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第3卷) 不错
评分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手执的一种道具。直到唐代,还在士大夫间流行。宋朝以后逐渐失传。近现代的人没有见过实物,往往顾名思义,把麈尾认为与马尾拂尘是一类东西;或见古代图画中有之而不识,把麈尾看成扇子。其实,考古与文物界,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傅芸子先生发表《正仓院考古记》之时,对麈尾的形制已经了然。近年来的文物与考古的报告、论文、著作中也多有提及。可是文献界与文物界有时脱节,1979年出版的《辞海》下册4728页“麈尾”条的解说是:“拂尘。魏晋人清谈时常执的一种拂子,用麈的尾毛制成。”
评分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中国佛教石窟,位于@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该书介绍相对详细准确!图片色彩清晰!
评分库车历史悠久,历史上曾是联系和沟通亚欧大陆的桥梁,是“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商贸中心。龟兹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国和安西四镇之一,汉唐时期,龟兹一直是中央王朝统辖西域各地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唐朝中央政府在此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统领西域二十二个都护府及龟兹、焉耆、于田、疏勒四镇驻军。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在此设置办事大臣,定名库车。
评分克孜尔石窟(维吾尔语:Qizil Ming Öy),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中国佛教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评分大像窟以大立佛为主尊,两侧为十方诸佛,壁画亦多贤劫千佛。显然与其他以表现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为主的中心柱窟有所不同。题材内容上的差异正是礼拜对象有所不同。小乘把释迦视为教主,石窟壁画也就集中表现释迦的前世与在世时的种种事迹;大乘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因此在雕塑、壁画上表现十方佛、千佛等。第47窟的碳一14测定年代为350±60,与鸠摩罗什在龟兹宣扬大乘的时期正相符合(公元359-385年间)。以大立佛为主体的形式在这个时期出现,与记载上所说"王宫雕镂立像与寺无异"也是切合的。而且题材的不同与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也是有联系的。第47窟、第48窟、第77窟的塑像大多已无遗存,无法与其他窟作比较。但从壁画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新传人的大乘题材的壁画与其他同时的中心柱窟里的壁画,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别,如果说以第38窟为代表的小乘壁画具有更多的龟兹传统风格,那么~147窟、77窟为代表的大乘壁画,显然与鸠摩罗什宣化大乘教义同时带进的新的艺术风格是有密切关系的。在一个长期流行小乘的地区开始介绍大乘艺术,必然会在引进新的大乘经典的同时,引进新的壁画粉本与匠师,以致为龟兹佛教艺术增加了新的因素。
评分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不错、挺好的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在于一是早期摄影,弥足珍贵。现在再拍,实物损毁风化更严重了,必然不及。二是日方摄影师掌镜,成片质量高,色调淡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