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南宋至今非常有影響的中醫臨床用書。本書將中醫的繁雜病因分為內因(七情)、外因(六淫)、不內外因三類,對《金匱要略》的三因說法大加發揮,此書文詞典雅,理緻簡賅,後世醫傢多受其影響。全書18捲,分為180門,包括內、外、婦、兒、五官各科。本書在詳述各科病證的基礎上,結閤臨床,分彆三因,闡明病因對於治療的重要性,以擬定治法方藥。體現著“分彆三因,歸於一治”、“三因極一”的思想。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為宋代醫傢陳言所著,成書於宋淳熙元年 (1174),原題《三因極一病源論粹》,現書名為《宋誌》所記。全書共18 捲,首敘醫學總論,並將三因(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作為論述的重點 ;總論後列述內、外、五官、婦、兒各科病癥,強調臨證施治必須審三因 之所在,並附治療方劑。本書強調病因對於治療的重要性,對由病因尋求 治療方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在中醫臨床醫書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次整理,以宋刊配補元麻沙復刻本為底本,經過精心校勘而成,書 前增加導讀,書後附有方劑索引,便於讀者查閱。本書是從事中醫臨床必 讀書籍之一。
本書作者為南宋著明醫學傢陳言(無擇),號鶴溪道人,青田(今屬浙江)人。精於方脈,治病多效。作者曾於紹興三十一年(1161)集方,編成《依源指治》一書,六捲八十一門,論述病因病理,集注《脈經》,並附方若乾,然未刊印發行。又經過十餘年的臨床實踐,作者在對中醫醫理的進一步研究中*認識到“醫事之要,無齣三因;辨因之初,無逾脈息”,於淳熙元年(1174)撰成《三因極一病源論粹》(簡稱《三因方》),現在流行書名《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為《宋誌》所改,後人多沿襲之。
捲之一
脈經序
學診例
總論脈式
三部分位
六經所屬
五髒所屬
五髒本脈體
六經本脈體
五髒傳變病脈
六經中傷病脈
五用乖違病脈
脈偶名狀
七錶病脈
八裏病脈
九道病脈
捲之二
捲之三
捲之四
捲之五
捲之六
捲之七
捲之八
捲之九
捲之十
捲之十一
捲之十二
捲之十三
捲之十四
捲之十五
捲之十六
捲之十七
捲之十八
方劑索引
剛拿到這套《中醫臨床必讀叢書》,還沒來得及細看,就被《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吸引住瞭。作為一個學中醫多年的學生,我一直覺得在臨床上,很多時候都有一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覺。這本書恰好解決瞭我的這個睏惑。它不像一些教科書那樣,上來就告訴你某個病是什麼,用什麼方,而是從“三因”這個根本齣發,層層遞進地分析疾病是如何産生的。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它在講“外感”的時候,不僅僅局限於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還深入探討瞭外邪侵襲人體的不同途徑和機理,以及人體正氣的抗邪過程。而在講“內傷”時,更是細緻入微地分析瞭髒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虧虛等內在因素是如何導緻疾病的。勞倦緻病的部分也同樣精彩,它將精神勞倦和體力勞倦區分開來,並闡述瞭它們各自對人體精氣神的損傷,以及如何由此引發不同的病癥。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的中醫思維模式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對於如何辨證論治有瞭更清晰的脈絡。
評分這本《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學習中醫的窗戶。作為一名有一定中醫基礎的從業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提升臨床辨證思維能力的書籍。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它不僅僅是一本病證的匯編,更是一本關於“因”的學問。它從“三因”——外感、內傷、勞倦——這三個根本齣發,細緻地闡述瞭它們各自的緻病機理,以及它們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共同導緻疾病的發生。我最欣賞的是,它在分析具體病證時,總是能夠追溯到其根本的病機,而不是簡單地描述癥狀。這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會齣現這些癥狀,為什麼需要使用某個特定的方劑。書中的方劑講解也十分到位,不僅僅是列齣方劑,還詳細解釋瞭方劑的組成、君臣佐使的配伍關係,以及加減變化的思路,讓我能夠真正理解方劑的精妙之處,而不是機械地記憶。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經典之作。
評分這套《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真是讓我耳目一新!尤其是這本《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的部分,我之前對中醫的理解總覺得有些飄渺,講究“天人閤一”、“情誌緻病”等等,雖然知道其道理,但總抓不住具體的操作方法。這本書就像一座橋梁,將那些高深的理論一下子拉到瞭臨床實踐層麵。它不隻是簡單地羅列病證和方劑,而是深入剖析瞭“三因”——外感、內傷、勞倦——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不同作用機製,以及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在講解每個病證時,都非常注重“病機”的闡述,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會齣現這些癥狀,為什麼需要用這個方子。讀來不枯燥,反而像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一步步抽絲剝繭,找到病癥的根源。我特彆喜歡它在方劑講解時,對於藥味的配伍、君臣佐使的運用、以及加減變化的思路都做瞭詳細的闡釋,讓我能理解方劑的精妙之處,而不是死記硬背。這本書的語言也十分樸實,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但字字珠璣,讓我覺得非常受用。
評分讀完《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我感覺中醫理論的“體用”之學在我腦海中終於清晰起來。之前總覺得很多中醫經典講得比較抽象,而這本書則將理論的“體”——即疾病的發生機製,以“三因”為綱,清晰地展現齣來,又將臨床的“用”——即辨證論治和方藥運用,落實到具體的病證和方劑中。我特彆喜歡它在探討“外感”時,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六淫,而是深入到邪氣與正氣的相互關係,以及邪氣侵襲人體的深淺不同所導緻的病變。而對於“內傷”,它更是將情誌、飲食、勞役等因素對髒腑氣血的影響,以及由此産生的各種病證,梳理得井井有條。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十分閤理,每一章都圍繞著某個病因或病機展開,層層深入,讓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復雜的醫學概念。它不像一些現代醫學的書籍那樣,充斥著大量的數據和圖錶,而是用質樸的語言,展現中醫的精髓,讓我感覺讀起來既有深度,又充滿智慧。
評分這本《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中醫診斷學和方劑學的完美結閤,而且是以一種非常係統化的方式呈現齣來。我一直覺得,中醫治療的關鍵在於“辨證”,而“辨證”的基礎就是要準確把握“病機”,理解疾病是如何發生的。這本書正是從“三因”這個角度,為我們構建瞭一個理解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的完整框架。它詳細闡述瞭外感、內傷、勞倦這三個緻病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在不同情況下成為疾病的主要病因,以及它們在人體內如何引發一係列的病理變化。書中的內容邏輯性很強,從宏觀的病因分析,到具體的病證歸納,再到治療方藥的指導,都做得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賞它在講解具體病證時,不僅僅停留在癥狀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病機,並在此基礎上給齣相應的方劑。這讓我覺得,我不僅僅是在學習一個方子,而是在學習一種辨證和用藥的思維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