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孝经集注述疏(附《读书堂答问》1本)》的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的敬畏之心。我拿到书时,首先被它厚重的装帧和典雅的排版所吸引,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人研习经典的庄重态度。对于一个热衷于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读者来说,光是“集注述疏”这几个字就足够勾起探究的欲望。它暗示着对经典文本的梳理、考证和深入解读,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建立在严谨的学术基础之上。阅读这样的书籍,就像是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一步步揭开古籍的神秘面纱,体会圣人之言在历史长河中如何被阐释、被继承、又如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期待它在阐释孝道精义时,如何平衡古代的礼制要求与现代社会的人伦观念,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此类经典解读的价值所在。
评分最让人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自己局限在对古籍的注释上,而是巧妙地附带了《读书堂答问》。这一部分的加入,立刻让原本略显严肃的经典解读变得鲜活起来。它仿佛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士人是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困惑和疑问之中的。这些“答问”的语境,往往更贴近日常生活和具体的伦理困境,使得抽象的“孝”道有了一个落地的场景。它回答的可能不是如何安葬父母这般宏大的问题,而是关于日常侍奉的细节,或是如何处理家庭内部的意见分歧。这种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实践的过渡,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可读性,让读者在感叹古人修养的同时,也找到了自我反思的参照点。
评分翻开书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是其他通俗读物所无法比拟的。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文献的敬慎之情,让人深感作者的用心良苦。它不仅仅是对《孝经》原文的罗列,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我注意到注释部分往往旁征博引,将不同朝代的大家对同一章、同一句的理解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多维度的解读空间。这种汇集的好处在于,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孝”的内涵是如何随着历史演进而发生细微但重要的偏移或深化。对于那些想真正钻研儒家思想根基的读者而言,这本“集注述疏”无疑提供了一个扎实的跳板,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辨析不同注疏之间的细微差别,而非囫囵吞枣地接受单一的解释。这种“述疏”的严谨性,体现了对知识传承的严肃态度。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与千年前的先贤们的心灵对话。无论是对于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还是仅仅希望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得一份宁静与道德指引的普通人,它都能提供深刻的滋养。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古代的礼仪规范,更是一种对待生命、对待家庭、对待社会应有的恭敬与责任感。阅读它需要耐心,需要沉静的心境,但它所给予的回报,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比拟的精神富足与思想升华。我推荐给所有对中华文化根源有探究之心的人。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梳理脉络上的高超技艺。面对浩如烟海的注释和疏解,如何保证全书的逻辑清晰,不至于让读者迷失在繁杂的引文之中,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孝经集注述疏》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导引线,将那些看似分散的观点,巧妙地串联起来,最终指向对“孝”这一核心价值的回归与强调。这种结构上的匠心,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此类典籍的读者,也能逐步建立起对孝道思想的整体认知框架。它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智慧的梳理,引导读者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更高境界。
评分以前買過《論語集注補正述疏》很不錯,今又出了作者注的孝經,毫不猶豫的又賣了
评分因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时代感受,《原道》对中华五千年一以贯之之道的探询和彰显,就不止是面向过去的纯学术性、知识性梳理,更要取法古圣先贤之所以因时设教而以利民为本的真精神,以适应时代情境、回应现实问题。
评分以前買過《論語集注補正述疏》很不錯,今又出了作者注的孝經,毫不猶豫的又賣了
评分原来这个版本还是可以有的哦!
评分十年中《原道》换了七家出版社,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坚持至今,团聚了不少认同《原道》理念的知识人,奉献了大量有立场、有观点的优秀论文,也拥有了相对稳定的读者群。这一摸索、探询的过程,也是学习与交流的过程,通过与各种思想观点的激烈碰撞,与广大读者的有机互动,《原道》的理念也逐渐成熟、清晰起来。简单地讲,《原道》继承启蒙情怀,扬弃启蒙话语,在学术性基础上凸显思想性,更深入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源,落实为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未来道路的寻找。
评分值得一读,买回来慢慢欣赏啦
评分简朝亮此书是《孝经》较好的注本
评分当代世界的思想版图似乎可以说是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三足鼎立。一个可喜的现象是,近年来新左派与自由主义学者对传统表示了一定的敬意,并开始致力于掘发传统资源的有利因素。相对于前两者以西式解释架构对传统作工具性解读,《原道》所禀持的保守主义特别强调“以中解中”,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最大需要,在历史的内在性、民族的内在性和传统的连续性中,去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这当中,最为关键的是民族文化生命的延续和张扬。纠缠不清的保种、保国与保教,其实是不同层面的问题。通过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艰苦卓绝、百折不回的巨大努力,保种、保国的目标已经达到,最高层面的保教乃至弘教,也正在逐步得以实现。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一定以文化的复兴为全部内容,但必然以文化复兴为其最高标志。在民族文化体力的较量与对话中,必须以我为本、以我为主,坚定树立起自己的文化主体性。这,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进行文化建设的根本。本立而道生,有本则昌,无本则竭。
评分原来这个版本还是可以有的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