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79辑)

老照片(第79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克力 编
图书标签:
  • 老照片
  • 怀旧
  • 摄影
  • 历史
  • 记忆
  • 家族
  • 亲情
  • 时光
  • 黑白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050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876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老照片》正在为人类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回望这些细节,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每张照片都蕴涵了一个真切、感人的故事。在这里,它们向我们传递的就是这些现代的我们所不知道一切,这些内容包括有人物经历、抗日战争历史等,都是些名人名事……
《老照片(第79辑)》收录《没见过的二舅郭蕴璋》、《川剧名丑陈全波》等作品。

目录

西方画刊中的辛亥革命
我们的恩娘丁玉隽
花朝节的纪念
回忆母亲郑芳
我的父亲我的家
没见过的二舅郭蕴璋
与包尔汉的子孙为邻
林昭印象
川剧名丑陈全波
我的燕园岁月
吃饭轶事
在老山前线的日子
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医学研究生
成都有个“青训班”
1955年的整顿粮食宣传组
那一年,我高中毕业
熟悉的人物与陌生的影像
封面 母亲郑芳年轻时的照片(周文业)
封二 身着礼服的顾维钧(臧伟强)
中插 北洋人物影存(臧伟强)
封三 熊希龄与毛彦文结婚时留影(臧伟强)

精彩书摘

好不容易打听到了中央文革接待站的地址,跑去一看,数不清的人在那里等着申诉冤屈,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我站在那里犹豫了半天,不知怎样才好。我想,这么多的材料会送到哪里去呢?这么多的冤案,中央管得过来吗?来到这里我才明白,自己家的遭遇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而且我听说,北京的批斗、抄家、游街示众,甚至酷刑,绝不比云南逊色。这一切让我困惑不解,在昆明时,大家都说中央的政策是清水,淌到边疆才浑的,难道连中央的水也浑了?
费尽周折来到北京,北京的所见所闻,却让我感到了更多的迷茫……
我回到昆明时已是1967年。中央发文要求停止大串联、复课闹革命。我们毕业班已无课可复,高考之事更是成了泡影。多数同学都成为忙于生计的“逍遥派”了。
那时的物质匮乏是难以想象的,以至一些头脑灵光的同学想出了“高招”:一旦打听到某日某单位有成立“革命委员会”的庆祝活动,便用红纸写一张“大红喜报”,一行人敲锣打鼓前去“祝贺”,狠狠地“混吃”一顿。如今回忆起来,也算得上一桩“幽默”。
还有一事也应一提:一些同学造反时从某办公室翻出了毕业班的档案材料,同学们早已根据家庭出身被分成三六九等。我属于“录取一般专业”者,更有几个同学的材料里,赫然盖有“不予录取”的大印。原来, “另册”果然存在!得知这个消息时,我既惊讶,又悲哀。
1968年12月,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下达,千百万中学生奔向了“广阔天地”。中国的词典里,从此有了“知青”这一专用名词。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
1978年,在经历了无数坎坷与折腾之后,我终于迈进了大学的校门。高中毕业十二年之后,我与那些比我小很多的同学坐进了同一间教室。真不知我是该为之庆幸,还是该为之悲哀。历史,真的是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本辑中插页,刊出了一组北洋人物照片。
照片上的人,像先后担任过中华民国总统的黎元洪、冯国璋,皖系首领段祺瑞,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即如曾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之辈,因出卖主权与日本谋取“西原借款”,并于日本侵华期间相继出任伪职,在各种版本的教科书里理所当然地以“卖国贼”而著称,他们的“名气”虽然比不上前面的几位,但一般人对他们的了解也并不少。
可是,当面对这组照片时,那些历史叙述里曾经熟知的人物,却变得有些陌生了。乍见之下,似乎很难将照片上的人,直接与教科书里的颟顸武夫、卖国小丑画上等号。有这种疑惑,并不完全是因为照片上的他们个个戎装革履、人五人六,还在于他们眉宇间自然流露的或英武或儒雅的神情。这些稀见的照片分明在直观地提醒着:作为个体生命,军阀也可以英武不凡,而有“卖国行径”的政客也不妨风度翩翩。无论是历史还是历史中的人物,有时候真的是很复杂,很诡异。
这些人物肖像照,以其高清的画质,使得照片里的每一个细节,诸如一枚勋章、一副领结、一捋胡须、一柄手杖、一件佩饰,乃至人物的一颦一笑,都那么纤毫毕现,在在透露着那个特定时代的信息与风貌。不妨说,恰是照片罕见的清晰度,才让人对其之种种感到了陌生。越是清晰的照片,看上去反而越觉得陌生,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悖论,而这或许正是照片本身的魅力所在了。
这辑《老照片》里,还登载了几幅林昭在北大就读时与同学的合影。林昭虽然在万马齐喑的年代里堪称是“自由思想”的先驱,但由于种种的原因,比起前面提到的那些北洋人物,未入“史册”的她实在算不上为人们所熟知,刊出的照片也远没有上面所说的照片那么清晰。但首度披露的这几幅林昭的照片,还是给人以极大的震撼:那位与一群男子汉站在一起,越发显得柔弱的女子,与她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的伟岸身影,形成了鲜明对照,让人唏嘘不已。
……
尘封的记忆:光影中的流年 图书简介 书名:《尘封的记忆:光影中的流年》 内容梗概: 《尘封的记忆:光影中的流年》并非简单地收录某一特定主题或特定时期(例如您提到的“老照片”系列)的图像集合,而是一部深度挖掘人类集体记忆与个体情感纠葛的视觉叙事作品。本书汇集了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珍贵影像资料,旨在探讨时间、空间、身份认同在光影变幻中的微妙关系。它超越了单纯的“怀旧”层面,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记忆迷宫,让读者在黑白与彩色的交替中,重新审视“过去”如何塑造“现在”。 第一部分:城市肌理的重塑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城市空间的演变与消逝。我们选取了二十世纪中叶至末期,不同大陆上标志性城市中心的若干关键瞬间。这些照片并非官方的建筑全景图,而是捕捉了那些被高速现代化进程所遗忘的角落——狭窄的里弄、黄昏时分雾气弥漫的码头、支撑起一个时代重量的简陋工厂外墙。 我们精心挑选了多组“对比系列”。例如,一组照片展示了同一条街道在三十年间的变化:最初是手推车与自行车交错,人们穿着朴素的布衣;紧接着是同一位置,被玻璃幕墙与钢铁结构取代,行人匆匆,神色冷峻。这部分内容侧重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对视觉文化产生的冲击。我们探讨了“消失的景观”如何成为一种新的集体失落感。书中收录了大量早期手绘地图与同期摄影的并置,力求还原那种“在场感”——那种身处变动之中的,既兴奋又不安的复杂情绪。 第二部分:劳作的肖像与日常的史诗 第二部分深入挖掘了特定职业群体的生命轨迹。这部分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而关注那些构筑社会运转基石的普通劳动者。我们收录了来自矿井深处、田间地头、手工车间以及早期办公室的肖像。 这里的肖像不是摆拍的正式留影,而是抓拍的瞬间:一个焊工在火花四溅中侧脸的专注、一个纺织女工午休时揉捏疲惫双手的特写、一个售票员在雨中与乘客交谈的侧影。这些图像的价值在于其未经修饰的真实性,它们记录了汗水、坚韧与日常的重复性劳动所蕴含的尊严。书中配有详尽的田野调查笔记摘录(摘录部分),描述了拍摄环境的温度、气味乃至当时的社会背景,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远去的劳作声响。我们特别关注了“工具”与“手”的关系,探讨了技术迭代如何改变了人与劳动对象之间的物理连接。 第三部分:无声的亲密关系与私人仪式 本书最具情感张力的部分,探讨了个体生活中那些私密且转瞬即逝的时刻。这部分图片多来自于家庭相册的“边角料”——那些因为技术原因曝光不足、构图失衡,但情感能量却异常强大的照片。 我们收录了关于家庭聚会、生日庆典、第一次旅行以及临别告别场景的影像。其中,对“凝视”的研究占据了重要篇幅:人物之间的眼神交流、看向镜头时的复杂心绪、以及那些回避镜头的瞬间所暗示的内心世界。我们分析了家庭影像中“未完成的叙事”,即那些只属于特定家庭成员才能理解的背景故事,并试图通过图像分析,搭建一个普适性的情感共鸣桥梁。例如,一张捕捉到父母在孩子熟睡后相视一笑的模糊照片,它所承载的亲密感,远超那些精心摆设的合影。 第四部分:媒介的演进与观看方式的变迁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视角转向了“观看”本身。它不是简单地展示不同年代的摄影器材,而是分析了不同媒介(明信片、报纸插图、幻灯片、早期的印刷品)如何过滤和重塑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 我们展示了同一事件在不同媒介上的呈现差异:报纸上被裁剪的政治人物面部特写,与大众画报中经过润饰的彩色版本之间的微妙张力。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早期摄影师为特定机构(如博物馆、科研机构)拍摄的“功能性图像”,这些图像冰冷、客观,却意外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对“记录”的科学化追求。通过对比,读者将理解到,一张照片的意义,往往不在于它“记录了什么”,而在于它“以何种方式被呈现”以及“被谁所选择”。 总结 《尘封的记忆:光影中的流年》是一次对时间河流的深度潜航。它拒绝提供单一、明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的棱镜,折射出流逝岁月里无数个被遗忘的微光。它邀请读者以一种批判性的、充满共情的方式,重访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存在的、破碎而美丽的视觉碎片。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广博的收录范围和深刻的跨领域分析,它关注的不是某一批“老照片”本身,而是光影技术如何成为人类情感与社会变迁的永恒注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部分,虽然篇幅不多,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没有试图去过度解读照片内容,而是采用了非常克制和诗意的注解方式。我最喜欢的是那些简短的引言,它们更像是对照片情境的烘托,而非简单的信息罗列。比如,有一张照片里的小女孩正低着头,似乎在偷偷地哭泣,旁边的文字仅仅写着“一个下午的秘密”。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经历投射进去,完成一次情感上的二次创作。这种互动性是我很少在其他图册中体验到的。此外,书中收录的一些照片的来源说明,也很有意思,大多是民间征集来的,带着强烈的“非专业性”的魅力,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让这些面孔和场景显得如此鲜活可亲。这不像是一本美术馆的画册,而更像是一个大家族相册的精选集,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解读,因为它让你去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一只不经意间抬起的手,一朵墙角新开的花,甚至是背景中一闪而过模糊的路人甲。

评分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捕捉到了社会结构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肌理。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集体活动的几组照片,比如早期的工厂全家福,那种统一的着装、略显僵硬但充满信心的站姿,无不透露出那个年代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现代社会那种强调个体表达的照片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比如,一些家庭聚餐的场景,桌上摆放的菜品虽然简单,但每一个人围坐在一起的姿态,那种共享食物的仪式感,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密。这本书清晰地展现了“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定位和互动模式是如何随着时间而演变的。它让我深思,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失去了多少真实的肢体接触和眼神交流?那些老照片中的人物,他们或许物质上并不富裕,但他们之间的联结和依靠,似乎比现在要坚固得多。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反思我们在追求效率和便捷的过程中,是否也遗漏了那些构成“生活本质”的元素。

评分

这部书一翻开,就仿佛被一阵老旧的胶卷味儿包裹住了,那种带着岁月沉淀的、略微发黄的纸张气息,立刻把我拉回了遥远的过去。我拿起其中一张照片,那是一位穿着朴素中山装的老人,坐在一个斑驳的木制摇椅上,他的眼神深邃,仿佛藏着一个时代的秘密。照片的质感,那种颗粒分明的粗粝感,让我忍不住想去触摸,去感受定格瞬间的温度。这本书不仅仅是图片的堆砌,更像是一部无声的口述历史。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家庭的兴衰荣辱,一个社区的变迁轨迹。我看到那些熟悉的物件,比如老式的自行车、搪瓷脸盆,甚至是窗户上贴着的泛黄的窗花,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们唤醒了我记忆深处那些模糊不清的片段,那些关于童年、关于邻里、关于逝去亲人的碎片。这本书的编排非常用心,它没有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完美构图”或“高清晰度”,而是忠实地记录了时间的痕迹,那些光影的错位、人物面部的皱纹,都成为了最动人的叙事元素。我花了好久时间,才从第一页挪到第二页,因为每翻一页,都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沉淀那种扑面而来的怀旧情绪。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考古,是对逝去时光的温柔挖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虽然主题是“老照片”,但整体呈现却充满了现代的审美视角。我特别欣赏它在色彩处理上的克制与大胆并存。大部分照片都保持了老照片原有的那种褪色感,黑白或微微泛黄的色调,营造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氛围。但偶尔穿插的几张彩色照片,比如某张婚礼的合影,那饱和度极低的蓝和红,反而显得格外真实和珍贵,仿佛是从旧时代的油墨画中裁剪出来的片段。排版上,它没有采用那种密密麻麻的排列,而是留出了大量的留白,让每一张照片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读者可以专注于眼前这张脸庞的故事。我注意到其中有一组照片是关于某个城市角落的变迁,从六十年代的泥泞土路到八十年代初的柏油马路,那种物理层面的变化被镜头记录得淋漓尽致,那种缓慢而坚定的进步,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力量。翻阅此书,我仿佛成了一个时空旅行者,站在时代的岔路口,目睹着历史如何悄无声息地雕刻着人们的命运。这本书的审美高度,在于它懂得“少即是多”的哲学,用最简洁的方式,讲述了最宏大的叙事。

评分

这本书的触感和重量,都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年代感,拿在手里,就感觉自己抓住了历史的脉搏。我尝试着去辨认照片中的一些地标性建筑,发现很多如今已面目全非,甚至彻底消失了。这种“在场”与“缺席”的强烈对比,带来了一种时间流逝带来的宿命感。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美化过去,也没有过度批判,它只是将事实陈列在那里,任由时间去完成评判。我特别喜欢那些捕捉到“瞬间情感爆发”的照片,比如一个孩子因为得到一个小玩具而咧开嘴大笑的纯粹快乐,或者一对新人在简陋的背景前交换戒指时的羞涩与憧憬。这些瞬间是如此脆弱,如此难以捕捉,但一旦被相机定格,就获得了永恒。这本书就像一个时间胶囊,成功地将那些易逝的情绪和场景封存起来,让后人得以窥见。对于任何一个对本土历史、对普通人命运、对影像叙事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藏。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和对生命历程的温柔回望。

评分

书是好好东西,多攒有好处;记忆的东西,纪念的印记

评分

一直在涨价,但是依旧继续支持

评分

短、平民百姓,非常具有可读性。   截止到2010年8月,《老照片》已经出版了72辑,共刊出各种历史照片近万幅、相关的文字近千万言,为百年来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一份宝贵而鲜活的记录。此外,《老照片》还出版了《老照片·珍藏版》,即将一年出版的若干辑合订、精装出版,颇具收藏价值。现在《老照片·珍藏版》已经出版到第十四本。   “《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忆和见证历史,使我们得以重新想象遥远的过去,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这便是入选“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评语。

评分

图书质量不错? 寻常故事 百味人生

评分

送货快,品相佳,一如既往地满意

评分

杂志里有种怀旧的氛围,可以看见时光的影子

评分

等着很久了,终于买到了,收藏佳品

评分

书皮有点旧、脏,里面没啥事,真想集齐此系列图书,可惜太贵

评分

杂志里有种怀旧的氛围,可以看见时光的影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