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走方醫”治療技術方麵的專著,作者記錄走方醫柏雲口授醫技,廣摭民間治療經驗,並結閤自己豐富的醫藥知識與臨床經驗,“刪其眩異繁縟,參以秘笈所藏,歸之雅正,勒為成書”,編為《串雅內編》4捲、《外編》4捲。
本書為“走方醫”治療技術方麵的專著,清,趙學敏纂輯,清,吳庚 生補注。作者記錄走方醫柏雲口授醫技,廣摭民間治療經驗,並結閤自己 豐富的醫藥知識與臨床經驗,“刪其眩異繁縟,參以秘笈所藏,歸之雅正 ,勒為成書”,編為《串雅內編》4捲、《外編》4捲。《串雅內編》介紹 瞭“頂、串、截”三大法,以及某些單方。《串雅外編》則分“禁方”(符 咒之類),“選元”(各種急癥搶救法)、“藥外”(非藥物療法)、“製品” 、“醫外”等類。清末名醫吳庚生於若乾治法與單方驗方後,附有按語, 對學習和應用很有啓迪。“走方醫”雖“為國醫所不道”,但他們中的某 些人精通各科,熟諳“賤”、“驗”、“便”治療方法,常常“能使沉屙 頓起”,“救人之危”。該書**揭示瞭走方醫的神秘內幕,是臨床醫生 重要的學習參考著作。書中所載治法及單方驗方等,需在熟練掌握診療技 能、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予以采用。
本書《內編》是以清光緒十六年(1890)榆園刻本為底本,《外編》則 以民國初掃葉山房石印本及清抄本為底本進行整理。
串雅內編
串雅內編捲一
截藥總治門
黃鶴丹(3) 青囊丸(3) 鯉鯪丸(3) 蜜犀丸(4)
普濟丹(5) 蓬萊丸(5) 發汗散(5) 鬆梅丸(6)
仙桃丸(6) 兌金丸(7) 餘糧丸(7) 八仙丹(8)
花蕊石散(8) 三黃丸(9) 紫陽真君塞鼻丹(9)
神仙太乙膏(9) 人龍丸(10)
截藥內治門
通真子救苦丹(n) 半分散(12) 治傷寒結胸(12)
拿瘧(12) 宣木散(12) 升陰湯(13) 闢瘟丹(13)
截頭風(13) 治頭痛(13) 鶴頂丹(13) 痰火神
方(14) 時行痰嗽(14) 保靈丹(u)交感丹附降
氣湯(14) 降氣湯(15) 治屍厥(15) 獨步散(15)
膈氣暫開關方(16) 起廢神丹(16) 坎離丸(17)
元德膏(17) 解惡仙丹(17) 治老人不寐(18)
安寐丹(18) 瀉火聖神湯(18) 鬼毒風氣(18)
截酒積(18) 靈寶化積膏(19) 燒針丸(19) 蠶奩
散(19)截癲(19) 迴癲湯(20)收呆至神湯(20)
……
串雅內編捲二
串雅內編捲三
串雅內編捲四
串雅外編
串雅外編捲一
串雅外編捲二
串雅外編捲三
串雅外編捲四
坦白說,最初是被這套書的書名和“中醫臨床必讀”的標簽所吸引。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能有這樣一本沉甸甸的、專注於中醫臨床的著作,實屬不易。翻開書頁,我立刻被那種醇厚的學術氛圍所感染。它並非那種嘩眾取寵、講求噱頭的書,而是實實在在地從臨床齣發,用嚴謹的邏輯和豐富的案例來闡述中醫的智慧。書中對病案的分析,邏輯嚴密,推理清晰,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一起查房、問診。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病情時,能夠將宏觀的病機與微觀的癥狀緊密結閤,既有整體觀,又不失細節。很多時候,一個看似微小的癥狀,在作者的解析下,卻能揭示齣疾病的核心所在。書中的論述,猶如涓涓細流,滋潤著我對中醫的理解。我曾經在臨床上遇到一些棘手的病例,反復思考都不得其解,而閱讀此書後,仿佛茅塞頓開,找到瞭新的思路和方法。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診斷疾病的技巧,更是如何去“看”一個病人,如何去“聽”一個病人的訴說,如何去“感受”疾病的脈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引導讀者去思考,去實踐,去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臨床能力。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對中醫臨床實踐的“忠實度”。它沒有迴避中醫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也沒有誇大其詞地鼓吹所謂的“療效”,而是用紮實的內容,展現瞭中醫在解決實際臨床問題上的能力。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樸實,但正是這種樸實,反而增添瞭內容的厚重感。我喜歡書中對每一個病案的詳細記錄,不僅僅是癥狀的堆砌,更是對整個診療過程的還原。從初診的切脈問診,到用藥的考量,再到後續的復診調整,每一個環節都清晰可見。這讓我能夠深入瞭解醫者是如何“思”與“行”的。書中對於疾病的認識,也並非孤立地看待某個癥狀,而是將其置於人體整體和外部環境的聯係中去考量,體現瞭中醫“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我常常會花很長時間去揣摩書中的某些段落,試圖從中體悟作者的思路。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認識到,真正的中醫臨床,需要的是長期的積纍、深入的思考和不斷的反思。它是一本能夠讓你“慢下來”,去真正學習和領悟中醫的寶貴財富。
評分初次翻開這套書,就被它厚重的曆史感和嚴謹的學術氣息所吸引。封麵設計古樸典雅,內頁紙張的觸感也透著一絲溫潤,讓人在指尖就能感受到歲月的沉澱。我尤其喜歡它裝幀的方式,綫裝的古籍感,仿佛捧在手裏的是一本穿越韆年的珍寶。內容上,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醫案匯集,更像是中醫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百科全書。每一個病案的展開,都詳盡地描述瞭患者的病情、舌苔、脈象,乃至心理狀態,仿佛親臨其境。作者的論述層層遞進,深入淺齣,將復雜的辨證論治過程清晰地展現齣來。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座寶庫,讓我能夠從實踐中學習理論,從理論中指導實踐。書中的插圖精美且準確,無論是穴位圖還是解剖圖,都清晰明瞭,為理解和學習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很多地方的注解更是點睛之筆,解釋瞭古代醫傢行文的深意,讓我這個現代人也能輕鬆跨越時空的隔閡,領略古人的智慧。我常常在深夜獨自研讀,時而為醫者精妙的處方所摺服,時而為患者康復的喜悅而感動。這本書的價值,早已超越瞭單純的知識傳授,更是一種治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熏陶。
評分讀罷此書,我腦海中翻騰著無數與中醫相關的知識點,仿佛一場盛大的學術宴席。它並非那種能讓你瞬間“頓悟”的神奇讀物,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一點點去品味,去消化,去思考。書中的案例分析,其詳盡程度令人驚嘆,每一個診斷的背後,都蘊含著作者對病情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對病機深刻的洞察。我反復閱讀瞭幾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收獲。那些看似平常的癥狀,在作者筆下卻被賦予瞭生命力,展現齣疾病發展演變的軌跡。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患者,在診斷和治療上的差異化處理,充分體現瞭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這遠非現代醫學的“標準化治療”所能比擬。我特彆贊賞書中對藥物應用的闡述,不僅講解瞭藥物的性味歸經,更深入剖析瞭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以及在不同病癥下的加減變化。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對中藥的認識上升到瞭新的高度。對於那些熱衷於速成、追求捷徑的人來說,這本書可能顯得有些“慢熱”,但對於真正渴望深入理解中醫精髓、追求臨床實效的醫者而言,它無疑是一本值得一生研讀的經典。
評分在我看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醫學著作,更像是一麵照進中醫世界的鏡子,清晰地映照齣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它沒有花哨的辭藻,沒有誇誇其談的論調,隻有腳踏實地的臨床實踐和深邃的理論升華。每一頁都凝聚著作者對醫學的熱愛和對患者的關懷。我尤其喜歡它在闡述理論時,常常引用古籍中的經典原文,並加以細緻的解讀。這讓我能夠直接接觸到中醫的源頭活水,感受古人在漫長歲月中積纍的經驗和智慧。書中的辨證論治思路,不是僵化的條條框框,而是充滿瞭靈活性和創造性,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我曾多次在閱讀過程中,對照自己遇到的病例,發現很多思路和方法都能夠融會貫通。它讓我明白,中醫的魅力,不在於掌握多少“秘方”,而在於能否真正理解疾病的本質,並運用中醫的原理去調治。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位良師益友,在我迷茫時給予指引,在我懈怠時鞭策我前進。它的影響力,早已超越瞭書本本身,滲透到我的臨床思維和行醫習慣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