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并非一部西周的通史,甚至也不是西周晚期的通史,而是对西周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实证性研究。作者通过探讨西周国家的衰弱和灭亡这一特定的持续历史和地理过程中,地理条件及其政治性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联系地表形态的特征,分析和说明了西周的政治体系是如何并且为何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从而最终导致了西周国家的解体和王畿的崩溃。
中文版序 1
绪 论 1
第一章 西周国家的基础:建构政治空间 31
第一节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 32
第二节 西周国家的东方 63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汾河谷地 89
小 结 96
第二章 混乱与衰落:西周国家的政治危机 98
第一节 政治混乱的出现和西周衰落 100
第二节 结构性冲突和政治对抗的起因 115
第三节 贵族力量与王权的对抗 131
第四节 西周王权的最后一次振兴:宣王中兴 145
小 结 150
第三章 门前的敌人:玁狁之战与西北边境 152
第一节 周与玁狁战争的历史 153
第二节 确定周人与玁狁之战的地理 171
第三节 空间危机和周王朝的西北边疆 186
小 结 205
第四章 西周的灭亡:党派之争与空间的崩溃 207
第一节 观点和学说 208
第二节 西周灭亡的新发现 213
第三节 西周灭亡的地理考订 236
小 结 247
第五章 东迁:周的重构 249
第一节 周室在东部的重新安置 250
第二节 贵族宗族的迁徙 262
第三节 秦的崛起与向周心脏地带的迁移 279
小 结 295
第六章 西周的遗赠 297
第一节 留给帝国的经验 298
第二节 共同的西周经历 304
第三节 地域性文化的背景 312
结 语 317
附录一 边缘地区:西周国家的最大地理范围 320
第一节 周的“远东”地区 321
第二节 周在南方 339
第三节 周在北方 353
小 结 362
附录二 犬戎和玁狁之间的关系 365
附录三 《竹书纪年》和周幽王的年代问题 369
附录四 有关《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与政治危机》的评议 377
附录五 西周历史研究:一个回复和方法论的说明 402
参考文献 425
青铜器铭文索引 466
这本书的气质是沉静而有力的,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夜空中一颗恒星的稳定光芒,而不是一颗流星的转瞬即逝。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一些概念,比如对区域性权力网络的分析,应用到对其他古代文明的研究上,试图寻找不同地理政治环境下的共通规律。这种跨时空、跨文化的比较视野,是衡量一部史学著作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准。它成功地将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王朝的更迭,提升到了对人类早期政治组织形态演变规律的哲学探讨层面。读完这本书,我期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看待历史进程的全新思维工具的获得,一种能够穿透表象、直抵深层结构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我开始接触的第一批章节来看,是充满挑战性但也极富启发性的。作者的文字风格是那种典型的学者型笔触,精确、克制,不轻易使用煽情的辞藻,所有的论断几乎都建立在充分的证据链条之上。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跟随作者层层递进的论证,去解码那些复杂的社会结构图景。虽然初读时会感到信息密度非常大,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其间的微妙差别,但这恰恰是优质历史著作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智力上的“搏斗”,最终带来的领悟和满足感,远胜于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那种内敛而又蕴含力量的质感,仿佛预示着内容的厚重与深刻。拿到手中,就能感受到纸张的细腻,特别是封面上那几行古朴的文字,每一个笔画都透露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沉浸于文字的海洋,但仅从视觉和触觉上,就能体会到作者和出版方在打磨这本书时所倾注的心血。它不是那种追求花哨的畅销书风格,而是更偏向于学术经典所应有的沉稳与庄重。这种扎实的物理存在感,极大地增强了我阅读的仪式感,让人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已经对即将探索的那个遥远时代抱持着一种敬畏之心。我甚至在想,这样的实体书,未来一定会成为书架上一个低调却又无法忽视的存在,它的外观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宣告着它所承载知识的价值。
评分我对这本书所蕴含的史学史价值特别感兴趣。在现有的关于早期王朝兴衰的研究中,总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解释模式,而一本优秀的增订本,往往意味着作者对最新学术动态的回应以及自我观点的深化修正。我推测,在这次“增订”的过程中,作者必定是加入了对近年来新出土材料的消化,并可能对早先提出的某些论点进行了审慎的调整或强力论证。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早期国家治理模式在特定历史节点所遭遇的结构性困境,并对比不同学派的见解,那么它对理解后续历史发展脉络的参照意义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仅是讲述“西周如何灭亡”,更是在探究“早期复杂社会为何难以为继”的普遍性命题。
评分从目录的初步浏览来看,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相当严谨且富有洞察力。作者似乎并没有满足于对既有史料的简单罗列和叙述,而是着重于建立一套宏大的分析体系,去解构一个庞大文明的内部运转机制及其最终的瓦解过程。那些章节标题的措辞,比如对“地理要素的制约”与“政治权力中心的离心倾向”之间的复杂互动的探讨,显示出作者试图超越传统的线性叙事,转向一种更加多维度、系统性的考察路径。我个人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考古发现有效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在论证“危机”的触发点和传导链条时,那种逻辑推演的力度将是检验全书成色的关键。这种扎实的方法论基础,让我相信它能提供一种不同于教科书的、更具穿透力的历史解释。
评分角度新颖,值得拥有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一本看书??翻新的????????
评分好好好坏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哈好好好好好
评分这本书不错,京东快递很满意!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快递小哥提前打电话联系!也很好!
评分商品不错,挺好用的,真的不错
评分收藏书籍先收入有时间再细读
评分商品是全新正版,书籍的质量也绝对一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