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增订本)

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峰 著,徐峰 译,汤惠生 校
图书标签:
  • 西周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政治史
  • 地理学
  • 灭亡
  • 早期国家
  • 危机
  • 增订本
  • 周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25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759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8
字数:3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该书开启西周史研究的新视角,是一项具有典范性的研究。该书的出版,无疑是早期中国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西周的通史,甚至也不是西周晚期的通史,而是对西周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实证性研究。作者通过探讨西周国家的衰弱和灭亡这一特定的持续历史和地理过程中,地理条件及其政治性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联系地表形态的特征,分析和说明了西周的政治体系是如何并且为何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从而最终导致了西周国家的解体和王畿的崩溃。

作者简介

李峰,1983年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8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硕士,之后从事丰镐遗址的发掘。1990年进入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攻读博士(师从松丸道雄),1992年赴美国(师从夏含夷),200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系。长期从事西周时期考古和历史,特别是西周金文的研究,为西方中国早期研究的重要学者,创办哥伦比亚大学早期中国讲座,著有中、日、英文论文数十篇。

目录

中文版序 1
绪 论 1
第一章 西周国家的基础:建构政治空间 31
第一节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 32
第二节 西周国家的东方 63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汾河谷地 89
小 结 96
第二章 混乱与衰落:西周国家的政治危机 98
第一节 政治混乱的出现和西周衰落 100
第二节 结构性冲突和政治对抗的起因 115
第三节 贵族力量与王权的对抗 131
第四节 西周王权的最后一次振兴:宣王中兴 145
小 结 150
第三章 门前的敌人:玁狁之战与西北边境 152
第一节 周与玁狁战争的历史 153
第二节 确定周人与玁狁之战的地理 171
第三节 空间危机和周王朝的西北边疆 186
小 结 205
第四章 西周的灭亡:党派之争与空间的崩溃 207
第一节 观点和学说 208
第二节 西周灭亡的新发现 213
第三节 西周灭亡的地理考订 236
小 结 247
第五章 东迁:周的重构 249
第一节 周室在东部的重新安置 250
第二节 贵族宗族的迁徙 262
第三节 秦的崛起与向周心脏地带的迁移 279
小 结 295
第六章 西周的遗赠 297
第一节 留给帝国的经验 298
第二节 共同的西周经历 304
第三节 地域性文化的背景 312
结 语 317
附录一 边缘地区:西周国家的最大地理范围 320
第一节 周的“远东”地区 321
第二节 周在南方 339
第三节 周在北方 353
小 结 362
附录二 犬戎和玁狁之间的关系 365
附录三 《竹书纪年》和周幽王的年代问题 369
附录四 有关《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与政治危机》的评议 377
附录五 西周历史研究:一个回复和方法论的说明 402
参考文献 425
青铜器铭文索引 466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所提供书名的图书简介,其中不包含该书所涉及的“西周的灭亡”以及“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等具体内容。 --- 《历史的十字路口:古代文明转型时期的社会剧变与治理模式重塑》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古代世界多个关键历史时期,聚焦于那些标志着旧有社会结构崩塌与新治理模式孕育的重大转折点。我们不再局限于单一文明的兴衰叙事,而是将视野扩展至欧亚大陆不同区域,比较了不同文明在面对内部矛盾激化、外部环境压力以及技术革新冲击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及其长期后果。全书的核心在于分析“转型期”的本质——即社会系统在面临不可逆转的结构性挑战时,其政治、经济和文化要素如何被重新编排和定义的过程。 第一部分:早期城邦的衰落与权力真空的形成 本部分以地中海东岸的青铜时代晚期(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为起点,着重考察了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以及赫梯帝国的崩溃。这些高度集中的王权体系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瓦解,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气候变迁、贸易路线中断、内部阶层对立以及所谓的“海上民族”冲击等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我们详细分析了这些文明在崩溃前夕表现出的治理脆弱性。例如,迈锡尼文明高度依赖于复杂的官僚记录系统和资源集中调配,一旦中央权威受损,地方体系便迅速失灵。赫梯帝国则暴露了过度扩张带来的后勤与军事压力。本书对这些“系统性风险”的分析,旨在揭示高度复杂化的早期国家结构在面对压力时固有的局限性。 在权力真空出现之后,社会结构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碎片化的方式重新组织。我们考察了随后的“黑暗时代”中,地方精英如何通过建立新的军事或氏族联盟来填补权力空白,以及这种碎片化如何催生了新的地方性认同和更具韧性的社群结构。 第二部分:农业革命的深化与社会阶层的固化 转入铁器时代,本书转向对欧亚大陆其他区域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重点关注了早期帝国(如亚述和波斯)在技术革新——尤其是铁器的普及——背景下,如何重塑其军事动员和资源控制能力。 铁器不仅仅是军事技术的进步,它深刻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土地所有权结构。随着铁制农具的推广,特定区域的农业剩余大幅增加,但这并未必然带来整体社会福利的提升。相反,在许多案例中,这种生产力的提高反而加剧了财富向少数精英阶层的集中,导致了债务奴役的增加和自耕农的破产。 本章深入剖析了“封建化”或类封建化结构的形成过程。在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城邦的转型期,我们观察到贵族阶层如何利用对土地和军事装备的垄断,试图将新兴的生产力成果转化为永久性的政治特权。然而,新兴的商业阶层和拥有地方武装力量的士大夫阶层,对旧有秩序构成了严峻挑战,引发了旷日持久的社会冲突与制度创新。 第三部分:思想觉醒与“轴心时代”的治理哲学重构 社会的剧烈动荡往往是哲学和宗教思想爆发的温床。本书将这一时期(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定义为“治理哲学的重构期”。 面对战争的残酷性、阶级的对立以及对既有神权合法性的怀疑,知识分子开始寻求超越世俗权力和短暂荣光的终极意义和普遍的道德法则。我们详细考察了这一时期在不同地域同时发生的思想运动:印度的奥义书传统、波斯祆教对二元对立的思辨、希腊的理性主义探索,以及中国诸子百家的争鸣。 这些思想流派的核心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稳定、公正且具有普遍合法性的“理想社会”或“理想人”。它们试图为动荡的现实提供超越性的解释框架,并为未来的政治秩序提供蓝图。例如,儒家对“礼”与“仁”的强调,是对周代衰落后权力失范状态的一种深刻反思与制度重建尝试;而法家思想则代表了对传统道德约束彻底放弃,转向纯粹技术性治理的激进回应。 本书比较了这些哲学体系在被后世政治权力采纳和改造过程中的差异,论证了“轴心时代”的思想遗产如何塑造了后续数千年文明的政治文化基调。 第四部分:帝国构建中的地理制约与基础设施投资 随着区域性的冲突逐渐趋向于更大规模的统一与整合,大型帝国的出现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本部分聚焦于帝国构建的地理与工程学挑战。 无论是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还是秦汉帝国在广袤疆域的巩固,都依赖于对地理环境的克服。本书详细分析了早期帝国在交通、通讯和资源分配方面所采取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例如驰道、运河和长城体系的修建。这些工程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政治意志的物化体现,是维持中央集权和防止地方割据的关键手段。 地理环境对政治决策的制约作用是本书探讨的重点。例如,沙漠边缘的游牧群体与农耕核心区的张力,水源分配对农业剩余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山脉和河流如何塑造了文化的边界与军事战略的走向。我们对比分析了不同帝国在处理其边界地区——即地理与文化过渡带——的治理策略,揭示了这些区域如何成为帝国最脆弱的环节。 结语:循环与断裂 《历史的十字路口》最终回归到对历史进程本质的思考。古代文明在经历转型期时,其应对危机的模式并非完全线性的进步,而是充满了试错、倒退与循环。新的治理模式的建立往往伴随着旧有社会关系的彻底破裂和巨大的社会成本。通过对这些关键转折点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角度、跨文明的框架,用以理解任何复杂社会系统在面临结构性压力时,如何通过政治、思想和技术的耦合作用,最终走向新的平衡或彻底的瓦解。本书为当代读者理解当前世界面临的治理挑战,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借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气质是沉静而有力的,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夜空中一颗恒星的稳定光芒,而不是一颗流星的转瞬即逝。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一些概念,比如对区域性权力网络的分析,应用到对其他古代文明的研究上,试图寻找不同地理政治环境下的共通规律。这种跨时空、跨文化的比较视野,是衡量一部史学著作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准。它成功地将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王朝的更迭,提升到了对人类早期政治组织形态演变规律的哲学探讨层面。读完这本书,我期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看待历史进程的全新思维工具的获得,一种能够穿透表象、直抵深层结构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我开始接触的第一批章节来看,是充满挑战性但也极富启发性的。作者的文字风格是那种典型的学者型笔触,精确、克制,不轻易使用煽情的辞藻,所有的论断几乎都建立在充分的证据链条之上。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跟随作者层层递进的论证,去解码那些复杂的社会结构图景。虽然初读时会感到信息密度非常大,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其间的微妙差别,但这恰恰是优质历史著作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智力上的“搏斗”,最终带来的领悟和满足感,远胜于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那种内敛而又蕴含力量的质感,仿佛预示着内容的厚重与深刻。拿到手中,就能感受到纸张的细腻,特别是封面上那几行古朴的文字,每一个笔画都透露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沉浸于文字的海洋,但仅从视觉和触觉上,就能体会到作者和出版方在打磨这本书时所倾注的心血。它不是那种追求花哨的畅销书风格,而是更偏向于学术经典所应有的沉稳与庄重。这种扎实的物理存在感,极大地增强了我阅读的仪式感,让人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已经对即将探索的那个遥远时代抱持着一种敬畏之心。我甚至在想,这样的实体书,未来一定会成为书架上一个低调却又无法忽视的存在,它的外观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宣告着它所承载知识的价值。

评分

我对这本书所蕴含的史学史价值特别感兴趣。在现有的关于早期王朝兴衰的研究中,总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解释模式,而一本优秀的增订本,往往意味着作者对最新学术动态的回应以及自我观点的深化修正。我推测,在这次“增订”的过程中,作者必定是加入了对近年来新出土材料的消化,并可能对早先提出的某些论点进行了审慎的调整或强力论证。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早期国家治理模式在特定历史节点所遭遇的结构性困境,并对比不同学派的见解,那么它对理解后续历史发展脉络的参照意义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仅是讲述“西周如何灭亡”,更是在探究“早期复杂社会为何难以为继”的普遍性命题。

评分

从目录的初步浏览来看,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相当严谨且富有洞察力。作者似乎并没有满足于对既有史料的简单罗列和叙述,而是着重于建立一套宏大的分析体系,去解构一个庞大文明的内部运转机制及其最终的瓦解过程。那些章节标题的措辞,比如对“地理要素的制约”与“政治权力中心的离心倾向”之间的复杂互动的探讨,显示出作者试图超越传统的线性叙事,转向一种更加多维度、系统性的考察路径。我个人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考古发现有效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在论证“危机”的触发点和传导链条时,那种逻辑推演的力度将是检验全书成色的关键。这种扎实的方法论基础,让我相信它能提供一种不同于教科书的、更具穿透力的历史解释。

评分

角度新颖,值得拥有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一本看书??翻新的????????

评分

好好好坏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哈好好好好好

评分

这本书不错,京东快递很满意!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快递小哥提前打电话联系!也很好!

评分

商品不错,挺好用的,真的不错

评分

收藏书籍先收入有时间再细读

评分

商品是全新正版,书籍的质量也绝对一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