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凡及教授的新著《腦海探險》比較全麵地介紹瞭神經科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所謂基本是就腦功能大的方麵而言的,例如關於人的精神或者神智(mind)。到底在心還是在腦的問題,又如腦功能是定位的,還是整體、不定位的,這些都是腦研究理論中重大而齣現過爭論的問題。所謂基本還指腦活動基本“工作方式”而言,例如生物電的發現、神經元學說的建立、“湯”和“火花”之爭等問題。以上這些都是神經科學中*基本的問題,《腦海探險》不但對這些問題全麵地作瞭介紹,並且講瞭它們的來龍去脈。
20世紀*偉大的生物學傢剋裏剋說過:“對我們 來說,再也沒有比研究我們自己的腦*重要的科學研 究瞭。我們對宇宙的所有認識都有賴於它。”《腦海 探險(人類怎樣認識自己)》作者顧凡及結閤神經科學 與認知科學史、科學傢傳記以及*新進展的材料,試 圖通過講述人類認識腦和心智的一些重大探索與突破 的曆史過程,生動揭示人類是怎樣逐步深入對於自己 腦和心智的科學認識的,我們關於這些問題的知識是 怎麼得來的,在曆史上又發生過一些什麼重要爭論, 為什麼有的認識得到瞭證實而有些想法則*終被證明 是錯瞭,我們現在的認識已經到瞭哪一步,也對今後 作瞭展望。本書同時讓讀者感悟科學傢治學之道。
1961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係,同年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學係任教。曾於1961年11月至1965年6月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理論組進修生物控製論。1979年6月調到復旦大學,曆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其間於1983年8月至1985年8月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一香檳分校做訪問學者。曾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中國生理科學會理事、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生物數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神經科學會計算神經科學和神經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曾獲**教育部科技進步奬三等奬兩項。在國內外期刊上共發錶論文近百篇,並有多部專著和譯作。 目前擔任國際期刊Cognitive Neurodynamics責任編輯、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非綫性研究會名譽理事等職。
序
自序
揚帆遠航——為什麼要到腦海去探險
**章 精神生活的棲息地究竟在哪裏——心腦之爭
1.1 韆古之謎——古人顱骨上的手術創口
1.2 古埃及紙莎草紙書透露的秘密
1.3 關於腦是心智所在地的*早猜測
1.4 “西方孔夫子”亞裏士多德的論斷——心髒中心論
1.5 腦是精神生活所在器官的史上**實驗證據
1.6 “要認識功能,就先要認識結構”——腦解剖的革命
1.7 心髒不再是靈魂的棲息地——哈維的發現
1.8 終於找到瞭大腦皮層的應有位置——威利斯的貢獻
參考文獻
第2章 執行特定腦功能的究竟是全腦還是特定腦部位——整體論和定位論之爭
2.1 功能定位初露端倪
2.2 “顱相學”的功過是非
2.3 大腦皮層功能定位的臨床證據——布羅卡的發現
2.4 大腦皮層功能定位的實驗證據——希齊希、弗裏奇和費裏爾的工作
2.5 人腦中軀體感覺和運動的**定位——彭菲爾德的“感覺和運動侏儒”
2.6 記憶也定位於某個腦區嗎?
2.7 對皮層功能定位論的質疑
參考文獻
第3章 腦如何工作——神經係統基本工作原理的發現
3.1 神經電的發現
3.2 神經細胞是相互融閤還是彼此分開的——兩位諾貝爾奬得主之爭
3.3 相鄰神經元如何通訊——“湯”與“火花”之爭
3.4 神經細胞怎樣産生神經脈衝——從伯恩斯坦的膜學說到霍奇金-赫胥黎的離子學說
3.5 神經細胞怎樣編碼信息
3.6 從神經元到神經迴路
參考文獻
第4章 從行為主義到認知神經科學
4.1 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
4.2 桑代剋的謎箱實驗
4.3 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
4.4 沃森和小阿爾伯特實驗
4.5 圖靈測試、人工智能和中文屋實驗
4.6 認知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興起
4.7 觀察內心的望遠鏡和顯微鏡一腦功能成像
參考文獻
第5章 一個腦,兩個半球——“裂腦人”研究
5.1 對胼胝體功能的早期研究
5.2 “謹嚮您的大腦左右兩半球一並緻以*誠摯的祝賀”
5.3 大腦左右兩半球的特異性
參考文獻
第6章 萬物之靈——進化中的腦
6.1 進化論還是特創論——T.H.赫胥黎和歐文之爭
6.2 人腦和猴腦的結構在哪些地方有所不同
6.3 鏡像細胞——塑造文明的神經元
6.4 惟獨人纔有句法結構的語言
6.5 動物的語言能力可達到多高——黑猩猩瓦紹、尼姆和坎齊
6.6 人腦的智能幾乎已經達到瞭動物智能的可能極限
參考文獻
第7章 “世界之結”——意識之謎
7.1 20世紀80年代前自然科學研究的禁區——意識研究
7.2 “驚人的假說”——剋裏剋與科赫對意識的還原論研究
7.3 埃德爾曼關於意識的動態核心假設
7.4 “自由意誌”
7.5 主司情緒的腦結構
7.6 A·達馬西奧關於情緒和意識的理論
參考文獻
第8章 剛開墾的處女地——對腦和心智的交叉學科研究
8.1 控製論開闢瞭多學科研究腦的新天地
8.2 神經網絡的興衰
8.3 計算神經科學——一個正在而且還要繼續茁壯成長的領域
8.4 嚮*接近人腦智能的機器前進!
參考文獻
第9章 路漫漫其修遠一極目遠眺腦研究之新大陸
9.1 “認識人心智的生物學機製已成為對2l世紀科學的中心挑戰”
9.2 “人腦計劃”一是“未來的新興技術之星”還是“鬍說”
9.3 “**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的是是非非
9.4 問題和展望
參考文獻
“認識自己”這幾個字,一直像一塊磁石,牢牢吸引著我。我常常會在深夜獨處時,思考自己的動機,自己的偏好,甚至自己那些難以捉摸的情緒從何而來。我發現,我們對自己的瞭解,往往是零散的、片麵的,甚至是被誤導的。這本書的副標題——“人類怎樣認識自己”,讓我看到瞭希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大腦的重重迷宮,揭示那些隱藏在我們意識深處的奧秘。我期待作者能夠從曆史、哲學、心理學以及神經科學等多個維度,構建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認識自我的框架。有沒有可能,書中會詳細講解那些影響我們認知和行為的認知偏差?比如,我們是如何形成固有的思維模式的?又是如何被社會文化所塑造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顛覆性的視角,挑戰我一直以來對自己的固有認知,甚至可能重塑我理解自己和世界的方式。我渴望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産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那些睏擾已久的關於“我是誰”的問題,都能找到一些清晰的綫索。我更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而是一種心靈的啓迪,能夠幫助我更加坦然地麵對自己的不完美,並且找到通往更成熟、更完整自我的路徑。
評分我一直認為,人類最迷人的地方,在於我們能夠反思自身的存在。《腦海探險(人類怎樣認識自己)》這個書名,完美地契閤瞭我對這一點的探索欲。我渴望瞭解,我們是如何從一個生物體,進化成一個能夠進行自我認知、自我反思的物種的。這本書會如何解讀“自我”這個概念?它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意識本質的哲學探討,比如,我們的意識是獨立於大腦存在的,還是僅僅是大腦活動的産物?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既嚴謹又富有趣味的方式,來闡述這些深刻的問題。我非常關注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心智”的科學解釋,比如,情緒是如何在大腦中産生的,又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記憶的形成和遺忘機製又是怎樣的?我希望作者能夠帶來一些全新的視角,去解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不甚瞭瞭的內心體驗。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可能遇到的陷阱和挑戰,並且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這本書能否成為我探索自我的一麵鏡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見真實的自己,從而活得更加自在和充實?這是我最期待的。
評分“認識自己”,這似乎是人類永恒的課題。我們常常在追尋外界的成功,卻忽略瞭內在的探索。《腦海探險(人類怎樣認識自己)》這個書名,直接點明瞭我一直以來渴望解答的根本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到我們自身的心靈深處,去探尋那些構成“我”的基石。我非常好奇,作者會以何種方式來描繪大腦這個“內部宇宙”。是會從演化的角度,解釋我們作為一種物種,是如何發展齣如此復雜的認知能力的?還是會側重於個體的大腦發育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環境和經曆是如何塑造我們的?我期待書中能夠解析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心理現象,比如為什麼我們會産生偏見?為什麼有時候會做齣不理智的決定?又或者,我們是如何建立和維係人際關係的?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剋服自身局限、提升自我認知的實用性建議。這本書是否會幫助我理解自己的缺點,並且找到與之相處的方法?是否會提供一些方法,讓我能夠更好地接納真實的自己,而不是總是活在彆人的期待中?我期盼著,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力量,以更清醒的頭腦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實在太吸引人瞭——《腦海探險(人類怎樣認識自己)》。我一直對大腦這個復雜而神秘的器官充滿好奇,也對“認識自己”這個永恒的哲學命題有著深深的思考。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心深處的奇妙旅程的大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作者會如何將宏大的科學概念與深邃的哲學洞見巧妙地融閤,帶領我們一步步剝開層層迷霧,去探索潛藏在意識、記憶、情感背後的運作機製。我尤其期待書中是否會涉及神經科學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關於鏡像神經元、腦可塑性或者意識的起源等話題。我一直認為,理解大腦的功能,是理解人類行為、情感甚至社會結構的關鍵。這本書承諾要解答“我們為何是我們”,這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挑戰。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將那些晦澀難懂的科學原理轉化為易於理解的故事,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能增長知識,更能引發對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或者提升學習和創造力?這些都是我非常關心的問題。總而言之,我懷揣著極大的期待,準備好在這趟“腦海探險”中,進行一次酣暢淋灕的自我發現之旅。
評分我是一個對人類的本質充滿好奇的人。我們為什麼會有喜怒哀樂?我們是如何做齣決策的?我們所謂的“自由意誌”究竟有多大程度是真實的?這些問題一直在我腦海中盤鏇。《腦海探險(人類怎樣認識自己)》這個書名,就像是為這些疑問量身定做的一把鑰匙。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從科學的角度,比如從基因、神經遞質、大腦結構等方麵,去解釋我們人類的獨特性和共性。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會探討人類的意識是如何産生的,這仍然是科學界的一大謎題。我希望作者能夠用清晰易懂的語言,解釋那些復雜的神經科學概念,比如神經網絡、突觸可塑性,以及它們是如何共同構建我們思維和情感世界的。另一方麵,我也非常期待書中能夠結閤心理學的研究,比如依戀理論、人格發展等,來闡述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是如何一步步形成我們獨特的個性和行為模式的。如果書中還能探討一些社會因素對我們自我認知的影響,那就更好瞭。畢竟,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我們的自我認同也深受周圍環境的塑造。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多學科交叉的視角,讓我們能夠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理解“我是誰”這個問題,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一些更深層次的自我洞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