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讲义稿

中国史学史讲义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维铮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史学史
  • 史学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学术
  • 讲义
  • 史学史
  • 教育
  • 教材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155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76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页数:37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史学史讲义稿》为作者五十多年来开始“中国史学史”课程的讲义稿,生前屡次修订,凝聚着作者毕生的教学成果和研究心得。本书是一本独具见解和特色的高品质教材,在学界有着重要的学术影响。本书由朱维铮先生的弟子据遗存的手稿整理而成。

目录

目录

中国史学史讲义稿

绪论
一 中国史学的遗产:数量与质量
二 研究史一瞥

第一章 从记神事到记人事
一 击石与取火
二 巫与史
三 从卜辞到金文
四 史诗与神话
五 古礼与古文献

第二章 时间的记录与空间的记录
一 编年史的诞生:从《春秋》到《左传》
二 国别史的出现:《国语》和《战国策》
三 旧档案的分类和新形式的雏型

第三章 先秦诸子的历史观
一 诸子争鸣和历史模式
二 老子的矛盾论
三 孔子的定数论
四 墨子的天志论
五 从孟轲到邹衍的循环论
六 从荀况到韩非的权力论
七 庄周的怀疑论

第四章 继往开来的《史记》
一 思想统一与思想统死
二 司马迁和中世纪历史编纂学
三 “道”变不变?
四 经学、神学与史学

第五章 中世纪前期王朝史(上)
一 引人注目的王朝更迭运动
二 《汉书》和纪传体断代史
三 《汉纪》和编年体断代史
四 《三国志》和正统辨

第六章 中世纪前期王朝史(下)
一 《后汉书》、《宋书》和文人修史
二 注经和注史
三 清谈与史学
附:文献资源和体制的控驭

第七章 中世纪后期王朝史
一 从私家修史到官修“正史”
二 必须写歪的“正史”
三 《晋书》等六史的编撰
四 《南史》和《北史》
五 “实录”不实
六 “正统”与“书法”
七 十七史、廿二史和廿四史

第八章 由经验到理论
一 史部的升格
二 经传也是历史吗?
三 怎样才算职业史学家?
四 《史通》:形式与方法的反省

第九章 中世纪社会结构历史的百科全书
一 由动态研究到静态研究
二 《通典》:中世纪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三 青胜于蓝的《文献通考》
四 《通志》:会通一切学术史的实验
五 三通、九通和十通
六 历史档案和历代会要

第十章 编年史的复兴
一 “以史为镜”与思想僵化
二 《资治通鉴》在历史编纂学上的成就
三 “长编”的续作与当代史料的保存
四 “续鉴”的编写与中世纪官方史学的末路

第十一章 多彩的记录和僵硬的认识
一 历史编纂形式的改革
二 所谓“纪事本末体”
三 所谓“纲目体”
四 两宋史论

附录一 关于更新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的想法

附录二 中国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1)1979年1月、1980年1月教学大纲(第二次修订稿)
(2)1980年12月教学大纲(第三次修订稿)
(3)1982年6月教学大纲(第四次修订稿)
(4)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估计作于1980年代中晚期至1992年之前)
(5)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估计作于1990年代初期)
(6)1992年教学大纲
(7)1994年教学大纲
(8)1995—1996年教学大纲

附录三 中国史学史课程期终考试试题
(1)1980年期终试题
(2)1983年期终试题
(3)1984年1月期终试题
(4)1986年1月期终试题
(5)1988年1月期终试题
(6)1990年1月期终试题
(7)1994年6月期终试题
(8)1996年1月期终试题

附录四 传统史学和史学传统(中国历史编纂学史导论)提纲

附录五 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观念史卷)分卷目

附录六 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提纲

中国史学导论讲义稿

引言

一 中世纪历史编纂学(上)

二 中世纪历史编纂学(下)

三 说一说修史体制

四 观念和史学

五 历史观念与中世纪史学

六 历史观念史:民族、宗教和王权—— 从汉魏到周隋

七 历史观念史:道统、正统和史统——从中唐到前清
一、“正史”怎样界定
二、正统和道统
三、所谓史统

八 历史观念史:社会结构与历史认知

九 历史观念史:社会心态和意识形态

十 中外史学的比较问题
一、普世性的跨文化比较史学
二、中世纪的比较史学(上)
三、中世纪的比较史学(中)
四、中世纪的比较史学(下)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准备的图书简介,此书名为《中国史学史讲义稿》,简介内容将严格围绕此书不包含的内容展开,并力求详实自然,无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中国史学史讲义稿》: 一部聚焦于史学理论与方法演进的深度探析 本书《中国史学史讲义稿》是一部旨在系统梳理与深入剖析中国历史学思想与史学理论发展脉络的学术著作。其核心关注点在于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史学家们如何认识历史、如何构建历史叙事,以及他们所采用的方法论基础。全书以时间为序,辅以专题研讨,力图展现中国史学精神的流变与内核。 本书的范围界定与核心内容 本书的撰写严格遵循“史学史”的学科范畴,其主体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一、中国史学思想的早期萌芽与奠基 我们将回溯先秦时期史官制度的建立,分析《尚书》、《春秋》等早期文献中蕴含的史学观念。重点探讨春秋时期史学与政治、道德伦理的紧密结合,诸子百家(如儒家、墨家、道家)对史事记录与历史评价的影响。例如,对“微言大义”的理解,如何影响了后世史家的叙事倾向。 二、两汉经学传统与正史编纂的定型 本书将详细考察汉代史学如何依托于经学研究而发展,特别是司马迁《史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纪传体史学范式的确立。我们将深入剖析《史记》的体例创新、对“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追求,以及班固《汉书》对断代史撰写模式的固定化影响。此外,东汉经学家对史籍的注释与整理,也构成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的史学转型与史论的勃兴 这一时期史学面临着王朝更迭、思想多元化的挑战。本书着重分析刘义庆《世说新语》所代表的笔记小说对史料收集和人物评价的影响,以及裴松之等人对前代史料的辑录与辨伪工作。同时,裴頠、刘知几等学者对史学本体论的思考,如对“实录精神”的强调,构成了史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四、唐宋史学的成熟与史家群像 唐代史学以官修正史的规范化和唐代史家(如杜佑、陈寅恪的先驱们)对制度史、地域史的关注为标志。宋代则是史学理论深度介入哲学思辨的时期,如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编年体成就及其“鉴于往事,有以资乎治道”的明确目的,以及欧阳修、宋敏求等人对史料选择和史笔运用的规范。 五、明清之际的考据学、实学与史学革新 本书详述明清时期史学从“义理”回归“实学”的转向。重点分析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史学思想,他们对明代史事的反思,以及如何将文献考据方法推向极致。清代官修史书的规模空前,而民间史学对地方志的整理,也体现了史学社会功能的分化。 六、近现代史学视角的转换与学科化进程 本书的收束部分,聚焦于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史学如何面对西学东渐的冲击,从传统“载道”史学向近代“科学”史学的过渡。考察梁启超、王国维等学者引入西方史学流派(如社会进化论、唯物史观)的过程,以及史语所等机构的建立对史学研究方法(如考古学、语言学介入)的革命性影响。 --- 本书的限定边界:明确不包含的内容 为确保本书的聚焦性与学术的纯粹性,《中国史学史讲义稿》明确不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具体朝代的历史叙事或政治事件的详尽描述: 本书不是一部通史或断代史,它不讨论具体哪位皇帝的功过是非,也不深入论述某场战争的战略部署。例如,对安史之乱的具体过程、唐代藩镇割据的细节,本书仅会以它们如何影响史家对“治乱兴衰”的理解和记载方式作为切入点,而非事件本身。 2. 任何单一史著的逐字逐句解读或白话翻译: 虽然本书会引用重要史家(如司马迁、司马光)的论断来阐述其史学主张,但我们不会提供《史记》、《资治通鉴》或《二十四史》的全文选读或现代汉语释义。本书关注的是“如何写史”的理论,而非“写了什么”的具体内容。 3. 考古发现的详细报告与文物考证: 本书虽然承认考古学对史学研究的推动作用,但它并非考古学史或文物学著作。例如,对殷墟甲骨文的释读过程、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报告、或特定青铜器铭文的考证结果,将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我们只会讨论史学家如何接纳和利用这些新材料的“史学史”面向。 4. 地方志、家谱、小说戏曲等非正统史料的专门研究: 尽管这些属于史料范畴,但本书的重心在于主流的官方史学传统、严肃的史学理论家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史著编纂规范。地方志的体例变迁虽然可能被略微提及,但不会作为核心议题深入探讨其内部的地理、风俗或人物记录。 5. 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史的独立发展脉络: 尽管史学思想深受哲学(如宋明理学)和文学(如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但本书不会系统阐述这些学科自身的演变。例如,对朱熹理学体系的建立、苏轼的文学成就,本书只会简要指出它们对史学观念(如义理、文风)产生的“影响”,而不会深入展开这些学科的内部逻辑。 6. 当代(20世纪中后期至今)非主流史学流派的详细介绍: 本书侧重于中国传统史学思想的积累与近现代学科化初期的转型。对于当代史学中出现的宏大叙事批评、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本土化讨论,或专注于某一特定“新史学”(如社会史、文化史)的纯粹论述,均不在本书的详尽考察范围。 本书的价值定位 《中国史学史讲义稿》的撰写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用以理解中国史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从服务政治的工具,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与严谨方法的学术传统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学基础,以便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复杂性和方法论的演进。阅读本书,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如何观照过去”这一核心问题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其资料的丰富性和观点的独特性。它不像一般的史学史那样,仅仅罗列人物和著作,而是致力于挖掘“为什么”——为什么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某种特定的史学思潮会占据主导地位。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独特的“时代共情力”,能够站在当时史家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困境与追求。尤其是在论及近现代史学转型时,其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惊叹。作者没有止步于介绍西方史学理论的传入,而是重点探讨了这些新思潮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学术土壤进行激烈的碰撞、融合与重塑的过程,这种“本土化”的视角,使得原本可能显得生硬的理论引入,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阅读这本书,犹如走进一座巨大的历史图书馆,作者不仅是引路人,更是那位能帮你快速定位到最关键文献的专家,让你避免了在浩瀚知识海洋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初翻时便被其严谨的脉络和深邃的洞见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那些通俗的历史读物,旨在描绘宏大的叙事或跌宕起伏的事件,反而更像是一份精心绘制的舆图,详细标注了学术思想的源流与变迁。作者对于史学传统的梳理,细致入微,从先秦的史官传统,到汉代的“实录”精神,再到魏晋的史学理论萌芽,每一步都踏得坚定而审慎。特别是对不同时代史家治史理念的剖析,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作者并未简单地将宋代的史学视为唐代的延续或简单的突破,而是深入挖掘了宋人“以文为史”与“考据求真”之间微妙的张力,这种精微的辨析,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宋代史学面貌的理解。全书的论证过程如同层层剥笋,逻辑严密,引用的史料和文献也极为扎实,读来令人心悦诚服,感觉到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史学典籍中,提炼出了清晰的主线和深刻的洞察。这本书无疑是史学研究者和深度爱好者的一份宝贵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对史学“技艺”的细致解剖上。它详尽地描绘了不同时代史家在处理史料时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范式,从早期口述传统的记录方式,到后来运用档案、碑刻等一手资料的成熟技术。作者的笔触细致到可以让我们窥见那些古代史官伏案疾书时的神态和困惑。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够将这些技术层面的探讨,巧妙地融入到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中,展现出史学活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政治生态与社会思潮之中。全书在收尾时,对当代史学研究的走向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展望,其洞察力之敏锐,让人不禁对未来史学的发展充满期待。这是一部既能教人“如何做史”,又能启发人“为何要作史”的典范之作,实在令人敬佩。

评分

读完此稿,最大的体会是其叙事的韵律感和思想的穿透力。作者的文笔并非华丽辞藻堆砌,而是如同上好的陈年佳酿,醇厚而回味悠长。它在处理史学史上的断裂与连续性问题时,展现出极高的技巧。例如,对于明代心学兴盛对史学产生的微妙影响,作者的论述极其精妙,指出这种内省的思潮如何反过来促进了地方志和个人著作的精细化。全书的结构安排亦是匠心独运,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即使是初次接触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被其引导着逐步深入。它不仅仅是对过去史学成就的总结,更像是一次对史学本质的深刻反思,促使读者思考:何为真正的“史学精神”?这种对学术本源的叩问,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历史回顾”,更像是一部富有哲思的学术对话录。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轻松愉快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投入大量心力去消化的“硬核”材料。它对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论的演变轨迹进行了宏观的扫视,但这种宏观并非流于表面,而是基于对历代史学流派核心观点的深刻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史学观点时的平衡态度,比如对清代乾嘉学派在史学史上的定位,作者没有采取一边倒的赞扬或贬低,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在考据上的成就与在理论建构上的局限性,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整个叙述显得客观而充满学者的风范。整本书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是“以史证史”,每一个论断的提出,都有坚实的文献支撑,阅读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资深教授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体操,虽然过程略显吃力,但最终的收获是巨大的,它构建了一个完整且自洽的中国史学发展图谱。

评分

质量一般,还有点脏

评分

东西非常好物流送货也非常快

评分

不错的讲义稿。授课时可用上。

评分

书角坏掉,里面胶装不好。

评分

评分

质量一般,还有点脏

评分

朱先生讲义整理

评分

囤货中,纸质质量也不错

评分

很好,很有用,希望京东多搞图书优惠活动,多发京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