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楞伽经>白话译注》译注所用的版本,是刘宋时求那跋陀罗所译的四卷本,全名为《<楞伽经>白话译注》,约为四万六千余字。由于本经义理幽深,文词简古,许多人都难于读懂。笔者鉴于此经的宝贵价值,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将其译为白话,奉献给广大读者。期望对有志于佛学的研究者、修行人和爱好者们提供一些帮助,使甚深而又微妙的佛理普行于世,再放光芒。
作者简介
逸尘,1933年出生于四川双流。大学中文系本科。曾在教育、宣传、农业、财政等部门工作过。早年喜欢文学,有过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著作发表。教过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现代经济管理、会计学等课程。从事过气象、农业、农机等专业的科研工作,并有四项成果获得省级奖励。知识面较广。退休后从事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研究探索,被聘为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著作有《禅定指要》、《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楞伽经)白话译注》简介
楞伽经(白话译注)第一卷
楞伽经(白话译注)第二卷
楞伽经(白话译注)第三卷
楞伽经(白话译注)第四卷
附录一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宋·蒋之奇)
附录二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北宋·苏东坡)
附录三 《大乘入楞伽经》序(唐·武则天)
附录四 八识规矩颂(唐·玄奘法师三藏)
附录五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范古农述、逸尘注)
精彩书摘
阴界入:指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见前注)相续,流注:相续之相和流注之相。变灭:即生灭。【白话】这时大慧菩萨又请求世尊:希望您为我们解说一切法为有为无的行相,以使我和其余的大乘菩萨们,能够离有离无,迅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佛告诉大慧说:好好听,认真思考,我当为你讲说。佛告诉大慧说:这个世间的人们所依著的有两种见,即有见与无见。于是他们就落于诸法为有性或无性之中,他们所说的自性,根本不是真理。他们是为了想见自性才去离相,纵使无相,也未能离相。
大慧,什么是世间的人们所依的有见呢?他们以“有”为能生之种,世间之一切法缘有而生,非不从有生。一切诸法皆生于有,而不是生于无。大慧,他们这样说,即等于说世间诸法是无因而生。因为他们所执的有,是自心妄现,实等于无。
大慧,什么是世间凡夫所依著的“无”见呢?他们先是接受贪嗔痴的“有”这种性质,然后才妄想计著贪嗔痴的自性非有为无。大慧,若真实不取诸法的“有”性,应该达到内外一切诸法性相寂静。他们还说,诸佛如来声闻缘觉也是这样,先取贪嗔痴的有性,后以之为无性。
大慧,执有执无这两者中哪一个是坏善根、堕空见、断佛种的呢?大慧回答说:世尊,那些先取贪嗔痴的有性,然后又取其无性,这样堕入空见的人是破坏者。佛告诉大慧:好啊好啊您有这样的理解。大慧,不但自以贪嗔痴之性为无性的人为断坏善根者,他们把诸佛如来声闻缘觉所证得的妄同于自己的恶见,又是断灭佛种的。为什么这样讲?他们妄说内心外境因果皆不可得,无因无果。多种烦恼同为一真,因而放纵身心以为解脱。
大慧,贪嗔痴的内根身外器界皆不可得,是因贪嗔痴无实体自性,无可取著。并非诸佛如来声闻缘觉是坏法者,并非诸佛所为。诸佛与声闻缘觉已证得自性解脱,能束缚之境与所束缚之心,都没有自性。一切法本自无束缚,亦无所解脱。大慧,若有能束缚之因,则必有苦果之束缚,不得只取其因而不取其果。惑业是苦果之因。大慧,外道如是谬说是破坏了因果法的。这就是堕于空无有相的断灭见。大慧,由于这个原因,我说宁可起有见如须弥山,也不要起增上慢之断灭空见。大慧,增上慢之断灭空见,是真正的破坏佛法者,堕于一切法的自相共相上,内受根身,外染六尘,起贪嗔痴,坚执五欲。其实,不了知自心现量,诸法都是惟心所现。看见外部世界均现无常之相,刹那间辗转坏灭。而又内依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之相续相与流注相,亦见其刹那间生灭。不了解一切生灭皆为自心所现。便产生自己已离文字相的妄想,认为证得了不生不灭的境界。这就是破坏佛法者。
这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了一首偈语:
有和无是对待的两边,不是究竟,都是妄想心所行的境界。净除妄想分别的二边境界,就达到诸法平等,妄心寂灭。
不执著于任何境界,自然会体证得本来寂灭的自性。寂灭并非断灭,它本来就能起照应事物的妙用。当用之时,体在用中,在体之时,用归于体,如如不动。这就是大乘菩萨道的境界。
如果认为宇宙万物是从无而生,生起之后,终归于灭。或者认为万物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万物就灭。这些理论,均未明了万法本自不生的至理。故不是佛教的正理。
那种所谓不取贪嗔痴性便是寂灭,因果皆无的邪论,又不是外道的理论,又非佛法,又非我所说,亦非其余弟子所说。但是他们集起的生死业果,就是业,就是罪,怎么能说是无因无果呢?
烦恼集积因缘,才有三界生死业果,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谁敢于此现前集起的因缘有中,来说因果的无呢?用邪见来论说缘生之法,用自心现妄想来计著其有无。
若能了知一切法实无所生,亦无所灭。能以如此智慧观此诸法本自空寂,那么有无二见都自远离了。
……
前言/序言
《楞伽经》白话译注 一、 经文概述 《楞伽经》,梵文名为Lankavatara Sutra,意译为“入楞伽经”或“楞伽阿跋多罗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中的重要一部,属于“如来藏系”经典。经文以诗偈和散文相结合的形式,围绕着大慧菩萨与世尊的问答展开,深入阐述了佛陀关于心、如来藏、阿赖耶识、三自性、八识、无我、涅槃、解脱等一系列核心教义。其内容博大精深,是理解大乘佛教唯识学、佛性论以及般若思想的重要入门经典。 二、 经文结构与内容要点 《楞伽经》共有四卷,内容繁多,涵盖了佛教教义的多个层面。以下将逐卷概述其主要内容: 第一卷:入楞伽经 缘起与主题确立: 经文开篇即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楞伽山,以及世尊与大慧菩萨的问答因缘。大慧菩萨代表了众生对佛法深层的疑惑,他提出的问题直指核心,希望佛陀能够阐明“无”,即超越一切概念和分别的实相。 “无”的阐释: 佛陀在此卷开始便深入阐释“无”的含义,强调“无”并非虚无,而是指超越一切名相、概念、戏论的本来面目。这种“无”是诸法实相,是空性,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 阿赖耶识与藏识: 经文详细阐述了“阿赖耶识”(Alaya-vijnana),也称“藏识”。佛陀指出,阿赖耶识是所有众生共同的识体,它包含着一切善恶业的种子,是轮回的根本动力。然而,阿赖耶识本身并非恒常不变的实体,它随着业力而运作,随着修行而得以净化。 如来藏思想的初步揭示: 经文在此卷中也开始触及“如来藏”(Tathagatagarbha)的思想。佛陀指出,众生皆有如来藏,即佛性,是人人本具的、清净圆满的智慧与功德。然而,这种佛性被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所覆盖,如同日月被云遮蔽,一旦业习净除,佛性便得以显现。 对诸外道的批判: 经文也包含了对当时印度各种外道学说的批判,特别是对一些认为存在实我、实法的观点进行辩驳,以彰显佛法的正见。 第二卷:修楞伽经 三自性(Trisvabhava)的阐述: 这是《楞伽经》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佛陀详细解释了“三自性”: 依他起性(Paratantra-svabhava): 指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条件相互依存而生,没有独立的自性。它是我们日常经验中看到的一切现象,是虚妄的根源。 分别源起性(Parikalpita-svabhava): 指我们对事物产生的虚妄分别和概念执著。这是依他起性被我们误解、被概念染污后的产物,是生死轮回的直接原因。 圆成实性(Parinishpanna-svabhava): 指一切事物的真实自性,也就是空性,是离于依他起和分别源起二者的圆满实相。它是离一切相,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是寂静涅槃的境界。 八识(Ashta-vijnana)的深入探讨: 在三自性的基础上,经文进一步阐述了“八识”的运作。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外,佛陀强调了: 第七识(末那识 Manas-vijnana): 产生我执和法执的根源,不断地将阿赖耶识误认为“我”,是烦恼的中心。 第八识(阿赖耶识 Alaya-vijnana): 如前所述,是一切种子生长的仓库,是轮回的根本。 佛陀指出,要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必须深入认识和净化这八识的运作,特别是要转化第七识的染污我执,净化第八识的杂染种子。 诸法无我(Anatman)与缘起: 经文再次强调“诸法无我”,一切事物皆无实体、无自性,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这种无我观是通往解脱的基石。 修行方法与境界: 经文也初步涉及了修行的方法,如观照、止观等,以及修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境界,并对这些境界进行了辨别和开示。 第三卷:摄楞伽经 大乘佛法的特征: 这一卷详细阐述了大乘佛教的核心特质,与其他佛教宗派的区别。佛陀强调大乘的菩萨道,以“广度众生”为目标,以“般若空慧”为指导。 “无分别”的修行: 经文反复强调“无分别智”的重要性。修行者应超越一切语言、概念、名相的分别,直观事物的实相。这种无分别智是解脱的关键。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象征意义: 佛陀解释了佛陀身体所具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非是实体存在的相貌,而是佛陀功德、智慧圆满的象征。它们是方便说,用来引导众生生起信心,并非是真实的“相”。 对“实有”的否定: 经文进一步否定了任何实有的观念,无论是外在的物质世界,还是内在的精神世界,都无自性可得。一切皆是虚妄的、如幻的。 “方便善巧”与“第一义谛”: 佛陀区分了“方便善巧”(Upaya-kausalya)和“第一义谛”(Paramartha-satya)。方便善巧是为引导众生而施设的教法,是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所说的,而第一义谛则是究竟的实相,是超越一切言说的。 第四卷:不思议楞伽经 “不思议”的境界: 经文的标题“不思议”即点明了其核心。佛陀描述的实相,是超越凡夫心识的思量和分别的,是不可思议的。 “无所有”与“解脱”: 经文深入阐述了“无所有”的境界,即一切皆无所得,无自性,无实相。这种“无所有”的状态,便是真正的解脱。 “自证智”与“如来”: 佛陀揭示了“自证智”(Pratyatma-vedya-jnana),这是佛陀所证得的、最究竟的智慧,是自我体验、自我证明的。证得自证智,即是成就如来。 “转化”与“现证”: 经文强调,解脱的关键在于“转化”心识的染污,而非追求外在的证悟。通过修行,将染污的识转化为清净的智慧,便能“现证”佛的境界。 对“成佛”的再定义: 佛陀在此卷中,对“成佛”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述,指出成佛并非是获得某种新的实体,而是发现本自具足的佛性,断除无明的覆盖。 总结与劝勉: 经文最后以对修行者的劝勉作结,希望众生能够依教奉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最终证悟自性,与诸佛如来同证菩提。 三、 核心思想与价值 《楞伽经》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万法唯心(唯识): 经文深入阐述了“万法唯心”的观点,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心识所变现,包括阿赖耶识、末那识等八识的运作。 2. 如来藏/佛性: 经文大力提倡“如来藏”或“佛性”的理念,指出众生皆有佛性,只是被无明烦恼所遮蔽,通过修行可以显现。 3. 空性与无我: 经文将空性(Shunyata)和无我(Anatman)作为通往解脱的根本途径,强调一切法皆无自性,不可执著。 4. 三自性: “三自性”的理论是理解一切事物虚妄性与真实性的关键,帮助修行者区分“未曾有”与“实有”,从而断除二元对立的分别。 5. 转识成智: 经文指出了修行的根本在于“转识成智”,即转化染污识为清净的智慧,从而证悟佛果。 《楞伽经》的价值在于: 深化对佛教核心教义的理解: 它为理解佛性、空性、唯识等大乘佛教核心教义提供了系统而深入的阐释。 指导修行实践: 经文不仅阐述了理论,也包含了一些修行方法的提示,帮助修行者认识心识的运作,转化烦恼,趋向解脱。 批判性思维的启迪: 经文对当时各种外道学说的批判,有助于读者培养批判性思维,辨别真伪,坚定正信。 思想的原创性与影响力: 《楞伽经》在大乘佛教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唯识宗、禅宗等宗派。 四、 译注价值 《楞伽经》原文艰深晦涩,历来是佛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一本优秀的白话译注本,能够: 化繁为简,易于理解: 将梵文原意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进行翻译,去除古奥的辞藻,让广大佛学爱好者能够轻松入门。 深入浅出,阐明要义: 在翻译的基础上,通过精炼的注释,对经文中的关键概念、术语、譬喻等进行详细解释,深入阐明佛陀的本意。 连接古今,融会贯通: 结合历代高僧大德的注疏,以及现代佛学研究的成果,对经文进行多角度解读,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其思想体系。 激发共鸣,启迪智慧: 通过清晰的解读,让读者能够更好地领悟佛陀的慈悲与智慧,激发学习佛法的热情,指导自身的修行实践。 总而言之,《楞伽经》白话译注本的问世,旨在为所有渴望了解和学习大乘佛教精髓的读者提供一个坚实的桥梁,引领大家走进如来甚深的智慧海洋,开启心灵的觉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