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的骨头:信仰与理性冲突简史

笛卡尔的骨头:信仰与理性冲突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萧拉瑟 著,曾誉铭,余彬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科学史
  • 宗教史
  • 笛卡尔
  • 理性主义
  • 信仰
  • 冲突
  • 西方思想史
  • 近代哲学
  • 知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390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933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追踪17世纪伟大哲学家之骨头的旅程
《笛卡尔的骨头》2008年在美国出版后,被列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这是一本西方思想史方面的通俗读物。书中讲了一个故事,核心是一个秘密:笛卡尔的遗骨在哪里?为什么他的头骨会与其他骨头分离?

内容简介

1650年,笛卡尔应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邀请,来到瑞典斯德哥尔摩,住在法国驻瑞典大使皮埃尔·夏努的家里。就是在这里,笛卡尔感染风寒,不幸去世。笛卡尔的遗骨被安葬在瑞典一个天主教小墓地。随着笛卡尔名气越来越大,法国政府决定将笛卡尔的遗骨迁葬回巴黎。中间几经波折,多次迁移,三次落葬,最终人们发现,笛卡尔的头骨和其他骨头是分离的,巴黎自然历时博物馆和瑞典隆德历史博物馆都声称自己拥有笛卡尔的颅骨,而其余的遗骨则安葬在巴黎圣日耳曼德佩大教堂里面。还有一些遗骨碎片散落各地,有的还被制作成戒指,作为礼物,笛卡尔用于写作的右手食指的指骨也被收藏,之后滑入历史的尘埃。总之,人们珍惜的不仅是笛卡尔的精神遗产,笛卡尔的骨头也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圣物。
在笛卡尔去世的17世纪,天主教依然重视圣物,认为人的骨骸是连结生命与死亡的纽带,而普通人和出身高贵的人也同样崇拜圣物,因此当时有圣物的商业交易。人们用这些圣物来装饰自己家中的奇物柜。到了19世纪,人们还是到处寻找圣物,包括骨骸、牙齿、化石、羽毛等。欧洲很多古老的博物馆都是在某人捐赠的奇物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正是因为笛卡尔的遗骨被视为圣物,才使得它的离散和追寻更加扑朔迷离,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萧拉瑟(Russell Shorto),美国历史学家和作家。1959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1981年乔治华盛顿大学研究生毕业,是《纽约时报杂志》专栏作家。除了《笛卡尔的骨头》广受好评之外,他也以《世界中心的岛屿》一书出名,该书论及纽约市的荷兰起源。他也因加强荷兰与美国的关系而在2009年获得荷兰骑士勋章。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一部知识探险故事,稀奇而迷人……萧拉瑟的行文,聪明利落,才华横溢。在每一页,他都为读者贡献出新的迷惑、离奇和惊喜。”
——《洛杉矶时报》

“萧拉瑟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通过追踪笛卡尔骨骸之谜,回溯了数个世纪的科学与宗教之争,同时又让故事轻快活泼,扣人心弦。”
——《旧金山纪事报》

“萧拉瑟的思想洞见愉悦人,启发人,或许——也烦扰人。”
——丽萨·亚丁《自然》杂志

“《笛卡尔的骨头》堪称一部令人信服的思想侦探故事,既揭开满是灰尘的往昔,也启示现在。”
——杰弗里·图宾《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作者

目录

序言
第1章 死神之吻
第2章 骨之盛宴
第3章 圣物不圣
第4章 错置之颅
第5章 颅之容量
第6章 遗忘之躯
第7章 现代之脸

尾 声
鸣 谢
参考文献


《笛卡尔的骨头:信仰与理性冲突简史》 引言:理性之光与信仰之影的永恒纠葛 人类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宏大叙事。在这场永恒的探索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信仰的慰藉与理性的求索——常常相互碰撞,也相互塑造。它们如同人类精神的两极,驱动着文明的前进,也带来了无尽的争议与深刻的思考。我们相信什么?我们又如何确信?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催生了无数思想的火花,也留下了深邃的理性之谜与坚定的信仰之痕。 《笛卡尔的骨头:信仰与理性冲突简史》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它旨在揭示,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当神圣的启示与严谨的逻辑遭遇时,会激荡出怎样令人震撼的思想浪潮。本书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信仰与理性之间摇摆、挣扎、甚至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以及那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思想巨匠。我们将一同探寻,人类是如何从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一步步走向对自身理性能力的自信;又是如何在追求确凿的知识过程中,不断审视并挑战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信仰体系。 第一章:混沌初开——神话、宗教与早期哲学 在理性尚未独立成形,亦或是尚未被主流社会广泛接受的漫长岁月里,神话与宗教构成了人类理解世界的主要框架。星辰的轨迹、自然的变幻、生老病死的周期,都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通过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和祭祀仪式,被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子民。这些叙事,不仅提供了对宇宙起源、生命意义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它们构建了社会的道德伦理基础,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 然而,即便在这样一种信仰至上的时代,人类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未被完全压制。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便是早期理性探索的先驱。泰勒斯试图用“水”来解释万物的本源,赫拉克利特强调“变化”是宇宙的唯一不变,巴门尼德则提出了“存在”与“非存在”的哲学命题。他们开始尝试用观察、逻辑和辩证法来理解世界,而非仅仅依赖于神谕和神话。这是一种萌芽状态的理性,虽然其结论可能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有所出入,但它已经播下了质疑与探究的种子。 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助产术”,引导人们反思自身的观念,挑战习以为常的真理。柏拉图构建了“理念论”,试图在感官世界的背后寻找永恒不变的真理,虽然其理念世界带有强烈的形而上色彩,但其对理性认识的追求是显而易见的。亚里士多德则将哲学研究推向了更广阔的领域,他系统地研究了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伦理学等,试图通过经验观察和逻辑推理来构建一个有条理的知识体系。尽管这些早期哲学家中的许多人仍然生活在宗教的文化背景下,但他们对理性方法的运用,已经为后世的科学与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十字路口——中世纪的信仰堡垒与理性的低语 中世纪欧洲,教会的权力笼罩着整个社会,基督教教义成为人们认知世界、判断是非的最高准则。神学被视为“女王的科学”,所有的知识,无论是哲学、历史还是自然科学,都必须服务于并符合神学的解释。阿奎那等伟大的神学家,试图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工具来论证和阐释基督教的教义,将信仰与理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构建了宏大的经院哲学体系。在他们看来,理性是信仰的婢女,理性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上帝的旨意,但最终的真理,必须源于上帝的启示。 然而,即便在如此强大的信仰氛围中,理性的火种从未熄灭。在伊斯兰文明的推动下,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成就得以保存和发扬。阿拉伯哲学家们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他们的工作,间接地将古希腊理性精神带回了欧洲,并在欧洲大陆上引起了思想的涟漪。 同时,欧洲内部也存在着一些独立思考的思想家。例如,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再解读,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直接观察,都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埋下了伏笔。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仅仅依靠教条式的推理,可能无法完全解释世界的复杂性。对逻辑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数学方法的推崇,都在悄然积累着冲破信仰束缚的力量。 第三章:理性启蒙——科学革命的曙光与笛卡尔的挑战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社会逐渐摆脱了中世纪的蒙昧,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类的价值和能力被重新发现。地理大发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印刷术的普及加速了知识的传播。而真正意义上将信仰与理性推向激烈冲突的,是紧随而来的科学革命。 哥白尼的日心说,挑战了长期以来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观,这一观念与宗教教义紧密相连。伽利略通过望远镜的观测,提供了支持日心说的有力证据,却因此遭受了教会的迫害。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用数学语言精确地描述了天体的运行,揭示了宇宙运作的普遍规律。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在以实证和逻辑的方式,证明着世界的“可理解性”,并且许多时候,这种可理解性似乎并不需要预设一个超自然的设计者。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雷内·笛卡尔,这位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的哲学家,发出了他对真理的庄严追问。他决心要建立一套完全可靠的知识体系,其根基在于“不可动摇的确定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笛卡尔采用了“普遍怀疑”的方法。他怀疑一切感官的欺骗,怀疑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否只是一个梦境,甚至怀疑是否存在一个“邪恶的精灵”在欺骗着我们。 然而,在一切都可以被怀疑的时候,笛卡尔发现了一个无法被怀疑的绝对真理——“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我能够思考,这本身就证明了我作为思考者的存在。这个“我思”成为了笛卡尔整个哲学大厦的基石,一个纯粹理性的出发点。从这个出发点出发,笛卡尔试图通过一套严谨的演绎推理,重新构建整个世界的知识体系,包括上帝的存在。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理性主义的一次伟大胜利。它将知识的来源从外部的启示,转向了内在的理性自觉。它标志着人类开始更加依赖自身的认知能力去探索真理,而非仅仅接受既定的教条。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理性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时,信仰的地位又在哪里?当“我思”成为一切的起点时,那些超越理性的神圣存在,是否还有容身之地? 第四章:理性之巅与信仰的困境 笛卡尔之后的启蒙运动,将理性主义推向了高潮。洛克、休谟、康德等哲学家,在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洛克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认为人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感官经验。休谟则对因果律提出了质疑,认为我们对因果关系的认知,更多是一种习惯性的联想,而非必然的逻辑联系。这进一步削弱了理性确立必然真理的能力。 康德试图调和经验论和理性论的矛盾,他认为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但经验需要通过先验的范畴(如时间、空间、因果性)来组织和理解。他区分了“现象界”(我们所能认识的世界)和“物自体”(事物本身,我们无法认识)。康德认为,关于上帝、灵魂不朽等形而上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经验认识的范围,无法用理性来证明,也不能被理性完全否定。这意味着,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理性有其边界,而信仰则可以在这个边界之外找到其存在的空间。 然而,科学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相信,宇宙的一切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释。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直接挑战了创世论的信仰。物理学的发展,对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揭示,也让人们看到了宇宙的机械运行规律,似乎并不需要一个“上帝之手”来时刻维系。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哲学家走向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他们认为,信仰只是人类在蒙昧时期的产物,是恐惧和愚昧的体现,随着理性和科学的进步,终将逐渐消亡。而另一些人则试图在科学中寻找信仰的痕迹,或者将信仰与科学区分开来,认为它们各自有其存在的领域,并不必然冲突。 第五章:现代的回响——多元视角与新的张力 进入20世纪,对信仰与理性的讨论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尼采的“上帝死了”宣告了传统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崩溃,但并不必然否定所有形式的信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揭示了人类潜意识的复杂性,以及非理性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同时,科学本身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量子力学的发展,其非决定论和概率性的解释,让曾经坚不可摧的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受到了冲击。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也表明任何形式化的公理系统都无法完全穷尽自身的真理。这些科学的进展,反而为一些人重新思考“什么是真理”以及“理性的局限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宗教领域,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和复兴运动,试图将古老的信仰与现代的社会文化相融合。一些神学家也开始利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方法来解释宗教的教义,试图弥合信仰与理性之间的鸿沟。 《笛卡尔的骨头:信仰与理性冲突简史》正是要梳理这条从古希腊理性萌芽,经历中世纪信仰统治,到科学革命的理性觉醒,再到启蒙运动的理性高潮,以及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张力,这条人类思想史上关于信仰与理性不断辩论、妥协与革新的轨迹。它并非要为某一方站台,而是旨在呈现这场深刻的、永恒的冲突。 结语:探索永无止境 信仰与理性,仿佛是人类精神的两翼,共同承载着我们探索存在的意义,理解宇宙的奥秘。它们有时相互辉映,提供了理解世界和人生的不同维度;有时又相互排斥,引发了永无休止的争论。 《笛卡尔的骨头:信仰与理性冲突简史》希望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认知方式的伟大思想。它邀请你思考,在确信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未经审视的假设?在怀疑的深处,又是否潜藏着新的希望?这部著作,并非要给出一个最终的答案,而是要激发你更深入的思考: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信仰与理性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又将如何继续影响着人类的未来?这场关于认知边界的探索,注定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眼球了。那种深邃的、带有一点古典主义美学的排版,立刻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感和哲学的思辨。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被它那种将看似矛盾的元素——“笛卡尔”的严谨理性与“骨头”的具象、甚至有点原始的象征——并置在一起的张力所吸引。书名本身就像一个引子,立刻将读者拉入一个关于知识根基和信念疆域的探讨中。我期待它能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开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结构,让我们看到,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又是哪些力量在试图撼动这些支柱。从书名的选择上就能看出作者对主题的拿捏是相当老到的,它暗示的不是一场轻松的辩论,而是一场深入骨髓的审视,关于人类心智最核心的矛盾。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笛卡尔体系的清晰逻辑与信仰世界那种难以言喻的模糊地带的。这种封面和书名的组合,已经为一场智力上的冒险做好了完美的铺垫。

评分

书中对关键历史转折点的捕捉极其精准,那些决定性的时刻被描绘得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戏剧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那些“灰色地带”的手法,它没有将历史上的人物简单地打上“信徒”或“唯理主义者”的标签,而是揭示了他们内在的挣扎与调和的努力。例如,当描述某位中世纪学者试图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与神学教义融合时,那种智识上的妥协与坚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让我意识到,许多我们今天视为对立的观念,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可能只是为了寻求一种更完整的解释而进行的艰苦卓磷的尝试。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迫使我们走出非黑即白的框架,去理解那些伟大思想家们在面对知识极限时的复杂心境。它不是在宣布谁赢了谁输了,而是在记录这场永恒的拔河,以及拔河本身对人类心智成长的意义。

评分

从文笔上看,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既有学者应有的严谨和准确性,又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读来令人心悦诚服。他的句式变化丰富,时而用短促有力的陈述来强调一个核心论点,时而用层层递进的长句来梳理复杂的逻辑链条。这种语言的驾驭能力,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哲学思辨,变成了一种享受。每一次阅读新的章节,都像是在品鉴一壶精心酿制的茶,初尝是苦涩的思辨,回味却是悠长的洞察。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在引用和分析经典文本时,总能带入自己独特的、充满洞察力的解读,避免了简单的文献堆砌。这表明作者不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思想的再创造者,他让古老的论辩重新焕发出生机,如同在陈旧的画卷上重新填上了鲜活的色彩。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出乎意料地流畅,丝毫没有哲学著作常有的那种晦涩难懂的架子。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漫长的时间长廊中,从古希腊的最初叩问,到启蒙运动的理性高歌,再到现代科学对一切边界的不断试探。读起来,我几乎能感受到每一次思想交锋时的火花四溅。它成功地将那些宏大的哲学命题,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和极具个性的人物侧写,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某个观点突然在我的脑海中引发了一连串的回响,让我不得不审视自己过去对“信仰”和“理性”的简单二元对立的看法。它没有急于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展示了两者是如何在你争我夺中,共同塑造了人类文明的轮廓。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让那些原本枯燥的思辨过程,变得如同阅读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最深远的价值,或许在于它对当代读者的警示作用。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极化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快速站队,将“信仰”和“理性”视为不可共存的阵营。然而,通过这本书所展示的漫长历史回响,我清晰地看到了这种对立的危险性,以及两者在健全的人类认知中本应扮演的互补角色。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诞生于两者边界的模糊地带,诞生于对既有确定性的质疑声中。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我是谁”、“我如何知道”这两个基本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谦逊。这本书不提供一个简单的信仰宣言或理性教条,它提供的是一种认识论上的“肌肉训练”,让我们有能力去承受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感,并从中提炼出更坚实的自我认知。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文化深处关于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永恒焦虑。

评分

《笛卡尔的骨头:信仰与理性冲突简史》内容简介:笛卡尔是谁?说到笛卡尔是谁,我们头脑中的反应大概是:他是个哲学家,因为他是现代哲学二元论的创始人,认为心灵与身体、灵魂与物质是相分离的;他是个数学家,因为他是分析几何学的发明者,他认为数学是认识宇宙的一把钥匙;他是个思想家,他的“我思故我在”回响了几个世纪,影响了无数的思想者;他是个科学家,他提出划时代的“方法论”。他还研究解剖学、医药学,探索自然和宇宙奥秘,注重科学观察和实验。

评分

应该讲,几类书评,该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彼此不能割裂、也不好骄傲或妄自菲薄。

评分

情感型书评。这一类中,书评人与原创作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或激烈对质成为贯穿书评全文的唯一或主要线索。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从仁和山、智和水的关系论断,讲的该是思想型书评;如果以“乐”本身来说,道的却是情感型书评,它结构于书评人对被评书籍的直接情感体验。

评分

他(笛卡尔)自高自大的目标就是要取代亚里士多德,成为一切知识的基础。P80

评分

这本书是本好书,读着很有收获

评分

应该讲,几类书评,该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彼此不能割裂、也不好骄傲或妄自菲薄。

评分

李长之说:“要同情的了解,无忌惮的指责,可以有情感而不能有意气,可以有风趣而不必尖酸刻毒,根据要从学识中来,然而文字仍需是优美而有力的创作。”

评分

相当给力相当给力相当给力

评分

最大优点就是可以补充《笛卡尔的秘密手记》中表述不清的地方。比如笛卡尔为什么生前不敢公布“正多面体公式”F+V-E=2,《手记》简单的把原因归结为当时严酷的宗教环境,这本书详细阐述了他的弟子雷吉乌斯因为宣扬笛卡尔哲学惹来大祸,招致以伏丢斯为首的大主教的攻伐,意欲将笛卡尔定性为“异端”,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将他绑上火刑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