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壁:陈怡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因素

中西合壁:陈怡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因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黎颂文 著
图书标签:
  • 陈怡
  • 民族音乐
  • 当代音乐
  • 音乐创作
  • 音乐分析
  • 中国音乐
  • 西方音乐
  • 音乐文化
  • 作曲家
  • 音乐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2149
版次:1
商品编码:1053450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0
字数: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的音乐文化在如何保留自身原有传统又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问题上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涌现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潮”作曲家当中,陈怡是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本书通过对陈怡的生平及她的一些代表作品的介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音乐大潮中一个流派的发展。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的改变使中国社会逐步开放重新与外界建立的联系使中国的音乐家们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创作技法与风格,以及许多新的音乐思潮,这一现象最终促成了“新潮音乐”的出现。从运用20世纪创作技法来加工民族音乐素材的方面来看,“新闻音乐”作品与之间的中国音乐作品在音响概念、乐曲构思、美学观念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在涌现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潮”作曲家当中,陈怡是阳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中西合壁:陈怡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因素》通过对陈怡的生平及她的一些代表作品的介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音乐大潮中一个流派的发展。
   《中西合壁:陈怡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因素》的写作始于2000年笔者在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中西合壁:陈怡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因素》力求将内容建立在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因此很多内容都来自于笔者本人与作曲家之间的通讯往来,包括电子邮件、电话交谈等,具有绝对可靠性。在《中西合壁:陈怡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因素》的写作过程中,作者还参考了许多前人的研究成果,在书中作为第二手资料的来源。书中对第二手资料的引用都作了一一说明。

作者简介

黎颂文,博士,钢琴家,现任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主任、副教授及研究生导师。1986年间获全额奖学金 赴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深造师从杰克格里(Jack Guerry)博士,期间获路州大学协秦曲比赛第一名及路易斯安那州美国全国音乐教师协会钢琴比赛第一名,并于1994年获该大学钢琴演奏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起获得全额助教奖学金进入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著名钢琴演秦及教育家约瑟夫班诺维茨(Joseph Banowetz)教授。除钢琴演奏外,黎颂文还对其它音乐领域,如交响乐、歌剧、室内乐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并同时学习乐队及合唱指挥,师从著名乐队指挥家安舍尔布鲁斯罗(Anshel Bruslow)及合唱指挥家亨利吉本斯(Henry Gibbons)教授。黎颂文于2001年以全优成绩获北德大钢琴演奏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中西合璧--陈怡钢琴独奏作品中的中国民族主义风格》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
黎颂文积极参与各种演奏及学术活动,在国内外多处,包括广州、深圳、北京、奥地利Eisenstadt市、香港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及学术讲座。所有艺术活动均受到各地同行的积极评价。从2004年开始已应邀每年夏季在欧洲历史最悠久、由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主办的大师班任教。
除积极参与各种演出活动外,黎颂文还在学术研究方面努力开拓。他的学术文章已经在美国高度专业性的音乐杂志“Journal of Music in China”(《音乐中国》)和《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1949年至80年代中期的历史背景以及音乐在社会中起的作用
第二章 20世纪70年代末至8O年代中期民族音乐风格的发展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民族音乐风格
二、“新潮音乐”和它在开拓民族风格上不同的追求
第三章 “新潮音乐”作曲家陈怡
一、陈怡生平介绍及她的艺术成长道路
二、陈怡部分作品简介
第四章 陈怡的作品《多耶》、《八板》、《宁》中的民族音乐素材
一、《多耶》
二、《八板》
三、《宁》
结论
附 录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1949年至80年代中期的历史背景以及音乐在社会中起的作用
1949年1O月1日,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
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国成立了!它标志着几千年中国封建、半封建与
半殖民地历史的结束以及一个统一的、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领导下的新
中国的开始。全国人民以及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对这一历史时刻欢呼雀跃。他
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一个能与其几千年历史相配的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即将
出现,而将这一梦想变成现实将是他们最伟大的责任。正是这种信念使人们
史无前例地团结在一起。
建国初期的文化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在思
想上心理上获得了极大的振奋,人民终于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人。并且国家
在文化发展上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大地刺激了音乐家们
的创作热情。在此期间,一批优秀的音乐作品被创作出来,如丁善德的管弦
乐曲《新疆舞曲》、李焕之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马思聪的管弦乐曲《
森林之歌》、马可的歌剧《刘胡兰》等。这些作品得到党和政府以及广大群
众和专业工作者的充分肯定。
从1957年开始,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开展,一些知识分子被错划成“右
派”,同时有大量的知识分子被送到工厂和农村去接受“再教育”。在如此
的政治背景下,音乐为政治服务的作用,体现在大量为宣传政治运动而创作
的音乐作品的出现。然而,这类作品似乎都是从同一个模子中铸造出来的,
之前几年在作品中体现的创造性、活力和多样性几乎完全消失了。尽管如此
,一些音乐家们还是努力创作出了一些有很高艺术水平的作品,如刘诗昆和
黄小飞的《青年钢琴协奏曲》、张敬安和欧阳谦叔的歌剧《洪湖赤卫队》、
吴祖强和杜鸣心的芭蕾舞《美人鱼》及何占豪和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
伯与祝英台》等。这一批音乐作品在当时是深受欢迎的。
从1961年到1964年,是一段社会相对平和的时期,社会生活逐渐恢复正
常。一些被错划的“右派分子”获得平反。但是好景不长,随即而来的政治
冲击波打破了稳定发展的文化气候,某些音乐领域被扣上了“封、资、修”
的帽子,并被抨击为背离了文化发展道路,凡是“鬼”的作品内容(包括已
故音乐家的古典音乐作品),都受到严厉批判,被称为没有“为工、农、兵
服务”。大批判的影响马上全方位地渗透到整个音乐创作领域。在音乐风格
内容上,德彪西和法国印象派作品被特别点名为所有极端反动和颓废的形式
的源泉及所有最腐朽的艺术表达形式的根源。从此之后,西方音乐惟一可以
接受的只能是以贝多芬早期到中期的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与内容。
应该说,从建国后至“文革”前的17年,音乐艺术(包括音乐作品)所呈现出
来的繁荣景象是空前的,但由于不断掀起的极左浪潮以及半封闭的对外文化
交流政策,干扰着音乐创作的更大发展。

前言/序言


中西合壁:陈怡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因素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原书作者]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原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 [此处留空,或填写原书出版日期] --- 导言:时代的回响与个人的抉择 本书并非聚焦于当代作曲家陈怡的音乐创作,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宏大且复杂的主题: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民族音乐元素如何在不以特定个人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独立语境中,被重新审视、解构与吸收,并最终融入到新的音乐表达体系之中。 我们生活在一个音乐的全球村里,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沉淀的音乐语言相互碰撞、交融。这种交融并非简单的嫁接或拼贴,而是一个涉及创作理念、技法创新与文化身份认同的深刻过程。本书试图构建一个理论框架,用以分析非陈怡的音乐作品中,不同文化母题是如何实现有效对话的。我们关注的是普遍性的“中西合璧”现象,而非某一特定艺术家的实践路径。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当作曲家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传统——例如,西方严格的对位法、和声体系与根植于特定地域、具有口头传承特性的民间旋律、五声音阶体系时,他们如何在保持各自文化特性的同时,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和普世价值的音乐语言。 第一章:民族音乐的“他者”化与再语境 本章探讨的并非陈怡的作品,而是考察在20世纪中后期,全球范围内的作曲家群体如何“发现”和“处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这一过程常常带有“他者化”的倾向——即通过西方音乐理论的透镜去审视传统元素,将其转化为可分析、可编码的“材料”。 我们首先考察德彪西对印象主义音乐的贡献,以及其对东方音乐(尤其是爪哇加美兰)的间接影响,重点分析这些影响如何通过学术研究和音乐思潮的传播,成为欧洲音乐家共同的“灵感源泉”。随后,我们将转向更具本土性的研究,比如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些前苏联的作曲家是如何系统地将民歌的曲式结构融入到大型交响乐创作中,而他们的处理方式与我们探讨的“中西合壁”主题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本章分析的重点在于:民族音乐元素并非以其原始形态出现,它们已经被中介化、理论化。一个关键的案例分析将涉及某位未具名的作曲家,他试图用十二音体系来组织一首取材于巴尔干地区民间叙事歌谣的乐章,分析其在结构、调性处理和织体上所产生的张力与和解。 第二章:结构与技法的移植:从民间到学院 民族音乐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旋律的动听性,更在于其独特的结构逻辑和演奏技法。本章深入探讨了这些“非学院派”的技法如何被有意识地提取并应用于严肃音乐的创作中,而这些应用的对象并非陈怡的作品集。 我们着重分析了两种主要的移植路径: 1. 节奏模进与复调处理: 许多民族音乐(如非洲鼓点、印度泰拉节奏)拥有极其复杂的复节奏和复合节拍系统。本章将考察某位专注于拉美音乐的作曲家,如何将这些复杂的节奏模式,通过精密的记谱法,转化为当代管弦乐配器中的驱动力,而非仅仅作为背景装饰。我们关注其在节奏的“内化”而非简单的“模仿”上所做的努力。 2. 调式与音色探索: 许多民族音乐的魅力源于其独特的调式(如中国、印度的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或更复杂的微调体系)。本章对比分析了两位不同地域的作曲家,一位使用五声音阶构建全微分和声结构,另一位则通过半音阶的变奏来模拟传统乐器的滑音或颤音效果。这种处理方式,旨在探究如何利用西方和声的色彩潜力,去烘托民族调式的纯粹性。 本章的论述强调了技术层面的创新,即如何用严谨的音乐理论工具来承载非西方音乐的结构精髓,同时避免陷入文化挪用的窠臼。 第三章:身份认同的构建:非个人视角的全球视野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从技术层面提升到美学与文化身份的层面。身份认同的构建是所有跨文化音乐创作中无法回避的议题。本章讨论的焦点是:当作曲家试图在“根源”与“现代性”之间找到平衡时,他们通常会采取何种策略? 我们分析了历史上几位重要的音乐家,他们或受到本国“民族主义音乐学派”的深刻影响,或身处移民社群,需要在新的文化环境中重塑自己的音乐身份。例如,某位在欧洲发展的亚洲作曲家,他选择完全放弃使用其母语的五声音阶,转而专注于使用西方传统乐器(如大提琴)的演奏技法,来表达一种“被异化的”传统情感。 这种“缺席的在场”——即传统元素以一种潜意识或间接影响的形式存在——构成了身份构建的另一种可能。本书认为,真正的“合璧”并非是简单地将A元素与B元素相加,而是在两者相互作用中产生一种“第三种语言”。这种语言独立于陈怡的作品,代表了更广泛的作曲家群体在面对文化遗产时的哲学选择。 结语:多元时代的音乐本体论 本书的研究旨在提供一个宽广的视角,用以理解民族音乐元素在当代音乐语境中的生命力与复杂性。我们探讨了技术移植的精妙、理论建构的挑战,以及身份认同的哲学困境。 最终,我们得出结论:成功的“中西合璧”并非是对某一文化传统的“忠诚”,而是对音乐表达本身的“诚实”。它要求作曲家不仅是文化元素的继承者,更是意义的再创造者。本书通过对一系列非陈怡案例的深入剖析,为理解当代全球音乐文化图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强调了超越个人经验的、结构性的文化对话可能性。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严谨的、去中心化的分析框架,以供音乐学界和作曲家们参照和反思,如何在高科技和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对文化根源的敬畏,并勇于进行跨越边界的艺术实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实话,比我预想的要流畅和易懂得多。我原本以为涉及到“中西合璧”这种跨文化艺术的分析,阅读门槛会非常高,需要我频繁查阅专业术语的解释。没想到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非常注重与读者的对话感。他没有一味地堆砌生僻的学术词汇,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和声结构和民族调式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比如,他对比某个旋律时,没有直接用枯燥的乐理分析,而是描述了一种“在江南烟雨中,忽然听到一串清晰的鼓点”的感觉,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这种叙事技巧,让非科班出身的我,也能大致把握住作者想要阐述的核心观点,非常适合作为入门或拓展阅读材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有品味了,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就是个对视觉体验比较挑剔的人,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它绝不是那种随便印印就了事的学术读物。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出乎意料地好,文字排版疏密有致,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很多引用的乐谱或者图片资料的清晰度都非常高,能看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下足了功夫。说实话,我本来是冲着内容买的,但光是翻阅这实体书的过程,就已经算是一种享受了。这种对书籍本体的尊重,往往也预示着里面内容的严谨与深度。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过渡时插入的一些小插画,虽然和主题没有直接关系,但却巧妙地调节了阅读节奏,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理论部分变得生动起来。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完全符合我对一本“值得收藏”的书籍的所有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探讨,简直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过去听很多跨界音乐,总觉得它们停留在“符号的堆砌”,即把民族元素简单地放在西式配器里,缺乏真正的化学反应。但这本书的作者明显走得更远。他没有满足于表面的“合璧”,而是深入挖掘了两种音乐体系在“时间观”和“空间感”上的根本差异,并展示了陈怡是如何通过巧妙的节奏处理,构建了一种既有西方线性叙事感,又饱含东方循环往复韵味的独特音乐空间。我特别赞赏他对“意境”的量化分析,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民族音乐难以言说的印象。读完这一章,再回去听陈怡的作品,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详细的“使用说明书”,所有的听觉体验都变得有理有据,不再是凭空感受了。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充满张力的“审美框架”。过去我总觉得,要欣赏民族音乐,就得完全沉浸在传统语境中;要欣赏西方音乐,就得接受其固有的结构逻辑。这本书却告诉我,陈怡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她能够游刃有余地在两者之间建立桥梁,不是妥协,而是创造出一种“第三种语言”。这种语言既能承载深厚的文化记忆,又能以现代人都能理解的方式进行高效传播。这种理解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认知上的拓展——原来艺术的融合并非简单的加法,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充满创造性张力的重构。这本书成功地让我超越了“好听”的层面,进入了对“何为成功融合”的哲学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体现在它对原始资料的引用和考据上,令人印象深刻。它可不是那种“二手资料拼凑”的流水账。书中大量引用了陈怡早年在国内求学时期的手稿、私人信件,甚至是早年访谈的原始录音文字稿,这些资料的来源标注都极其详尽。我注意到,在分析某几个标志性作品时,作者不仅仅是分析最终的成品,还会追溯到最初的动机和创作背景,甚至会对比不同时期对同一主题的不同处理方式。这表明作者下了巨大的功夫去挖掘一手材料,使得他的论点不仅有逻辑支撑,更有坚实的史料作为后盾。对于一个追求实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完全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坚实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