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广告是市场经济的先导产业,是新经济的先锋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建设中,广告的发展,不仅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进程,也改变着信息传播与文化创新的方式。
《广告设计教程》力图做到理论上的清晰性、技法上的启示性、操作上的写实性的全面统一,既为读者提供完整的广告理论视角,又为读者提供可以借鉴的广告设计技能,具有知识翔实、内容新颖、结构清晰、适用面广的特点,从设计语言到设计方法,使《广告设计教程》具有前瞻性的同时也具有现实性、应用性和示范性,可以提供为艺术设计高等院校相关原系、成人教育、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广告课程教材。
作者简介
成朝晖:199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199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装潢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设计系副教授、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在职博士。
专著:2001-2004年“平面港”系列丛书(14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图形设计”系列丛书(2本)——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中国美术院校视觉设计同步教程系列丛书(2本)——黑龙江美术出版社;教学实践课程系列丛书(2本)——浙江摄影出版社。
获奖情况:1999年海报设计《停止》参加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1999年海报设计《神秘创造神》获靳埭强基金优异奖;2000年海报设计《BE ALIVE》获香港设计2000国际设计比赛亚太区优异奖,作品被香港设计博物馆收藏;2000年海报设计《BE ALIVE》获中国国际电脑大赛优异奖;2002年海报设计《PREVENT NOISE》、《融合-MY IBM》、《融合-NEW ASIA》参加布鲁诺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等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理性建构广告设计教学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
第一章 广告之解
第一节 广告概念
第二节 广告特征
第三节 广告价值
第四节 广告策划
[思考题]
第二章 历史演进
第一节 广告源起
第二节 转折与发展
第三节 现状与趋势
[思考题]
第三章 广告创意
第一节 文化特征
第二节 创意原理
第三节 创意原则
第四节 创意思维
[思考题]
第四章 视觉传达
第一节 设计元素
图形创意
文字达意
色彩传情
第二节 编排语言
第三节 视觉流程
第四节 广告媒介
(一)DM直邮广告
(二)POP广告
(三)报纸广告
(四)杂志广告
(五)户外广告
(六)招贴广告
[思考题]
第五章 设计解析
(一)设计家广告赏析
(二)食品广告赏析
(三)饮品广告赏析
(四)服饰广告赏析
(五)汽车广告赏析
(六)信息电器广告赏析
(七)旅游消费等广告赏析
精彩书摘
创意是设计的生命,异想天开是广告创意的特权,更是其魅力所在!每天我们都能看到极富想象力的广告,要想从中挑出最“异想天开”的确实不易。
首先,是广告创意的独创性原则。所谓独创性原则是指广告创意中不能因循守旧、墨守陈规,而要善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在广告创意思维的领域中。广告创意总是强调不断创新,在广告的风格、内涵、形式、表现等诸多方面强调与众不同,不安于现状,不落于俗套,独创性的广告创意具有最大强度的心理突破效果。标新立异法要求设计师在创意思维中不顺从既定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与众不同的新奇感是引入注目,其鲜明的魅力会触发人们强烈的兴趣,能够在受众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前言/序言
理性建构广告设计教学
广告是市场经济的先导产业,是新经济的先锋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建设中,广告的发展。不仅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进程,也改变着信息传播与文化创新的方式。与此同时,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高速前行,广告的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广泛吸收了美学、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传播学、信息学、统计学、绘画、摄影等众多的跨学科的知识,促使广告能在信息时代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告设计教学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跟上市场的步伐为社会服务。
21世纪是信息传播不断发展的世纪,设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设计教育工作者,必须勇于检测教学目的和调整发展方向。与社会进程同步,反映艺术设计教育的时代特征,解决新时期出现的设计技术化倾向的教育思维问题,为社会培养适应性的设计人才。当今市场经济的多元竞争形式的呈现,我们看到广告更加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看到广告的形式愈加丰富,创意愈加神奇。而在广告设计进行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后面,广告设计是一个科学的整合系统。广告设计是一门与其它相关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科学,是一门将信息科学、设计学和经济学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律进行创造性组合的学科,是一系列既包括策划科学的系统程序又包括创造思维运筹的人文艺术的创新工作,所以广告设计是直觉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创造性整合工作,是21世纪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重要的课程之一。
建筑学专业基础:结构与构造的深度解析 图书名称: 建筑结构力学原理与工程应用 作者: 著名建筑结构工程专家 联合编写团队 出版社: 行业权威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 [此处填写一个与原书名完全无关的虚构ISBN] --- 内容简介 本教材旨在为建筑学、土木工程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学生和初级工程师,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高度实用的建筑结构力学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知识体系。我们深知,对于建筑师而言,结构并非冰冷的计算,而是建筑美学、功能实现与安全可靠性的核心基石。本书严格遵循结构工程学科的严谨性,同时充分体现建筑艺术与工程技术相融合的时代需求。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的夯实与深化(第1章至第4章)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力学基础的精确构建。我们摒弃了传统教材中枯燥的纯理论堆砌,而是将力学概念置于具体的建筑构件背景之下进行讲解。 第1章:材料力学基础与本构关系 本章详细阐述了各类建筑材料(钢材、混凝土、木材、砌体)在受力下的线弹性、弹塑性乃至破坏行为。重点分析了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别是混凝土的拉伸与抗压特性,以及钢材的屈服与强化机制。引入了更贴近实际的本构模型,而非仅仅停留在胡克定律的范畴。我们通过大量的实例图解,展示了如何从微观视角理解宏观的力学响应。 第2章:静力平衡与结构内力分析 本章是结构分析的核心。我们系统讲解了平面与空间结构的基本假设、约束条件以及静力平衡方程的建立。重点突出了“自由体图”的绘制技巧,这是准确判断结构内力的第一步。内容涵盖了梁、框架、桁架等基本结构的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制方法,并引入了叠加原理在复杂荷载组合分析中的应用。对于框架结构,详细介绍了剪力墙与框架的相互作用分析的简化方法。 第3章:位移法与力的互易性原理 本章深入探讨了结构分析的高级工具。重点讲解了结构的变形协调条件和力的平衡条件。我们将力法(位移法的反演)与位移法(荷载法的对偶)进行了系统对比,使读者清晰理解两者在计算效率和适用范围上的差异。针对超静定结构,提供了矩阵刚度法的基本概念铺垫,为后续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做好理论准备。 第4章:结构稳定性理论概述 稳定性问题是结构安全的关键。本章从欧拉公式出发,探讨了压杆的失稳现象。内容拓展至梁的侧向扭转失稳,以及平面框架在侧向荷载作用下的整体稳定性分析。强调了临界荷载的计算与工程中引入稳定系数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典型结构单元的构造与设计(第5章至第8章) 理论知识必须落地于具体的建筑元素。本部分将力学原理与现行设计规范相结合,解析三大主流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与构造要求。 第5章: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本章深入解析了钢筋混凝土受弯、受拉、受剪构件的极限承载力设计。特别关注了抗震设计中的“强柱弱梁”、“良好延性”等核心理念。在构造设计方面,详细讨论了配筋的最小/最大配筋率、锚固长度、接头设置,以及现浇与预制构件的连接节点处理,强调了施工可操作性对最终结构性能的影响。 第6章:钢结构的基本分析与连接设计 钢结构以其高强度和优良的延性著称。本章讲解了钢材的连接技术——焊缝与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与设计校验。重点区分了承重焊缝与非承重焊缝的强度判据。对于复杂节点(如刚性连接、半刚性连接),提供了详细的受力模型和配板设计指导。 第7章:砌体结构与木结构的基本受力特性 考虑到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轻型结构的需求,本章专门辟出章节介绍砌体结构(砖混结构)的抗剪与抗弯设计。重点分析了墙体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开裂模式。木结构部分则聚焦于木材的各向异性,以及抗剪键、连接件的受力计算与防潮处理。 第8章:楼板、次梁与基础的协同工作 结构是一个整体,本章探讨了楼板如何将均布荷载有效传递给次梁,次梁如何汇集荷载至主梁或剪力墙。最后,系统介绍了浅基础(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的受力分析,重点讲解了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及其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强调了沉降控制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现代结构工程的挑战与前沿(第9章至第10章)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应对现代复杂建筑形态和极端环境的挑战。 第9章:动力响应与抗震设计进阶 超越静力分析,本章介绍了结构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如自由振动、固有周期、振型。通过单自由度体系(SDOF)的响应分析,解释了地震荷载的作用机理。重点讲解了如何应用反应谱法进行多层建筑的抗震验算,并介绍了隔震、消能减震技术的基本原理,体现了结构工程在保障生命安全中的前沿作用。 第10章:结构模型化与计算机辅助分析 本章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详细说明了如何将复杂的实体结构抽象为有限元分析(FEA)中的梁单元、板单元和壳单元。指导读者如何正确地进行网格划分、施加边界条件和荷载组合,并对常见商业软件(如SAP2000/Midas/ABAQUS的结构分析模块)的输入输出结果进行批判性解读,培养学生识别“错误结果”的能力。 --- 本书特色: 1. 工程导向: 案例全部来源于真实或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力求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2. 图文并茂: 包含大量清晰的结构示意图、荷载分布图和内力云图,视觉化学习效果显著。 3. 深度与广度兼顾: 既扎实讲解了力学基本原理,又涵盖了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主流体系的构造细节与抗震要求。 4. 面向建筑师: 在讲解计算的同时,持续强调“结构逻辑”对建筑形态、空间围合和构造美感的决定性影响。 本书是建筑学专业学生掌握结构思维、从“概念设计者”成长为“负责任的建造者”的必备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