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纸张触感,以及封面那遒劲有力的书法字体,都透露出一种不凡的气度。初翻阅时,我立刻被那种精心挑选的篇目所吸引,它不像某些选本那样只是罗列史料,而是明显能感觉到编者在用心构建一个叙事脉络。那些被选出的段落,无论是关于高欢的权谋手腕,还是后主高纬的荒唐无度,都经过了精妙的裁剪和提炼,使得即便是对北齐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人物的性格侧面和关键历史事件的张力。尤其是那些对宫廷秘辛和边疆战事的描摹,文笔流畅,节奏感极强,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血腥与辉煌交织的复杂氛围。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琢磨译者在关键历史转折点上所使用的词语的斟酌,那份对原文神韵的把握,绝非简单的字面翻译可以比拟,着实体现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对史学研究的深刻理解。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从晦涩的史书原典到现代读者之间的桥梁,让人在轻松阅读中汲取到历史的养分。
评分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读起来昏昏欲睡的学术性文本,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如同上乘的武侠小说。它懂得何时该放慢笔墨,细细勾勒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描摹太子高纬面对朝臣时的那种微妙的恐惧与虚张声势;又懂得何时需要疾风骤雨般地推进事件,将一系列的政变和屠杀压缩在紧凑的篇幅内,读来令人心跳加速。译文的现代感处理得恰到好处,它既保留了古文的典雅韵味,又确保了现代读者阅读的流畅性,没有出现那种为了追求古朴而刻意制造的阅读障碍。更值得称道的是,选译者似乎有意识地挑选了一些视角相对“非主流”的史料片段,这些片段常常能揭示出正史叙事中被忽略的权力运作的灰色地带,比如后宫的权力制衡术、地方藩镇的自治倾向等。这种“不走寻常路”的选择,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北齐这个王朝复杂性的理解。
评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呈现历史人物复杂性方面的细腻处理。它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通过对不同史料的交叉比对和精准翻译,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权臣如何在一念之间从力挽狂澜的英雄堕落为残暴的独夫,也可以看到一个看似昏庸的统治者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展现出的出人意料的政治智慧(即便这种智慧常常被滥用)。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被译者以精准而富有张力的中文语言完全传递了出来。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历史知识,不如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心理学体验。每一个选段都像是一个剖面,清晰地展示了在特定历史压力下,个体选择的艰难与代价。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深刻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并且是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方式呈现出来的。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对阅读古代史料的选译本抱持着一丝警惕,毕竟“选”就意味着主观性,很容易落入编者个人偏好的窠臼。但这本书的精彩之处恰恰在于其出人意料的广度和深度。它并没有将重点全部放在皇帝的更迭上,而是花了不少笔墨去描绘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淹没的鲜活个体——比如那些有才干的寒门士人如何挣扎求生,或是地方豪强在权力真空期的势力扩张。这些细节的补充,使得原本单薄的北齐形象变得立体而饱满。译者在注释和导读部分的用心程度,更是值得称赞,他们不仅仅是解释生僻字词,更重要的是对历史背景、文化风俗进行了详尽的补白,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读完一些篇章后,我常常会合上书本,陷入沉思,思考这种“以文见史”的方式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政治生态和文化风尚。这种引导式阅读,远比干巴巴的年代罗列要有效得多,它教会我们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被记录下来的“真相”。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博物馆之旅,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独立的展品,却又共同指向一个宏大的主题——一个在历史舞台上昙花一现却又充满剧变色彩的朝代。语言风格上的多样性是其一大亮点。有时读到的是如匕首般锐利、直指人心的政治批判,笔力遒劲,逻辑缜密;而转过几页,又会邂逅一段描写北朝边塞风光或文人雅集场景的清丽文字,那种意境的转换,处理得丝毫不显突兀。这证明了选译者对原文风格的敏感度极高,能够准确捕捉到不同史官或记述者独特的声音。特别是那些关于佛教盛行、士族门阀关系变迁的选段,翻译得尤为精妙,将原本拗口的史学概念,转化成了富有画面感的叙述。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故事集,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那个时代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亲近感和探究欲。
评分这个时期加速了民族融合、稳定黄河流域社会秩序确实起了积极作用,另方面却又拉开了这些汉化鲜卑贵族和北边“六镇”军民之间的差距!!!
评分这种双面品格的背后则是:知识背景十分复杂,其知识理路的厘清对我是困难的。但还是应当注意到,对于本书来讲,若关涉到方法论,则有两个层面,一是作为该文本之基础的田野调查的方法,这在第四编中有所反思,进一步展示了学者与法律实践者在知识生产关系中的复杂情势,说明了有利于法学知识之生产的结构处于溜流变、不稳定当中);二是作为本著作被写作的方法,即作者构建文本的理论依据。这虽也有所交代,但这种交代十分笼统。考虑到苏力自己所说的,他对西方学术“流露出一种不屑一顾”,只是“利用了驳杂的来自西方的学术理论”来开掘“中国可能开拓的处女地”,我们不得不感到不塌实。例如,尽管强调他所使用的“地方性知识”是受吉尔兹启发的,但与之不同,然而,他实际上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了“知识”这一概念。一种是被强调区别于吉尔兹的、“是交流不经济并因此不一定值得批量文本化的知识”,这实际上离开了文化解释的进路,几近于或就等同于哈耶克的经验理性主义的知识分工论(知识的弥散性),在此,“知识”等于“信息”;而另一种则是可交流的、在初步被文本化的知识。这种区分既未被指明,也未被坚持。更重要的是,这种区分的不被指明还隐含了这样的矛盾:如果苏力使用的“知识”一直是第一种意义上的,那么,关于知识的地方性与普遍性的辩解就是多余的。因为,当知识等于信息时,它就可能与这一问题无关。如此,则“知识的地方性”便不足以成为使任何知识具有被理论所重视的正当性之前提。这种“不屑一顾”的做法是否与苏力的建设性方案能够调和呢?仅仅解决知识与其生产机制的关系问题,还不足以使人疑云尽释。并没有试图探询知识在离开其产地之后与其受众的关系。但在另一种方式上,苏力表达了他的情绪与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构建了一个“概念法学”作为其批评的对象,尽管这个对象并不明确。对它的最大批评显然是认为它颠倒了知识生产的结构,它欲图以“逻辑的生活替代生活的逻辑”,其实质则是“思想和实践的贫困”。虽然如此,且流露出的感情也极强烈,但是,我们却决不能认为,当法律社会学提交了一份厚重的“作业”时,就自然构成了对概念法学的颠覆。概念法学有它存在的基础,这种基础可能同样是制度性的(德国在这方面享有世界声誉)。它的产生同样是在某种制约结构之中。激情陷于无思之境。,概念法学还有其建设意义。社会学研究离开概念工具也将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想到韦伯曾经提醒人们注意在社会学上的“法律”乃与法学上的“法律”不同,那么我们就应该具有更开阔的视界,这种视界既不囿于概念的分析,也不囿于法社会学。也许,把理解成是对中国法学面对中国之不平衡的、有断层的社会现实的不够自觉的批评,更富有启发与警醒意义。正是在对理论的追求与对理论的“不屑一顾”之间的紧张关系上,我们体味到苏力的矛盾心情,但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颇具现代性的农村基层司法。这其中,既有科学的冷静,又有“韦伯式”的忧郁。“你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评分还行,还不错。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新出版的书,内容细致,条分缕析,很有启发性
评分版本好,注解详,译文准,字体大,值得购。
评分古代文史名著选译,是好书,价格便宜,份量足,不买对不起党中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