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养蚕技术200问

实用养蚕技术200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养蚕技术
  • 蚕业生产
  • 蚕虫饲养
  • 桑树栽培
  • 病虫害防治
  • 蚕丝生产
  • 农业技术
  • 实用农业
  • 养殖技术
  • 蚕农必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44897
商品编码:1027877534
出版时间:2010-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 董瑞华 陈伟国 主编 定  价:10 出 版 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5月01日 页  数:144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9144897 前言
一、基础知识
1.蚕的种类及家蚕在生物分类学上的
2.如何正确区分家蚕的外部形态?
3.家蚕的一生要经过哪几个发育阶段?
4.气象环境是怎样影响家蚕生长发育的?
5.营养环境是怎样影响家蚕生长发育的?
6.卫生环境是怎样影响家蚕生长发育的?
7.大、小蚕期是如何划分的?
8.如何做好全年的养蚕布局?
9.家蚕品种是如何分类的?
10.如何选择适宜当地饲养的蚕品种?
11.什么是雄蚕品种?
12.什么是蚕种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制度?
13.为什么丝茧育生产上均饲养一代杂交种?
14.为什么蚕种必须实行计划供应?
15.蚕桑适度规模经营应考虑哪些因素?
16.规模养蚕户在饲养过程中应重点注意哪些环节?
17.使用温湿度计应注意哪些事项?
二、蚕种催青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分基础知识、蚕种催青、饲养技术、上蔟采.茧、防病消毒和常见蚕病6部分,采用问答形式,共200题。内容既有家蚕饲养基础知识,又有具体操作技术,力求贴近生产实际,是一本面向基层蚕桑技术人员和养蚕农户的科普读物。

    1.蚕的种类及家蚕在生物分类学上的位置如何?
    蚕是经人类长期饲养驯化、有目的选育而成的一类经济昆虫,种类很多,有以桑叶为食料的桑蚕;以柞树叶为食料的柞蚕;以蓖麻叶为食料的蓖麻蚕(蓖麻蚕以木薯为饲料时,俗称木薯蚕;蓖麻蚕以马桑叶为伺料时,俗称马桑蚕);还有天蚕、琥珀蚕、樗蚕、樟蚕、栗蚕、乌桕蚕等。其中桑蚕又称家蚕,在我国饲养面*广、饲养数量*多,在生物分类学上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蛾亚目、蚕蛾科、蚕蛾属、家蚕种。
    由于桑园中的野蚕、桑尺蠖、桑螟、桑毛虫等也属鳞翅目,所以这些害虫所患的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微粒子病等可以传染给家蚕或者相互交叉传染,且所有杀虫剂对家蚕都有毒性。
   等
蚕宝宝的奇幻之旅:一本关于养蚕艺术的入门指南 在我们古老而充满智慧的东方,有一种小小的生灵,以其惊人的蜕变和奉献,为人类带来了珍贵的馈赠——蚕。它们吐出的丝,编织出轻柔华美的衣裳,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与匠心。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养蚕这门看似古老的学问,也逐渐被现代人遗忘。 今天,我们为您呈现的这本书,并非直接讲述“实用养蚕技术200问”的每一个具体问答,而是希望通过更广阔的视角,带领您走进一个更为宏大和诗意的养蚕世界。它是一次对养蚕这门艺术的深入探索,一次对蚕与人之间深厚情谊的细腻描绘,一次对这份宝贵文化传承的温情召唤。 第一篇:生命的低语——蚕的一生及其奥秘 本书的开篇,将带您静心聆听生命最初的低语。我们不会直接切入“如何喂养”,而是从蚕宝宝最本真的生命形态出发,去理解它们为何如此神奇。 生命的轮回: 我们将一同探寻蚕从卵到蛾的完整生命周期。这不是枯燥的科学罗列,而是对自然界奇妙蜕变的艺术化呈现。从微小的蚕卵,到蠕动的小蚕,再到结茧的沉寂,最终化为翩翩起舞的蚕蛾,每一个阶段都蕴含着生命的张力与智慧。我们将描绘蚕卵在孵化前的静谧等待,小蚕初生时的稚嫩与饥渴,它们如何通过一次次的蜕皮,褪去旧的束缚,迎接新的成长。结茧的过程,更是生命力的极致展现,它们如何用自己的身体,构筑起一个温暖而坚固的“家”,孕育着下一代的希望。而最终,当蚕蛾破茧而出,它们又将承担起怎样的使命?我们将以充满敬意的笔触,揭示这一生命的完整循环。 “食”与“生”的哲学: 蚕的生命,与桑叶紧密相连。我们将在这一章节,深入探讨蚕对桑叶的独特偏好,以及它们如何将这最朴素的食物,转化为滋养生命的能量。这不是简单的“喂食指南”,而是关于“吃”与“生”的哲学思考。桑叶的生长环境、品种选择、采摘时机,都将影响着蚕的健康与产量。我们将从自然的角度,审视植物与动物之间微妙而共生的关系,理解“食物”不仅仅是维持生存的必需品,更是生命力量的源泉。我们将借此引导读者思考,在万物生长的规律中,我们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丝的传奇: 蚕吐丝,是它们赋予世界的最大礼物。这一章节,我们将聚焦于蚕丝的本质,以及它为何如此珍贵。我们不会详细介绍“如何缫丝”,而是去感受蚕丝那令人惊叹的物理特性——它的韧性、光泽、柔软,以及它如何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纺织材料之一。我们将追溯蚕丝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它如何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又如何在现代科技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将用文字描绘蚕丝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的不仅仅是财富与地位,更是精湛的工艺与不懈的追求。 第二篇:人与蚕的对话——温情与守护 养蚕,从来不只是一项农活,更是一场人与自然、人与生命之间的温情对话。本篇将侧重于这份互动的精神内涵。 “蚕娘”的智慧: 在过去,许多养蚕的女性被誉为“蚕娘”。她们不仅是辛勤的劳作者,更是经验的传承者和生命的守护者。我们将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描绘,展现“蚕娘”们的智慧与勤劳。她们如何敏锐地观察蚕宝宝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如何根据季节和环境调整养殖方式,她们的双手如何带着温情,轻柔地对待这些脆弱的生命。我们将通过她们的故事,传递一种尊重生命、顺应自然的朴素哲学,让读者感受到这份被岁月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 环境的艺术: 养蚕对环境的要求极为严苛,而这其中蕴含着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们将在这一章节,探讨“蚕室”的温度、湿度、通风等关键因素,但这并非一本冷冰冰的“技术手册”。相反,我们将通过诗意的笔触,描绘一个理想的蚕室应当是怎样的。它应当是温和的,如同母亲的怀抱;它应当是洁净的,如同圣洁的殿堂;它应当是宁静的,如同修行的禅房。我们将引导读者去理解,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环境因素,都对蚕的生命状态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对这些细节的精益求精,正是养蚕艺术的体现。 陪伴与成长: 养蚕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你会发现,你不仅仅是在养蚕,更是在与生命一同成长。我们将通过一些感性的叙述,描绘养蚕者在照料蚕宝宝时所体验到的喜悦、耐心与责任感。看到蚕宝宝健康成长,吐出洁白的丝,那份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将鼓励读者去体验这种“陪伴”的乐趣,去感受这份跨越物种的连接,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宁静与美好。 第三篇:古韵新生——传承与创新 养蚕,作为一项古老的技艺,并非意味着一成不变。在现代社会,它依然拥有着蓬勃的生命力,等待着被重新发现和创新。 历史的回响: 我们将简要回顾养蚕在中国历史上的辉煌篇章。从古代宫廷的御用丝绸,到平民百姓的衣食所系,养蚕业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紧密相连。我们将借此展现这份技艺的深厚底蕴,让读者对其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为了让读者明白,我们正在接触的,是一份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遗产。 现代养蚕的图景: 尽管面临挑战,现代养蚕业依然在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我们将描绘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养蚕实践,例如,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养殖效率,如何将养蚕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如何发展特色养蚕产业,例如微型蚕、彩色蚕等。我们将展现养蚕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广阔前景,它不仅能提供优质的天然丝绸,更能成为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 未来的展望: 养蚕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我们将展望这份古老技艺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如何将其与时尚设计、生物科技、教育科普等领域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多新的价值。我们将鼓励读者,不仅仅将养蚕视为一项单纯的农事活动,更应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艺术创作、一种对自然敬畏的表达。本书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养蚕这项古老技艺的兴趣,甚至去思考如何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或者为它的传承与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这本书,如同一扇窗,引领您窥见养蚕世界的深邃与美好。它不提供详尽的“操作指南”,而是邀请您用心去感受,用情去体会。在这里,您将发现,养蚕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意表达。它鼓励您去思考生命的循环,去体会人与自然的连接,去传承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宝贵智慧。让我们一起,在这场关于蚕宝宝的奇幻之旅中,发现生命的美好,感受传承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经验的养蚕户,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市面上的大多数技术书籍对我而言已经算不上新鲜事物了。然而,读完《实用养蚕技术200问》后,我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我们这些“老把式”,也总有知识更新和经验补充的必要。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新技术的引入和对传统误区的纠正。比如,它对新型环保饲料的应用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并且非常务实地分析了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平衡点,这比那些空谈理论的文献要有价值得多。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非一味推崇“新潮”,而是将新技术放在传统经验的坐标系中进行比对和检验,让我们这些习惯了传统做法的人,能够有一个循序渐进接受和采纳新方法的过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平衡”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它既能指导新手,也能启发老手。

评分

我最近在筹备扩大规模,急需一套能够指导我团队所有成员,无论是新来的学徒还是技术骨干都能快速达成共识的技术标准。我试过好几套资料,但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么对新手太深奥,要么对熟练工又显得过于基础。这本《实用养蚕技术200问》恰好弥补了这个空缺。它的每一个“问”题,都像是对一个实际操作场景的还原。我让我的助手去查找“蚕座搭建的最佳高度”,他不到一分钟就找到了,并且图示清晰,尺寸明确。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对原理的解释,能帮助团队成员建立起对操作规范的内在认知,而不是机械地模仿。这本书现在已经成了我们蚕房管理小组人手一本的“工具书”,其便携性和针对性,是其他任何参考资料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酣畅淋漓”来形容。我通常比较抗拒阅读技术手册,因为它们往往枯燥乏味,读起来像是在啃干馍馍。但是这本《实用养蚕技术200问》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自然,完全没有那种官方出版物的架子气。它仿佛是邻村那位最懂行的老乡在跟你拉家常,把复杂的科学原理用最直白的农家话解释得透透彻彻。比如,关于蚕沙处理的那个章节,我原本以为要涉及复杂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作者只是形象地比喻说:“蚕沙就是蚕宝宝的‘汗水’,及时排出才能保证蚕房的‘空气清新’。” 这种比喻不仅让人容易记住,而且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通风和排湿的重要性。这种“去专业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养蚕这件事看起来不再那么高不可攀。

评分

这本《实用养蚕技术200问》着实让我这个初入门的养蚕爱好者眼前一亮。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养蚕这个行业时,感觉就像是面对一座信息的高山,从蚕种的选择到饲料的搭配,再到疫病的防治,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学问,让人无从下手。市面上那些厚重的教科书,虽然内容详实,但对于我这种想快速上手实践的人来说,术语太多,晦涩难懂,读起来实在有些吃力。然而,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们这些“实干家”量身定做的。它没有宏大的理论叙述,而是用最直接、最接地气的“问答”形式,将养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都一一列举并解答。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你问我答”的结构,特别适合在田间地头随时查阅。比如,当我的蚕宝宝突然出现食欲不振,我立马就能翻到相应的问题页,对照图文分析可能的原因和补救措施,这种即时反馈的感觉,对于养殖业来说太重要了。它就像是一个随身携带的、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随时待命。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XX问”的实用手册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内容会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但翻开这本《实用养蚕技术200问》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巧妙,它遵循了养蚕周期的自然流程,从春季育种到秋季收获,层层递进,虽然是问答体,但整体的知识脉络非常清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细节的捕捉。很多书会笼统地讲如何防范“微粒子病”,但这本书会详细到告诉你,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哪些操作容易引发这种病,以及不同日龄的蚕对这种病原的抵抗力有何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描述,绝对不是靠百度百科能拼凑出来的,背后一定凝结了作者长年累月的一线经验和大量的试验数据。我感觉作者不是在“写书”,而是在“分享秘籍”,把那些只有老把式才懂得的“窍门”毫不保留地公开了出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