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百年王朝何止那些事儿,明史大教授评说明朝大人物。
专家学识,笔端风华,巍巍帝国,沉浮人物说不尽千古兴亡事。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明史大家樊树志先生左手故纸爬梳,右手妙笔生花,编著成《明朝大人物:皇帝、权臣、佞幸及其他》,带您一起去评说这说不完的明朝,那些人以及那些事!
后记
2008年冬,应《时代周报》(广州)编辑李晓婷女士的邀请,为该报的文化版开一个专栏,题目就叫做“明史谈屑”。后来李女士调离,与我联系的先是凌越先生,后是曾园先生、吴筱羽先生。在他们的支持下,这个专栏至今还在继续。前后大约发表了几十篇文章。
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对此很关注,希望我能结集出版。盛情难却,我接下了这个任务。所谓结集出版,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并非如此。原因很多,其中之一,这个专栏还未写完,至少还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没有写,必须提前写出几篇来平衡全书的结构。其中之二,当初报纸方面的约定是写“千字文”,即篇幅以一千字为宜,后来稍有放宽——不超过一千五百字。对于报纸来说,这样的文章已经不算太短了,但是对于写历史题材,仍有“削足适履”的感觉,即使叙述一个人或一件事,都无法畅所欲言。写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尝试把一篇文章写到三干字,然后一分为二,作为上下篇分开刊登。因为这样的关系,此次结集时,相当一部分文章需要重写,扩充篇幅,增加内容;另一部分文章先前由于篇幅限制,文字极度精简,需要润饰,需要舒展。
关于题目,要做一点说明。出版社编辑希望醒目一点,我则愿意含蓄一点,仍旧用专栏的名称为题。为了兼顾“醒目”,加上一个副标题,就成了这样:《明史谈屑——专制政治面面观》。当初用“谈屑”两字,就有谈些琐屑的细节之意,无论写人写事,尽量注意细节和情节。因为报纸是面向大众的,必须摆脱学术味,有可读性,有吸引力。既要生动有趣,又不能“戏说”;既要言必有据,又要用引人入胜的方式表达出来。至于副标题,是我选题时隐而不显的思考,通过一个人、一件事,来揭示专制政治的某个侧面。所写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帝王还是大臣,无论是正人君子还是宵小之徒,他们的命运都和专制政治密切相关,或者说,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专制政治究竟意味着什么。
出版社方面认为,这样的标题虽然名实相符,却过于刻板。他们反复推敲后,拟定了一个标题:《明朝大人物:皇帝、权臣与佞幸》。在我看来,副标题七个字难以涵盖书中所有文章。于是改成“皇帝、权臣、佞幸及其他”。
这些话都是现在为了“解题”而说的,实际写作时只把它当作“潜台词”,而是“用事实说话”。因为“用事实说话”是讲述历史最为有力的手段,无需发什么议论,人们已经知道作者想要议论什么。当然并不意味着绝对没有议论,偶有议论,点到为止而已。留下想象的空间给读者,岂不更好!我向各位讲述历史人物的跌宕命运,展开历史事件的无穷变幻,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对于“讲故事”需要说明两点。一点是,“讲故事”绝不意味着可以胡编乱造,必须严格遵循学术规范,言必有据,每一句话都要有史料依据。最近有的人扬言:历史的细节与对话可以虚构。完全是一派胡言!另一点是,不要停留于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努力把它蕴涵的深意挖掘出来,引发人们思索,如何看待过去和现在,这样的“讲故事”才有意思。本书四十六篇文章,写的是距今几百年前的事情,无疑是陈年旧事,但不等于“炒冷饭”,每篇文章的选题、立论、叙述,都力图有新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我的意图是,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用大手笔写小文章。至于做得如何,那得由读者来评说了。我用认真的态度来写轻松的文章,希望读者轻松地阅读,不至于带来沉重的感觉。本书的大部分文章刊登在《时代周报》上,少部分刊登在《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上的文章,是上述文章的延伸,所以收集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文章是零星发表的,上下前后或许有一些重复,但各篇文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读史的感悟也有所不同,看起来还是饶有兴味的。不知读者诸君以为如何?
樊树志2010年8月初稿2011年3月定稿
初读此书时,我原以为会是一部寻常的帝王将相史,毕竟“明朝大人物”这个标题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正统的味道。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笔触远比我想象的要细腻和多维。他没有将笔墨仅仅聚焦于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权力舞台上扮演着复杂角色的权臣与那些常常被后人忽略的“佞幸”。这种视角上的转变,使得历史的画面一下子变得立体起来。比如,书中对某位深受皇帝宠信的太监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奸佞”的标签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他在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下,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通过自身的智慧和手腕积累权力,甚至在关键时刻起到了某种制衡作用。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探讨,让我不禁思考,在那个特定的权力结构中,所谓的“好人”与“坏人”的界限究竟在哪里?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此,它迫使读者跳出简单的善恶二元论,去理解那些历史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尤其是对那些在朝堂上翻云覆雨的权臣,作者对其政治手腕的剖析入木三分,那种权谋斗争的紧张感,读起来简直像是身临其境,远比教科书上的描述要生动得多,也更具启发性。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最让我心神震动的地方,在于它对“人”的刻画,那些所谓的“大人物”最终都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个体。作者很擅长捕捉历史瞬间中的情感张力。比如,在描述一位权臣最终失势被罢黜的场景时,作者并未简单地渲染其绝望,而是着墨于他最后一次走出府门时,看了一眼自己亲手修缮的园林,那一刻的复杂心境——有不甘,有释然,也有对过往功业的审视。这种对“身后名”和“当下处境”的对比,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层次感。它让我意识到,无论权力有多大,身居多高位,每个人最终都要面对自己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审判。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了有血有肉的故事,让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重新拥有了呼吸和温度。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明朝政治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野心、忠诚与背叛的深刻寓言,读完后久久不能释怀,引发了我对自身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面对选择与责任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控得极其精妙,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畅快感,完全没有一般历史读物那种堆砌史料的枯燥感。作者擅长使用一种带有强烈画面感的笔触来描绘场景,比如朝堂上的早朝议事,只需寥寥数语,那种肃杀、压抑的气氛便扑面而来,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到“伴君如伴虎”的真实写照。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人物群像时,所采用的语言风格也做了明显的区分。描述皇帝时,笔调往往是宏大叙事与深沉内省交织;描述权臣时,则充满了对计谋的精妙布局和对政治博弈的冷峻分析;而写到那些在权力漩涡中沉浮的小人物或被视为“佞幸”的个体时,文字中又多了一丝人性的温情和命运的无奈。这种多变的叙事风格,使得整部作品如同一个精心编排的戏剧,每一个章节都有其独特的张力和看点。我特别喜欢他引述史料的方式,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叙述中,作为支撑论点的有力证据,读完后感觉自己对明朝的政治生态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对事件的记忆上。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页排版也相当用心,虽然内容是历史,但阅读体验却如同在品鉴一部精心制作的古籍。纸张的选择和字体的搭配,都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厚重感,这在当今许多追求速度和轻薄的出版物中是难得的。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梳理复杂人物关系和事件脉络时,常常会使用一些清晰的时间轴或人物关系图(虽然我是在电子版上阅读,但可以想象纸质书中的设计会更加直观),这对于理解明朝中后期那种盘根错节的派系斗争至关重要。我个人对历史中的权力继承与更迭特别感兴趣,书中对几位皇帝在位期间,其核心决策层是如何围绕“君权”与“相权”展开拉锯战的描写,非常精彩。它不只是讲述谁赢了,谁输了,而是展示了权力交替过程中,那些微妙的平衡点是如何被试探、被打破,又是如何被重新构建的。这种对政治动态的细致描摹,让人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旁观的史官,冷静而客观地记录下这些宏大叙事背后的微观博弈。
评分从学术性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但它最吸引我这个普通历史爱好者的地方,恰恰在于它将深奥的政治哲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了出来。很多历史书中会忽略对制度背景的详细解释,导致读者在理解某些重大决策时感到困惑,而这本书则非常慷慨地在必要之处插入了对明朝官僚体系、内阁制度乃至宦官权力源头的讲解。这些解释并非冗长拖沓的注脚,而是流畅地融合在人物的行动逻辑之中,让读者明白,很多“大人物”的行为,其实是被当时的制度所塑造和约束的。例如,书中对某次内阁更迭的分析,不仅聚焦于继任者的个人能力,更深入剖析了外部财政压力和宗室干预对高层人事变动的影响。这种“制度决定论”与“个人英雄主义”的平衡探讨,让历史的解释更具说服力。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历史事件的角度被拓宽了,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宫廷秘闻,而是开始探究其背后的结构性原因。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我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之一。
评分五星好评
评分《明朝大人物:皇帝、权臣、佞幸及其他》内容简介:朱元璋的“张良”——刘伯温,致仕后选择“朝入青山暮泛湖”,为何仍难逃一死?一代文宗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朱元璋成就宏图大业,因何选择归隐?创造“永乐盛世”的明成祖朱棣,是用了哪些令人发指的手段对待建文旧臣?臭名昭著的大奸臣严嵩是坏在“官二代”儿子严世蕃手里的吗?内阁首辅张居正有何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袁崇焕、毛文龙到底有何功过是非?
评分看看了解一下朱元璋的徒子徒孙的历史。子孙自有子孙福。
评分再优惠就更好了,东西不错的样子。
评分非常喜欢这本,文笔好,写得生动
评分价格便宜,很实惠,满意。
评分专家学识,笔端风华,巍巍帝国,沉浮人物说不尽千古兴亡事。
评分收到书了,正本,送给小家伙的小家伙非常喜欢
评分人丑就要多读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