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走方医”治疗技术方面的专著,作者记录走方医柏云口授医技,广摭民间治疗经验,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医药知识与临床经验,“删其眩异繁缛,参以秘笈所藏,归之雅正,勒为成书”,编为《串雅内编》4卷、《外编》4卷。
本书为“走方医”治疗技术方面的专著,清,赵学敏纂辑,清,吴庚 生补注。作者记录走方医柏云口授医技,广摭民间治疗经验,并结合自己 丰富的医药知识与临床经验,“删其眩异繁缛,参以秘笈所藏,归之雅正 ,勒为成书”,编为《串雅内编》4卷、《外编》4卷。《串雅内编》介绍 了“顶、串、截”三大法,以及某些单方。《串雅外编》则分“禁方”(符 咒之类),“选元”(各种急症抢救法)、“药外”(非药物疗法)、“制品” 、“医外”等类。清末名医吴庚生于若干治法与单方验方后,附有按语, 对学习和应用很有启迪。“走方医”虽“为国医所不道”,但他们中的某 些人精通各科,熟谙“贱”、“验”、“便”治疗方法,常常“能使沉疴 顿起”,“救人之危”。该书**揭示了走方医的神秘内幕,是临床医生 重要的学习参考著作。书中所载治法及单方验方等,需在熟练掌握诊疗技 能、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予以采用。
本书《内编》是以清光绪十六年(1890)榆园刻本为底本,《外编》则 以民国初扫叶山房石印本及清抄本为底本进行整理。
串雅内编
串雅内编卷一
截药总治门
黄鹤丹(3) 青囊丸(3) 鲤鲮丸(3) 蜜犀丸(4)
普济丹(5) 蓬莱丸(5) 发汗散(5) 松梅丸(6)
仙桃丸(6) 兑金丸(7) 余粮丸(7) 八仙丹(8)
花蕊石散(8) 三黄丸(9) 紫阳真君塞鼻丹(9)
神仙太乙膏(9) 人龙丸(10)
截药内治门
通真子救苦丹(n) 半分散(12) 治伤寒结胸(12)
拿疟(12) 宣木散(12) 升阴汤(13) 辟瘟丹(13)
截头风(13) 治头痛(13) 鹤顶丹(13) 痰火神
方(14) 时行痰嗽(14) 保灵丹(u)交感丹附降
气汤(14) 降气汤(15) 治尸厥(15) 独步散(15)
膈气暂开关方(16) 起废神丹(16) 坎离丸(17)
元德膏(17) 解恶仙丹(17) 治老人不寐(18)
安寐丹(18) 泻火圣神汤(18) 鬼毒风气(18)
截酒积(18) 灵宝化积膏(19) 烧针丸(19) 蚕奁
散(19)截癫(19) 回癫汤(20)收呆至神汤(20)
……
串雅内编卷二
串雅内编卷三
串雅内编卷四
串雅外编
串雅外编卷一
串雅外编卷二
串雅外编卷三
串雅外编卷四
初次翻开这套书,就被它厚重的历史感和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封面设计古朴典雅,内页纸张的触感也透着一丝温润,让人在指尖就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我尤其喜欢它装帧的方式,线装的古籍感,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本穿越千年的珍宝。内容上,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医案汇集,更像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百科全书。每一个病案的展开,都详尽地描述了患者的病情、舌苔、脉象,乃至心理状态,仿佛亲临其境。作者的论述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将复杂的辨证论治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宝库,让我能够从实践中学习理论,从理论中指导实践。书中的插图精美且准确,无论是穴位图还是解剖图,都清晰明了,为理解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很多地方的注解更是点睛之笔,解释了古代医家行文的深意,让我这个现代人也能轻松跨越时空的隔阂,领略古人的智慧。我常常在深夜独自研读,时而为医者精妙的处方所折服,时而为患者康复的喜悦而感动。这本书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是一种治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熏陶。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对中医临床实践的“忠实度”。它没有回避中医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也没有夸大其词地鼓吹所谓的“疗效”,而是用扎实的内容,展现了中医在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上的能力。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朴实,但正是这种朴实,反而增添了内容的厚重感。我喜欢书中对每一个病案的详细记录,不仅仅是症状的堆砌,更是对整个诊疗过程的还原。从初诊的切脉问诊,到用药的考量,再到后续的复诊调整,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见。这让我能够深入了解医者是如何“思”与“行”的。书中对于疾病的认识,也并非孤立地看待某个症状,而是将其置于人体整体和外部环境的联系中去考量,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去揣摩书中的某些段落,试图从中体悟作者的思路。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认识到,真正的中医临床,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深入的思考和不断的反思。它是一本能够让你“慢下来”,去真正学习和领悟中医的宝贵财富。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像是一面照进中医世界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它没有花哨的辞藻,没有夸夸其谈的论调,只有脚踏实地的临床实践和深邃的理论升华。每一页都凝聚着作者对医学的热爱和对患者的关怀。我尤其喜欢它在阐述理论时,常常引用古籍中的经典原文,并加以细致的解读。这让我能够直接接触到中医的源头活水,感受古人在漫长岁月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书中的辨证论治思路,不是僵化的条条框框,而是充满了灵活性和创造性,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我曾多次在阅读过程中,对照自己遇到的病例,发现很多思路和方法都能够融会贯通。它让我明白,中医的魅力,不在于掌握多少“秘方”,而在于能否真正理解疾病的本质,并运用中医的原理去调治。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在我懈怠时鞭策我前进。它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书本本身,渗透到我的临床思维和行医习惯中。
评分坦白说,最初是被这套书的书名和“中医临床必读”的标签所吸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有这样一本沉甸甸的、专注于中医临床的著作,实属不易。翻开书页,我立刻被那种醇厚的学术氛围所感染。它并非那种哗众取宠、讲求噱头的书,而是实实在在地从临床出发,用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来阐述中医的智慧。书中对病案的分析,逻辑严密,推理清晰,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一起查房、问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病情时,能够将宏观的病机与微观的症状紧密结合,既有整体观,又不失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看似微小的症状,在作者的解析下,却能揭示出疾病的核心所在。书中的论述,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对中医的理解。我曾经在临床上遇到一些棘手的病例,反复思考都不得其解,而阅读此书后,仿佛茅塞顿开,找到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诊断疾病的技巧,更是如何去“看”一个病人,如何去“听”一个病人的诉说,如何去“感受”疾病的脉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实践,去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临床能力。
评分读罢此书,我脑海中翻腾着无数与中医相关的知识点,仿佛一场盛大的学术宴席。它并非那种能让你瞬间“顿悟”的神奇读物,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一点点去品味,去消化,去思考。书中的案例分析,其详尽程度令人惊叹,每一个诊断的背后,都蕴含着作者对病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病机深刻的洞察。我反复阅读了几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那些看似平常的症状,在作者笔下却被赋予了生命力,展现出疾病发展演变的轨迹。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患者,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差异化处理,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这远非现代医学的“标准化治疗”所能比拟。我特别赞赏书中对药物应用的阐述,不仅讲解了药物的性味归经,更深入剖析了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以及在不同病症下的加减变化。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中药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对于那些热衷于速成、追求捷径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显得有些“慢热”,但对于真正渴望深入理解中医精髓、追求临床实效的医者而言,它无疑是一本值得一生研读的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