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各章主題:
學習和語言學習
認知發展與語言發展
影響外語學習的因素
外語教學的心理過程
外語教師專業發展
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教學
外語教學法流派述評
語言測試與語言學習評價
內容簡介
《外語學與教的心理學原理》從學習心理學和教學心理學的視角論述瞭外語學習與教學的心理過程和原理。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外語學習心理學”包含三章;第二部分“外語教學心理學”包含五章。通過《外語學與教的心理學原理》,讀者不僅能充分瞭解外語教師應該“教什麼”、
“怎樣教”,而且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教”以及“什麼時候要這樣教”。《外語學與教的心理學原理》不僅注重目標和方法,而且注重原因和過程,從而增強外語學科教學的科學性和自覺性;同時對增強外語教師的自我認知意識、教學反思意識等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外語學與教的心理學原理》既可用作外語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是很好的外語教師培訓參考資料。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外語學習心理學
第一章 學習和語言學習
第一節 學習的定義和分類
一、學習的定義
二、學習的分類
第二節 學習理論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二、認知學習理論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四、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第三節 語言學習
一、行為主義與語言學習
二、認知流派與語言學習
三、人本主義、建構主義與語言學習
第四節 第二語言學習的理論和模式
一、外語學習認知論
二、外語學習內在機製論——語言普遍性理論
三、外語學習環境論——文化適應模式
四、外語學習相互作用論
第二章 認知發展與語言發展
第一節 Piaget的認知發展觀
一、認知發展的主要特徵
二、影響認知發展的因素
三、建構主義的發展觀
四、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
五、語言發展
六、Piaget的認知發展觀對教育的影響
第二節 Vygotsky的發展觀
一、文化曆史發展理論和心理發展觀
二、語言與發展
三、教學與發展——最近發展區
四、Ⅶgotsky的發展觀對教育的影響
第三節 Piaget認知發展理論與Vygotsky認知發展理論之間的差異
一、研究視角
二、心理機製
三、學習、教育與發展
第四節 Piaget和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啓示
一、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啓示
二、vygotsl(y的認知發展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啓示
第三章 影響外語學習的因素(學習者的個體差異)
第一節 外語學習者的生理因素——年齡
第二節 外語學習者的認知因素
一、認知風格
二、學習策略與語言學習策略
第三節 外語學習者的情感因素
一、動機
二、動機歸因
三、自我效能
四、自我概念
五、自尊
六、焦慮
第四節 外語學習者的社會文化因素
一、語言態度
二、文化適應
三、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
第二部分 外語教學心理學
第四章 外語教學的心理過程
第一節 教師心理
一、教師角色
二、教學效能感
三、教師期望
第二節 教師認知
一、教師信念
二、教師計劃
三、教師課堂決策
第三節 外語課堂教學的組織和管理
一、組織外語課堂教學
二、管理外語課堂的策略
第五章 外語教師專業發展
第一節 教師專業發展
一、教師專業發展概述
二、教師專業發展理論
三、教師成長目標
第二節 外語教師的知識基礎
一、教師知識基礎概述
二、外語教師的知識基礎
第三節 語言觀和語言教學觀
一、語言觀
二、語言教學觀
第四節 外語教師專業教育模式
一、匠纔/學徒模式
二、應用科學模式
三、反思性模式
第五節 外語教師專業發展途徑
一、注重學習、善於積纍
二、注重反思、善於總結
三、注重研究、善於升華
第六章 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教學
第一節 語言知識教學
一、語音教學
二、詞匯教學
三、語法教學
第二節 語言技能教學
一、聽力教學
二、閱讀教學
三、口語教學
四、寫作教學
第七章 外語教學法流派述評
第一節 外語教學法——結構派
一、語法翻譯法
二、直接教學法
三、聽說教學法
四、視聽教學法
五、認知教學法
第二節 外語教學法——功能派
一、交際教學法
二、活動教學法
第三節 外語教學法——人文派
一、全身反應法
二、沉默法
三、暗示法
四、社團語言學習法
第八章 語言測試與語言學習評價
第一節 語言測試
一、語言測試概述
二、語言測試的信度
三、語言測試的效度
四、語言測試設計
五、語言技能測試
第二節 語言學習評價
一、形成性評價
二、總結性評價
三、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區彆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假設1:學生從已知的包攝性較廣的整體知識中掌握分化的部分,比從已知的分化部分中掌握整體知識難度要低些。這就是說,下位學習比上位學習更容易些。
假設2:學生認知結構中對各門學科內容的組織,是按包攝性水平組織的。包攝最廣的觀念在這個結構中占據最高層次,下麵依包攝性程度下降而逐漸遞減。(2)整閤協調原則:是指如何對學生認知結構中現有的要素重新組閤,也是在有意義學習中發生的認知結構逐漸分化的一種形式。整閤協調主要錶現在上位學習和組閤學習中。
4)學習中的動機因素
Ausubel認為,動機的作用和重要性取決於學習的類型和學生的發展水平。Ausubel主要關注的是成就動機,即學生試圖獲取好成績的傾嚮。Ausubel認為,成就動機主要由三方麵的驅力組成:(1)認知驅力;(2)自我增強驅力;(3)附屬驅力。
5)“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
Ausubel有意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思想是,有意義學習必須以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為瞭促進學習的有效遷移,Ausubel提齣瞭“先行組織者”(advance organizer)教學策略。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就是在嚮學生傳授新知識之前,給學生呈現一個短暫的、具有概括性和引導性的說明。這個概括性的說明或引導性材料用簡單、清晰和概括的語言介紹新知識的內容和特點,並說明它與哪些已有知識有關係、有什麼樣的關係,能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關聯起來,在新舊概念/知識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先行組織者既可以是在抽象性、概括性上高於學習材料的材料,也可以是具體概念,在抽象性、概括性上低於學習材料。
前言/序言
長期以來,外語教育理論界主要關注外語教學法方麵的研究,側重於對外部教學因素的探討,如外語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等,立足於為外語教學製定規約性或指導性的綱要,如對課程設置、教材編寫作齣明確規定,指導教師選擇和運用有效組織課堂教學的方法等,而忽視瞭對外語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的研究,忽視瞭外語學習者和教師的個體心理因素在學習和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外語學與教的心理學原理》一書從學習心理學和教學心理學的視角論述瞭外語學習與教學的心理過程和原理,側重於使外語教師在充分瞭解認知與語言發展規律,外語學習理論與模式,學習者生理(年齡)特點、情感和社會文化等個體差異,外語學習者與施教者的相互關係的基礎上,不僅知道“教什麼”(What)、“怎樣教”(How),而且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教”(Why)和“何時要這樣教”(When);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僅注重目標和方法,而且注重原因和過程,從而增強外語學科教學的科學性和自覺性。同時,本書還探討瞭外語教師的教學心理,如教師的心理特點、認知結構和專業發展等,對增強外語教師的自我認知意識、教學反思意識和專業自我意識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作者力求全麵、係統地介紹外語學習和外語教學理論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並結閤我國外語學習與教學的實際,提齣一些可行性建議,力求使本書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外語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外語教師培訓的教材或參考書。
外語學習與教學的心理學原理:探索語言習得的內在機製與有效策略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外語學習與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核心心理學原理,為廣大語言教育者、學習者以及相關研究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刻的理論框架。我們將目光聚焦於學習者的大腦如何接收、處理、存儲和提取外語信息,探討影響學習效率的關鍵心理因素,並在此基礎上,為教學實踐提供富有實證支持的科學指導。這本書不是對現有外語教學方法的簡單羅列,而是對這些方法背後心理動因的深度挖掘,力求觸及語言習得的本質。 第一章:語言學習的認知基礎 本章將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齣發,解析人類語言學習的普遍規律,並探討外語學習與母語習得在認知機製上的異同。我們將首先審視注意力的作用,如何在外語學習中有效地引導和維持學習者的注意力,是高效輸入和信息加工的關鍵。這包括對新詞匯、語法結構和語音的有意注意,以及對語境和隱含信息的無意注意。接著,我們將深入探討記憶的奧秘。外語學習本質上是一個記憶過程,涉及短時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的運作。我們會詳細講解不同類型的記憶(情景記憶、語義記憶、程序性記憶)在外語學習中的角色,並介紹諸如重復、聯想、編碼、提取等記憶策略,以及如何利用間隔重復、測試效應等原理來鞏固外語知識。 感知與信息加工是語言學習的起點。本章將分析學習者如何對外語的語音、語調、詞匯和句子結構進行感知和識彆。我們將討論語音辨彆能力對外語發音和聽力理解的重要性,以及詞匯的錶徵和激活過程。此外,工作記憶的容量與效率對外語學習至關重要。學習者需要處理大量的瞬時信息,如聽到的句子、正在進行的對話,並將其與已有的知識進行整閤。容量有限的工作記憶可能成為學習的瓶頸,因此,我們會探討如何通過分塊、自動化等方式來優化工作記憶的使用。 第二章:學習動機與情感在語言習得中的角色 語言學習並非純粹的認知活動,強大的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習者剋服睏難、堅持不懈的內在驅動力。本章將細緻分析外語學習中常見的動機類型,包括內在動機(如對語言本身的興趣、文化的好奇心)和外在動機(如考試分數、職業需求)。我們將深入探討動機強度、動機類型與學習成效之間的復雜關係,並重點介紹如何通過設置清晰的學習目標、提供及時反饋、創造成功體驗等方式來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內在動機。 情感因素對外語學習的影響不容忽視。焦慮是許多外語學習者麵臨的普遍問題。本章將剖析學習焦慮的根源,例如對犯錯的恐懼、對自身能力的懷疑、以及評估性測驗的壓力,並探討其對外語輸齣、詞匯獲取和流利度産生的負麵影響。我們將介紹一些有效的應對策略,包括建立支持性的學習環境、鼓勵積極的自我對話、以及教授放鬆技巧。 除瞭焦慮,自信心也對外語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學習者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握外語時,他們更願意嘗試、更不怕犯錯,從而能更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本章將分析自信心形成的關鍵因素,如過去的成功經驗、他人的積極反饋和教師的支持,並提供提升學生自信心的具體方法。此外,興趣、好奇心、愉悅感等積極情感也能極大地促進學習。我們將討論如何設計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教學活動,讓學習過程本身成為一種享受,從而轉化為強大的學習動力。 第三章:個體差異與學習風格 每一個學習者都是獨一無二的,其個體差異對外語學習的路徑和成效有著深遠影響。本章將聚焦於影響外語學習的關鍵個體差異維度。學習風格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麵。我們將介紹一些主流的學習風格理論,如維恩(VAK)模型(視覺、聽覺、動覺)以及科爾布(Kolb)的經驗學習理論,並探討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習者在外語學習中的偏好和優勢。重要的是,我們將強調認識和尊重個體差異,以及如何在教學中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風格需求,例如提供多感官的學習材料、設計不同類型的練習活動等,以期實現“因材施教”。 認知風格,如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也會影響學習者對外語信息的處理方式。場獨立型學習者傾嚮於獨立分析和分解信息,而場依存型學習者則更傾嚮於從整體和情境中理解信息。本章將分析這些認知風格在外語學習中的錶現,並探討如何根據不同的認知風格調整教學策略。 認知能力,如語言敏感性、語音意識、記憶能力等,是直接影響語言學習天賦的因素。雖然這些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天生的,但本章將側重於探討如何通過針對性的訓練和練習來彌補和提升這些能力,而非僅僅接受其固定性。例如,通過大量的聽力輸入來提高語音敏感性,通過詞匯記憶遊戲來強化記憶力。 最後,年齡因素在外語學習中扮演著一個復雜而微妙的角色。本章將審視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在外語學習上的認知和情感特點的差異,以及不同年齡段學習者在語音習得、語法掌握和詞匯積纍上的優勢與挑戰。我們將探討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習者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的調整,強調童年期學習的優勢,但也同樣肯定成年人學習外語的可能性和策略。 第四章:語言習得理論與教學實踐的融閤 本章將梳理並評析幾種主要的外語習得理論,並重點探討這些理論如何為教學實踐提供指導。我們將從行為主義理論入手,迴顧其在條件反射和強化機製上的貢獻,以及其在外語教學中對習慣養成、語音模仿的啓示。接著,我們將深入探討生成語法理論,理解語言能力(competence)和語言運用(performance)的區彆,以及學習者如何習得語言的內在規則。 認知主義理論及其對信息加工、圖式理論、知識錶徵的強調,將幫助我們理解學習者如何構建和組織外語知識體係。我們將討論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者是主動的知識建構者,學習過程應是探究式的、閤作式的,並鼓勵學習者通過實踐來構建自己的語言知識。 社會文化理論,特彆是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ZPD)概念,將為我們理解“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提供理論依據。我們將詳細闡述如何在教學中為學習者提供適當的支持,幫助他們完成獨立完成不瞭的學習任務,從而促進其語言能力的提升。交互假說(Interaction Hypothesis)和輸齣假說(Output Hypothesis)將幫助我們理解語言習得過程中,有效的輸入、輸齣和交互的必要性。 本章的重點在於將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策略。我們將分析如何利用這些理論來設計課程、選擇教材、組織課堂活動,以及進行有效的評估。例如,如何利用語言輸入假說來設計大量可理解的輸入活動;如何利用輸齣假說來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口語和寫作練習;如何利用支架式教學來幫助學生剋服學習中的難點。 第五章:麵嚮未來的外語教學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外語教學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本章將探討技術在外語學習中的應用,包括在綫學習平颱、語言學習App、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技術如何為學習者提供更豐富、更具互動性的學習體驗。我們將分析這些技術如何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如何促進個性化學習,以及如何打破時空限製,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 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外語學習的核心目標之一。本章將深入探討如何在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溝通方式,以及避免文化誤解。我們將討論如何通過引入真實的跨文化語料、組織跨文化交流活動、以及引導學生反思自身文化視角等方式來提升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最後,本章將展望外語教學的未來發展趨勢。我們將討論如何構建更加靈活、更加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如何更好地融閤綫上綫下教學資源,以及如何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來優化教學過程和評估方式。我們將強調,未來的外語教學將更加注重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真正成為終身學習者,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自信地運用外語進行交流與閤作。 總而言之,本書力圖通過對外語學習與教學中心理學原理的係統梳理與深入分析,為讀者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指導,共同探索更有效、更人性化的語言學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