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係列解讀:大學

國學經典係列解讀:大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一冉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經典
  • 大學
  • 解讀
  • 傳統文化
  • 修身
  • 教育
  • 哲學
  • 人生
  • 智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廣播影視齣版社
ISBN:9787504356680
版次:1
商品編碼:1044141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1
字數:1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大學》體現瞭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孔孟之道對人類文明産生瞭深遠影響。1998年1月,75位來自世界各國的諾貝爾奬獲得者在巴黎開會並發錶宣言,指齣:如果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來。必須迴頭兩韆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見,儒傢文化早已成為世界的文化,所以要瞭解中華文化,必須學習儒傢文化,研究儒傢著作。

作者簡介

李一冉,新西蘭中國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二十多年來,潛心研究《易學》,有獨到見解。從小酷愛國學,從事過文學創作、外文翻譯等工作。曾先後在省級、地市級刊物發錶過大量文學及翻譯作品並獲奬。編譯《大學》、《金剛經》、《心經》、《道德經》、《開悟一·八》等書籍。曾多次赴南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澳大利亞、中國香港等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在新西蘭《華頁報》、《新報》、《先驅報》、《自立快報》等欄目開闢專欄和個人論壇。“非典”期間在國外義務組織民眾為祖國祈福捐資。在新西蘭期間不斷開展各種國學講座,影響深遠,得到華人及國外有識之士的一緻好評,曾受到過新西蘭總理海倫·剋拉剋女士的贊揚。近年來在中國各地不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各大學、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紛紛邀請作各種形式的演講。
本書以《大學》原文結閤注釋和今譯,並加以點評。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對生命的體悟,啓人心智,發人深省。書中生動的故事和質樸的哲理將影響無數人的思想。改變無數人的命運軌跡。請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也許你會因為其中的某個故事或者是某句話而受到啓發,改變人生,完善自我。

目錄

前言
解讀大學
經一章 大學之道
傳十章
第一章 釋明明德
第二章 釋新民
第三章 釋止於至善
第四章 釋本末
第五章 釋格物
第六章 釋誠意
第七章 釋正心修身
第八章 釋修身齊傢
第九章 釋齊傢治國
第十章 釋治國平天下
附錄

精彩書摘

第二章 釋新民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 :“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唯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注釋
湯:即成湯,商朝的開國君主。生於夏朝末年,因夏桀無道,湯王順天應人,興兵伐之,放夏桀於南巢,遂有天下,國號商,在位三十三年。
盤:指盛水的容器,可用來洗澡。
銘:是寫在器具上的字,可用來銘誌。
苟:真實不虛,果然如此的意思。
作:奮發振作,自我激勵之意。
新民:又有“親明”之意,是指革新自己,覺悟自性,朝氣蓬勃。
同樣一個人,何謂新民與舊民呢?色身雖是原舊,但是經過格物緻知之後,本性光明,改變氣質,將過去不良之思想、行為全部革除,改頭換麵,好像換瞭一個新人一樣。
君子: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這裏是指進德修業的君子,而非成德的君子。
極:是極緻。這裏是指發揮至善之德的意思。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一位學生嚮老師請教:“什麼叫新民?”老師說:“過去遲到,現在早到;過去愛熱鬧,現在愛清靜;過去好賭,現在愛學;過去說是非,現在講真理。這就叫新民。”
外在的舉止、言談、氣質發生瞭巨大變化,這說明我們已步入瞭新民行列,真是士彆三日,當颳目相看!
商湯雖然是一代明君,可他還時時刻刻地警惕自己,並在他使用的盥洗盆上刻上瞭自我告誡的九個醒目大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為什麼不刻在牆壁上,不刻在他的書桌上,而特地刻在他每天要沐浴的銅器上呢?這個意義相當深。因為我們天天需要沐浴,沐浴分兩種,一種是沐身,一種是沐心,當然洗身容易洗心難。所以聖人留下的經典,含義很深,我們若從字麵上解釋隻能瞭解一半,必須要去追尋,聖人為什麼要以這一段來做“新民”的開頭?主要是藉著洗掉身上的汙垢來暗示世人要洗滌心靈上的一切七情、六欲、三毒,讓我們由身心迴歸於自己的自性,去其本無,復我本顔。使性、心、身閤一,這纔是天天要沐浴的本意。
顔迴說:“我有進步瞭。”孔子說:“什麼進步?”顔迴說:“我忘去瞭禮樂瞭。”孔子說:“很好,但是還不夠。”過瞭幾天,顔迴又去見孔子說:“我又進步瞭,我忘掉仁義瞭。”孔子說:“很好,但是還不夠。”又過瞭些日子,顔迴去見孔子說:“老師,我達到‘坐忘’瞭。”孔子吃驚道:“什麼叫‘坐忘’呢?”顔迴答道:“不用耳目的聰明,忘卻形體,忘卻心智,使心中空明,萬象坐滅任它
來去,這叫‘坐忘’。”
顔迴經過勤修苦煉,終於恢復瞭自己本來的容顔,能從有為造作到無為率性,完全達到瞭忘我之地步,此乃新民之至高無上的境界。
康誥曰:“作新民。”詩日:“周雖舊邦,其命唯新。”
《詩經·大雅》上說,周朝雖然已是一個韆餘年的古老邦國,到瞭文王之時,卻能日新其德,其德又能澤及天下百姓,最後終能承受天賦的使命。
“早上的洗腳水與晚上的洗腳水不同。”——這是西方哲人對新民的理解。“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這是佛傢對新民的解讀。宇宙萬物分分秒秒都在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不離其道。常言道:“人心善變。”這個“善變”就是不離道的變。人越變越好,品德日趨高尚,心之境界也不斷提升,這種心靈道德、智慧不斷提升的過程就是新民。
做一新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佛曰:“修行必帶三分病。”苦難易喚醒世人的良知,引起對人生的反省。人由於貪、嗔、癡不知造瞭多少罪,可以說在不知不覺中造罪,在不知不覺中受罪。觀音菩薩曰:“若不迴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無須我大慈大悲。”俗雲:“山不轉,水轉;水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受苦轉;受苦不轉,受劫轉;受劫不轉,輪迴轉。直到你迴頭為止。”老子日:“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人很容易執著肉體的欲望,一旦得到名利、財富、感情就害怕失去,患得患失,如果沒有這個身體,就不會再擔心造罪瞭。聖人每天活在當下,用這個身體來利益蒼生,藉假修真,他們所憂患的是自己的德性不高,智慧不高,有遠大的抱負不能實現,時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慎心物於隱微,生怕一不小心掉下萬丈深淵。聖人和凡夫憂患真是有天壤之彆。
人有生,必有死,這是自然規律,但真正有幾人能識透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順治皇帝日:“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方知我,閤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悲。”他提醒世人要找尋人生的答案,居安思危,思身後之身。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夢幻當中,每天追名逐利,隻為“三餐一臥倒”活著,就像行屍走肉,雖然活著,但已經死瞭,隻留下一具空殼,不知道享福享過瞭頭,也會樂極生悲,要明白福盡人亡這個道理。所以說擁有越多,放下越少。富貴難修行,逆境齣人纔,如顔迴齣身雖然貧苦,但能樂在其中,抱道奉行。反而順境容易讓人墮落。修道人,在逆境中能夠接受磨煉,在順境中經得起考驗,這些都是成聖成賢的階梯,我們感恩有這樣的機會,不要口是心非,嘴上說不怕苦不怕纍,不怕逆境,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內心卻一直求上天慈悲,撥轉因緣,讓順境早日到來。升官高興,降級煩惱;升學快樂,落榜苦,世人都喜升怕降,那麼對我們的生命的境界是否也喜升怕降呢?順境為增上緣,逆境為逆增上緣,順逆皆是老師,內心平和,如如不動。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在道德和智慧上不斷提升自我之境界,成就生命纔是真正的安樂啊!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世人為瞭追求夢想,總會盡自己最大可能想盡一切辦法去實現。同樣,菩薩為瞭度化眾生上岸,也會用各種方法。曾經有一位菩薩為瞭度化一個頑固不化的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先後接引瞭八十一次,仍未成功。但這位菩薩並沒有因此放棄,在她成道的前一個晚上,還給他寫瞭封信,他終於被感動而流著淚說:“您活著的時候度瞭我八十多次,我都未聽您的,今天您走瞭,我纔覺悟。我對不起您,從今以後我要追隨您……”菩薩為瞭度化眾生。真是無所不用其極,苦口婆心,毫無厭倦,就連死後還慈悲成全眾生。
在逆境中能夠接受磨煉,在順境中經得起考險,這些都是成聖成賢的階梯。
同理,一個修道的君子,為瞭要明德親民,共黨圓滿,盡畢生的努力,拿齣全部的力量,來完成這神聖的使命。有的通過感恩來離苦,有的通過懺悔來消罪,有的通過聽道來明理,有的通過修持來悟道,有的通過慈悲來度眾,有的通過行善來培德,有的通過講法來啓迷,有的通過瞭願來提升,曆經韆魔萬考而道心不退,以真善美付齣,用智仁勇超越,將情理法摺中,最終達到人人身、心、靈健康,社會和諧。
譯文
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天天保持自我革新,力求達疆盡善盡美。”《康誥》說:“除舊布新,重做新人。”《詩經》說:“周朝雖然是一個古老的國傢,但文王日新又新其德,而恩澤百姓,終能秉承上天之天命。”所以,一個學道的君子,會拿齣全部的勇氣,盡最大的努力來完成內聖、外王的使命。
點評
本段是曾子舉齣《尚書》中三篇的實例解釋新民的要義,目的在勉勵有道的君子,要時時刻刻省察自己堅毅的勇氣與耐力,改過遷善,除舊布新,己立立人,已達達人。
第三章 釋止於至善
詩雲:“邦畿韆裏,唯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日:“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注釋
邦:指國傢。
畿:指首都。以國傢而言,君王所居住的地方叫做邦畿,占地有韆裏之大,位於天下之中央。
緡蠻:黃鳥的叫聲。
止:安息或達於至善之意。
丘隅:山裏之彎角,樹木最茂盛、最安全的地方。
詩雲:“邦畿韆裏,唯民所止。”
《詩經·商頌·玄鳥》裏麵寫道:“邦畿韆裏,唯民所止。”這是本章的頭一段,我們知道,一切生靈的本源與其所追求的歸宿都是至善。
生靈從何處來,迴何處去,老子也曾講過,我們的自性由宇宙的正體,通過天地再到人身,將來使命完成之後,再由人身透過天地,迴至宇宙。
孟子的學生請教於他,說:“為什麼孔子數次贊美水?水啊!水啊!水究竟有何好處呢?”孟子說:“從源泉流齣來的水,水勢洶湧,浪濤滾滾,是因為有無數條大江、大河源源不斷地匯入它的懷抱。而陸地坑窪之處,當大雨傾盆之時也會蓄滿水,但時日不多,便會枯竭乾涸。”
硃熹的詩句寫道:“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韆百年來這句詩為人稱頌,原因是由於它揭示瞭人世間一個最本質的問題,那就是萬事萬物都要有本有源,纔不緻枯竭。所以,老子日:“知止不怠。”知道生命的源頭是第一義諦,而迴到生命的本源是人生的真諦。人隻要不離開大道即生命之源,就不會有任何危險瞭。
人與動物皆有靈性,安生樂死是共同的願望。他們所追求的,就是要居住在最安全的地方,死在最安樂的地方。這是《詩經》裏麵所隱藏的一個玄機。
以國傢而言,君王所居住的地方叫做邦畿,即所謂的國都,占地有韆裏之大,位居中央,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人民安居樂業,追求嚮往的最佳住所。邦畿治理的好壞可直接影響到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強弱。以人身而論,也有一個邦畿,此邦畿居住的是至善良明,俗稱“靈性”、“明德”。靈性如果能安居其位,邦畿則必可安,邦畿若安,則身、心、性自然圓明,德高而民從。
人身中的邦畿也是韆裏,我們把“韆”字拆開,一個“十”字,上麵一點。“邦畿韆裏”意思是:人的自性,隱藏在十字架中,十字架裏麵,是一點靈性所居之處,又曰:“方寸寶田。”耶穌雲:“你若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者,不能得永生。”
……

前言/序言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孔孟之道對人類文明産生瞭深遠影響。
1998年1月,75位來自世界各國的諾貝爾奬獲得者在巴黎開會並發錶宣言,指齣:如果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來。必須迴頭兩韆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見,儒傢文化早已成為世界的文化,所以要瞭解中華文化,必須學習儒傢文化,研究儒傢著作。“四書五經”是其代錶,四書有《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春鞦》。
《大學》係禮記中的第四十二篇,由南宋大儒硃熹嘔心瀝血四十載編寫而成。該書共分經一章、傳十章,前者乃孔子之言而曾子所述,後者是曾子之意而門人所記。凡傳十章:前四章統論綱領指趣,後六章細論條目功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誠身之本,在初學尤為當務之急,讀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國學經典係列解讀:大學》這本著作,並非是對《大學》原文逐字逐句的生硬講解,而是緻力於在深厚的學術積澱與時代精神之間搭建一座橋梁。本書的齣發點,是幫助讀者超越古籍的年代隔閡,深刻理解《大學》這部儒傢重要典籍所蘊含的智慧,以及這些智慧在當下社會中的生命力與實踐意義。 全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大學》的“三綱八目”,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進行審視。我們首先會追溯《大學》的起源,探討它從《禮記》中獨立成篇的曆史淵源,以及在宋明理學發展過程中,它如何被提升至與《中庸》並列的“四書”地位,成為儒傢思想體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梳理其曆史流變,讀者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大學》並非憑空齣現,而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倫理道德與個人修養思想不斷演進的結晶。 本書在解讀“三綱八目”時,采取瞭“由錶及裏、由淺入深”的策略。以“格物緻知”為例,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的解釋,而是會深入探討“格物”的內涵,它既包含瞭對萬事萬物道理的探求,也包含瞭對自身心念的約束與省察。在現代語境下,這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科學探究精神的源頭,一種對客觀事實的尊重,以及一種批判性思維的萌芽。而“緻知”,則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智慧的獲得,一種對事物本質規律的洞悉。本書會結閤具體事例,闡釋如何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格物緻知”,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認知水平。 “誠意”與“正心”是《大學》中關於個體修養的核心。本書將深入剖析“誠意”的含義,它不僅僅是說話算數,更是指內在的真實與一緻,是指內心深處的動機與行為的統一。這種“誠”是一種對自我負責的道德態度,是一種不自欺、不虛僞的生活哲學。《大學》強調“意誠而後心正”,這說明瞭內在動機的端正對心性的修煉至關重要。我們將探討如何在一個充滿誘惑與壓力的現代社會中,保持內心的誠意,不被外界所乾擾,從而達到“心正”的狀態。這包括瞭對欲望的控製,對情緒的調適,以及對自我價值的堅定追求。 “修身”作為“三綱八目”的根本,本書將給予特彆的關注。我們認為,“修身”並非苦行,而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是一種通過不斷學習、反思和實踐,來完善人格的過程。《大學》所倡導的“吾日三省吾身”,在現代社會中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有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工具。通過記錄、反思和調整,我們可以逐漸發現自身的不足,剋服缺點,培養美德。本書會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讀者將“修身”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使其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在解讀“齊傢”部分,本書將重點闡釋其在現代傢庭教育與社會和諧中的意義。《大學》強調“傢齊而後國治”,這深刻指齣瞭傢庭作為社會細胞的重要性。一個和諧的傢庭,是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石,也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本書將探討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建立一個充滿愛與責任的傢庭,如何有效地與傢人溝通,如何培養下一代的良好品德,從而為社會輸送健康積極的個體。 “治國”與“平天下”的部分,本書會嘗試跳齣傳統的政治解讀,將其引申到更廣泛的社會治理與個體責任的層麵。我們認為,《大學》所說的“治國”,並非僅僅是朝堂之上的權謀,更是一種社會責任感,一種對公共事務的關懷,以及一種運用智慧與道德力量去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大學》所提齣的“安民”理念,在今天可以被理解為關注民生,服務大眾,追求社會公平與正義。而“平天下”,則是一種宏大的理想,一種希望世界和平、人民幸福的美好願景。本書將鼓勵讀者思考,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應該如何以自身的力量,為國傢的繁榮與世界的和平貢獻一份力量。 本書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並非孤立地看待《大學》,而是將其與其他重要的國學經典,如《論語》、《孟子》、《道德經》等進行橫嚮比較和參照。通過這種比較,讀者可以更全麵地認識到中國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不同學派之間的相互啓發與聯係。《大學》的“格物緻知”與道傢的“道法自然”,《大學》的“誠意正心”與佛傢的“禪定開悟”,在某些層麵都存在著異麯同工之妙,本書將引導讀者去發現這些聯係,從而獲得更深刻的理解。 在語言風格上,本書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過多的古奧詞匯和晦澀的理論。我們希望以一種“接地氣”的方式,將《大學》的智慧傳遞給更廣泛的讀者群體,包括對國學感興趣的初學者,以及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獲得啓發的社會人士。同時,本書也注重學術的嚴謹性,每一項解讀都基於紮實的文獻考據和深入的理論研究,力求做到既有深度又不失廣度。 《國學經典係列解讀:大學》旨在成為一本能夠啓發思考、指導實踐的讀物。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大學》的書,更是一扇通往中國傳統智慧寶庫的窗戶。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讀者能夠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發掘內心的潛力,並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找到一份寜靜與力量,活齣生命的意義與精彩。這本著作,是對古聖先賢智慧的一次現代迴響,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次生動的傳承與弘揚。它承載著我們對讀者深刻的期望:願每一位閱讀此書的朋友,都能從中汲取養分,獲得啓迪,成為一個更有智慧、更有德行、更有擔當的人,從而真正實現“大學”之道,為個人、傢庭乃至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和學術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文本中那些看似晦澀的詞匯所做的“情景還原”。比如,對“修身”這個概念,它不僅引用瞭硃熹的注釋,還結閤瞭當時士大夫階層的生活場景進行復原性解讀,讓我們能體會到,古人所說的“修身”,並非僅僅是誦讀聖賢書,而是涵蓋瞭起居、言談、待人接物的方方麵麵,是一種全身心的實踐活動。這種細緻入微的還原,讓《大學》不再是躺在書架上濛塵的古籍,而是活生生的、可以被立即效仿的生存指南。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幾段現代案例分析,比如如何將“博學之”應用於跨學科的學習中,或者如何將“平天下”的理念轉化為社區誌願者服務的熱情與組織能力。這使得全書的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使得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找到自己可以著力的點。這種“古為今用”的活化處理,使得閱讀體驗非常飽滿和充實。

評分

這本《國學經典係列解讀:大學》讀下來,真是讓人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我原本對儒傢“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宏大敘事總是心存敬畏,覺得那是帝王將相的學問,離我這樣一個朝九晚五的普通人太遠瞭。然而,這本書的解讀,卻像一位耐心至極的私塾先生,將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道理,用極其生活化的語言娓娓道來。比如它對“格物緻知”的闡釋,不再是抽象的探究萬物本源,而是細緻地分析瞭如何從日常觀察中培養專注力,如何通過對身邊事物的深入瞭解來提升認知的準確性。我尤其欣賞它將篇章結構與現代人的心智發展階段相對照的處理方式,讓我們意識到,即便是“大學”的開篇,也是從最基礎的“誠意”——對自己內心的真實負責開始。這種由內而外的構建邏輯,對於我們現代人常犯的浮躁、眼高手低的毛病,簡直是一劑良方。讀完之後,我開始嘗試在處理工作中的一個小項目時,也先靜下來審視自己的動機是否純粹,效果立竿見影,工作中的摩擦少瞭,産齣反而更聚焦瞭。它讓我明白,最高的修養,其實就藏在最日常的堅持中。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是抱著“湊熱鬧”的心態翻開這本解讀的,畢竟“國學經典”這四個字現在被用得太多太濫瞭。但這本書的切入角度非常巧妙,它沒有一味地去追捧古人的“聖人光環”,而是將《大學》置於春鞦戰國那個思想激蕩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剖析。作者似乎非常懂得現代讀者的“痛點”,它沒有強迫我們去接受一套僵硬的道德準則,而是著重探討瞭在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今天,我們如何建立一個穩固的“內在羅盤”。書中對於“慎獨”的論述尤其令我耳目一新,它將其解釋為一種麵對“無人監督”時的自洽能力,而不是簡單的道德約束。這讓我聯想到那些網絡上的紛爭和人性的幽暗麵,其實很多問題的根源就在於“獨處時”的自我放縱。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積極的解決方案:通過對“意念”的精微觀察和引導,使外在行為成為內在真誠的自然流露。閱讀過程就像進行瞭一次深度的自我對話,它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思考的路徑和工具,讓人讀完後,不是覺得自己“學到瞭什麼知識”,而是感覺自己的“心境”被校準瞭一下,更清晰、更踏實瞭。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也為閱讀體驗增色不少。紙張的質感溫潤,字體清晰適中,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人感到眼睛疲勞。這一點對於解讀類書籍尤為重要,因為它需要讀者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思考和反復對比。內容上,我認為其最大的貢獻在於構建瞭一套清晰的“層遞邏輯圖”。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順序,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之間相互依存、層層遞進的關係。例如,它強調“齊傢”並非意味著傢族的財富積纍,而是指傢族內部的倫理秩序和相互扶持,這種秩序是“修身”成果的外化,也是“治國”的基礎。作者用一係列類比,比如將“傢”比作一個微觀的治理模型,將“國”比作放大的“傢”,這種結構化的錶達方式,極大地增強瞭理論的可操作性和易理解性。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係統性構建個人和組織秩序的“元理論”,而不是一本簡單的道德說教手冊,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

坦率地說,我之前也買過幾本號稱解讀《大學》的書,但大多內容空泛,要麼是堆砌晦澀的古代注疏,要麼是過度娛樂化,流於錶麵。而這本《國學經典係列解讀:大學》,則呈現齣一種罕見的平衡感。它既保有對經典的尊重,沒有隨意揣測或篡改原意,同時又極富現代關懷。它的行文風格非常剋製而有力,絕不拖泥帶水。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明明德”時,非常謹慎地處理瞭“明”是“彰顯”還是“瞭解”的爭議,並清晰地闡述瞭為何在現代語境下,應著重理解為“讓本具的德性彰顯齣來”。這種對學術細微之處的精確把握,讓整本書的論述顯得擲地有聲。它不像某些解讀那樣試圖將一切復雜問題簡單化,反而鼓勵讀者去擁抱復雜性,承認自我認知的局限性,並在這種局限性中尋求持續進步的動力。讀完後,我感到的不是教條的灌輸,而是一種對自我完善的持續渴望。

評分

世上存在著自己不能控製的由偶然因素決定的“偶然事像”,以及完全足以人的能力和努力來控製的“技能事像”。這兩者的性質完全不問。以技能事像來說,做同一們:事,專傢會

評分

好好好好好

評分

/夏至戰國時期的陶器是如何發展的?

評分

可以給力!

評分

世上存在著自己不能控製的由偶然因素決定的“偶然事像”,以及完全足以人的能力和努力來控製的“技能事像”。這兩者的性質完全不問。以技能事像來說,做同一們:事,專傢會

評分

/何謂陶窯?

評分

走進收藏

評分

/人們可以通過哪些渠道進行民間收藏?

評分

/辨彆古玩應該從哪幾個方麵八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