未來貢獻一份力量。

評分

方便購買!

評分

值得一看的書,有時間多看看書吧

評分

還好吧,還沒仔細看。

評分

挺喜歡的,藉此認識我們身在其中的城市到底該嚮何處去。

評分

好~~非常的棒~!!~

評分

上迴買瞭本書前麵26頁居然沒有!京東很爽快的重新發瞭本來!贊一個!

評分

城市建設者一定要好好看看

評分

內容沒有想象中的豐富

評分

寫的很有趣,很喜歡,學術性和可讀性的完美結閤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