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在**版的基础上,系统介绍国际上瘫痪康复中常用的评定方法和治疗技术,并补充近年来的一些新技术和进展。全书的内容仍分四部分。一、基础理论。简要介绍与瘫痪康复治疗有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功能解剖学,应用生理学,生物力学,人体发育及运动学。二、康复功能评定。系统介绍了有关瘫痪的各种评定方法及量表。三、康复治疗技术。详细介绍了国际上目前广泛应用的康复治疗技术与方法。四、临床康复治疗。重点并详细介绍了临床上常见瘫痪的康复治疗,包括脑血管病,颅脑损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儿童脑性瘫痪等。
本书从基础、临床、康复治疗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与瘫痪有关的知识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1.瘫痪康复基础主要介绍与瘫痪康复有关的解剖、生理、运动的发育 及控制以及脑的可塑性等方面 的知识。
2.瘫痪功能评定包括临床评定、神经电生理检测、认知功能评定、语 言吞咽功能评定、心理评定以及 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评定。
3.瘫痪康复技术与方法介绍了与瘫痪康复有关的实用性、操作性技术 。
4.常见瘫痪康复治疗包括脑卒中、颅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 伤、儿童脑瘫、帕金森病以及多发 性硬化等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方法。
本书适合于各级综合医院,各类康复中心、疗养院、基层医院中从事 康复工作及相关科室的临床医、技、 护人员,如康复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儿科、老年病科等,也 可作为高等及中等医学院校中康复医学、 康复治疗、康复保健、运动医学、养生保健专业以及各类专业培训班的教 材或辅助教材。
燕铁斌,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人,1983年安徽医学院医学系本科毕业,2001年香港理工大学康复科学系博士毕业。1993年起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原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作,2000年~2001年受聘于香港大学东华医院神经康复科任研究员。 主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和教育部项日,参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课题,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主编学术专著5本,参加编写lO余本,包括卫生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培养博士生4人,硕士生13人。 现任国际康复医学会会员,国际脑卒中学会会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会长,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副主编,《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等7家专业杂志常务编委和编委。 窦祖林,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窦祖林教授是康复医学界极具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在吞咽障碍领域已潜心钻研与临床实践十多年,在神经性吞咽障碍领域建树颇多。创新导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得到国内同行的公认,此项适宜技术享誉美国、中国香港与台湾。2008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研修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所领导的康复医学科存吞咽、痉挛以及认知康复评估与治疗方面在国内具有显著特色与优势。 近年来,窦祖林教授多次应邀访问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中国香港与台湾等发达**和地区,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讲坛上发言。2009年1月作为**位获台湾复健医学会正式邀请的中国内地康复医学界学者,赴台参加学术交流并取得巨大收获。 迄今为止,主持多层次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已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并出版专著4部,为康复专业培养了大批进修生、研究生、本科治疗师。 冉春风,教授,主任医师,吉林大学康复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主任委员。现任深圳市第九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承担**“十五”科技攻关课题《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方案研究》,2007年完成国际合作课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肥胖病ICF(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核心要素的效度研究》,获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多项。近年来获**专利4项,主编专著多部,在***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从事康复医学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对脑血管病、骨关节疾病。手外伤疾病的康复有深人的研究。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如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运动再学习疗法、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减重训练、经颅磁利激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康复疗效。
**篇 瘫痪康复基础
**章 脑解剖与功能
**节 端脑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脑干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 小脑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间脑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 脑神经及其功能
第六节 脑膜及脑的血液循环
第二章 脊髓解剖与功能
**节 脊髓外形
第二节 脊髓内部结构
第三节 脊髓被膜、血供及椎管内腔隙
第四节 脊髓生理功能
第五节 脊髓生物力学特点
第六节 脊髓损伤表现及其治,疗的解剖学基础
第三章 周围神经解剖与功能
**节 上肢神经
第二节 下肢神经
第三节 头面部神经
第四节 周围神经溃变与再生
第四章 运动的发展及控制
**节 运动功能发育
第二节 正常运动的控制与调节
第三节 正常运动的学习
第四节 肢体瘫痪后运动的重新学习与控制
第五节 肢体瘫痪后运动功能再训练的策略
第五章 肌肉功能分析
**节 人体力学原理
第二节 上肢肌肉功能分析
第三节 下肢肌肉功能分析
第四节 躯干部肌肉功能分析
第六章 脑的可塑性及其损伤后恢复
**节 脑功能分区
第二节 脑损伤后的恢复机制
第三节 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恢复过程
第二篇 瘫痪功能评定
第七章 瘫痪临床评定
**节 康复评定概述
第二节 肌张力评定
第三节 肌力评定
第四节 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第五节 反射评定
第六节 平衡与协调评定
第八章 神经肌肉电诊断技术
**节 肌电图
第二节 神经传导速度
第三节 肌电图及神经电图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 临床检测基本原则
第五节 表面肌电图及其临床应用
第六节 肌电图在肉毒毒素治疗中的应用
第七节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
第八节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及其临床应用
第九章 步态分析
**节 概述
第二节 步态分析常用参数
第三节 临床步态分析
第四节 神经肌肉损伤常见异常步态
第十章 认知功能评定
**节 概述
第二节 认知功能评定
第三节 感知功能评定
第十一章 语言吞咽功能评定
**节 概述
第二节 失语症评定
第三节 构音障碍检查法
第四节 吞咽功能评定
第十二章 瘫痪康复中的心理评定
**节 概述
第二节 心理评定的意义和方法
第三节 神经心理学测验
第十三章 生活自理能力与生存质量评定
**节 概述
第二节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第三节 生存质量测量
第三篇 瘫痪康复技术与方法
第十四章 体位转移技术
**节 概述
第二节 主动转移技术与方法
第三节 被动转移技术与方法
第十五章 神经发育治疗技术
**节 概述
第二节 Bobath技术
第三节 Rood技术
第四节 Brunnstrum技术
第五节 Kabat-Knott-Ross技术
第十六章 运动再学习与强制性使用疗法
**节 运动再学习疗法
第二节 强制性使用疗法
第十七章 物理因子治疗
**节 电疗法
第二节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第三节 激光疗法
第四节 高压氧在瘫痪康复中的应用
第五节 瘫痪康复理疗的基本原则
第十八章 作业疗法
**节 概述
第二节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第三节 治疗性作业活动
第四节 家居环境改造
第五节 节省体能技术
第六节 适应技术
第十九章 语言治疗
**节 失语症治疗
第二节 失语症语言训练具体安排
第三节 构音障碍治疗
第四节 双语和多语失语治疗
第二十章 吞咽障碍治疗
**节 临床治疗决策
第二节 药物治疗
第三节 行为治疗
第四节 电刺激治疗
第五节 球囊扩张术
第二十一章 痉挛治疗
**节 概述
第二节 临床治疗决策
第三节 痉挛的药物治疗
第四节 痉挛的非药物治疗
第五节 肉毒毒素在痉挛中的应用
第二十二章 助行器、自助具、矫形器
**节 助行器
第二节 自助具
第三节 矫形器
第二十三章 瘫痪的传统医学疗法
**节 中医学对脑和瘫痪认识
第二节 瘫痪的**治疗
第三节 瘫痪的针刺治疗
第四节 按摩疗法对瘫痪的治疗
第二十四章 瘫痪康复护理
**节 概述
第二节 良肢位及其护理
第三节 心理护理
第四节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
第五节 神经源性肠道护理
第四篇 常见瘫痪康复治疗
第二十五章 脑卒中康复
**节 概述
第二节 临床诊断
第三节 临床处理
第四节 康复评定
第五节 康复治疗
第二十六章 颅脑损伤康复
**节 概述
第二节 临床诊断与处理
第三节 康复评定
第四节 康复治疗
第五节 康复结局
第二十七章 脊髓损伤康复
**节 概述
第二节 康复评定
第三节 康复治疗
第四节 常见并发症治疗
第五节 康复结局
第二十八章 帕金森病康复
**节 临床诊断
第二节 临床处理
第三节 康复评定
第四节 康复治疗
第二十九章 多发性硬化康复
**节 临床诊断
第二节 临床处理
第三节 康复评定
第四节 康复治疗
第三十章 周围神经病损的康复
**节 概述
第二节 康复评定
第三节 周围神经损伤治疗
第四节 康复治疗
第五节 常见周围神经病损康复
第三十一章 儿童脑性瘫痪康复
**节 概述
第二节 脑性瘫痪临床
第三节 脑性瘫痪康复评定
第四节 脑瘫患儿躯体功能训练
第五节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第六节 脑瘫患儿语言障碍训练
第七节 年长脑瘫患儿训练
参考文献
索引
第四段评价(侧重于对康复未来前景的期盼和对科学研究的关注): 我关注这本书,主要是被“第2版”这个标签所吸引。这说明它不是一本陈旧的、过时的资料,而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不断的更新。作为一名对康复领域的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我一直希望能够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虽然我还未仔细研读书中详细的康复内容,但“第2版”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与时俱进”的信号。我猜测,这本书一定汇集了近年来在瘫痪康复领域的一些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科学进步的大门,让我知道当前康复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有哪些新的技术手段正在被开发和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瘫痪康复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一定会有更有效、更精准的康复方案出现。它让我看到了希望,也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更深入探索的欲望。
评分第三段评价(侧重于对社会支持和患者家属角色的理解): 我这次阅读这本书,更多的是以一个家属的身份。我的亲人正在经历瘫痪带来的挑战,而我一直在寻找如何更好地支持他,如何分担他的痛苦。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具体的康复技术层面,但它所描绘的康复过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支持”的重要性。它让我明白,瘫痪的康复绝不仅仅是患者一个人的战斗,更是整个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书中的一些描述,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陪伴和支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及可以改进的方向。我了解到,家人的理解、鼓励和耐心,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康复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作为家属,我们也需要学习,需要成长,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成为患者最坚实的后盾。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恰当的帮助,而不是过度保护或者忽视他的需求。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康复的技术,更是关于如何建立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康复环境。
评分第二段评价(侧重于对康复的初步期待和对新方法的探索): 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了解到这本书的,虽然我还没有开始实践书中的具体康复方法,但仅仅是阅读它的目录和前言,就让我对“康复”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来对传统的康复方式感到有些茫然,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训练才是最有效的。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更系统、更科学的框架。我特别对其中提到的“循序渐进”、“个体化”的康复理念印象深刻。这让我意识到,康复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套方案适用于所有人。这种因材施教、量身定制的思路,让我觉得非常人性化。我开始想象,当我在书中看到具体的方法时,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去尝试,去评估,去调整。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虽然只是初步接触,但已经能感受到它在引领我走出迷茫。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了解那些“实用”的技巧,去探索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康复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除了躺在床上等待奇迹之外,还有很多积极主动的康复途径等待我去发掘。
评分第五段评价(侧重于对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学习方法的期待):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如何系统地学习康复知识感到有些无从下手。网上的信息碎片化,专业书籍又往往晦涩难懂。而这本书以“实用”为名,并且有“第2版”,给了我一种期待,期待它能够以一种更易于理解、更贴近实际需求的方式来呈现内容。虽然我还未深入阅读,但仅仅从书名和版本来看,我就感觉它可能在编排和语言上会尽量照顾到读者的理解能力。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学习路径,甚至是一些学习上的指导,比如如何循序渐进地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康复操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可靠的信息源,让我能够在一个地方找到我需要的大部分关于瘫痪康复的知识,而不是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摸索。我期待着它能成为我学习路上的一个得力助手,帮助我高效、有条理地获取和运用康复知识。
评分第一段评价(侧重于对疾病的认知和心理调适):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我在经历那段黑暗时期时,一束微弱却坚定的光。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实用瘫痪康复”的细节之中,但光是翻阅它,就让我对瘫痪这一疾病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以往,我对瘫痪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不能动”这个最直观的表象,而这本书则帮助我跳出了这个局限,开始思考瘫痪背后复杂的生理、神经以及心理层面的影响。它让我明白,瘫痪不仅仅是身体机能的丧失,更是对个体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乃至自我认知的巨大冲击。我开始理解,那些情绪的波动、内心的挣扎,甚至是难以启齿的无助感,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经历的正常反应。这种“被理解”的感觉,对于一个刚刚面临如此挑战的人来说,是多么宝贵。我看到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患者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康复之路,虽然依旧充满未知,但不再像最初那样感到恐惧和绝望。我开始意识到,康复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修复,更是一场心灵的重建,而这本书,似乎为这场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情感上的支持。我期待着它能引领我走向一个更积极、更有希望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