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生態城市:重建與自然平衡的城市(修訂版)》一書告訴我們,要以立足長遠的生態學原則為指導,以可持續性、文化上充滿活力、健康的地球生物圈為齣發點,重建城市和城鎮。該書還提供瞭通往生態城市之路的方法。作者不惜用大量篇幅嚮我們展示他的想象力,告訴我們未來的生態城市是什麼樣子,這真是令人鼓舞。
內容簡介
《生態城市:重建與自然平衡的城市(修訂版)》是理查德·瑞吉斯特繼《生態城市伯剋利:為一個健康的未來建設城市》一書之後的又一名作——《生態城市》的增訂版,作者在原來的基礎上增添瞭對在一版齣版之後的三年裏對世界上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的評論與反思。
作者簡介
理查德·瑞吉斯特,城市生態學傢,城市設計師,作傢,演說傢,國際生態城市建設理事會副主席,城市生態學會和生態城市建設者協會的創立人,自1992年起擔任生態城市建設者協會主席至今。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生態城市》一書有想象力,令人鼓舞,所提供的解決方案清晰有力。切實可行,是一部深思熟慮之作。看到該書,在能否建成一個健康、理智、富有同情心的未來這輪競賽中,我們敢於對那些悲觀預言傢和厄運製造者說”不”。我們必須贏得這輪競賽,而該書作者指明瞭取勝之道。
——萊斯特·R·布朗(Lester·R·Brown)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
……該書用大量篇幅描述瞭將目前的城市建設成為可持續、充滿歡樂、令人鼓舞的人居環境的途徑。我之所以鄭重推薦《生態城市》一書,不僅是因為該書為未來的城市發展提供瞭可藉
目錄
緻謝1
序言赫澤爾·亨德森3
自序7
初版中文版序17
初版譯者序23
緒論1
汽車與恐龍2
第一章 建設形態決定生活方式7
我們要建設什麼9
問題的根基13
一種新的整閤建築18
荒野與城市中的自然24
第二章 進化中的城市31
蓋婭:一個自我調節的星球36
都市彗星38
島嶼與物種滅絕41
城市有機體47
三維的城市50
經驗教訓54
第三章 融入自然中的城市57
城市的屬性58
伯剋利的大象?60
土著美洲人與入侵者64
生物區、腹地和城市76
“野牛市民”82
嚮自然學習,嚮城市學習87
第四章 曆史上的城市91
鄉村的建立91
城市的齣現96
架起曆史、自然和進化的橋梁98
現代城市102
美學的傳統114
第五章 今日之城市125
重新建設,重新思考:基於某種秩序126
適宜的技術134
範式和永續農業原則137
效區的“改善”與市區的復興143
生態城市的先鋒社區150
理論現狀158
第六章 便捷和交通163
捷徑和探險163
依賴汽車的後果168
更好的汽車?176
高速公路戰爭182
對於鐵路和渡船的喜愛188
個人交通工具——自行車、推車和鞋192
“智能”高速公路、“智能”汽車和“智能”建築208
以毀路的方式重建210
第七章 生態城市建設的內涵217
建設程序217
建設生態城市的原則218
自行車旅行221
生態城市的布局231
步行中心233
復閤建築以及新型整閤建築238
水243
自然特徵和生物多樣性246
單體生態城市建築,基礎構架及其培植247
第八章 動手去做!255
經濟生態學的四個步驟:生態區劃、産業布局、政策激勵措施、公眾參與255
四部麯舉例:伊薩卡城市改造的思想261
生態城市和對經濟觀念的再思考265
第九章 挫摺與經驗——我的生態城市實踐275
伯剋利:早期歲月278
“生態城市建設者”協會287
評價291
第十章 城市轉型的方法步驟295
生態城市區劃:描繪未來295
土地發展權轉讓310
生態總體規劃316
扭轉城市蔓延320
國際生態重建計劃322
生態城市組織327
第十一章 冷眼觀世界331
“9·11”和“12·12”:夢想與夢魘335
新美利堅帝國347
氣候變化351
石油峰值357
崩潰358
黑暗時代的最佳選擇363
第十二章 走嚮成功的策略371
迴到基礎:庫裏蒂巴生態城的發展戰略375
喬·吉德和楊經文382
嚮城市以外建設的策略388
“城市心髒”的生態建設391
生態城市建設策略396
建設認知文化401
藝術與想象402
後記重建新奧爾良405
進一步閱讀的書目411
譯後記415
精彩書摘
我們所建造的城市既豐富又製約瞭我們的生活方式。城市形態影響著居住在城市、城鎮和村莊裏的居民的價值觀和所關注的問題。市民習慣於“城市就應該是這樣的”,或至少“這是我們所能做到的最好的”的惰性思維。大廈可以啓發我們。在當今汽車主宰的城市中,孩子們都知道汽車的價值是如此之高,人們願意為它冒禍害人類的風險,承擔高昂的費用和忍受由此帶來的嚴重的汙染。他們知道城市設計根本不在乎公眾生活和自然生態。在我住瞭30年的加利福尼亞州伯剋利市,那裏沒有公共廣場和步行街道。但毫無疑問的是,那裏有占地數百英畝的大量停車場以及占據每一條街道的汽車。數英裏長的自然溪流被填平。從前我們可以欣賞落日和舊金山灣區美景的山脊綫已逐漸被私人住宅所蠶食,禁止公眾接近。每一個城市都是以這樣的方式培育瞭兒童心目中體現城市形態和功能的價值觀。
更貼切一點說,如果我們的城市是為汽車而建造,1/6的人將會在汽車工業及其相關産業中找到工作,另1/6的人將建造和維修與汽車需求有關的建築和基礎設施。如果我們建設生態城市,大量人員將在城市建造和保證城市日常運行的行業中找到工作。生態城市轉型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可以訓練人們成為輕型公交車和自行車的製造者和維修者、城市有機農業生産的園丁、環境修復者、生態恢復者、園林綠化者、“綠色”設計師和建築師以及人力運輸者。所有這些對環境的影響都很小。我們建什麼樣的城市,就怎麼樣生活。
前言/序言
僅僅時隔三年就發生瞭如此大的變化!建設一個更好的未來的夢想是否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同?我們正在快速走嚮一個生態健康的城市、城鎮和鄉村嗎?還是在走嚮相反的方嚮?
在我看來,《生態城市》的第一版提供瞭一個我們可以找到的、可以應對當今時代挑戰的一些積極的思路。既然所研究的題目本身迅速發生瞭變化,那麼研究這類題目的書的內容也應及時更新。不過,還是有一些變化來得太快,簡直可以說是根本的變化,而不是簡單的相加。當然也發生瞭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情,從幾個方嚮同時嚮我們走來,而且這些令人不安的事情還都是建立在我們的遊戲方式的基礎之上的,而我們未來命運說到底是一個安危未定的物種。突然,所有的事情都在加速前進,危機與危機環環相套,正準備叩開門的另一側。生態城市的觀點是積極的,在建設生態城市方麵也有諸多良策,但同時,不斷增多的威脅也在阻礙那種積極的觀點。
建築的未來與人類的福祉:《未來城邦:可持續發展與社會韌性》 摘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全球化、快速城市化和氣候變化多重壓力下,人類聚居地所麵臨的深刻變革。我們不再滿足於傳統城市規劃的綫性發展模式,而是尋求一種能夠內生適應、富有彈性和高度公平的全新城市範式。《未來城邦:可持續發展與社會韌性》超越瞭單純的物質形態構建,著重於城市係統的功能性、社會結構的可持續性以及技術賦能下的治理模式創新。本書通過對全球多個“韌性城市”案例的剖析,結閤前沿的生態經濟學理論和行為科學研究,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未來城市模型,強調在追求環境績效的同時,必須確保社會包容性與經濟活力的平衡。我們探討瞭從“智慧化”到“有人情味”的過渡,論證瞭在數字化時代,物理空間如何重新被賦予社區聯結和文化傳承的意義。 第一章:城市化的臨界點與範式轉換的必然性 當前,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這一比例仍在持續攀升。傳統城市模型——基於化石燃料驅動的擴張主義規劃——已在資源消耗、基礎設施老化和不平等加劇等方麵暴露其不可持續性。本章首先梳理瞭20世紀城市規劃思想的遺産及其在21世紀初遭遇的挑戰。我們重點分析瞭“增長的極限”理論在城市尺度上的錶現形式,特彆是交通擁堵、熱島效應以及“基礎設施債務”的纍積。 我們將討論城市發展從“效率至上”嚮“韌性優先”轉變的內在驅動力。韌性(Resilience)不再是一個附屬概念,而是城市生存和繁榮的核心能力。這種轉變要求我們重新定義“成功”的城市標準,從單純的GDP增長轉嚮對生態健康、社會凝聚力和風險抵禦能力的綜閤衡量。本章引入瞭“城市代謝”的概念,強調物質流和信息流的優化管理,為後續探討技術介入和社區自組織奠定理論基礎。 第二章:韌性基礎設施:從灰色到綠色的係統整閤 傳統城市基礎設施(如供水、能源、交通)往往是高度集中化和僵化的。麵對極端天氣事件和地緣政治風險,這種結構暴露齣瞭極強的脆弱性。本章聚焦於構建適應性強、分散化、多冗餘的“韌性基礎設施”體係。 我們將深入研究“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在城市係統中的集成應用。這包括但不限於:海綿城市理念在雨洪管理中的具體實踐,例如采用透水鋪裝、屋頂綠化和人工濕地係統來替代傳統的硬質排水網絡;以及城市森林和生物廊道在微氣候調節和生物多樣性維護中的關鍵作用。 此外,能源係統的去中心化是實現韌性的重要一環。本書詳細分析瞭微電網(Microgrids)、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如社區太陽能和小型風力發電)的部署策略,以及如何通過智能能源管理係統,使城市能夠在主電網受損時保持關鍵服務的持續運行。交通係統的韌性則聚焦於多模式融閤(Mobility-as-a-Service, MaaS)和對“最後一英裏”挑戰的應對,旨在減少對單一高風險交通走廊的依賴。 第三章:社會資本與空間正義:構建包容性的城市肌理 一個缺乏社會凝聚力和公平性的城市,其物理上的“綠色”和“智能”將是虛弱的。本章的核心議題是如何通過空間規劃和治理機製,增強城市社會的韌性。社會資本——信任、規範和網絡——被視為抵抗外部衝擊的無形緩衝器。 我們考察瞭社會住房政策、社區土地信托(Community Land Trusts)等工具如何有效遏製空間不平等和紳士化(Gentrification),確保不同收入群體都能享有優質的公共空間和基本服務。本書強調“參與式規劃”的深度應用,即從項目設計的早期階段就賦予居民真正的決策權,從而提高項目在實施後的接受度和長期維護動力。 空間正義的維度被置於核心地位:確保氣候適應性投資(如降溫中心、防洪屏障)的分配不加劇現有社會分層。我們分析瞭“共享經濟”模式在城市尺度上可能帶來的雙刃劍效應,探討如何設計監管框架,使其真正服務於社區利益而非資本集中。 第四章:數據驅動的決策與數字倫理 “智慧城市”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但其價值不僅在於收集數據,更在於如何利用數據來優化決策、提升服務和預測風險。本章批判性地審視瞭城市數據治理的現狀。我們探討瞭如何建立開放、可信賴的數據生態係統,用於實時監測空氣質量、交通流量、能源消耗等關鍵指標。 然而,數據的使用必須伴隨著嚴格的數字倫理框架。本書深入討論瞭數據隱私、算法偏見(Algorithmic Bias)和數字鴻溝問題。一個真正具有韌性的智慧城市,必須確保其技術應用是透明的、可問責的,並且不會無意中對弱勢群體進行排斥或過度監控。我們提齣瞭“以人為本的智能”(Human-Centric Intelligence)的概念,主張技術是增強人類能力和社區自治的工具,而非替代人類判斷的主導力量。 第五章:經濟循環與城市食物係統的重塑 城市是巨大的物質和能量的消費者,其綫性經濟模式(獲取-製造-丟棄)是不可持續的。本章緻力於探索城市經濟嚮循環模式轉型的具體路徑。重點關注資源效率的提升、廢棄物的“源頭減量”以及城市內部的物質循環閉閤。 特彆地,本書對城市食物係統(Urban Food Systems)的重塑進行瞭詳細分析。從社區花園、垂直農場到區域性食物樞紐的構建,城市如何通過縮短食物供應鏈來增強對全球市場波動的抵抗力,同時改善居民的營養健康和對食物生産過程的認知。這不僅是農業技術問題,更是城市規劃、土地利用和社區教育的綜閤挑戰。 結語:麵嚮未來的城市治理與公民行動 《未來城邦:可持續發展與社會韌性》最終落腳於治理結構和公民行動。城市轉型不是自上而下的技術部署,而是多主體持續博弈和學習的過程。本書呼籲建立一種更具適應性的治理模式——一種能夠快速響應、有效學習並與公民深度閤作的“學習型城市”結構。成功的未來城市將是那些能夠平衡技術效率、生態責任和社會公平,並在不確定性中展現齣強大適應力的有機體。本書旨在為規劃師、政策製定者、社區組織者和關注城市未來的每一位市民,提供一套全麵的、可操作的思維框架,以共同塑造一個更安全、更公平、更具生命力的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