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南宋至今非常有影响的中医临床用书。本书将中医的繁杂病因分为内因(七情)、外因(六淫)、不内外因三类,对《金匮要略》的三因说法大加发挥,此书文词典雅,理致简赅,后世医家多受其影响。全书18卷,分为180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本书在详述各科病证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分别三因,阐明病因对于治疗的重要性,以拟定治法方药。体现着“分别三因,归于一治”、“三因极一”的思想。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宋代医家陈言所著,成书于宋淳熙元年 (1174),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现书名为《宋志》所记。全书共18 卷,首叙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 ;总论后列述内、外、五官、妇、儿各科病症,强调临证施治必须审三因 之所在,并附治疗方剂。本书强调病因对于治疗的重要性,对由病因寻求 治疗方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中医临床医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次整理,以宋刊配补元麻沙复刻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 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是从事中医临床必 读书籍之一。
本书作者为南宋著明医学家陈言(无择),号鹤溪道人,青田(今属浙江)人。精于方脉,治病多效。作者曾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集方,编成《依源指治》一书,六卷八十一门,论述病因病理,集注《脉经》,并附方若干,然未刊印发行。又经过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作者在对中医医理的进一步研究中*认识到“医事之要,无出三因;辨因之初,无逾脉息”,于淳熙元年(1174)撰成《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现在流行书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宋志》所改,后人多沿袭之。
卷之一
脉经序
学诊例
总论脉式
三部分位
六经所属
五脏所属
五脏本脉体
六经本脉体
五脏传变病脉
六经中伤病脉
五用乖违病脉
脉偶名状
七表病脉
八里病脉
九道病脉
卷之二
卷之三
卷之四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卷之八
卷之九
卷之十
卷之十一
卷之十二
卷之十三
卷之十四
卷之十五
卷之十六
卷之十七
卷之十八
方剂索引
这本《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中医诊断学和方剂学的完美结合,而且是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一直觉得,中医治疗的关键在于“辨证”,而“辨证”的基础就是要准确把握“病机”,理解疾病是如何发生的。这本书正是从“三因”这个角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完整框架。它详细阐述了外感、内伤、劳倦这三个致病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在不同情况下成为疾病的主要病因,以及它们在人体内如何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书中的内容逻辑性很强,从宏观的病因分析,到具体的病证归纳,再到治疗方药的指导,都做得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具体病证时,不仅仅停留在症状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病机,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方剂。这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一个方子,而是在学习一种辨证和用药的思维方式。
评分这本《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学习中医的窗户。作为一名有一定中医基础的从业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提升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书籍。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病证的汇编,更是一本关于“因”的学问。它从“三因”——外感、内伤、劳倦——这三个根本出发,细致地阐述了它们各自的致病机理,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导致疾病的发生。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分析具体病证时,总是能够追溯到其根本的病机,而不是简单地描述症状。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为什么需要使用某个特定的方剂。书中的方剂讲解也十分到位,不仅仅是列出方剂,还详细解释了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以及加减变化的思路,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方剂的精妙之处,而不是机械地记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套《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尤其是这本《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部分,我之前对中医的理解总觉得有些飘渺,讲究“天人合一”、“情志致病”等等,虽然知道其道理,但总抓不住具体的操作方法。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将那些高深的理论一下子拉到了临床实践层面。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病证和方剂,而是深入剖析了“三因”——外感、内伤、劳倦——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机制,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讲解每个病证时,都非常注重“病机”的阐述,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为什么需要用这个方子。读来不枯燥,反而像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一步步抽丝剥茧,找到病症的根源。我特别喜欢它在方剂讲解时,对于药味的配伍、君臣佐使的运用、以及加减变化的思路都做了详细的阐释,让我能理解方剂的精妙之处,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朴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珠玑,让我觉得非常受用。
评分读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我感觉中医理论的“体用”之学在我脑海中终于清晰起来。之前总觉得很多中医经典讲得比较抽象,而这本书则将理论的“体”——即疾病的发生机制,以“三因”为纲,清晰地展现出来,又将临床的“用”——即辨证论治和方药运用,落实到具体的病证和方剂中。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外感”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六淫,而是深入到邪气与正气的相互关系,以及邪气侵袭人体的深浅不同所导致的病变。而对于“内伤”,它更是将情志、饮食、劳役等因素对脏腑气血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病证,梳理得井井有条。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合理,每一章都围绕着某个病因或病机展开,层层深入,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复杂的医学概念。它不像一些现代医学的书籍那样,充斥着大量的数据和图表,而是用质朴的语言,展现中医的精髓,让我感觉读起来既有深度,又充满智慧。
评分刚拿到这套《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还没来得及细看,就被《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吸引住了。作为一个学中医多年的学生,我一直觉得在临床上,很多时候都有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这本书恰好解决了我的这个困惑。它不像一些教科书那样,上来就告诉你某个病是什么,用什么方,而是从“三因”这个根本出发,层层递进地分析疾病是如何产生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在讲“外感”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还深入探讨了外邪侵袭人体的不同途径和机理,以及人体正气的抗邪过程。而在讲“内伤”时,更是细致入微地分析了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亏虚等内在因素是如何导致疾病的。劳倦致病的部分也同样精彩,它将精神劳倦和体力劳倦区分开来,并阐述了它们各自对人体精气神的损伤,以及如何由此引发不同的病症。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的中医思维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如何辨证论治有了更清晰的脉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