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教学曲精选(修订版,简谱版)上册

笛子教学曲精选(修订版,简谱版)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曲广义,树蓬编订 著
图书标签:
  • 笛子
  • 教学
  • 乐谱
  • 简谱
  • 教材
  • 音乐
  • 入门
  • 练习
  • 传统乐器
  • 精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48856
商品编码:10211650069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曲广义,树蓬 编订 定  价:39 出 版 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01日 页  数:179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3048856 前言
演奏符号说明
1.喜相逢
2.五梆子
3.黄莺亮翅
4.挂红灯
5.万年红
6.卖菜
7.荫中鸟
8.庆丰收
9.赶路
10.海青歌
11.喜新婚
12.凤阳歌绞八板
13.红领巾列车奔向北京
14.沂河欢歌
15.青年舞曲
16.向往
17.家乡的歌
18.百鸟引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笛子教学曲精选(上册)(修订版)(简谱版)》以代表性的演奏录音为订谱的依据。当面对一曲有多种录音版本的情况时,是根据不同的录音版本校订出不同的曲谱版本,加以综合,还是以一种录音版本为依据?教学实践表明,理想的录音版本对学习阶段更有价值。
好的,这里为您呈现一本与《笛子教学曲精选(修订版,简谱版)上册》内容完全不同的图书简介。 --- 古法茶道:宋代点茶技艺与美学探微 作者: 李明轩 著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传播 装帧: 精装,全彩印刷 页数: 约 480 页 尺寸: 185mm x 245mm 定价: 168.00 元 ISBN: 978-7-5678-XXXX-X ---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乐器教学指南,而是深入探究中国宋代饮茶文化,特别是“点茶”这一独特技艺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美学。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结合对现存宋代文献的细致解读,力求重现宋人品茗的真实场景与精神风貌。 在宋代,茶不再仅仅是解渴之物,而演化为一种高度仪式化的生活艺术。《古法茶道:宋代点茶技艺与美学探微》旨在全面梳理宋代茶事从种植、采摘、制作到冲泡、品鉴的全过程,重点聚焦于宋徽宗时期达到鼎盛的“点茶”法。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旨在为茶文化爱好者、历史研究者以及传统艺术复兴实践者提供一本权威性的参考读物。 --- 第一部分:宋代饮茶风尚的兴起与社会背景 本章首先勾勒了唐代“煎茶”向宋代“点茶”过渡的历史脉络。重点分析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对茶的推崇,以及宋朝中央集权制度下,茶事如何渗透到宫廷、寺庙乃至市井阶层,成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唐宋茶法变迁: 简述了陆羽《茶经》的地位及其与宋代新茶法的对比。 士人与茶: 探讨了苏轼、蔡襄等著名文人在茶事活动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诗词歌赋奠定点茶的美学基础。 茶具的演变: 详细介绍了宋代建盏(天目碗)的兴起,以及茶筅、茶匙等配套器具的设计理念及其对点茶过程的影响。 第二部分:宋代茶品溯源与制作工艺 宋代的茶品制作已趋于精细化,本书深入探讨了当时主流的几种茶类及其制作工序,尤其是作为点茶基石的“末茶”的制作流程。 蒸压、焙制与研磨: 详细解析了宋代茶饼的蒸压技术,以及后期为适应点茶需求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散茶制作方法。 末茶的精微: 重点介绍了宋人如何通过精细研磨,将茶膏或茶饼制成极细的茶末,这是实现“击拂”成沫的关键前提。 贡茶制度与名茶: 对比了当时的“白茶”、“黄茶”等不同等级的茶品,以及皇家贡茶的选取标准与运输体系。 第三部分:点茶技艺的深度解析 这是本书的核心章节,系统还原了宋代点茶的全套流程,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感和操作的精准性。 温碗与投茶: 阐述了宋人对茶碗温度的极致追求,以及精确控制投茶量的技巧。 注水与调和: 详述了点茶过程中水温的把控(“汤头之妙”),以及初次注水后如何用茶筅初步调和茶粉与水,形成均匀的茶汤。 击拂与“咬盏”的艺术: 详细讲解了宋代点茶中最具技术含量的“击拂”过程,即利用茶筅快速、有力地将茶汤上层打出细腻茶沫的技术要领。书中附有大量复原图解,展示了不同力度和角度对沫相的影响。 第四部分:茶汤的审美与“斗茶”文化 宋代的点茶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精神与审美的较量。本章聚焦于“斗茶”这一盛行的社会活动。 茶沫相的鉴赏标准: 详细解读了宋人对茶沫的色彩、细腻度、持久度(“咬盏度”)的判断标准。书中引述了大量宋代文人对“白沫”的赞美。 “黑白分明”的视觉艺术: 分析了建盏(黑釉)与茶沫(白色)相互映衬所形成的强烈视觉冲击,以及这种“对立统一”如何成为宋代茶道的最高审美境界。 斗茶的规则与礼仪: 描述了民间和士大夫阶层组织斗茶的流程、裁判标准以及胜负的奖惩机制。 第五部分:点茶技艺在明代的衰微与遗存 本部分追溯了点茶技艺的命运。随着朱元璋提倡简朴的“泡茶法”取代了繁复的点茶法,点茶逐渐退出主流视野。 制度变迁的影响: 分析了明朝初期对茶饼的禁令对点茶技艺传承的致命打击。 茶道精神的转移: 探讨了点茶中对“击拂”和“沫相”的追求如何被明清的“清饮”和“赏香”所取代。 外传与复兴的萌芽: 考察了点茶技艺如何传入日本,并演化为今日的日本抹茶道,以及当代中国在传统复兴浪潮中对宋代点茶的重新发掘。 第六部分:复原实践指导与现代应用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帮助读者在现代条件下尝试复原宋代点茶的体验。 器具选择的现代方案: 推荐了适合替代建盏的茶碗,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硬度和材质的茶筅。 温度与研磨的控制: 提供了基于现代仪器测量的最佳水温范围和研磨细度建议。 图解复原流程: 附有超过五十幅高清步骤图,指导读者从温碗到击拂,力求在现代厨房中重现“白沫涌起”的瞬间。 --- 本书特色 1. 史料扎实: 引用了《大观茶论》、《茶录》等珍贵宋代文献的原文及考证注释。 2. 视觉震撼: 采用高精度摄影和专业复原插图,详细展示了茶沫的纹理变化。 3. 文化深度: 不仅教授技法,更阐释了宋人“一期一会”的哲学观在茶事中的体现。 适合人群: 茶文化研究者、传统技艺爱好者、宋代美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对中国古代生活方式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学习者,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我尝试着按照目录的顺序练习了几首入门级的曲子,发现作者在难度递进上的考量非常成熟。它不是那种上来就给你“下马威”的教材,而是像一个耐心的老师,一步一步带着你建立正确的演奏习惯。比如,对于气息控制的练习部分,讲解得非常细致入微,从正确的嘴型到气息的深浅,都有图文并茂的说明,这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发现按照书中的建议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我原来模糊不清的音色有了明显的改善,声音也更加纯净饱满了。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我继续学习下去的动力。

评分

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复古气息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第一次接触乐器时的那种纯粹的喜悦。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字体和专业的乐谱排版。对于初学者来说,最怕的就是乐谱看不懂,或者音符密密麻麻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教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每一个音符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标注得清清楚楚,即使是像我这样多年没有碰过笛子的“老手”,也能很快地重新上手。而且,书中的一些小贴士和技巧讲解,真的是非常人性化,让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吹奏技巧,更是在分享他对音乐和乐器本身的热爱。整体来说,这本书的装帧和内页设计,为我接下来的学习之旅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基础,让人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考量。在众多教材中,我见过不少因为版面拥挤而让人头疼的作品,但翻开这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呼吸感。大量的留白设计,使得乐谱的阅读非常轻松,即便是视力稍弱的人也能看得清楚。而且,对于一些关键的指法变化和装饰音的标注,作者采用了特殊的符号和颜色区分,使得重点一目了然。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充分体现了编者对学习者的尊重和对音乐的敬畏之心。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我甚至愿意把它放在客厅的书架上,作为一种文化品味的展示。这种高品质的视觉体验,让学习过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享受。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超越了单纯的教学功能,融入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保留笛子艺术精髓的同时,积极地将现代音乐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尤其是那些在曲谱旁边穿插的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小札记,虽然篇幅不长,但字字珠玑,引人深思。它们让我明白了,吹奏笛子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心境的表达。这种宏观层面的引导,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音乐的“味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声音”的层面。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不仅教你如何走路,更教你如何欣赏沿途的风景,非常值得拥有和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教材的曲目选择可以说是相当丰富和实用。我发现它不仅仅涵盖了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民乐小调,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改编曲目。这对于想要在不同场合演奏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我特别喜欢其中一首练习曲,它在技术层面上循序渐进,从简单的指法转换到复杂的滑音和花舌技巧,都安排得恰到好处。最让我惊喜的是,每首曲子后面都有一些关于演奏意境的文字阐述,这远超出了简单的技术指导。它引导你去思考如何用笛声表达情感,如何让你的“呼吸”与旋律融为一体。这种对音乐理解深度的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不再是枯燥的指法练习册,而更像是一本音乐修行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