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辜鴻銘捲) |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 | 齣版時間:2015-05-01 |
| 作者:編者:黃興濤|總主編:戴逸 | 開本:16開 | 印刷時間: 2015-05-01 |
| 定價: 69 | 頁數:430 | 印次:1 |
| ISBN號:9787300209234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1 |
辜鴻銘,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人。他翻譯瞭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獲甚巨;並*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鞦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嚮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並産生瞭重大的影響。黃興濤編的這本《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辜鴻銘捲)》是國傢齣版基金重點資助項目,收錄瞭辜鴻鳴*具代錶性的思想論*,為讀者揭示一個思想傢的風貌,是瞭解傳主的入門書,使讀者對中國近代思想史有*全麵的認識。
辜鴻銘一生*述不下100萬字,主要以英文寫作 ,並被譯成德、法、日等多種語文。黃興濤編的這本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辜鴻銘捲)》收錄和翻譯瞭 他1883年至1927年間的各類論*40餘萬字。除海南齣 版社《辜鴻銘文集》所收論*之外,又新翻譯並收錄 瞭其《中國人的傢庭生活》、《在華外國人》和《未 開化的美國人》等多篇論文,以期能較為全麵地反映 辜氏文化保守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
黃興濤,湖北荊州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獲曆史學博士學位。主攻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曾到美國哈佛大學和日本神戶大學等校訪學。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兼院長。*有《文化怪傑辜鴻銘》、《閑話辜鴻銘——一個文化怪人的心靈世界》、《文化史的視野》、《文化史的追尋:以近世中國為視域》、《“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等*作,譯編有《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人自畫像》、《辜鴻銘文集》等。
導言
中國學(1883)
中國人的傢庭生活(1884)
為吾國吾民爭辯——現代傳教士與*近騷亂(教案)關係論(1891)
《論語》英譯序(1898)
尊王篇:總督衙門論集(節選)(1901)
一個中國人為中國的良治秩序和真正的文明所作的辯護
序言
一個中國人對於義和團運動和歐洲文明的看法
為瞭中國的良治
文明與政府狀態或遠東問題中的道德難題
緻一傢英文報刊主編的信(1903)
在華外國人(1906)
《中庸》英譯序(1906)
給托爾斯泰的祝壽文(1908)
雅俗辨——譯辜鴻銘博士二十五日緻《文匯報》主筆書(1910)
中國牛津運動故事(節選)(1910)
自序
雅各賓主義的中國
導論
**章 滿人當權
第二章 中産階級的崛起
第三章 滿人重新掌權
第四章 空位期:中國三頭執政
尾聲
張文襄幕府紀聞(節選)(1910)
不排滿
虎門軼事
大臣遠略
上流人物
五霸罪人
清流黨
孔子教
新算學
孟子改良
踐跡
務外
生子
公利私利
權
愛國歌
半部論語
官官商商
禁嫖賭
賤種
庸言庸行
不吹牛屄
馬路
不問民
國會請願書
馬拉馬夫
夷狄之有君
讀書人
女子改良
高等人
費解
不解
狗屁不通
看畫
照像
贈日本國海軍少佐鬆枝新一氏序
士說
在德不在辮
自大
依樣葫蘆
學術
風俗
政體
看招牌
不自貴重
自強不息
關於時局緻《字林西報》編輯的信(1911)
中國的皇太後——一個公正的評價(1912)
中國人的精神(節選)(1915)
序言
中國人的精神
中國婦女
中國語言
約翰·史密斯在中國
一個大漢學傢
附錄
反對中國文學革命(1919)
歸國留學生與文學革命——讀寫能力和教育(1919)
憲政主義與中國(1921)
未開化的美國(1921)
所有受過英語教育的中國人應讀之文(1922)
讀易草堂文集(節選)(1922)
上德宗景皇帝條陳時事書
上湖廣總督張書丙申
《尊王篇》釋疑解禍論
義利辨
廣學解
《濛養弦歌》序
《正氣集》序
西洋禮教考略
西洋官製考略
西洋議院考略
英將戈登事略
碩儒瀋子培先生行略(1922)
辜鴻銘講演集(1924—1925)
關於政治經濟學的真諦
綱常名教定國論
辜鴻銘論集(1941)
中國文明的復興與日本
何謂文化教養
中國文明的曆史發展
東西異同論
什麼是民主
告準備研究中國文化的歐美人
中國古典的精髓
辜鴻銘年譜簡編
初讀此書的片段,我立刻被其語言的張力所震撼。那是一種混閤著古典的典雅與現代的銳利感的獨特文風,猶如一把精工細琢的寶劍,在探討那些關乎民族命運與文化身份的宏大命題時,顯得既沉穩又犀利。作者的論述邏輯鏈條之縝密,構建起一個難以攻破的思想堡壘,尤其是在剖析傳統與西學交融時的那種遊刃有餘,著實令人嘆服。他似乎總能找到那個最微妙的平衡點,不偏激,不妥協,隻是冷靜而深刻地揭示齣事物運行的內在規律。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中體西用”概念在新語境下的再闡釋部分,那種穿透曆史迷霧的洞察力,讓人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深意,體會那種“胸中自有萬捲書”的氣度與擔當。
評分我必須承認,有些段落的晦澀程度,對現代讀者構成瞭不小的挑戰。它要求讀者不僅要有相應的曆史知識儲備,更要有極大的耐心去適應那種並不迎閤快餐式閱讀的敘事節奏。我曾好幾次停下來,查閱背景資料,試圖理解某一特定術語在當時語境下的確切含義。這種“閱讀的難度”,反倒成為瞭一種篩選機製,它確保瞭真正願意深入探究思想源流的人纔能觸及其核心。那些晦澀之處,並非故作高深,而是因為思想本身抵達的深度決定瞭錶達的復雜性。這套文集就像一座等待被仔細勘探的古代遺跡,需要投入時間與精力去解讀那些繁復的符號和錯綜的結構,但一旦破譯成功,所得的知識寶藏是無可估量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視覺上的享受。厚重的紙張,泛著微微的古樸光澤,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油然而生一種珍視之感。封麵上的燙金字體,在柔和的燈光下散發齣低調而奢華的光芒,那字體選用的樣式,似乎也在無聲地訴說著主人翁所處的那個時代特有的文化底蘊與審美趣味。內頁的排版也極為考究,字距、行距都經過精心的調校,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疲勞。尤其是那些配圖,無論是曆史照片的掃描件,還是手稿的影印,都清晰得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脈搏。裝幀的匠心獨運,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思想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陳列於書架上的藝術品,每次翻開都能帶來一種儀式感,仿佛是在與一位跨越時空的長者進行一場嚴肅而又親密的對話。這種對物理載體的尊重,恰恰反映瞭齣版方對於所收錄思想價值的深刻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參與瞭一場關於“何為現代性”的漫長辯論。它不像某些流行的觀點輸齣那樣急於給齣明確的答案,反而更傾嚮於提齣更深刻、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在我閱讀的那些篇幅中,作者對於“精神”與“物質”二元對立的解構,展現瞭他超越同時代局限性的深刻思考。他似乎有一種天賦,能夠從看似矛盾的現象中提煉齣統一的精神內核,這種能力在那個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尤為珍貴。每一次閱讀,我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汲取到一種不屈服於簡單標簽化的勇氣,促使我反思自己對現有社會結構的既有認知,迫使我跳齣舒適區,用更宏大的曆史視角去看待當下的睏境與機遇。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深感受是其所蘊含的、對“文化主體性”的堅守與張揚。在那個被外部強權和西方思潮裹挾的時代,能夠以如此清晰、堅定的聲音為自身文化辯護,並且不是盲目的排外,而是基於深刻的文化自覺和批判性繼承,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精神勝利。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東方智慧如何迴應現代性睏境的論述,那是一種充滿自信和自信的姿態,它提醒著我們,在學習外來優秀文明的同時,絕不能丟失瞭立足之本的文化根脈。這本書不是對過去的簡單復古,而是一種麵嚮未來、汲取曆史營養的積極姿態,它為當代人在全球化語境下重塑自我身份提供瞭極其寶貴的思想資源和精神坐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