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长沙东牌楼
  • 东汉简牍
  • 简牍
  • 考古
  • 历史
  • 湖南历史
  • 文字学
  • 古籍
  • 出土文献
  • 汉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8574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3947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06-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收录长沙市东牌楼建筑工地第七号古井发掘出土的东汉简牍及所有文物,包括发掘报告及相关研究报告,东牌楼东汉简牍图版、释文和论释,简牍发现于2004年,共206枚,内容分公文、书信、杂文等,年代在汉霊帝(168-189年)时,简文有建宁、熹平、光和、中平的纪年。附《整理号与出土号対照表》。此批简牍数量不大,只有206枚,但提供了较丰富的历史信息。同时,此批简牍所反映的文字面貌对研究中国汉字书体演变极有参考价值。繁体字。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长沙东牌楼七号古井发掘报告
第一章 地理位置与发掘经过
第二章 发掘收获
第三章 简牍
第四章 结语
彩版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概述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的书体、书法与书冩者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
凡例
图版
释文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整理号与出土号对照表

前言/序言


楚风汉韵:荆楚文化考古新探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长沙城中的某一组具体出土文物,而是以更宏大的视角,对先秦至汉代这一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在长江中游地区——即古代楚文化的核心腹地所留下的物质遗存和文化脉络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梳理与重构。本书旨在为读者描绘一幅跨越数个世纪的荆楚文明的变迁图景,探讨其在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同时,如何保持并发展出独具魅力的地域性特征。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章节,结构严谨,论证详实,力求在考古学、历史学和文献学的交叉领域中提供新的观察点。 --- 第一章:楚地地理与早期文明的萌芽(距今5000年—春秋初期) 本章首先从地理环境入手,分析洞庭湖平原、湘江流域及澧水流域的独特地貌特征如何塑造了楚人早期聚落的形态和资源利用模式。重点考察了石峁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再至石峁文化早期的文化谱系演变。 我们详细考察了澧县彭头山遗址、澧县城河遗址等关键考古发现,阐释了稻作农业的成熟与早期社会复杂化的关系。着重探讨了长江中游地区在形成国家形态过程中,与中原黄河流域的早期互动模式,指出楚文化在陶器制作、玉器工艺乃至丧葬习俗上所体现出的早熟的、区别于中原体系的审美倾向,如对螺旋纹、弦纹的大量运用,以及早期象牙雕刻的精湛技艺。本章旨在确立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南系”的独特地位。 --- 第二章:春秋争霸与楚国的崛起:军事与礼制的确立 随着楚国政治力量的壮大,特别是楚庄王问鼎中原,本书将焦点转向春秋时期楚国如何将早期的部落联盟形态转变为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动员能力和成熟礼乐制度的区域性强国。 本章对包山楚墓、望城坡楚墓等一批重要的春秋楚墓进行了精细的比对分析。特别关注了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这些铭文不仅记录了战争、册命等重大事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楚国在称谓、职官设置上对周礼的继承与“本土化”改造。例如,对“子”、“公孙”等王族称谓的使用频率与具体含义的考辨,以及其祭祀器皿的形制变化。 此外,本章还深入探讨了楚国对长江中游地区各小邦的兼并过程,以及这种兼并如何促进了冶铁技术的推广,特别是对早期铁制农具在楚国境内的分布与使用情况的考古学考察。 --- 第三章:战国楚文化的鼎盛:礼器、艺术与思想的交融 战国时期是楚文化艺术成就的巅峰。本章集中分析了这一时期物质文化所反映出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繁荣景象。 重点分析了曾侯乙墓(虽然严格意义上是楚系方国,但其文化辐射力巨大)及其他重要楚王室墓葬出土的大型青铜乐器组合,如编钟、建鼓,并结合出土的乐律简牍,重建了楚国宫廷雅乐的可能面貌。 在丧葬制度方面,本章详细解读了云纹铜禁等器物所展现的超凡想象力与神秘主义色彩。同时,对战国晚期楚地出土的漆器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对地层学和纹饰的细致分类,揭示了漆器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工匠群体的组织结构,以及漆器在贵族生活和对外贸易中的核心地位。本章强调,楚文化在这一时期成功地将本土的神话传统与中原的礼仪体系进行了创造性的结合。 --- 第四章:秦汉之际的剧变:军事占领与文化适应 本章处理了秦灭楚(公元前223年)及其后至西汉初年,长江中游地区所经历的剧烈社会转型。重点考察了秦朝在楚地设立郡县后,其行政管理工具和生活用具如何介入当地社会。 通过对比秦代郡县治所(如南阳、襄阳地区)与传统楚都(如寿春)的考古遗存,分析了秦砖汉瓦的普及速度与程度。考察了汉初的墓葬形制,这一时期,楚地的丧葬习俗呈现出明显的“向汉制靠拢”的趋势,但底层文化仍保留了强烈的地域色彩,比如对“车马坑”和特定“镇墓兽”的偏爱。 此外,本章特别关注了这一转型期简牍文书的考古发现,探讨这些文书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秦汉政权对原楚地社会、赋税、徭役制度的有效控制与地方精英的适应过程。 --- 第五章:西汉中期的稳定与汉化浪潮:制度的最终融合 进入西汉中后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呈现出稳定与深度汉化的特征。本书选取了如长沙马王堆汉墓(作为区域文化整合的典范)等重要案例,但分析视角更侧重于普通贵族和地方官吏的墓葬。 本章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陶器的形制标准化过程,如说唱俑、陶楼等明器,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场景的普及化。在建筑方面,通过对楚地(如湖北荆州地区)出土的陶制房屋模型的解读,重建了汉代湖湘地区的建筑风格,并将其与中原地区进行了细致的比较,探讨了“楚式建筑”元素在汉代制度建筑中的残留和转化。 同时,本章对汉代简帛学中的数术、医书类文本进行了初步梳理,指出这些原本可能源于地方巫术和经验医学的知识,是如何在汉代官方学术体系的整合下,成为影响全国的学术资源。 --- 结语:永恒的楚地精神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楚文化在长达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对中华文明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被中原同化的过程,而是在强势文化冲击下,通过不断的适应、吸收和反哺,最终形成了一种既具礼仪规制又充满生命活力的复合型文化区域。这种“兼容并蓄”的精神,构成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支撑点。 本书通过对考古实物、文字记录以及地理环境的综合分析,希望引导读者超越地域偏见,理解长江中游地区在构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而关键的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别出心裁了,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那沉甸甸的质感和古朴典雅的封面深深吸引住了。封面上的纹饰似乎在低语着遥远的历史,那种深邃的墨色与金色的点缀,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打开扉页,里面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而略带粗粝,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排版上,字体清晰易读,行距和字距的处理都非常到位,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便是面对一些专业的术语和繁复的论述,也能保持心绪的平静。尤其是那些插图和图版的印刷质量,细节之丰富、色彩之还原度之高,简直令人赞叹。这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者对文字和历史的敬畏之心。整体而言,从视觉到触觉的体验,都超出了我阅读一般学术专著的预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极其巧妙,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历史文献解读类书籍的刻板印象。作者在叙述和分析上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宏观视野与微观洞察力的完美结合。前几章对整体背景的勾勒,如同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坚实而广阔的基座,为后续深入探讨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坐标系。随后,对核心论点的阐述,并非堆砌零散的史料,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将复杂的史实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能把握住主线。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那种鞭辟入里的分析,既严谨又富于启发性,常常能引导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仿佛是与一位博学多闻的长者在进行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古代社会运作模式的全新窗口。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些过去发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维定式、社会结构如何互动,以及权力是如何被构建和运行的。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些超越时间限制的普世性议题,比如资源分配的逻辑、不同阶层间的权力博弈,乃至个体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选择。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认知地图被重塑了,对于理解我们当下的世界,也多了一层更深的历史维度和参照系。这种知识带来的“视野拓宽”效果,是任何单纯娱乐性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真正达到了知识改变认知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著作应有的严谨和精确,又穿插着一种令人着迷的叙事张力。初读时,我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考据之作,但很快发现,作者在严肃的论证背后,蕴藏着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笔触。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恰当的引语来佐证观点,使得那些原本冰冷的历史数据和考古发现,立刻鲜活了起来,仿佛能在我眼前重现当年的场景。这种文笔的穿透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知识的读者,也能迅速被带入情境,而不是被专业的术语和繁复的引文淹没。这种平衡的掌握,实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极高的沟通能力。

评分

我这次阅读体验中,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不同史料源时的态度和方法。我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作者如何平衡和整合那些相互矛盾或存在争议的文本记录与实物证据。读罢全书,我深感作者在学术审慎性上做到了极致。他没有急于给出绝对化的结论,而是清晰地列出了各种可能的解释路径,并详尽分析了每种解释的优劣和依据。这种“存疑”的求真精神,比那种急于盖棺定论的态度要高明得多,它教会了读者如何以一种更批判、更开放的视角去面对历史的复杂性。书中对资料来源的引用标注详实到令人敬佩的地步,每一步论证都有据可查,这份对学术诚信的坚守,让我对作者的研究成果给予了最高的信任度。

评分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收录长沙市东牌楼建筑工地第七号古井发掘出土的东汉简牍及所有文物,包括发掘报告及相关研究报告,东牌楼东汉简牍图版、释文和论释,简牍发现于2004年,共206枚,内容分公文、书信、杂文等,年代在汉霊帝(168-189年)时,简文有建宁、熹平、光和、中平的纪年。附《整理号与出土号対照表》。此批简牍数量不大,只有206枚,但提供了较丰富的历史信息。同时,此批简牍所反映的文字面貌对研究中国汉字书体演变极有参考价值。繁体字。

评分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收录长沙市东牌楼建筑工地第七号古井发掘出土的东汉简牍及所有文物,包括发掘报告及相关研究报告,东牌楼东汉简牍图版、释文和论释,简牍发现于2004年,共206枚,内容分公文、书信、杂文等,年代在汉霊帝(168-189年)时,简文有建宁、熹平、光和、中平的纪年。附《整理号与出土号対照表》。此批简牍数量不大,只有206枚,但提供了较丰富的历史信息。同时,此批简牍所反映的文字面貌对研究中国汉字书体演变极有参考价值。繁体字。

评分

长沙东牌楼7号井出土的简牍426枚,字简206,此书为该批简牍的整理成果

评分

重要的东汉简牍资料,装帧设计很有特点,正反都可以翻阅。

评分

很好,不错哦、、、

评分

期待此处的西汉武帝简早日公布

评分

包装大气,印制也不错。

评分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收录长沙市东牌楼建筑工地第七号古井发掘出土的东汉简牍及所有文物,包括发掘报告及相关研究报告,东牌楼东汉简牍图版、释文和论释,简牍发现于2004年,共206枚,内容分公文、书信、杂文等,年代在汉霊帝(168-189年)时,简文有建宁、熹平、光和、中平的纪年。附《整理号与出土号対照表》。此批简牍数量不大,只有206枚,但提供了较丰富的历史信息。同时,此批简牍所反映的文字面貌对研究中国汉字书体演变极有参考价值。繁体字。

评分

本书收录长沙市东牌楼建筑工地第七号古井发掘出土的东汉简牍及所有文物,包括发掘报告及相关研究报告,东牌楼东汉简牍图版、释文和论释,简牍发现于2004年,共206枚,内容分公文、书信、杂文等,年代在汉霊帝(168-189年)时,简文有建宁、熹平、光和、中平的纪年。附《整理号与出土号対照表》。此批简牍数量不大,只有206枚,但提供了较丰富的历史信息。同时,此批简牍所反映的文字面貌对研究中国汉字书体演变极有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