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
原价:25.80元
作者:章苏静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01
ISBN:9787030236685
字数:241000
页码:1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技术进行阐释与探讨,内容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概述、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硬件教学资源管理、软件教学资源管理、系统集成环境的管理、项目管理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评价与管理技术等。本书在内容上兼顾了理论、技术与应用等多个层次,涉及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中的相关热点问题。
本书可供教育以及企事业相关从事教学资源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管理工程类专业、计算机应用类大学生、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概述
第一节 数字化教学资源基本概念
一、教学资源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分类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
第二节 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的内容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的原则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的内容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的现状
第三节 数字化教学资源标准化问题
一、标准化的概念
二、国外教育信息标准化研究
三、国内教育信息标准化研究
第二章 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学习理论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戴明理论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
一、戴明理论概述
二、戴明环与数字化教学资源过程管理
三、戴明“十四点”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
第三节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
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二、ISO9000在教育管理领域的应用
三、ISO9000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
第四节 绩效技术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
一、绩效技术
二、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
三、绩效技术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第五节 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学生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教师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教师、学生
第三章 数字化硬件资源管理
第一节 数字化硬件资源管理
一、数字化硬件资源计划管理
二、数字化硬件资源的技术管理
三、数字化硬件资源的效益管理
第二节 数字化硬件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一、数字化硬件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二、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
第三节 硬件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一、系统体系结构
二、系统应用效益
第四章 数字化软件教学资源管理
第一节 数字化软件教学资源的管理
一、数字化软件教学资源的分类
二、数字化软件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
三、数字化软件教学资源的管理
第二节 数字化软件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案例
一、WebQuest专题资源网站
二、校本培训资源库管理系统
第五章 数字化系统集成环境的管理
第一节 多媒体教室的管理
……
第六章 项目管理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第七章 数字化教学资源评价与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章苏静,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数字化教学资源、教育游戏和远程教育。出版专著与教材有《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技能与训练》等。2004年《面向教师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创建与应用》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200
文摘
序言
这套《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宝藏!我最近沉迷其中,完全被那种波澜壮阔的时代气息所吸引。书里收录的那些早期党的文献,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子初创时期的那种探索和激情。读着那些陈旧的文字,仿佛能看到先辈们在摸索中前行,那种筚路蓝缕的感觉真是太震撼了。特别是涉及到早期工人运动和土地革命时期的那些决议和报告,虽然语言风格和现代白话文有很大差异,但那种革命的紧迫感和对理想的执着是跨越时空的。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对比不同时期文件措辞上的细微变化,从中能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光是研究那些早期党章的演变,就足以让人对党的思想脉络有一个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做得相当考究,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舒适,即便面对厚厚的文献集,也不会感到枯燥。对于想要扎实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原始资料支持,它比任何二手解读都要来得更加原汁原味和有力。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近代史有严肃研究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从个人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文献集是一场漫长但极其充实的智力冒险。我不是历史专业的学生,只是一个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但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阅读的节奏需要调整,因为这些文献的风格和目的性各不相同,有些是指导性的纲领,有些则是紧急情况下的通信。我采取的策略是“主题式”阅读,比如集中一段时间研究“土地政策的演变”,然后再转向“苏维埃政权的建设”。通过这种方式,我看到了不同领域的工作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在看似严谨的政治文本中,依然能捕捉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革命者特有的理想主义光芒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纯粹性,它呈现的是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原始数据”,没有被后世的滤镜所美化或扭曲,这对于任何想建立独立历史判断的读者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天呐,我简直要为这套文献集的体量和深度打call!坦白说,一开始面对“全26册”这个数字还有点望而生畏,但一旦翻开,那种沉浸式的体验立刻就抓住了我。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选集,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选编”,精选的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本。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不同历史阶段文献时的逻辑性。比如,在描述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过渡期,不同地区的党组织是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的,那些来自地方的简报和指示信件,那种草根的、带着血与火气息的记录,远比教科书上的抽象描述要生动千百倍。阅读这些文献时,我经常会暂停下来,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因为文献本身的信息密度实在太大了,每一个标点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个重大的历史决策或牺牲。这套书提供的不仅仅是“读什么”,更是“怎么思考”历史脉络的方法论。它要求读者必须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解读,去理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无奈与抉择。
评分说实话,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景式”的历史观。我过去对某些关键历史节点的理解,大多是通过后世的评论和总结建立起来的,难免会有偏差或遗漏。但这26册的系统性阅读,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结构。它不仅仅是关于宏大叙事的堆砌,更多的是关于“组织如何运作”的实录。例如,关于红军长征期间的军委电报和政治决议,那种在战略转移、物资匮乏、内部意见分歧等多重压力下的决策过程,被细致地保留了下来。读完这些,你会对“坚持”这个词有了全新的、更具重量的理解。这套书的“重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它强迫你慢下来,去体会每一个转折点背后的艰辛和智慧。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田野调查之外最好的案头工作资料,它构筑了一个坚实、未经稀释的史料基础。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字细节极为挑剔的读者,这套书的表现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通常这种官方性的选编,容易陷入术语化和公式化的窠臼,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在选材上体现了极高的平衡感。它既有中央层面的重大决议,也有大量涉及军事战略、统一战线构建,乃至群众动员工作的具体文本。我发现最有趣的一点是,通过阅读这些文本的语言风格变化,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党在不同时期对自身定位和宣传策略的调整。比如,早期文件那种带有浓厚共产国际影响的表达,如何逐渐转变为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话语体系,这个演变过程非常精妙。每一次翻阅,我都感觉自己像是在跟历史人物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他们当时的思考逻辑、面临的困境,都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在眼前。如果你想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论解读,想真正理解那个时代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这套书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