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序疏要

本经序疏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邹澍撰池磊校注 著
图书标签:
  • 佛学
  • 经论
  • 注疏
  • 佛教史
  • 中国佛教
  • 经典研究
  • 历史文献
  • 文化研究
  • 学术著作
  • 宋代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9326
商品编码:10162069800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清)邹澍 撰;池磊 校注 著作 定  价:50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2月01日 页  数:228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3229326 暂无

内容简介

暂无
《药草赋》 序 盖闻天地有灵,万物成象。草木之属,尤得地脉之精,雨露之滋,禀阴阳之气,生生不息,其形各异,其性不一。古之圣贤,悯苍生之疾苦,察草木之功用,遂有本草之学,济世度人,功德无量。 然本草之书,浩如烟海,篇幅宏巨,字句繁杂,非穷究数载,不能窥其堂奥。更有甚者,药性相混,功效难辨,若无精要之指引,则犹如置身迷宫,徒劳无功。 吾辈既承先哲之遗志,感世人之病痛,虽愚钝浅陋,亦愿呕心沥血,搜集整理,编纂此《药草赋》。本书非但穷尽本草之所有,亦非照搬前人之论述,而是撷取其精华,化繁为简,以赋之形式,将草木之形、性、味、功、用,以及辨识、采集、炮制之法,一一呈现。 此赋之作,旨在大开方便之门,使初学者易于入门,使医者能触类旁通,使药农得辨真伪,使凡人知疾苦可医,天下苍生,皆能受益。 赋曰: 【草木初兴,生机盎然】 混沌初开,太极生两仪。阴阳交泰,孕育万物。 草木含灵,初露峥嵘。 东风习习,暖意融融。 春雷一声,大地复苏。 嫩芽破土,欣欣向荣。 绿叶舒展,汲取天光。 花蕊含苞,暗香浮动。 根植沃土,汲取精华。 茎干挺拔,傲视风霜。 枝蔓缠绕,攀附他物。 叶片婆娑,摇曳生姿。 【辨识之要,形质洞明】 草木虽繁,辨识有方。 首观其形,叶脉舒张。 或圆或尖,或锯或齿。 单叶复叶,脉络纵横。 次察其色,青翠欲滴。 或黄或红,或紫或白。 花开之时,色彩斑斓。 果熟之季,琳琅满目。 再审其质,茎叶肥瘦。 根部粗细,质地坚脆。 嗅其气味,芬芳淡雅。 或辛或苦,或甜或涩。 触其触感,光滑粗糙。 黏滑油腻,蓬松轻盈。 详审细察,毫厘不差。 形质洞明,方得真草。 【草木之性,五味调和】 草木秉性,各有千秋。 甘者,健脾益气,和中缓急。 酸者,收敛固涩,生津止渴。 苦者,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辛者,发散风寒,行气活血。 咸者,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此五味者,非独形容,乃草木之内在能量。 甘能缓,酸能收,苦能泄,辛能散,咸能下。 相生相克,变化无穷。 味之调和,方能治病。 【药用之功,疗疾济生】 草木之功,在于疗疾。 或散,祛邪外出,不留痕迹。 或补,益虚扶正,强壮体魄。 或泻,涤荡宿垢,排邪出体。 或温,驱寒暖中,回阳救逆。 或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或凉,滋阴降火,润燥生津。 或升,提气升阳,固摄脱肛。 或降,引火归元,镇咳平喘。 或收,止血止汗,固精止带。 或涩,止泻止痢,敛疮止血。 或滑,润肠通便,利尿消肿。 或燥,搜剔湿邪,化痰逐饮。 或涌,催吐涤痰,豁痰开窍。 【细分科属,功用彰显】 一、解表祛邪篇: 风寒犯表,头痛身疼。 辛温之品,解肌散寒。 荆芥、防风、苏叶、羌活。 麻黄发汗,桂枝温经。 白芷祛风,辛夷通鼻。 葱豉辛散,生姜温中。 风热袭人,咽喉肿痛。 辛凉之剂,清热解毒。 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 桑叶、菊花,疏散风热。 板蓝根、大青叶,清热解毒。 紫花地丁、蒲公英,消肿散结。 二、清热解毒篇: 热毒内蕴,身热烦渴。 苦寒之药,直泻火邪。 黄连、黄芩、黄柏,苦寒燥湿。 栀子、丹皮,清热凉血。 白头翁、秦皮,治痢止泻。 知母、贝母,清肺止咳。 三、健脾益气篇: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 甘温之品,健脾益气。 人参、党参、黄芪,益气补中。 白术、茯苓、山药,健脾渗湿。 甘草、大枣,调和诸药。 陈皮、砂仁,理气和胃。 四、滋阴补血篇: 阴虚内热,潮热盗汗。 甘寒滋润,养阴生津。 生地、熟地、玄参,滋阴降火。 麦冬、沙参、玉竹,清心润肺。 当归、熟地、白芍,补血养肝。 阿胶、龟板,滋阴潜阳。 五、活血化瘀篇: 血脉瘀阻,疼痛难忍。 辛散温通,活血化瘀。 桃仁、红花,通经活络。 川芎、丹参,行气活血。 乳香、没药,消肿止痛。 牛膝、泽兰,逐瘀通淋。 六、安神定志篇: 心神不宁,失眠多梦。 养心安神,镇静宁志。 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 远心、龙骨、牡蛎,镇静安神。 茯神、远志,交通心肾。 合欢花、夜交藤,疏肝解郁。 七、消食化积篇: 食积内停,腹胀纳呆。 消食导滞,健胃理气。 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化积。 莱菔子、鸡内金,消食导滞。 木香、厚朴,行气宽中。 八、利水消肿篇: 水湿内停,水肿尿少。 利水渗湿,行气消肿。 泽泻、薏苡仁,利水渗湿。 车前子、猪苓,清热利水。 赤小豆、冬瓜皮,利水消肿。 九、收涩止血篇: 出血不止,滑脱不禁。 酸甘收涩,止血固脱。 艾叶、侧柏叶,散寒止血。 地榆、槐花,清热止血。 藕节、白及,收敛止血。 乌梅、五味子,收敛止泻。 十、虫蛇跌打篇: 毒虫侵袭,跌打损伤。 解毒消肿,活血止痛。 蜈蚣、全蝎,息风止痉。 雄黄、硫磺,解毒杀虫。 白花蛇、乌梢蛇,祛风通络。 莪术、延胡索,活血止痛。 【采集炮制,功效倍增】 草木之用,不仅在辨识,更在于采集与炮制。 采集之要: 时节不同,采摘不同。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花开之时,果实成熟。 药性最佳,功效最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避开露水,避开雨淋。 根需深挖,叶需选尖。 花蕊待放,果实饱满。 炮制之法: 生用,直抒其性。 炒,祛除杂味,缓其烈性。 炙,增其补益,缓其峻急。 蒸,去其粗涩,存其精微。 煮,易于煎服,药力充沛。 泡,取其清气,不伤正气。 煅,增强韧性,改变质地。 制,去其毒性,增其疗效。 炮制之法,千变万化。 或酒制,引药入肝。 或醋制,加强散瘀。 或蜜制,缓和药性,增其补益。 或姜制,缓和寒性,散寒止呕。 或盐制,引药入肾,清热止痛。 炮制之精,功效倍增。 辨证施治,方能奏效。 【辨证施治,方剂之妙】 草木虽好,若无辨证,则如盲人摸象,徒劳无功。 辨证者,审其表里,察其虚实,明其寒热,辨其缓急。 施治者,君臣佐使,药性相辅,配伍得当。 方剂者,乃草木之集合。 一人一方,因症而异。 非我一人,能尽述其妙。 然此赋之作,已为入道之阶。 【结语】 《药草赋》之作,非一日之功。 感念天地之恩,草木之德。 愿此书之问世,能为医林增砖添瓦。 使天下苍生,少受病痛之苦。 得以安康,得享天年。 此乃吾辈之愿,亦是此赋之意。 (全)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刚入手了《本经序疏要》,拿到手的感觉就跟那些泛黄古籍一样,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我平时就喜欢看一些杂书,对那些跟中医相关的书也算有点涉猎。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序”和“疏”的部分,感觉像是有人在给《本经》这个“大人物”写传记和解读一样,一点一点地把他的背景、生平、贡献都讲清楚。读起来不像一般的中医著作那么枯燥,反而有点像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书中对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以及对历代医家对《本经》的贡献的梳理,都让我觉得很有启发。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某些药物的起源和早期应用的考证,感觉像是侦探小说里的推理过程,抽丝剥茧,层层递进。这本书不光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以及“怎么来的”。它让我觉得,学习中医,不能只停留在记住药名和功效的层面,更应该去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这本书的内容虽然不至于让我立马变成一个中医高手,但它让我对中医这门学科有了更深的敬畏和更全面的认识。它就像一本导游手册,指引着我在这片古老而浩瀚的医学海洋中,找到一条清晰的路径。

评分

读《本经序疏要》的初衷,纯粹是出于对古代医学文献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中医的源头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古籍中蕴含着如今已失传的智慧。翻开这本《本经序疏要》,虽然书中涉及的专业术语一开始有些挑战,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其严谨的逻辑和系统性的编排所吸引。作者在阐述每个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时,都引用了大量的古典文献作为佐证,这让我看到了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书中对某些药物的炮制方法和临床应用的论述,更是让我对古代医者高超的技艺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一些常见病症的治疗思路,书中提供的方剂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朴素的智慧。我甚至尝试着对照自己平时遇到的一些小毛病,看看书中是否有类似的记载,虽然不敢轻易尝试,但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医并非仅仅是经验的积累,更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和系统思考的科学。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药方,更是一种看待疾病、理解人体的思维方式。我常常在想,如果能把这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科学研究相结合,会产生多么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医学的窗口,让我看到了中医博大精深的魅力。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本经序疏要》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厚重。这种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书的物理重量上,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知识分量。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中医的了解其实非常有限,但总觉得里面藏着许多宝贵的智慧。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种“寻宝”的心态。书中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它对于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的梳理。比如,对于“气”、“血”、“阴阳”、“五行”这些中医的核心概念,书中都有比较详尽的阐述,并且用了很多古代的例子来解释,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勉强理解。而且,书中对很多常用药材的介绍,不再是简单罗列功效,而是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包括它的来源、形态、以及古人是如何发现它药用价值的。我发现,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中药,在古代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现和验证过程。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医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方子,都来之不易,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它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些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

评分

在接触《本经序疏要》之前,我对中医的认识仅限于一些零散的药名和功效。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药物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医学史”和“医学思想史”的入门读物。我被书中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分析所折服。作者对许多古代医学概念的源流进行了详细的追溯,让我明白了这些概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理论发展。特别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术语的解释,都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这让我觉得非常有说服力。我还在书中看到了许多古代医者在面对疑难杂症时,是如何运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来寻找治疗方法的,这种精神让我非常感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习中医,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如何治病”,更应该去理解“为什么治病”以及“如何思考疾病”。它拓展了我对中医的理解边界,让我看到了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学科,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底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深深敬意。

评分

《本经序疏要》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平时工作比较忙,但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能多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这本书恰好满足了这个需求。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并没有直接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一种非常“讲述”的方式,将一些古老的医理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一些经典医案的分析,虽然那些病症听起来有些陌生,但通过作者的解读,我能大致理解当时的诊断思路和治疗方法。而且,书中对一些药材的形态、产地、以及采集时间的描述,都非常细致,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药材市场,亲眼看到了这些“宝贝”。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古代医家之间学术争鸣的记录,让我看到了中医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和辩论,这让中医这门学问变得更加鲜活和立体。读这本书,我不只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感受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智慧。它让我明白,中医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对生命和健康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