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

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凡及 编
图书标签:
  • 认知科学
  • 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意识
  • 自我认知
  • 大脑
  • 思维
  • 哲学
  • 行为科学
  • 探知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科技
ISBN:9787547823521
商品编码:1013443954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
  • 作者:顾凡及
  • 定价:58
  • 出版社:上海科技
  • ISBN号:978754782352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12-01
  • 印刷时间:2014-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54
  • 字数:250千字

编辑推荐语

顾凡及教授的新著《脑海探险》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神经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所谓基本是就脑功能大的方面而言的,例如关于人的精神或者神智(mind)。到底在心还是在脑的问题,又如脑功能是定位的,还是整体、不定位的,这些都是脑研究理论中重大而出现过争论的问题。所谓基本还指脑活动基本“工作方式”而言,例如生物电的发现、神经元学说的建立、“汤”和“火花”之争等问题。以上这些都是神经科学中*基本的问题,《脑海探险》不但对这些问题全面地作了介绍,并且讲了它们的来龙去脉。

内容提要

20世纪*伟大的生物学家克里克说过:“对我们 来说,再也没有比研究我们自己的脑*重要的科学研 究了。我们对宇宙的所有认识都有赖于它。”《脑海 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作者顾凡及结合神经科学 与认知科学史、科学家传记以及*新进展的材料,试 图通过讲述人类认识脑和心智的一些重大探索与突破 的历史过程,生动揭示人类是怎样逐步深入对于自己 脑和心智的科学认识的,我们关于这些问题的知识是 怎么得来的,在历史上又发生过一些什么重要争论, 为什么有的认识得到了证实而有些想法则*终被证明 是错了,我们现在的认识已经到了哪一步,也对今后 作了展望。本书同时让读者感悟科学家治学之道。
    

作者简介

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同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学系任教。曾于1961年11月至1965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理论组进修生物控制论。1979年6月调到复旦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其间于1983年8月至1985年8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一香槟分校做访问学者。曾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神经科学会计算神经科学和神经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近百篇,并有多部专著和译作。 目前担任国际期刊Cognitive Neurodynamics责任编辑、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线性研究会名誉理事等职。

目录


自序
扬帆远航——为什么要到脑海去探险
**章 精神生活的栖息地究竟在哪里——心脑之争
1.1 千古之谜——古人颅骨上的手术创口
1.2 古埃及纸莎草纸书透露的秘密
1.3 关于脑是心智所在地的*早猜测
1.4 “西方孔夫子”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心脏中心论
1.5 脑是精神生活所在器官的史上**实验证据
1.6 “要认识功能,就先要认识结构”——脑解剖的革命
1.7 心脏不再是灵魂的栖息地——哈维的发现
1.8 终于找到了大脑皮层的应有位置——威利斯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章 执行特定脑功能的究竟是全脑还是特定脑部位——整体论和定位论之争
2.1 功能定位初露端倪
2.2 “颅相学”的功过是非
2.3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临床证据——布罗卡的发现
2.4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实验证据——希齐希、弗里奇和费里尔的工作
2.5 人脑中躯体感觉和运动的**定位——彭菲尔德的“感觉和运动侏儒”
2.6 记忆也定位于某个脑区吗?
2.7 对皮层功能定位论的质疑
参考文献
第3章 脑如何工作——神经系统基本工作原理的发现
3.1 神经电的发现
3.2 神经细胞是相互融合还是彼此分开的——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之争
3.3 相邻神经元如何通讯——“汤”与“火花”之争
3.4 神经细胞怎样产生神经脉冲——从伯恩斯坦的膜学说到霍奇金-赫胥黎的离子学说
3.5 神经细胞怎样编码信息
3.6 从神经元到神经回路
参考文献
第4章 从行为主义到认知神经科学
4.1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
4.2 桑代克的谜箱实验
4.3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4.4 沃森和小阿尔伯特实验
4.5 图灵测试、人工智能和中文屋实验
4.6 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
4.7 观察内心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一脑功能成像
参考文献
第5章 一个脑,两个半球——“裂脑人”研究
5.1 对胼胝体功能的早期研究
5.2 “谨向您的大脑左右两半球一并致以*诚挚的祝贺”
5.3 大脑左右两半球的特异性
参考文献
第6章 万物之灵——进化中的脑
6.1 进化论还是特创论——T.H.赫胥黎和欧文之争
6.2 人脑和猴脑的结构在哪些地方有所不同
6.3 镜像细胞——塑造文明的神经元
6.4 惟独人才有句法结构的语言
6.5 动物的语言能力可达到多高——黑猩猩瓦绍、尼姆和坎齐
6.6 人脑的智能几乎已经达到了动物智能的可能极限
参考文献
第7章 “世界之结”——意识之谜
7.1 20世纪80年代前自然科学研究的禁区——意识研究
7.2 “惊人的假说”——克里克与科赫对意识的还原论研究
7.3 埃德尔曼关于意识的动态核心假设
7.4 “自由意志”
7.5 主司情绪的脑结构
7.6 A·达马西奥关于情绪和意识的理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刚开垦的处女地——对脑和心智的交叉学科研究
8.1 控制论开辟了多学科研究脑的新天地
8.2 神经网络的兴衰
8.3 计算神经科学——一个正在而且还要继续茁壮成长的领域
8.4 向*接近人脑智能的机器前进!
参考文献
第9章 路漫漫其修远一极目远眺脑研究之新大陆
9.1 “认识人心智的生物学机制已成为对2l世纪科学的中心挑战”
9.2 “人脑计划”一是“未来的新兴技术之星”还是“胡说”
9.3 “**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的是是非非
9.4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 一部关于探索心智奥秘、揭示自我认知边界的深度人文著作。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意识海洋之中,拥有一个复杂而奇妙的内在世界。然而,这个世界,我们又真正了解多少?“脑海探险”是一次对人类心智最深处的求索,它不满足于表面的观察,而是深入到意识的肌理,探寻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本质。这本书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惊心动魄的认知之旅,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并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审视人类自我认知的形成与演变。 一、意识的迷宫:无尽的内在风景 意识,这个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却又难以捉摸的概念,是“脑海探险”的核心议题之一。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科学家的发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意识图景。我们如何感知世界?我们如何形成记忆?我们的情绪从何而来?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一旦深入探究,便会显露出其惊人的复杂性。 书中,我们会被引导着去思考“我”这个概念是如何在意识的河流中被构建出来的。是统一的自我,还是无数片段的集合?我们的决策真的完全由自己掌控吗?那些潜意识的驱动力,又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行为和选择?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富有哲理的思考,揭示了意识并非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和重塑的过程。它像一个迷宫,我们身处其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总是在寻找出口,又时而沉醉于其中的奇幻景致。 二、记忆的碎片与重构:过去如何定义当下 记忆,是构成我们自我身份的基石。然而,记忆并非忠实的记录者,它更像一位艺术家,时而修饰,时而删减,甚至在某些时刻,会进行大胆的再创作。“脑海探险”将带领我们审视记忆的脆弱性与可塑性。 我们如何回忆?为什么有些记忆如此鲜活,而另一些却模糊不清?遗忘,真的是一种损失吗?作者通过对记忆形成、储存和提取机制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记忆是如何被我们的情感、经验甚至社会环境所影响的。更令人警醒的是,书中还探讨了“虚假记忆”的产生,以及它对个体认知和行为可能造成的深远影响。认识到记忆的不可靠性,并不意味着否定其重要性,而是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的过去,并非固定的剧本,而是在不断的回忆与重构中,被赋予新的意义。这种对记忆的重新审视,有助于我们摆脱过往的束缚,以更开放的态度面对现在。 三、情感的潮汐与理性之舟:情绪如何驱动我们 情感,是人类体验中最强烈、最普遍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又常常被情感所裹挟,甚至失去理智。“脑海探险”将深入情感的源头,探究情感的生理基础、心理机制及其在人类认知中的作用。 从欣喜若狂到悲痛欲绝,我们的情绪如同潮汐般起伏不定。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我们是理性思考的产物,还是情感驱动的生物?书中,作者将理性与感性置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探讨了情感在决策、社交和生存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并非要我们压抑情感,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情感的规律,学会与之共处,甚至利用情感的力量,而非被其控制。这种对情感的深度理解,是实现更成熟的自我认知的必经之路。 四、自我认知的多棱镜:我是谁?从何而来? “我是谁?”这个问题,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始终。“脑海探险”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自我的多棱镜。我们并非只有一个静态的“我”,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集合。 书中,作者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从婴儿的混沌到成年的独立,自我意识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强化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甚至我们所处的文化,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身份认同。更重要的是,本书挑战了“固定自我”的观念,强调了自我的可塑性和发展性。我们并非生来就“是”什么样子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适应和反思中,成为“我们”所成为的。这种对自我认知的探索,不仅仅是哲学层面的思考,更是关乎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活出真实的自己。 五、思维的边界与突破:打破认知的藩篱 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真的是世界的全部吗?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否早已被固有的框架所限制?“脑海探险”是一次对人类思维边界的挑战。 书中,作者将带领读者审视那些隐藏在思维深处的假设和偏见。我们如何形成信念?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更具启发性的是,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批判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和跨学科的视角,来打破认知的藩篱,拓展思维的疆界。它鼓励读者拥抱不确定性,勇于质疑权威,并积极寻求新的知识和经验。这种对思维的探索,是对个体成长和人类进步的有力推动。 六、社会与自我的共振:群体如何塑造个体 作为社会性生物,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对我们的自我认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脑海探险”将目光投向群体,探讨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个体,以及个体又如何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我们如何理解他人的意图?群体意识是如何形成的?从家庭到国家,我们置身于不同的社会结构之中,这些结构又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自我认知?书中,作者深入剖析了社会镜像、群体思维等现象,揭示了社会压力、文化规范对个体独立思考和自我认同的挑战。同时,它也强调了在群体中保持自我主体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互动,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振。 七、探索的意义:为何要进行脑海探险? “脑海探险”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是满足好奇心,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是谁”。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内心,当我们敢于挑战固有的认知,当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情感、记忆和思维,我们就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局限。 这本书,是一份邀请,邀请所有渴望了解自己、探索未知的人们,一同踏上这场惊心动魄的脑海探险。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工具。通过这次探险,我们或许能够发现,真正的自我,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丰富、更加复杂,也更加充满可能。每一次的深入,都是一次对更真实、更辽阔自我的抵达。这趟旅程,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向前的探索,和在探索中不断被点亮的自我。

用户评价

评分

“认识自己”,这似乎是人类永恒的课题。我们常常在追寻外界的成功,却忽略了内在的探索。《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这个书名,直接点明了我一直以来渴望解答的根本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到我们自身的心灵深处,去探寻那些构成“我”的基石。我非常好奇,作者会以何种方式来描绘大脑这个“内部宇宙”。是会从演化的角度,解释我们作为一种物种,是如何发展出如此复杂的认知能力的?还是会侧重于个体的大脑发育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和经历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解析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心理现象,比如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偏见?为什么有时候会做出不理智的决定?又或者,我们是如何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克服自身局限、提升自我认知的实用性建议。这本书是否会帮助我理解自己的缺点,并且找到与之相处的方法?是否会提供一些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接纳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我期盼着,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力量,以更清醒的头脑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我是一个对人类的本质充满好奇的人。我们为什么会有喜怒哀乐?我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究竟有多大程度是真实的?这些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这个书名,就像是为这些疑问量身定做的一把钥匙。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从科学的角度,比如从基因、神经递质、大脑结构等方面,去解释我们人类的独特性和共性。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人类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这仍然是科学界的一大谜题。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复杂的神经科学概念,比如神经网络、突触可塑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构建我们思维和情感世界的。另一方面,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结合心理学的研究,比如依恋理论、人格发展等,来阐述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是如何一步步形成我们独特的个性和行为模式的。如果书中还能探讨一些社会因素对我们自我认知的影响,那就更好了。毕竟,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的自我认同也深受周围环境的塑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我是谁”这个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些更深层次的自我洞察。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人类最迷人的地方,在于我们能够反思自身的存在。《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这个书名,完美地契合了我对这一点的探索欲。我渴望了解,我们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体,进化成一个能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反思的物种的。这本书会如何解读“自我”这个概念?它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意识本质的哲学探讨,比如,我们的意识是独立于大脑存在的,还是仅仅是大脑活动的产物?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既严谨又富有趣味的方式,来阐述这些深刻的问题。我非常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心智”的科学解释,比如,情绪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的,又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记忆的形成和遗忘机制又是怎样的?我希望作者能够带来一些全新的视角,去解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不甚了了的内心体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遇到的陷阱和挑战,并且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本书能否成为我探索自我的一面镜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见真实的自己,从而活得更加自在和充实?这是我最期待的。

评分

“认识自己”这几个字,一直像一块磁石,牢牢吸引着我。我常常会在深夜独处时,思考自己的动机,自己的偏好,甚至自己那些难以捉摸的情绪从何而来。我发现,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甚至是被误导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人类怎样认识自己”,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大脑的重重迷宫,揭示那些隐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奥秘。我期待作者能够从历史、哲学、心理学以及神经科学等多个维度,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自我的框架。有没有可能,书中会详细讲解那些影响我们认知和行为的认知偏差?比如,我们是如何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的?又是如何被社会文化所塑造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视角,挑战我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固有认知,甚至可能重塑我理解自己和世界的方式。我渴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那些困扰已久的关于“我是谁”的问题,都能找到一些清晰的线索。我更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一种心灵的启迪,能够帮助我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并且找到通往更成熟、更完整自我的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太吸引人了——《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我一直对大脑这个复杂而神秘的器官充满好奇,也对“认识自己”这个永恒的哲学命题有着深深的思考。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奇妙旅程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作者会如何将宏大的科学概念与深邃的哲学洞见巧妙地融合,带领我们一步步剥开层层迷雾,去探索潜藏在意识、记忆、情感背后的运作机制。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会涉及神经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关于镜像神经元、脑可塑性或者意识的起源等话题。我一直认为,理解大脑的功能,是理解人类行为、情感甚至社会结构的关键。这本书承诺要解答“我们为何是我们”,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挑战。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引发对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或者提升学习和创造力?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总而言之,我怀揣着极大的期待,准备好在这趟“脑海探险”中,进行一次酣畅淋漓的自我发现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